供给侧

分别从需求侧和供给侧论述菲利普斯曲线的理论含义和政策含义

菲利普斯曲线是用来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他表明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一种交替关系的曲线,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根据是英国1867-1957年间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了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是负数。根据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货币工资可以表示通货膨胀率。因此,这条曲线就可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即失业率高表明经济处于萧条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都较低,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低;反之失业率低,表明经济处于繁荣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高,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高。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供给侧改革的主要内容为“三去一降一补”,其中的“三去”是指()

供给侧改革的主要内容为“三去一降一补”,其中的“三去”是指() A.去产能 B.去库存 C.去顺差 D.去杠杆 正确答案:ABD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是什么

三去一补一降”是指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补短板、降成本。1、去产能:主要内容讲的是钢铁、煤炭等行业,经审批该破产的就要破产关掉。那些失业了的职工,安排转岗和再培训再就业;2、去库存:主要是指房地产开发中的空置楼。应出售空置建筑物并清除库存。据说地方政府有去库存任务指标;3、去杠杆:就是减少债务。政府、企业、个人都可以负债。当政府借钱从事某些项目时,它是在增加杠杆;4、降低成本:即降低整体税负。5月1日实施的增值税改增是具体举措;5、补短板:如扶贫、基础设施建设等。2015年12月18日至2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京举行。会议提出,2016年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结构性改革任务十分繁重,战略上要坚持稳中求进、把握好节奏和力度,战术上要抓住关键点,主要是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2021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21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继续完成"三去一降一补"重要任务。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说到底是要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美好生活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跃升。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 第二条着力抓好“三去一降一补”,供给结构有所改善。以钢铁、煤炭行业为重点去产能,全年退出钢铁产能超过6500万吨、煤炭产能超过2.9亿吨,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分流职工得到较好安置。支持农民工在城镇购房,提高棚改货币化安置比例,房地产去库存取得积极成效。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发展直接融资,实施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有所下降。着眼促进企业降成本,出台减税降费、降低“五险一金”缴费比例、下调用电价格等举措。加大补短板力度,办了一批当前急需又利长远的大事。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是什么

三去一补一降”是指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补短板、降成本。1、去产能:主要内容讲的是钢铁、煤炭等行业,经审批该破产的就要破产关掉。那些失业了的职工,安排转岗和再培训再就业;2、去库存:主要是指房地产开发中的空置楼。应出售空置建筑物并清除库存。据说地方政府有去库存任务指标;3、去杠杆:就是减少债务。政府、企业、个人都可以负债。当政府借钱从事某些项目时,它是在增加杠杆;4、降低成本:即降低整体税负。5月1日实施的增值税改增是具体举措;5、补短板:如扶贫、基础设施建设等。2015年12月18日至2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京举行。会议提出,2016年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结构性改革任务十分繁重,战略上要坚持稳中求进、把握好节奏和力度,战术上要抓住关键点,主要是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2021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21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继续完成"三去一降一补"重要任务。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说到底是要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美好生活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跃升。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 第二条着力抓好“三去一降一补”,供给结构有所改善。以钢铁、煤炭行业为重点去产能,全年退出钢铁产能超过6500万吨、煤炭产能超过2.9亿吨,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分流职工得到较好安置。支持农民工在城镇购房,提高棚改货币化安置比例,房地产去库存取得积极成效。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发展直接融资,实施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有所下降。着眼促进企业降成本,出台减税降费、降低“五险一金”缴费比例、下调用电价格等举措。加大补短板力度,办了一批当前急需又利长远的大事。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中的“降”是指什么

“降成本”,即降低实体经济企业的成本。“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并非改革制度,不属于供给侧改革的范畴,而属于供给管理的范畴。因此,在推进供给侧改革的同时,还要做好供给管理。“去产能”,即淘汰实体经济的落后过剩产能。“去库存”,即减少房地产行业的库存。“去杠杆”,即降低政府的负债水平。“降成本”,即降低实体经济企业的成本。“补短板”,即在一些被忽视或滞后领域增加有效供给。扩展资料:改革措施宏观政策要稳,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使二者相互配合,协同发力。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16年宏观政策提出的具体要求,释放出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的重要信号。当前,世界经济和贸易低迷、国际市场动荡对我国影响加深,与国内深层次矛盾凸显形成叠加,实体经济困难加大,宏观调控面临的两难问题增多。2015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通过加强定向调控和相机调控,以结构性改革促进结构调整,实施稳定市场的有效措施,新的动能加速孕育形成,就业扩大、收入增长和环境改善给群众带来不少实惠。在此过程中,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功不可没。产业政策要准,准确定位结构性改革方向近年来,中国整体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发展正加快向第三产业主导的形态转变。然而,在产业结构表现出显著改善的同时,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一方面,第三产业的提升潜力仍然十分大。与欧美等发达国家70%以上的第三产业比重相比,中国第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份额仍然较低,还不到50%。另一方面,中国工业体系中传统工业较多,新兴产业的增长难以弥补传统工业的萎靡,内部结构矛盾十分明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这为中国未来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指明了方向。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明显改善,整体水平提升明显,服务领域不断拓展,逐渐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金融业与房地产业成为拉动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传统服务业占第三产业比例下降,金融保险、计算机服务、物流配送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社会化养老、休闲旅游、社区服务等新型服务业越来越受到关注。微观政策要活,激发企业活力和消费潜力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微观政策要活”。如何做到灵活的微观政策?就是要通过完善市场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和消费者潜力,放活政策做活微观经济,充分释放生产消费活力和内部增长潜能,开创经济发展新局面。微观经济是经济形势的“晴雨表”、发展的“推进器”,放活微观政策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积蓄发展新动能的现实需求。做活微观、提质增效对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中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至关重要。微观市场主体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不竭源泉。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市场活力没有得到充分激发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政府对市场主体干预得太多。因此,实现“微观政策要活”政策目标的重要途径就是要加快简政放权,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要求,转变政府职能要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为基本思路,将该放的放下去,将该管的事管好,将该服务的服务到位,真正做到“放水养鱼”,激活微观经济。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如何正确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三去一降一补”

中国现在整个企业数量、市场主体数量,是7000万个以上,大量的中小微企业中谁是落后产能代表,政府不可能一一甄别,必须在依靠政府维持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让整个市场机制发挥作用过程中,以竞争中的优胜劣汰解决去除落后产能的问题。这是一个最重要的去产能的主导机制。他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领,首先是以“三去一降一补”为切入点。但为正确理解和掌握它,必须把“三去一降一补”放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整体逻辑关联之内。如果从中央这一战略方针直接字义上来看,有三个词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他认为首先要注意到,它是落在“改革”上,这表明什么呢?可知决策层所强调的这个概念,就是在邓小平于改革开放新时期之初就设定为大政方针的“改革”之路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要求。但是这里又突出了一个新意,即新在直接标明了“供给侧”,即改革就是要解决供给侧的有效制度供给问题,并表明了决策层通过相关分析认定,我们现阶段矛盾的主要方面,就在于供给侧,必须面对与需求侧总量问题迥然不同的供给侧的“结构”问题,首先是制度结构优化、利益格局调整、“冲破利益固化的藩篱”的问题,攻坚克难推进改革而解决好有效制度供给,进而提高整个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这三个词语联结而成的鲜明表达,是得到“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理支撑的。如果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以上三个概念联结在一起理解,结合现实经济生活,对于“三去一降一补”这样供给侧改革的具体要求其实施要领,需要做进一步的考察分析。“去杠杆”须区分宏观与微观贾康认为,说到“去杠杆”,可以直截了当地讲,这在宏观上是间接调控体系里货币政策当局主导的控制广义货币供应量(M2)方面要把握的要领,与“适度扩大总需求”而同时宏观审慎地防范风险的权衡有关,也与如何更好掌握总量型的需求管理有关。在这个意义上,它的操作和我们各个地方、各个行业、各个企业并没有直接关系。其他宏观管理部门,则需要对我们的货币当局提供协调和配套:比如近年的财政政策,强调要提高赤字率,而提高赤字率意味着举借债务的规模要扩大,财政部门的领导已指出,这是以财政的加杠杆服务于全局的去杠杆,这就体现了全局观与国家层面的部门协调——这是从宏观角度来说必须把握的“去杠杆”概念对于相关管理主体的要求。另外,从地方政府视角来说,应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全局的去杠杆并不排除局部的加杠杆,而且局部的加杠杆一定是要求“理性供给管理”的结构性加杠杆。比如,在全局去杠杆的同时,地方政府在本地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需要发力支持优化结构的一些关键点上,却是需要加杠杆的;大量三、四线城市去楼市库存,也是需要配合必要的政策措施而加杠杆的。这些都迫切需要以一种理性的供给侧的管理方案来设计,以求达到优化结构,从而也服务于降低总体杠杆风险程度的意愿。总之,管理当局要协调好的事情,是地方、行业在这方面应理性处理好怎么样以必要的结构性加杠杆来顺应全局去杠杆,从而贯彻好发展战略的问题。这是典型的供给管理的任务。至于微观企业主体降低自身负债率的“去杠杆”,则是必须“因企制宜”讨论的问题,并没有一个“一刀切”的合理解决方案,政府一般也不应按某个量值作硬性要求,关键是企业在竞争中要结合自己的生产经营战略策略,力求于定制化处理中达到对负债经营较高水准的风险防控。微观的“去杠杆”,实质是一个个企业特定的“资金供给管理方案”问题。“去产能”应正确把握实质和机制谈到“去产能”,贾康认为要注意四点。其一,不宜笼统地讲去所有的“过剩产能”。我国现在必须聚焦的其实是要去落后产能。各个行业里产能的“过剩还是不过剩”处在不断变化中,准确的说法应是,在行业里高高低低可比的产能中,靠下的落后产能,是相对而言较好界定的概念和较好把握的去除对象。去产能工作重心放在“去落后产能”这个实质问题上,才能更直接、更聚焦地对应我们所追求的结构优化和打造升级版。其二,所谓过剩产能,是可以通过我们的一些创新机制比如PPP来改变其属性的。PPP是英文“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的缩写,过去直译为“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即是现在官方文件所表述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机制,这一创新显然会把一部分过剩产能瞬间转为有效产能。原来政府在要做的公共工程、基础设施以及产业园区连片开发这些建设项目上,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现在可以吸引、拉动出已雄厚起来的民间资本、社会资金包括外资一起来做。只要把这个事情做好,便会产生一系列正面效应,包括缓解政府未来很长时间段上城镇化和老龄化压力下的财政支出压力;使民生改善,老百姓得实惠而且实惠可持续,因为它是政府、企业和专业机构“1+1+1>3”的绩效提升机制,也正是落实共享发展的机制创新;它还会给一批与政府合作的企业打开取得“非暴利但可接受”的长期投资回报这样的生存发展空间;它又对接混合所有制改革;以及对接非常重要、中国必须推进的法治化、民主化制度建设,是一种对全面法治化的倒逼机制和催化剂。同时,它又是在引领新常态过程中可以把一部分所谓过剩产能成功转为有效产能、进行有效投资(“聪明投资”)的创新机制。比如在北京,在原来有地铁4号线PPP项目的基础上,现在继续运用这种成功经验引进外资建设地铁16号线,正是缓解首都公共交通体系有效供给不足的一个重要的建设项目。如无PPP,16号线何时可动工建设还可能遥遥无期,有了PPP,便可以把这一建设项目立即启动,而且是“好事做实、实事做好”。加快项目建设所需要的钢材、建材、施工设备等的一大批订单。对应的是什么产能呢?正是一部分原来所谓的“过剩产能”——PPP这个机制创新会把一部分所谓的过剩产能很快转为有效产能。其三,我们需要意识到,在行业、企业升级换代中,并不应把所有在竞争力上有一定劣势的企业,马上认定为所谓的“僵尸企业”,“僵尸企业”这个概念是可以用的,但应仅限于少数确实无可救药而迟迟未出局的企业。某些在竞争中已经感到有压力、有困难的企业,如果能成功地实现升级换代的创新,就可能改变面貌,原来被人们认为是过剩产能的代表,可能转为有效产能的组成部分,这是可变的,是要有“事在人为”的努力加入进去的。所以,在去产能方面,一定要真正聚焦到在整个行业或某一个领域里那种应被市场竞争淘汰的落后产能能不能去除这个关键问题和“真问题”上。其四——这一点非常重要:去产能的主体与机制何在?去产能中,对于为数不多的某些成规模的企业,政府如认定它是落后产能代表,在没有挽救的可能性的情况下,可以由政府为主体实施关停并转的操作,这是最便捷的操作,但是对不起,这种方式的适应性非常有限。中国现在整个企业数量、市场主体数量,是7000万个以上,大量的中小微企业中谁是落后产能代表,政府不可能一一甄别,必须在依靠政府维持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让整个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过程中,以竞争中的优胜劣汰解决去除落后产能的问题。这是一个最重要的去产能的主导机制。及时总结“去产能”的正反两方面经验贾康认为,有必要及时总结“去产能”的正反两方面经验。他说,在深化供给侧改革的2017年,亟须总结2016年“去产能”方面的运行情况,掌握好“去产能”的实质内容及其合理机制。不应过于注重有关部门算出一个总规模以后、表面上看砍掉了多少产量,关键是那些真正需要淘汰的落后产能,怎么能被挤出去。贾康直言,我国钢铁行业、煤炭行业从整个产能规模看来是过剩的,所以成为2016年去产能的重点,但实际生活中如以行政手段为主把钢铁和煤炭产能总量的压减目标作为指令性任务“切块”下达,由各地管理部门或“拣软柿子捏”挑选去除对象,或者“排头砍去”一刀切操作,能够如愿达到去落后产能的结果吗?这种方式下,应有的面对着千千万万分散的市场主体,政府管理部门其实没有能力去全面地一一甄别企业中的每一个是什么样产能的代表。对于为数不多的成规模的企业,可以作为重点对象来排查,能够认定真正无可救药的落后产能代表,可以“关停并转”,但这种操作的适应性是有限的。全国约7000万个市场主体中,绝大多数是中小微企业,其中的那些落后产能,应该在划清某些必要的准入标准(如污染物排放的技术标准)之后,主要通过市场竞争中的优胜劣汰来去除,如果依靠行政官员去覆盖总计几千万个市场主体一一作甄别,不可能真正掌握好准确度。贾康说,实际生活中,我们很遗憾地看到,在这样的一个矛盾面前,管理部门的手段往往是倾向于靠行政指令来给出指标往下压任务,比如,整个钢铁行业和整个煤炭行业要求要去多少多少万吨的产能,作为任务,然后层层切块,下达到各个区域,各地区再在本地相关的企业里靠行政手段挑选“去产能”对象,而实际带来的结果往往是很容易发生的扭曲与不公正,还有干脆“一刀切”地压产量的做法。以煤炭行业为例,2016年不少地方就是落入了不甄别的“一刀切”。煤炭行业经历了几年的困难、产品价位一路走低之后,2016年二季度以后煤品市场开始回暖,到三季度迅速回暖已成定局,而四季度听到的消息,是市场上的动力煤价格从原来的280元/吨左右直冲600元/吨,而焦炭已从原来的600元/吨左右直冲2000元/吨。这样迅猛的回暖升温,逼得管理部门召开多次紧急会议,在全国重新考虑怎么样调配煤炭的供给能力。这个从“过剩”到“供应吃紧”急剧转变的背景是什么呢?是在前面的一段时间里,有关部门要求各个煤矿要按照一年内矿井开工运行不能超过276天来封顶。这就完全改变了过去煤炭行业里早已形成全套经验的全年如无大修365天连轴转的工作状态(贾康在上世纪70年代初曾在北京矿务局当过工人,下过井,知道这种连轴转的情况)。贾康认为,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现在这种新的行政规定,它解决了什么问题呢?看起来可以把整个煤炭行业的产量往下压,但实际上违背了生产规律,使一个个运行中的煤矿的固定成本分摊极不充分,原来摊到360天左右的,现在按行政要求只能对应至多276天的生产运行,实际上是以行政手段不加区分地压低所有煤炭生产企业的运行效率,其中不仅实际上保护了落后产能,而且还可能增加了矿难的隐患——可想而知:煤田的煤层气是需要不断抽取的,瓦斯等带来的不安全因素要靠这样的方式来控制,停工的这些天数里,抽气还是不抽气?从经济利益考虑,很多一线的具体工作管理者自然会把抽气系统停下来,那么什么时候开工再恢复?有没有经验要提前多少天恢复通风、先把气抽得比较到位才可以施工?处理不好,抽得不充分,是不是就进一步增加了瓦斯爆炸之类的矿难隐患呢?不客气地说,这样的结果,是煤炭行业的落后产能并没有被排除,反而由一刀切的产量控制把这些落后产能一起保护下来了。煤炭行业如此去产能,形式主义地好像有了一个交代,但落后产能实际上没有排除,这是我们供给侧改革要追求的合理结果吗?是真正体现了全要素生产率这方面的提高吗?贾康强调,这样的情况带来了现在值得重视的问题——在应充分肯定“去产能”已有成果的同时,我们必须注意,现在煤炭行业的回暖是不是猛了一点?这个特征所带来的在下一个阶段可能的不良影响是什么?一个大起之后很容易出现的是过了一个临界点,便跟着是大落。我们不希望经济的运行是这样大起大落式地打摆子,行政手段为主最容易造成这样的“打摆子”。经济手段为主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制度框架迟迟不能建立,那么政府调控就是从一端摆到另外一端,这样的一些经验教训,非常值得认真总结。房地产“去库存”亟须对于“分化”的情况分别施策贾康说,人们普遍意识到,去库存主要针对的首先是房地产,而房地产现在的情况是什么?一定要有结构分析。从大面上说,房地产现在叫做“冰火两重天”,而所说的房地产的去库存,绝对不能施加于“火”那一面。“北上广深”早已火得一塌糊涂,它还去什么库存?需要赶快组织有效的供给,缓解这种供需矛盾。大量的二线城市,原来曾经更多的感觉是“冰”的压力,现在开始转成“火”的压力了,也要赶快借鉴现在一线城市的一些做法以及一些教训,要有提前量地提供有效供给。相匹配的基础性制度的供给问题,一定要提到日程上。比如,中央所要求的“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这个方针怎么跟现实对接已经可以看得更清楚了。所以,房地产去库存,现在真正要抓住的主要是大量三四线城市即“冰”的这方面怎么去库存的问题。在三四线城市去库存,又必须注意不是简单依靠现在已有的商业性消费信贷支持,就可以如愿达到去库存目标的,因为三四线城市最值得争取的住房主体是所谓“农民工”,未来几十年,我国还要有约4亿人从农村到城镇来定居,一开始他们被称为农民工,是因为户籍还在农村,但是需要在城镇中“住有所居”地形成与他们的需求所对应的供给,最主要的部分不是一般商品住宅——他们的支付能力大多还对不上而是低价的共有产权房或者公租房,要把这样的供给在现在的存量基础上提供出来,就一定要使用政策杠杆。所以,这又是一个鲜明的例证:在房地产去库存方面,在全局的去杠杆、控制杠杆的同时,还必须或不得不处理好“政策性加杠杆”怎样合理解决的问题,这才能如愿地在三四线城市真正使一大批农民工住有所居,得到有效供给的共有产权房,而且在他们支付能力更低下的时候,对应的则只能是公租房。这样如做得好,确实可以把一些我们的房地产库存,从原来的“存”的状态转为“用”的状态。降成本方面政府的职责是深化改革降低制度成本关于“降成本”,贾康坦言,很显然,对于企业自己可以降低的成本来说,不用政府太操心,政府只要维护了公平竞争环境,企业会千方百计把事情做到极致,在“细节决定成败”的所有节点上去控制成本、降低成本。从政府角度来说,真正需其发力的降成本,一定要针对制度性成本。在制度性成本里,税收上需要继续做好一系列可能的减税改革,但税收之外的非税收入这方面的成本,比如各种各样的行政性收费,以及我们社保体系的“五险一金”,还有降低的空间和必要。特别是隐性的成本,比如一个企业开办要盖几十个章,每个章后面跟着的都要有“打点”,这种隐性综合成本能不能降下来,绝对不是减税概念能覆盖的事情,一定是综合配套改革概念才能覆盖和解决的问题,要抓住这个实质。补短板需要因地、因企、因行业制宜关于“补短板”,贾康强调,需要清晰地注意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供给体系质量效率提高,在补短板方面的哲理和原则是非常鲜明的:一定是要解决结构问题,而这个结构问题在具体分析基础上的对策,必须在各地、各行业、各企业专门“对症下药”地形成,什么是其短板,怎么补?绝对没有一个笼统的拿来就可以套用的补短板的标准化解决方案。这就是供给管理明显区别于需求管理的特点之所在:需求管理是非常清晰的指标单一、政府以调控做反周期操作的模式,而到了供给管理、供给侧的补短板,特别强调的是因地制宜、因企制宜、因行业制宜,一定要有高水平的特定解决方案的设计,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挑战。贾康最后说,总之,按照中央供给侧改革的实质性要求,关键是要充分尊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主要是维持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和掌握负面清单的“市场准入”,力求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地去做“三去一降一补”,这样我们才真正走上了一条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正路。在2017年中央所要求的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年,我们十分需要进一步总结相关经验与要领,把中央关于供给侧改革的本质精神贯彻好。

如何理解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要落实好"三去一降一补

全面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五大重点任务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对我国经济发展思路和工作着力点的重大部署。当前,我国经济保持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但仍存在一些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供给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调整明显滞后。必须坚定不移地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落实“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着力矫正供需结构性错配,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实现供需两侧在更高水平上的再平衡。去产能要注重与加快国企改革相结合。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凸显了我们去产能的决心,也取得了明显成效。特别是化解钢铁过剩产能工作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前5个月粗钢产量同比下降1.4%,行业净盈利49.6亿元,实现扭亏为盈。但在实际调研中我们也发现,有些去产能的相关配套政策落地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特别是一些过剩行业的国有“僵尸企业”仍能通过各种渠道获取财政补贴,无法有效退出市场。国有企业在去产能过程中资产重组进展普遍比较缓慢,“人往哪里去,债务如何处置,责任如何分担”不清晰、难执行,实践中地方有维稳压力,企业有观望情绪。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要更加注重把去产能与国企改革结合起来,重点在国有企业改革上形成突破,加快债务重组,使去产能的效果真正得以体现。去库存要突出分城施策。当前,房地产行业去库存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上半年商品房销售面积6.4亿平方米,同比增长27.9%;6月末待售面积7.14亿平方米,比5月末减少753万平方米,连续4个月减少。但不容忽视的问题是,房地产行业出现了区域分化,一线和二线热点城市供求偏紧,三四线城市库存仍然较高,这与重点加快三四线城市去库存的政策初衷有一定偏差。宽松的信贷政策是这一轮去库存进程加快的主要原因,按照当前85折优惠利率测算,仅此一项政策就使家庭住房支付能力上升20%左右。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去库存的区域错配问题,在下一步去库存工作中,要突出房地产的住宅属性,并针对区域不平衡特点,严格实施城市差别政策,积极改革住房公积金制度,探索政策性住房金融政策,重点支持三四线城市和特殊人群的购房需求。去杠杆要防范偿债条件快速恶化。截至2015年底,我国不包括金融部门的总债务与GDP比例大致在230%—255%之间。该比例略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这与我国间接融资、特别是债权融资仍然是融资的主渠道有关。事实上,我国中央政府和居民部门的债务比例并不高,我们需要警惕的是非金融企业债务上升较快可能带来的风险。由于实体经济仍面临较大下行压力,资本回报率持续走低,投资边际效益下降,企业的偿债能力也在下降。一边是杠杆率上升,一边是收益率下降,偿债稳定性必然会受到影响。在下一步去杠杆工作中,短期不宜追求尽快降低杠杆率水平,而是要以加快债务处置进度为突破,帮助金融部门恢复支持实体经济的意愿和能力,避免因风险因素一刀切地“抽贷”、“断贷”,要支持有竞争力的企业和新兴部门拓展增长空间,使实体经济的整体收益率企稳回升,规避偿债条件快速恶化的风险。降成本重在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近两年来,我国通过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显著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激发了市场活力。2015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我们又在降低电价、降低物流成本、减税清费、适当降低“五险一金”等方面及时推出了一系列政策,企业总体反映积极,普遍认为真真切切得到了实惠。但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压力凸显、财政收入总体放缓、公共服务刚性增长的背景下,短期继续减税和降低劳动力成本的空间比较有限。同时,在推进“放管服”改革的过程中,仍然存在部门放权不同步、基层政府接不住、中介机构运作不规范等问题,使得企业面临的制度性交易成本依然偏高。下一步推动降成本,要注重与政府职能转变有效结合,短期可重点围绕“减”做文章,把政府不该管的、管不好的还给市场,给企业直接“松绑”。同时,要加快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的能力建设,提高事中事后监管和服务能力,切实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补短板要拓展到质量和效益短板。近年来,中央和各地方政府在补齐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和生态文明建设这两个突出短板上加大投入,得到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拥护。在重点抓好这两个领域的同时,我们还应着力补齐制约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三个突出“短板”:一是质量短板。目前有一些产品是我们没有能力生产的,属于技术不足,但在更多领域,我们有能力生产合格或高质量的产品,却因为体制机制等问题,客观上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标准、监管等方面补齐短板。二是激励短板。当前传统的激励机制在新形势下出现了诸多不适应,而新的有效激励机制尚未真正建立,特别是必要的容错纠错机制不清晰,导致未能充分调动广大干部、企业家、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必须抓紧补齐激励短板。三是社会基础设施短板。在改革政策落实中,诚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部门信息共享不充分、统计体系不匹配、管理流程落后等问题凸显,导致一些领域政策决策时信息打架,实施时相互推诿,改革推进和政策落实不理想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些都对加快社会基础设施补短板提出了更加紧迫的要求。

三去一降一补指什么内容及三去一降一补供给侧改革

央广网北京5月17日消息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中央******、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组长******昨天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分别研究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工作。      ******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综合研判世界经济形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作出的重大决策,各地区各部门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重点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不能因为包袱重而等待、困难多而不作为、有风险而躲避、有阵痛而不前。党中央作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决策后,有关部门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许多地区研究制定了综合性方案和专项方案,成效逐步显现。   同时,有些政策措施需要进一步研究制定,有的地方还没有有力行动起来,有的工作抓得还不精准。要深刻理解时代背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有周期性、总量性问题,但结构性问题最突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供给质量满足需要,使供给能力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主攻方向是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当前重点是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本质属性是深化改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价格、财税、金融、社保等领域基础性改革。   要把工作做细做实,有针对性制定政策、解疑释惑;具体工作要从实际出发,盯住看,有人管,马上干。   关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强调,必须坚持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保持宏观经济稳定,为人民群众生活改善打下更为雄厚的基础;必须弘扬勤劳致富精神,激励人们通过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必须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处理好政府、企业、居民三者分配关系。   必须强化人力资本,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力度,着力把教育质量搞上去,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发挥好企业家作用,帮助企业解决困难、化解困惑,保障各种要素投入获得回报;必须加强产权保护,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加强对国有资产所有权、经营权、企业法人财产权保护,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产权保护,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增强人民群众财产安全感。   ******党校教授辛鸣、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刘胜军分别就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内容要点做出解读评论。   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打破利益障碍、本领恐慌、思想障碍   经济之声:说到重点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时,******强调,不能因为包袱重而等待、困难多而不作为、有风险而躲避、有阵痛而不前。这句话我们如何理解?   辛鸣:这是在讲中国社会对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有的正确态度。目前我们所面临的“三去一降一补”不是局部问题,而是在全国范围内的客观存在,这是比较大的包袱。如果我们真正要去库存、去杠杆,可能很多地方会面临经济风险,甚至面临一些既有利益的丧失。在这种状况下,有的地方采取躲避措施,怕风险,怕困难。面对这样的情况怎么办?******告诉我们,应该有正确的立场和态度,正确的观念,即要勇于打破利益障碍、本领恐慌、思想障碍。      所谓利益障碍是指,尽管现在有一些库存、一些杠杆可能对于局部地区还能带来一些蝇头小利,但从长远来看,追求这些蝇头小利是饮鸩止渴,所以必须要下决心甩掉包袱,克服困难克,服从于国家整体经济健康平稳快速发展的大局。   同时还要克服本领恐慌。现在之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展不尽如人意,就是因为很多地方习惯了过去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对于现在的改革有心无力,不会做。对此,我们要下决心,增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的本领和素质要求,要尽快转变到这个方面来。   此外,还要克服观念上的障碍。现在有些同志会想,就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很重要,但是现在这样做还能对付得下去,没必要这么快,而且担心快的时候会不会出现问题等,要打破这种思想观念的障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事关中国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一项重大改革,不能等、不能拖,更不能因为有风险、有障碍,就将它放缓。这是我们正确对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该有的立场和态度。   经济之声:******指出,党中央作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决策后,有些政策措施需要进一步研究制定,有的地方还没有有力行动起来,有的工作抓得还不精准。针对这样的情况,“有的地方”下一步该做什么?   辛鸣:要明确按照中央的要求,找准地方本身在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方面所存在的短板和问题,然后下定决心往前推,哪怕有针痛、有风险、有障碍,也要义无反顾、坚定不移地往前走。   在推进过程中,既要有坚定的决心,也要仔细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些深层次规律,从而按照改革的规律往前走,而非盲目乱撞。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个人所得税制度仍待改革   经济之声:昨天会议的另一项内容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早在2013年国务院转批发改委等部门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若干意见中,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为收入分配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关键在哪一步?      刘胜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主要要解决三方面的问题。首先,根本上来讲取决于我们的增长方式能不能从资本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也即要提高劳动者对价格的贡献率,走向创新的增长模式。   其次,现在的高房价确已成为中等收入群体的一个很大痛点,怎样有效地降低房价也是一个现实问题。   再者,个人所得税制度需要改革。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实际上最大的纳税群体就是所谓的“白领”,或者叫中产阶级,这其实和调节收入分配两极化的初衷不一致。所以财政部现在也在考虑怎样按照家庭或者个人为基础来对个人所得税制度进行改革。如果这三点如果能做到,中等收入群体则会得到有效扩大。   经济之声:对中等收入群体面临的看病贵、教育贵、高房价、养老难等问题,怎么解决?   刘胜军:的确这些都是非常突出的现实问题。要从四方面进行解决:   第一,政府要加大公共产品投资,也即中央供给侧改革所说的补短板,通过公共产品投资,一方面可以缓解上述问题,另外一方面也可以有效拉动增长。   第二,学校、医院等必须要加快去行政化的步伐,理顺激励机制,这样才能够有效地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   第三,要增加有效供给,扩大对内开放。比如大家都知道读小学有多么难,但如果鼓励民营资本去投资小学,大家的积极性会非常高。现在主要的问题是审批、限制太多,如果能够扩大开放,有效供给会得以大大增加。   第四是观念上的改变。比如面对看病难,需要推动分级医疗以及私人家庭医生。这样,整个社会的看病需求就不至于过度集中在三甲医院,这方面就需要社会观念的转变来加以推动。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三去一降一补是指

法律分析:“去产能”,即淘汰实体经济的落后过剩产能。“去库存”,即减少房地产行业的库存。“去杠杆”,即降低政府的负债水平。“降成本”,即降低实体经济企业的成本。“补短板”,即在一些被忽视或滞后领域增加有效供给。法律依据:《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内容全文公报》 第二条 是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要统筹推进补齐短板和锻造长板,针对产业薄弱环节,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尽快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在产业优势领域精耕细作,搞出更多独门绝技。要实施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打牢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等基础。要加强顶层设计、应用牵引、整机带动,强化共性技术供给,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行动。

供给侧改革的"三去一降一补"指的是什么

“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1、去产能仍是难啃的硬骨头回暖行情下,部分企业将已停工、拟淘汰的生产线恢复生产,对去产能任务形成了新的压力:3月份我国日均粗钢产量达到228万吨,4月份更是达到231.4万吨,一举打破了2014年6月份230万吨的历史记录。目标:用五年时间再压减粗钢产量1亿至1.5亿吨、三到五年时间煤炭再退出产能5亿吨左右。2、去库存任重道远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徐绍史“2015年末中国商品房待售总面积达7.19亿平方米。要化解这个库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化解房地产库存这个任务是比较艰巨的,要有耐心。”3、去杠杆要积极稳妥、分类施策高杠杆推高风险,防风险须去杠杆、杠杆一旦使用过度,必然带来高风险。美国次贷危机乃至金融危机,就是由于美国个人住房消费和金融机构过度使用杠杆而引爆的,至今全球经济仍未走出危机阴影。降成本卸下实体经济肩上“大山”1、降成本打出“组合拳”2、企业“虚胖”,降成本刻不容缓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去年底对全国2526位企业家的问卷调查显示,企业反映的最主要困难中,超过七成企业家选择“人工成本上升”,超过半数企业家选择“社保、税费负担过重”。当前,还需警惕不少企业“吐槽”的政府“乱伸手”、评估费检验检测费过高等问题,这些“隐性成本”像是捆住企业的“绳索”,不仅抑制、束缚了企业创新升级、提供有效供给,一定程度上还可能阻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步伐。 3、把降成本进行到底全面降成本,需正确看待降低养老等社保缴费的深远意义。虽然初期幅度不大,但表明更合理的养老保险费率调整机制正在建设,必须不折不扣将政策贯彻执行到底,并配合养老改革协同推进。全面降成本,还要把降低企业不合理税费负担进行到底。研究显示,税收成本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就会有几十万、上百万家企业扭亏为盈,避免倒闭。全面降成本,还亟须转变政府职能,在降低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上下功夫,把行政审批减下来。补短板补在薄弱处、关键处、紧要处1、脱贫补齐民生短板截至2015年底,全国依然有5000多万贫困群众,相当于一个中等省份的人口总量。面对最后的“锅底人群”,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脱贫工作列在补短板领域首位,指出要打好脱贫攻坚战,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瞄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加大资金、政策、工作等投入力度,真抓实干,提高扶贫质量。2、拉伸经济动能短板拉伸动能短板,要培育新产业新优势。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绿色低碳、高端装备与材料、数字创意--这5个战略新兴产业有望在“十三五”期间成长为“十万亿级”支柱产业,培育起中国经济新动能。拉伸动能短板,也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制造业提质增效、由大变强的关键期,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型也更加明显。拉伸动能短板,根本要靠创新驱动。无论是消费升级还是产业培育,挖掘新动能的根本在于创新。3、发力社会事业短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战中,钢铁、煤炭等领域去产能任务艰巨,职工安置问题凸显。必须意识到,减法做到哪里,加法就要做到哪里;去产能去到哪里,社会保障就要补到哪里。参考资料:发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码“三去一降一补”——新华网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三去一补一降是指

法律分析:“三去一补一降”是指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补短板、降成本。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 第二条 着力抓好“三去一降一补”,供给结构有所改善。以钢铁、煤炭行业为重点去产能,全年退出钢铁产能超过6500万吨、煤炭产能超过2.9亿吨,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分流职工得到较好安置。支持农民工在城镇购房,提高棚改货币化安置比例,房地产去库存取得积极成效。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发展直接融资,实施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有所下降。着眼促进企业降成本,出台减税降费、降低“五险一金”缴费比例、下调用电价格等举措。加大补短板力度,办了一批当前急需又利长远的大事。

减税属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范畴吗

  减税属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范畴。  所谓供给侧改革,本质上就是从财富的原点再出发,发掘经济增长的真动力。只有让五大财富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动机”增加动力的改革措施,才是供给侧改革的正确方向,才能让中国经济恢复长期增长的上升动力。围绕着增加“发动机”的新动能,供给侧改革需要完成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短期任务,并全面放开供给约束,解除对五大财富源泉的供给抑制;但减税也同样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举措。在未来数年内,持续实施力度足够的减税措施,将大大减轻企业和居民的负担,也将有力地促进新供给尽快形成,实现“新供给创造新需求,引领新消费,形成新动能”,推动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增长周期。

请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关知识,谈谈对近年来我国民众海外购物热

供给侧改革是国家发展的大举措,指明了今后宏观经济政策的走向和着力点,是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也是企业前进的大机遇。需求侧管理认为需求不足导致产出下降,所以拉动经济增长需要刺激政策来提高总需求,而投资、出口、消费是需求侧的“三驾马车”,我国经济发展面对的一个大问题,就是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需求似乎严重不足。可是刚刚过去的“双十一”,进口美妆再度刷新成交纪录;不久前,中国人在日本抢购电饭煲、马桶盖被世界议论;长期以来,苹果手机“霸占”中国消费市场令国产手机眼热进而奋起直追。中国消费者不惜重金、舍近求远追捧国外产品,其背后不是简单的“崇洋媚外”的消费心理,它反映了生活水平提高后中国人对消费产品质量的重视,折射出中国长期以来“供给侧”的不足,造就今日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的尴尬。所以进行供给侧改革是维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新动力,也是经济新常态下的最佳选择,进行供给侧改革,应该把控大方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扩展资料第一、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在产业层面改善供给。化解过剩产能,通过价格调整、促进企业整合淘汰、拓展外部市场。第二、降低成本,帮助企业保持竞争优势,在财税制度层面改善供给。通过结构性减税使得企业获益,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提高生产率,扩大供给。第三、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在调控层面消除供给制约。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带动钢铁、水泥、电解铝等下游产业的发展,化解这些行业的产能,有效拉动就业,并以此推进城镇化。第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快形成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权益得到充分保护的股票市场,在资本层面保证供给的稳定性。通过保护股票市场保证企业的直接融资更加顺畅,保证普通投资者合法获得财富、提高消费能力。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为什么要减税?减税的经济效应有哪些?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减税的原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我国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是在产能过剩和需求结构升级矛盾突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金融风险有所集聚,部分地区困难增多等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背景下开展的,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重大结构性失衡。要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周期性总量性的宏观调控政策显然难以奏效,收缩供给侧也只能作为基础,必须依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解决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只有通过减税,提高供给质量,才能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在经济下行压力不容忽视和结构性矛盾近期难以根本解决的前提下,就必须通过减税的政策实现“稳中求进”的政策目标既推进结构改革,又保持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2)减税的经济效应 ①企业:减税直接减少企业的负担,降低市场运行成本,有利于改善企业的预期,稳定企业家的信心,从微观上激发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和创新热情,增强经济的供给能力。 ②家庭:减少个人所得税,增加家庭的可支配收入,激励家庭扩大消费,从而增加社会总支出,促进经济增长。 ③社会:减税或是意味着公共服务水平的下降,导致某些公众的福利水平下降,或是带来财政赤字的增长,引发税收负担的代际传递。 从根本上来说,减税政策是以一种收入再分配的方式,激发部分社会成员的生产动力和创造激情,以此恢复经济的动力。

什么是供给侧什么是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就是确立供给优先的增长方式与发展模式,以投资拉动为基础、创新驱动为主导、经济效益为归宿的增长方式;就是优化产权结构,国进民进、政府宏观调控与民间活力相互促进;就是优化投融资结构,促进资源整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就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质量,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就是优化分配结构,实现公平分配,使消费成为生产力;就是优化流通结构,节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经济总量;就是优化消费结构,实现消费品不断升级,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就是用内需导向型经济代替出口导向型经济,用知识密集型经济代替劳动密集型经济,用幸福经济代替GDP经济。 供给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通过优化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开源疏流,在经济可持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优化投资结构、产业结构,首先就是要处理好国民经济中主导产业、支柱产业与基础产业的关系。以知识运营为主导产业、以基本建设为支柱产业、以高速路发展为基础产业,就是全球性金融危机条件下中国的优势产业——不是以某个产业为优势产业,而是以整个产业结构为优势产业。 它不仅是优势产业,而且是产业优势;它不仅可以使中国经济化解才能过剩,抵御全球性金融危机,而且可以使中国经济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可持续发展。

简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哪些意义

含义: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意义: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需求侧改革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2、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3、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在增加投资过程中优化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开源疏流,在经济可持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就是优化产权结构,国进民进、政府宏观调控与民间活力相互促进;4、优化投融资结构,促进资源整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就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质量,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就是优化分配结构,实现公平分配,使消费成为生产力;5、就是优化流通结构,节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经济总量;就是优化消费结构,实现消费品不断升级,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扩展资料具体内容1、调整完善人口政策,夯实供给基础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威廉·配第的这一论述,第一次从经济的角度,概括了人口与经济的关系。人口既是需求基础,也是供给基础。就当下中国供给侧改革的经济决策而言,调整和完善人口政策,是夯实供给基础的关键,是奠定中国经济调整转型和发展进步基础的关键。2、推进土地制度改革,释放供给活力合理的土地制度安排对于激励生产要素和公共产品供给,释放供给活力,促进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挥着重要的微观管理和宏观调控功能。2015年以来,我国城镇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去库存化和“后土地财政”的压力和挑战,农村则开始进入三权分置改革和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的试点阶段,推动城乡土地制度改革的合力基本形成,长期滞后的土地制度改革有望加速推进。3、加快金融体制改革,解除金融抑制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市场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单一到多元,不断发展壮大。20世纪80年代,我国金融改革的主要内容以引进市场经济金融体系的基本结构为主。90年代上半期和中期以建立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基本框架为主。2002—2008年进入以健康化、规范化和专业化为特征的金融改革与发展新时期。当前,我国金融正处于市场化、国际化和多元化的阶段,面临着比以往更加复杂的局面。从国内来看,金融作为最重要的要素市场之一,由于改革不到位,存在着比较明显的金融抑制,需要加以改革。4、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开辟供给空间中国经济多年来的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但是,经济进入新常态后,要素红利渐行渐远,投资驱动风光不再。“十三五”时期中国要继续发挥经济巨大潜能和强大优势,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培育形成新的增长动力。5、深化简政放权改革,促进供给质量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与劳动力、土地、资本、科技创新一样,是经济增长的要素之一。对世界历史横、纵两个方面的考察也表明,制度的内涵与制度质量是影响甚至决定一国经济长期绩效最重要的因素。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遇到的诸多问题都可深入到体制机制层面上找原因,制度变革与制度创新刻不容缓。6、构建社会服务体系,推进配套改革供给侧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要增进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益,提高区域、产业、制度、产品等多个方面的竞争力。要实现这个目标,除了上述五大要素改革,还需要若干配套改革。构建社会普遍服务体系,即为其中之一。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改革管理手段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什么是供给侧改革?供给侧管理认为市场可以自动调节使实际产出回归潜在产出,所以根本不需要所谓的“刺激政策”来调节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需要提高生产能力即提高潜在产出水平,其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政策手段上,包括简政放权、放松管制、金融改革、国企改革、土地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等。供给侧改革是一种寻求经济新增长新动力的新思路,主要强调通过提高社会需求来促进经济增长。对于如何拉动经济增长,需求侧管理与供给侧改革有着截然不同的理念。需求侧管理认为需求不足导致产出下降,所以拉动经济增长需要“刺激政策”(货币和财政政策)来提高总需求,使实际产出达到潜在产出。供给侧管理认为市场可以自动调节使实际产出回归潜在产出,所以根本不需要所谓的“刺激政策”来调节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需要提高生产能力即提高潜在产出水平,其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政策手段上,包括简政放权、放松管制、金融改革、国企改革、土地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等,从供给侧管理角度看,本质上都属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方式。从“三驾马车”到“供给侧改革”,这种话语变化勾勒出中国经济的演变,消费在国民经济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对供给侧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倒逼压力之下,“供给侧改革”的效果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转型能够平稳落地。“经济结构性改革”分解为四个关键点,包括化解产能过剩、消化房地产库存、降低企业成本、发展股票市场。“经济结构性改革”,任重而道远,非一日之功。本次中央首提“供给侧改革”,短期上是为了应对当下的严峻挑战,长期上是追求的正是一个“供需向相匹配”的新经济结构。国务院发文鼓励消费升级 供给侧改革大幕拉开11月23日,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提出了消费升级的六大方向,主要包括,服务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品质消费和农村消费,通过发挥新消费的引领作用,培育形成新供给的力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该意见的出台,标志着供给侧改革已引起高度重视,亦释放了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新信号。根据《指导意见》,新消费的六大领域具体包括,强化基础设施网络支撑,拓展农村消费市场;培育壮大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3D打印、机器人、基因工程等产业加快发展,开拓消费新领域,支持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数字媒体等市场前景广阔的新兴消费品发展。在李佐军看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改革增加劳动力、资金、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的高效投入;二是通过改革促进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提升、知识增长等要素升级;三是通过改革培育企业、创业者、创新型地区或园区、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创新型政府等主体;四是通过改革(如减税、简政放权、放松管制等)激发各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五是通过改革淘汰落后产业、培育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业和新产品。

什么是供给侧结构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需求侧改革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扩展资料:从政府“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改善供给体系的供给效率和质量”等明确表示看,供给侧改革就是以市场化为导向、以市场所需供给约束为标准的政府改革。从供给侧改革的阶段性任务看,无论是削平市场准入门槛、真正实现国民待遇均等化,还是降低垄断程度、放松行政管制,也无论是降低融资成本、减税让利民众,还是减少对土地、劳动、技术、资金、管理等生产要素的供给限制,实际上都是政府改革的内容。供给侧改革是一种寻求经济新增长新动力的新思路,主要强调通过提高社会供给来促进经济增长。 对于如何拉供给侧改革动经济增长,需求侧管理与供给侧改革有着截然不同的理念。需求侧管理认为需求不足导致产出下降,所以拉动经济增长需要“刺激政策”(货币和财政政策)来提高总需求,使实际产出达到潜在产出。

什么是供给侧改革?

我分成两部分来解释吧。一,供给侧改革要解决什么问题?二,供给侧改革有哪些措施?首先,供给侧改革要解决的最核心问题:产能落后。看新闻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一种矛盾的现状:一方面,许多新闻都说中国的企业产能过剩,产品严重滞销;另一方面,中国的消费者貌似又表现出很强的消费能力(起码前几年),到全世界海淘买买买,法国的奢侈品,韩国的电器,甚至是日本的电饭锅马桶……所以,高层的判断是:中国的经济面临的问题既不是生产能力不足,也不是消费能力不足,而是生产能力落后,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种落后包括两方面:一是因为生产水平的低下导致产品的质量、档次不能满足现在消费者的喜好;第二是产品结构出了问题,与需求的结构不相匹配(比如市场上的消费者需要100万台手机,20万台电脑,而我们的商家却生产了20万台手机100万台电脑,需求和供给不匹配)。对此,高层采取的举措,可以用“三去一降一补”来概括: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下面一一解释。1,去产能。去产能是最能体现供给侧改革思想的举措。要淘汰一部分落后的产能,其中最关键是要让那些落后的“僵尸企业”退出市场。什么叫僵尸企业呢?其实主要就是一些落后的国企。这些企业的创新能力弱,思维僵化,导致产品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长期亏损。如果基于正常的市场经济规律,这样的企业如果不求转变,就会逐步走向破产重组,这部分落后产能就被淘汰了。但是因为中国特殊的国情,这部分企业过去却被政府和银行强行靠输血吊命。这种措施是非常负面的,一方面,这些落后的本应该淘汰的企业,却依然占据了大量的资源(场地、设备、原材料、劳动力、资金等),却无法提供社会需要的产品,影响了经济的效率;另一方面,还浪费了财政资金,更给银行带来了坏账风险。所以,供给侧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清理这批僵尸企业。能盘活的盘活起来,不能盘活的,就退出市场吧。好吧,打字好累。。。先写到这里。回头补充。

供给侧改革是什么意思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在增加投资过程中优化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开源疏流,在经济可持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就是优化产权结构,国进民进、政府宏观调控与民间活力相互促进;就是优化投融资结构,促进资源整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就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质量,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就是优化分配结构,实现公平分配,使消费成为生产力;就是优化流通结构,节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经济总量;就是优化消费结构,实现消费品不断升级,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扩展资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需求侧改革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什么叫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供给侧是什么意思?

供给侧是啥意思   供给侧,即供给方面。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取决于经济中需求和供给的相对平衡。供给侧,相对于需求侧。大家弄不到供给侧是什么意思的就阅读下文吧!   供给侧是什么意思?   供给侧全称为供给侧的经济结构性改革,是当下中国经济领域最热的词汇。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供给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拿矿泉水举例说明什么叫供给侧。生产矿泉水的企业发现矿泉水卖不掉了,说明市场可能需求不足或者产能过剩。为了刺激需求,比如号召大家多喝矿泉水、多买矿泉水,然后把矿泉水卖到国外去,最后发现国外也卖不掉了,即外需也不足。这就说明,矿泉水的问题不是出在需求侧,而是出现在供给侧。   水为什么会卖不掉呢?如果是因为矿泉水不好喝,就需要改进矿泉水的生产工艺,改善矿泉水的水质和水里的微量元素等,这实际上就是增加有效供给,提高资源要素配置效率与效益,实现更有质量和效益的发展。   供给侧改革的政策要点在哪?   1、消化产能过剩   过剩产能占据了大量社会资源,使人力、资金、土地等成本居高不下,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转型的一大包袱。可以预计,中央可能会出台重磅措施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   2、大力发展服务业   在 “供需错位”的矛盾格局下,“供给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将资源要素从产能过剩的的产业中释放出来,为消费服务的“朝阳产业”提供更多的劳动力、资金和技术。当前服务业发展的根本不是需求不足,而是供给不足。   3、经济结构性改革   经济结构性改革的四个要点在于: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要降低成本,帮助企业保持竞争优势;要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快形成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权益得到充分保护的股票市场。   供给侧有那么难懂吗?   以前上政治经济学课的时候,都会遇到一个倒牛奶的例子。说的是张三的乳品企业铆足了劲生产着牛奶,却发现牛奶的库存一天天增多了。直到有一天,张三悲剧地发现,自己的牛奶已经无处堆放,只能倒在边上的小河沟里。   那么是张三的牛奶品质不好?抑或是居民都不喜欢喝牛奶?都不是。张三的牛奶品质很好,并且居民也都很喜欢喝牛奶。在这种情况下,为何还会发生倒牛奶事件?马克思他老人家说了,张三倒牛奶不是因为牛奶真的多了,而是相对于居民的需求来说多了,是一种相对过剩。居民既然喜欢喝牛奶,为何需求会少?因为居民没有钱。居民为何贫穷?因为居民生产的剩余价值都被作为资本家的张三给剥削了。也就是说,倒牛奶的果其实是张三自己种下的因,这看似有点因果报应的味道。   但接下来问题就来了。张三这样做,不可能赚到更多的钱,对吧。居民需求不够,张三可以刺激需求,比如牛奶赔本销售,或者免费赠送。等库存清零了,张三再重新规划产出水平。这岂不是一个好办法?张三是不是这么做过,马克思他老人家没有记载,经济史上也鲜有记载。似乎张三就知道倒牛奶了。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倒牛奶是一种比赠予或者赔本销售更好的选择吗?这不太符合资本家的个性。资本家本性贪婪,这点大家都承认。但也正是因为这种贪婪,资本家会精心计算损益。牛奶已经生产出来了,变成了沉没成本。经济学上说,沉没成本在短期内不影响个体决策。那么好,不管你倒不倒,牛奶都已经在那。倒了就完全没有任何回报。而赔本销售好歹还能回一点现金,赠予也能赚点人情和社会形象,而且还能培育市场。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倒总归是不划算的。那么为何还要倒掉?   一种可能性是如果赔本销售,会破坏牛奶的价格预期,促使居民在未来以一个更低的价格预期来调整需求,这样一来,赔本销售从长远看是不划算的,所以硬撑着也不降价太多。这种做法是有可能的。消费者的价格预期非常重要,奢侈品之所以会一直保持一个刚性价格,就是为了稳定价格预期。如果张三原本卖50元一箱,现在卖25元一箱,消费者就会把牛奶的价格预期调整到25元,以后张三要想回到50元一箱就很难了。但张三这么做风险很大,原因在于,生产牛奶的可能并不是张三一家,李四也生产牛奶,并且品质和张三差不多。除非张三和李四说好,都不赔本销售,死扛着。李四愿意吗?经济学中有个著名的囚徒困境,说的是两个小偷被警察抓住后,最后都选择了坦白。因为坦白对小偷个人来说是最优的,即便事后看两个人都不坦白是最优的。也就是说,每个人各自盘算自己的"小利益,自然就不会顾全大局了。当张三死扛时,李四未必会和张三一样死扛,因为李四想,自己只要比张三便宜一点点,就可能赢得全部消费者。这样的好事为何不做?所以李四很可能选择降价。当李四这么想的时候,张三也会这么想。结果就是张三和李四很可能打起价格战。   张三倒牛奶,要么预期牛奶需求短期内很快复苏;要么可以垄断这个市场;要么心存恶念,宁可倒掉也不便宜周边的居民;要么非理性,根本搞不清楚什么是最优决策。哪一种情形都有可能出现。但假如所有这些因素都不存在,张三会不会选择倒牛奶?还是有可能的。那就是张三可以获得某种补偿,可以弥补一定的成本损失,从而有死扛的本钱。这种情形什么时候会发生呢?即便张三有一个超级富有的爹,恐怕他爹也不会傻到往里面烧钱吧。但这种情形还真有可能发生。因为张三有杀手锏,那就是关闭工厂。关闭工厂原本是在市场竞争中常出现的情形,企业优胜劣汰,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没有部分工厂的倒闭,何来其他工厂的新生?企业在市场中的生态如同动植物在大自然中的生态一样,彼此竞争,强者吃肉,弱者退出,连汤都没有的喝。如果是纯粹的市场状态,张三关闭工厂的决策是张三自己的事情,和是否倒牛奶没有关系。   可现实中偏偏有个奇怪的群体害怕企业倒闭。只要企业建立起来了,就恨不能力保其长寿,摔一跤赶紧安抚,路不顺赶紧铺路,没钱了给钱,反正只要工厂一直开着,就很开心。对了,我这么说是指工厂的员工?还真未必。工厂半死不活,员工收入也好不到哪去。再说了,如果有这么温馨的环境,能整出个有前途的企业才叫怪事。好企业从来都是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你看到过温室的花朵开得鲜活?然而有个群体偏偏就相信自己可以在温室里培育出美丽的花朵。于是我们看到,即便张三的牛奶供给大于需求了,还能继续生产,还可以不降价,还可以不处理,为什么?背后有支撑啊。也许你看到这会立马想到,这不是亲爹也是干爹,不然谁这么卖力地支撑?那就错了,非爹非妈,照样支撑。因为支持对其有好处。好处在哪里呢?只要有个企业在那,还有一口气,就能做出产出,做出就业,做出各种增长率,做出繁荣,从而做出一条宽广的升迁道路来。   看到这,有缘的读者开始会心地点头了。是的,供给侧原本不是问题,现在之所以出问题了,是因为供给侧有条有形之手。假如把这有形之手缩回去了,供给侧问题自然迎刃而解。我就是搞不懂为何那么多做宏观的把一个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供给侧有那么难懂吗? ;

什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经济思想的重要理论创新成果,其理论内涵、核心要义、政策举措、重点任务既是一脉相承的,也是一个渐进深化、不断拓展的思想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坚持问题导向、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矛盾的重要手段。要把问题作为研究制定政策的起点,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解决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上。供给侧改革实质:供给侧改革实质上就是改革政府公共政策的供给方式,也就是改革公共政策的产生、输出、执行以及修正和调整方式,更好地与市场导向相协调,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说到底,供给侧改革,就是按照市场导向的要求来规范政府的权力。离开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谈供给侧改革,以有形之手抑制无形之手,不仅不会有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也会损害已有的市场化改革成果。扩展资料供给侧改革是一种寻求经济新增长新动力的新思路,主要强调通过提高社会供给来促进经济增长。对于如何拉供给侧改革动经济增长,需求侧管理与供给侧改革有着截然不同的理念。需求侧管理认为需求不足导致产出下降。所以拉动经济增长需要“刺激政策”(货币和财政政策)来提高总需求,使实际产出达到潜在产出。供给侧管理认为市场可以自动调节使实际产出回归潜在产出,所以根本不需要所谓的“刺激政策”来调节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需要提高生产能力即提高潜在产出水平,其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供给侧改革是什么意思?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显著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是保持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的长效手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重大举措。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由之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促进中国向法治国家转变的关键一招。供给侧,即供给方面。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取决于经济中需求和供给的相对平衡。供给侧,相对于需求侧。若是要比较清晰地弄清供给侧应先了解供给。供给,经济学中的供给是指生产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一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一定数量的商品或劳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需求侧改革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在增加投资过程中优化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开源疏流,在经济可持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就是优化产权结构,国进民进、政府宏观调控与民间活力相互促进;就是优化投融资结构,促进资源整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就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质量,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就是优化分配结构,实现公平分配,使消费成为生产力;就是优化流通结构,节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经济总量;就是优化消费结构,实现消费品不断升级,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

什么是“供给侧改革”

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说的通俗点:“供给侧”则与“需求侧”相对应,那个有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的“需求侧”,与此同时,“供给侧”是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四大要素。需求侧管理认为需求不足导致产出下降,所以拉动经济增长需要“刺激政策”(货币和财政政策)来提高总需求,使实际产出达到潜在产出。供给侧管理认为市场可以自动调节使实际产出回归潜在产出。所以根本不需要所谓的“刺激政策”来调节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需要提高生产能力即提高潜在产出水平,其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扩展资料供给侧改革意义一、重要性: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中央不失时机的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针,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方面做努力,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使供给侧和需求侧得以合理匹配,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二、急迫性:“观察问题,看到病症很重要,找准病根更重要。目前,在“三期叠加”的大背景下,影响经济增长的突出问题有总量问题,但结构性问题更为突出。主要矛盾就是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不协调和不平衡,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在需求侧,已在供给侧。现在,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投资的效果在递减,而供给体系总体上呈现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的状况,同时不少消费品供给规模有余而品质不足。只有在适度扩大总需求和调整需求结构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三、展望:在抓好需求侧管理的同时,“只要我们把握正确方向、奋力开拓进取,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增强持续增长动力,就一定能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是什么意思

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说的通俗点:“供给侧”则与“需求侧”相对应,那个有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的“需求侧”,与此同时,“供给侧”是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四大要素。需求侧管理认为需求不足导致产出下降,所以拉动经济增长需要“刺激政策”(货币和财政政策)来提高总需求,使实际产出达到潜在产出。供给侧管理认为市场可以自动调节使实际产出回归潜在产出。所以根本不需要所谓的“刺激政策”来调节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需要提高生产能力即提高潜在产出水平,其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扩展资料供给侧改革意义一、重要性: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中央不失时机的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针,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方面做努力,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使供给侧和需求侧得以合理匹配,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二、急迫性:“观察问题,看到病症很重要,找准病根更重要。目前,在“三期叠加”的大背景下,影响经济增长的突出问题有总量问题,但结构性问题更为突出。主要矛盾就是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不协调和不平衡,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在需求侧,已在供给侧。现在,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投资的效果在递减,而供给体系总体上呈现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的状况,同时不少消费品供给规模有余而品质不足。只有在适度扩大总需求和调整需求结构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三、展望:在抓好需求侧管理的同时,“只要我们把握正确方向、奋力开拓进取,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增强持续增长动力,就一定能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是什么意思

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这就是供给侧改革的意思。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说的通俗点:想必大家都听过“需求侧”,就是那个有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的“需求侧”,“供给侧”则与“需求侧”相对应,与此同时,“供给侧”是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四大要素。需求侧管理认为需求不足导致产出下降,所以拉动经济增长需要“刺激政策”(货币和财政政策)来提高总需求,使实际产出达到潜在产出。供给侧管理认为市场可以自动调节使实际产出回归潜在产出,所以根本不需要所谓的“刺激政策”来调节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需要提高生产能力即提高潜在产出水平,其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为什么提出“供给侧改革”1、供需不匹配。一直以来人们都以为是需求不足,所以用需求学派观点采用刺激需求政策拉动经济增长,但实则是“供给跟不上需求”。打个比方,现在热门的“海淘”,还有之前中国人们去日本买马桶盖、纸尿裤等新闻,难道是我们中国没有这些产品吗?显然不是,相反,很多这些产品还是“made in China”。为什么人们会不惜重金、不嫌麻烦去国外买这些东西?另外,中国手机厂家那么多,而苹果手机却大受国人追捧。究其原因,是产品质量跟不上,正是我国长期忽视“供给侧”的原因。2、消化过剩产能提速。过剩产能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转型的一大包袱。产能过剩企业会占据大量资源,使得人力、资金、土地等成本居高不下,制约了新经济的发展。当前多个行业、多个地区的产能过剩正引起各方的担忧,可能引发通缩、失业、经济动力不足等一系列风险。3、服务业黄金时代到来。服务业是未来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双重稳定器。一方面维持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提供就业岗位。第三产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能创造约100万个就业岗位,比工业多50万个左右。对政府保持经济增长和稳定就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扩展资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意义: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强调供给,又关注需求;既突出发展生产力,又注重完善生产关系;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二、通过简政放权等改革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简政放权改革取得显著成绩,但一些地方政府在某种程度上的越位、缺位和错位问题依然存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亟须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厘清市场与政府的边界,加快拆解两种“套娃”,进一步减少不必要的审批许可,改进政府管理方式,提高监管和服务水平。三、通过要素价格等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着力清除市场壁垒,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进一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推进水、电等领域价格改革;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土地租赁、转让、抵押二级市场;加强产权保护,发展技术市场,使创新成为驱动发展的第一动力。参考资料: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人民网

供给侧改革是什么意思

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说的通俗点:“供给侧”则与“需求侧”相对应,那个有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的“需求侧”,与此同时,“供给侧”是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四大要素。需求侧管理认为需求不足导致产出下降,所以拉动经济增长需要“刺激政策”(货币和财政政策)来提高总需求,使实际产出达到潜在产出。供给侧管理认为市场可以自动调节使实际产出回归潜在产出。所以根本不需要所谓的“刺激政策”来调节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需要提高生产能力即提高潜在产出水平,其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扩展资料供给侧改革意义一、重要性: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中央不失时机的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针,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方面做努力,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使供给侧和需求侧得以合理匹配,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二、急迫性:“观察问题,看到病症很重要,找准病根更重要。目前,在“三期叠加”的大背景下,影响经济增长的突出问题有总量问题,但结构性问题更为突出。主要矛盾就是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不协调和不平衡,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在需求侧,已在供给侧。现在,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投资的效果在递减,而供给体系总体上呈现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的状况,同时不少消费品供给规模有余而品质不足。只有在适度扩大总需求和调整需求结构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三、展望:在抓好需求侧管理的同时,“只要我们把握正确方向、奋力开拓进取,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增强持续增长动力,就一定能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什么意思?

根据我的了解发现,供给侧改革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供给侧改革是什么意思

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说的通俗点:“供给侧”则与“需求侧”相对应,那个有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的“需求侧”,与此同时,“供给侧”是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四大要素。需求侧管理认为需求不足导致产出下降,所以拉动经济增长需要“刺激政策”(货币和财政政策)来提高总需求,使实际产出达到潜在产出。供给侧管理认为市场可以自动调节使实际产出回归潜在产出。所以根本不需要所谓的“刺激政策”来调节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需要提高生产能力即提高潜在产出水平,其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扩展资料供给侧改革意义一、重要性: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中央不失时机的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针,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方面做努力,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使供给侧和需求侧得以合理匹配,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二、急迫性:“观察问题,看到病症很重要,找准病根更重要。目前,在“三期叠加”的大背景下,影响经济增长的突出问题有总量问题,但结构性问题更为突出。主要矛盾就是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不协调和不平衡,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在需求侧,已在供给侧。现在,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投资的效果在递减,而供给体系总体上呈现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的状况,同时不少消费品供给规模有余而品质不足。只有在适度扩大总需求和调整需求结构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三、展望:在抓好需求侧管理的同时,“只要我们把握正确方向、奋力开拓进取,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增强持续增长动力,就一定能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供给侧改革

什么是供给侧改革

  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说的通俗点:想必大家都听过“需求侧”,就是那个有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的“需求侧”,“供给侧”则与“需求侧”相对应,与此同时,“供给侧”是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四大要素。  需求侧管理认为需求不足导致产出下降,所以拉动经济增长需要“刺激政策”(货币和财政政策)来提高总需求,使实际产出达到潜在产出。供给侧管理认为市场可以自动调节使实际产出回归潜在产出,所以根本不需要所谓的“刺激政策”来调节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需要提高生产能力即提高潜在产出水平,其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什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特点是(指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经济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扩展:所谓“供给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入手的改革。所谓“结构性改革”是指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经济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所谓“供给管理”是指针对供给侧问题而开展的管理。供给侧改革(或供给管理政策)具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供给侧改革强调发挥企业和创业者作为市场主体的作用,而需求管理政策主要强调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二是供给侧改革强调解决中长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问题,而需求管理政策更多强调解决短期经济波动问题;三是供给侧改革强调制度的变革与完善,而需求管理政策主要强调短期的政策调整。 需求管理政策的边际效益在递减。 需求管理政策的副作用和后遗症越来越大。 推进供给侧改革与推进全面改革是吻合的。 推进供给侧改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供给与需求相互依存,但国内有效需求最终决定于各主体的供给能力。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供给能力决定一国的竞争力。供参考。

为什么现在要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缓解当前我国经济供需矛盾的必由之路。把脉当下中国经济,从需求侧看, 1—11月房地产与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双双下滑,出口也继续同比下降。需求不足的同时需求外溢明显,海淘、境外代购风生水起。另一方面,需求升级趋势明显,电信、文化娱乐、养老等消费快速增长,绿色、时尚、品质消费空间巨大。而从供给侧来看,我国既存在低层次产业的产能过剩,也存在着高品质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的不足。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说,供给侧的滞后造成当前供需矛盾突出,供给不仅跟不上需求升级趋势,而且满足创造新消费、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的能力也不足,迫切需要通过改革,来提高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对症下药”,解决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与问题。在近期举办的第十五届中国经济论坛上,国务院研究室工业与交通司副司长张泰说,破除生产要素和商品在全国范围内的自由流通障碍、大量的过剩产能和经济结构性问题等,都是需求侧管理所无法解决的,而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多做些工作,则可以为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奠定基础。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进入新常态,我国经济面临一系列结构性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与问题有需求侧的,更有供给侧的,核心是体制机制问题。通过改革化解供给侧的结构性矛盾,是新阶段中国经济的必然选择。”迟福林说。“从强调需求侧管理,到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体现的是经济工作思路从注重短期经济增长向注重可持续发展以及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转变。”潘建成说。供给侧改革如何发力?供给侧改革是要下功夫的精细活,要有耐心、有信心、有决心潘建成说,中国经济现在面临的问题主要是供给侧的结构性问题,明年及今后一个时期,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应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影响潜在增长率的诸多要素来看,劳动力方面,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在下降,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延迟退休、加强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等,见效都需要一定的时间。靠资源和资本的投入短期内提升潜在经济增长率的空间也不大——严重的产能过剩制约了投资增长,资源环境更形成了长期的瓶颈制约。在潘建成看来,现在提升供给能力,可以从三个方面突破:一是继续推动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二是推动产业从东部向中西部梯度接续转移,并在转移时注重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形成特色产业集群;三是鼓励创新。“最核心的是制度创新,包括通过打破垄断、降低民间资本进入重要行业的门槛来激活民间资本,通过土地制度改革激活土地资源;通过金融改革充分发挥资金效率、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等,这些都是在各个方面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从而提高市场化效率。”潘建成说。从眼下的情况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优先解决好去产能、降成本、去库存、补短板、去杠杆等几大关键问题。一是化解产能过剩。“现在化解产能过剩,要更多从供给侧着手,促进产业升级,坚决淘汰僵尸企业。”潘建成说。此外,推动去产能,还要进一步推动市场化的兼并重组,通过优势企业发挥主导作用对生产力重新整合,提升整个产业的供给效率。二是降低企业成本。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需要打出“组合拳”,降低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税费负担、财务费用等,目前还需要特别关注如何有效减轻企业缴纳的社保费用。三是房地产去库存。当前楼市库存较大,一大原因就是结构性供需错位。要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顺应市场规律调整营销策略,适当降低商品住房价格,促进房地产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四是补短板。2020年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贫困问题、“三农”问题、生态问题、基础设施等都是短板。补上这些短板,才能为我国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带来新的机遇。五是尽快解决金融供给结构与融资需求不匹配问题。在保障金融体系安全的基础上,促进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功能的提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升融资便利度,增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需要强调的是,供给侧改革是精细活,需要下功夫,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要有定力,不能急躁。因此需要在全社会营造一种良好的心态,要对改革有耐心、有信心、有决心。”潘建成说。

什么是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全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需求侧改革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消费创新则是在传统消费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的改变,甚至全面颠覆传统消费模式。比如说众智云的创富系统就是一种消费创新的典型例子。可以参考2016供给侧改革与企业家新发展论坛大会,会议内容讲了很多关于供给侧改革与消费创新的新思路。同时众智云世界的陈浩董事长也简单介绍了一下消费创新的例子,即众智云创富系统

谈谈供给侧改革,这样做解决问题吗

一、基本概念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说的通俗点:想必大家都听过"需求侧",就是那个有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的"需求侧","供给侧"则与"需求侧"相对应,与此同时,要着重强调"供给侧"是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四大要素。需求侧学派认为需求不足导致产出下降,所以拉动经济增长需要"刺激政策"(货币和财政政策)来提高总需求,使实际产出达到潜在产出。供给侧学派认为市场可以自动调节使实际产出回归潜在产出,所以根本不需要所谓的"刺激政策"来调节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需要提高生产能力即提高潜在产出水平,其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二、为什么提出“供给侧改革”1.供需不匹配。一直以来人们都以为是需求不足,所以用需求学派观点采用刺激需求政策拉动经济增长,但实则是“供给跟不上需求”。打个比方,现在热门的"海淘",还有之前中国人们去日本买马桶盖、纸尿裤等新闻,难道是我们中国没有这些产品吗?显然不是,相反,很多这些产品还是"made in China".为什么人们会不惜重金、不嫌麻烦去国外买这些东西?另外,中国手机厂家那么多,而苹果手机却大受国人追捧。究其原因,是产品质量跟不上,或者说是我们的质量标准定的太低,正是我国长期忽视"供给侧"的原因。2.消化过剩产能刻不容缓。过剩产能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转型的一大包袱。产能过剩企业会占据大量资源,使得人力、资金、土地等成本居高不下,同时,在局部造成环境污染,制约了新经济的发展。当前多个行业、多个地区的产能过剩正引起各方的担忧,可能引发通缩、失业、经济动力不足等一系列风险。3.服务业黄金时代到来。这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服务业是未来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双重稳定器。一方面维持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提供就业岗位。第三产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能创造约100万个就业岗位,比工业多50万个左右。对政府保持经济增长和稳定就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当下服务业发展的根本瓶颈不是需求不足,恰恰是供给不足。在教育、医疗、金融、旅游等领域,一方面国内抱怨声不断,另一方面大批消费者源源不断地到国外消费。究其缘由,这跟国内服务业供给侧的乏力有关。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做什么只有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对症下药",解决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与问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2016年及今后一个时期,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会议认为,2016年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结构性改革任务十分繁重,战略上要坚持稳中求进、把握好节奏和力度,战术上要抓住关键点,围绕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四大要素,主要是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一是化解产能过剩。"现在化解产能过剩,要更多从供给侧着手,促进产业升级,坚决淘汰僵尸企业。此外,推动去产能,还要进一步推动市场化的兼并重组,通过优势企业发挥主导作用对生产力重新整合,提升整个产业的供给效率。二是降低企业成本。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需要打出"组合拳",降低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税费负担、财务费用等,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和委员呼吁目前还需要特别关注如何有效减轻企业缴纳的社保费用。三是房地产去库存。当前楼市库存较大,主要原因就是结构性供需错位。一是要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顺应市场规律调整营销策略,适当降低商品住房价格,促进房地产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二是三四线城市要加大栅户区和旧城改造力度,鼓励货币化安置,三是倡导、引导新型城镇化,提高城镇化比率。四是补短板。2020年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贫困问题、"三农"问题、生态问题、基础设施等都是短板。补上这些短板,才能为我国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带来新的机遇。五是尽快解决金融供给结构与融资需求不匹配问题。在保障金融体系安全的基础上,降低银企间融资杆扛比率,促进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功能的提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升融资便利度,增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给百姓带来哪些实惠1.教育:社会办学带来供给多元化在教育资源的供给端,鼓励社会资本提供个性化、多样化教育服务。随着政策不断松绑,民间资本深入到教育领域内部的通道将被进一步打通。供给侧改革正推动教育进入产业化发展模式。2.医疗:民间资本涌入解决"看病难"在医疗领域的供给端鼓励更多民营资本进入,打破公立医疗机构对于医疗资源的垄断。民营医疗机构百花齐放,百姓对于医疗服务不同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3.住房:改善房地产供给结构化解房地产库存是2016年经济工作的五大任务之一。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指出,各地发改委要抓紧推动制定化解库存方案,发展住房租赁市场,释放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满足新市民住房需求,稳定房地产市场。4.消费:"海外抢购"将成为过去中央给消费升级的潜在领域描绘了一幅明确的蓝图:要求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重点推动服务、绿色、时尚、品质等六大领域消费升级。可以预见的是,通过供给端不断地改革、完善,未来国内也能提供质量好、价格便宜的产品,老百姓也不用万里迢迢远赴国外往回背"洋货"了。

试述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供给体系存在的问题和五大任务?

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目前,作为“制造大国”的中国,传统产业中的铜铁、煤炭、机械、水泥、石化、房地产等行业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存在许多靠获得银行放贷或政府的支持而免于倒闭的“僵尸企业”,它们长期亏损,大量负债。在这些行业资源闲置的同时,高新技术产业却缺少必要的资金支持。在消费品领域,国内产品过剩,却出现了国人到国外疯狂“扫货”的状况,从奶粉、养生保健品到服装、家电,甚至是马桶盖无所不包,有的买回来发现竟是“中国制造”,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核心技术的缺失使国产商品缺乏竞争力,商品质量和信誉难以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结束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要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精准的产业政策,坚持创新驱动。推进制造强国建设,加快服务业发展;完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活力,在制度上,政策上营造宽松的市场和投资环境,提高企业投资信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低企业税费负担,清理各种不合理收费。。“供给侧”的“侧”字并不是“侧重”,而是“端”、“一端”的意思,供给侧改革也就是从供给这一端来进行改革,与之相对应的则是需求侧。 “供给侧”与“需求侧”相对应。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三驾马车决定短期经济增长率。而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四大要素在充分配置条件下所实现的增长率即中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而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供给侧改革对中国经发展有什么意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 2015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主要经济指标之间的联动性出现背离,经济增长持续下行与CPI持续低位运行,居民收入有所增加而企业利润率下降,消费上升而投资下降,等等。对照经典经济学理论,当前我国出现的这种情况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滞胀,也非标准形态的通缩。与此同时,宏观调控层面货币政策持续加大力度而效果不彰,投资拉动上急而下徐,旧经济疲态显露而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经济生机勃勃,东北经济危机加重而一些原来缺乏优势的西部省区异军突起……可谓是“几家欢乐几家愁”。简言之,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分化正趋于明显。为适应这种变化,在正视传统的需求管理还有一定优化提升空间的同时,迫切需要改善供给侧环境、优化供给侧机制,通过改革制度供给,大力激发微观经济主体活力,增强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新动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什么意思?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需求侧改革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在增加投资过程中优化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开源疏流,在经济可持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扩展资料改革措施1、宏观政策要稳,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2、产业政策要准,准确定位结构性改革方向3、微观政策要活,激发企业活力和消费潜力4、改革政策要实,加大力度推动改革落地5、社会政策要托底,守住民生保障的底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用包子來举例,什么是供给侧改革

用包子来举例,什么是供给侧改革事情的起因是,有一次去芜湖。芜湖有一家据说始建于光绪年间的包子铺。一天早上,朋友带我去那里吃包子,就联想到现在人们讨论的供给与需求的关系。所以,回来就写了一篇长微博。后来觉得当时一些问题没有说清楚,现在重写一遍。现实是:很多包子做出来了,但是卖不出去(通常说的内需不足或产能过剩)。于是,从需求侧做文章,号召人们买包子,并促进包子外销。但从效果看,人们买包子还是不踊跃,而且外销也基本饱和了。这意味着在需求侧做文章的空间已经不大。于是,目光转到了供给侧。一看供给侧,问题来了。原来包子做的就有问题,好吃的包子很有限,无法下咽的包子做了一堆。这样,新的思路就有了。多做好吃的包子,少做或不做无法下咽的包子(即供给侧改革,发展新兴产业,提供适销对路产品,去库存,消灭过剩的产能)。这个思路对不对呢?当然对。但谁也没想到的是,大量的好吃的包子做出来了,结果销量还是没增加多少,很多人还是不买这包子,而是弄两个馒头夹点咸菜就完了。一问,问题清楚了。你们为什么不买包子吃馒头?因为我们买不起,包子10块钱一个,这一笼就100块(夸张点,为了好算账)。而馒头5毛钱一个,两个一块钱就搞定了。嗯,看起来还是需求的问题。但需求的问题在哪呢?哦,对了,价格,价格,10块一个包子实在是太贵了。于是,找到了老板:你的包子卖得这么贵,怎么行啊?降降价,销路不就上去了吗?但没想到,老板也是一肚子苦水:我也知道这包子贵啊,我也知道10块钱一个包子人们买不起啊。可是有什么办法呢?这一个包子里,税就占了5块。原料面肉菜虽然不贵,可运费贵啊,每个包子物流的成本就合一块钱,房租一块钱,再加上人工还有其他的七七八八的费用,你知道我一个包子才赚多少钱吗?两毛钱!我怎么降这个价啊。现在知道问题的症结在哪里了吧?就在供给和需求的中间地带。由于这个中间地带的扭曲,就造成了我说的,企业生产什么什么不挣钱,消费者买什么什么贵的不得了。结论是什么?就是我前些天说的:只有疏通中间,才能打开两侧(供给与需求)。所谓中间地带的问题,有两个。一是政府税收和社保缴费过高,让企业无法生存;二是垄断国企占有太多的社会资源而效率又太低,靠价格垄断生存,抬高了整个社会的生产成本。如国际油价由140多美元跌到了现在20多美元,可是国内汽柴油价格仅仅下跌了约30%,是美国的2倍多,政府和垄断国企都得利,但抬高了全社会的生产成本,降低了中国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样的,房价这么高,土地和税费占了大约70%,这个钱都被政府拿走了,而高房价带动了几乎所有物价的上涨,降低了中国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所以,政府应减税降费。媒体炒作的所谓供给侧改革,纯粹是瞎忽悠!泱泱大国,每年培养出的博士全世界第一,为何不搞点有意义的发明、创新呢?

供给侧改革侧是啥意思?

“供给侧”的“侧”字并不是“侧重”,而是“端”、“一端”的意思,供给侧改革也就是从供给这一端来进行改革,与之相对应的则是需求侧;“供给侧”与“需求侧”相对应。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三驾马车决定短期经济增长率。而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四大要素在充分配置条件下所实现的增长率即中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而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扩展资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在增加投资过程中优化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开源疏流,在经济可持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就是优化产权结构,国进民进、政府宏观调控与民间活力相互促进;就是优化投融资结构,促进资源整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就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质量,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就是优化分配结构,实现公平分配,使消费成为生产力;就是优化流通结构,节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经济总量;就是优化消费结构,实现消费品不断升级,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是什么意思啊?

供给侧是啥意思   供给侧,即供给方面。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取决于经济中需求和供给的相对平衡。供给侧,相对于需求侧。大家弄不到供给侧是什么意思的就阅读下文吧!   供给侧是什么意思?   供给侧全称为供给侧的经济结构性改革,是当下中国经济领域最热的词汇。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供给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拿矿泉水举例说明什么叫供给侧。生产矿泉水的企业发现矿泉水卖不掉了,说明市场可能需求不足或者产能过剩。为了刺激需求,比如号召大家多喝矿泉水、多买矿泉水,然后把矿泉水卖到国外去,最后发现国外也卖不掉了,即外需也不足。这就说明,矿泉水的问题不是出在需求侧,而是出现在供给侧。   水为什么会卖不掉呢?如果是因为矿泉水不好喝,就需要改进矿泉水的生产工艺,改善矿泉水的水质和水里的微量元素等,这实际上就是增加有效供给,提高资源要素配置效率与效益,实现更有质量和效益的发展。   供给侧改革的政策要点在哪?   1、消化产能过剩   过剩产能占据了大量社会资源,使人力、资金、土地等成本居高不下,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转型的一大包袱。可以预计,中央可能会出台重磅措施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   2、大力发展服务业   在 “供需错位”的矛盾格局下,“供给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将资源要素从产能过剩的的产业中释放出来,为消费服务的“朝阳产业”提供更多的劳动力、资金和技术。当前服务业发展的根本不是需求不足,而是供给不足。   3、经济结构性改革   经济结构性改革的四个要点在于: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要降低成本,帮助企业保持竞争优势;要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快形成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权益得到充分保护的股票市场。   供给侧有那么难懂吗?   以前上政治经济学课的时候,都会遇到一个倒牛奶的例子。说的是张三的乳品企业铆足了劲生产着牛奶,却发现牛奶的库存一天天增多了。直到有一天,张三悲剧地发现,自己的牛奶已经无处堆放,只能倒在边上的小河沟里。   那么是张三的牛奶品质不好?抑或是居民都不喜欢喝牛奶?都不是。张三的牛奶品质很好,并且居民也都很喜欢喝牛奶。在这种情况下,为何还会发生倒牛奶事件?马克思他老人家说了,张三倒牛奶不是因为牛奶真的多了,而是相对于居民的需求来说多了,是一种相对过剩。居民既然喜欢喝牛奶,为何需求会少?因为居民没有钱。居民为何贫穷?因为居民生产的剩余价值都被作为资本家的张三给剥削了。也就是说,倒牛奶的果其实是张三自己种下的因,这看似有点因果报应的味道。   但接下来问题就来了。张三这样做,不可能赚到更多的钱,对吧。居民需求不够,张三可以刺激需求,比如牛奶赔本销售,或者免费赠送。等库存清零了,张三再重新规划产出水平。这岂不是一个好办法?张三是不是这么做过,马克思他老人家没有记载,经济史上也鲜有记载。似乎张三就知道倒牛奶了。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倒牛奶是一种比赠予或者赔本销售更好的选择吗?这不太符合资本家的个性。资本家本性贪婪,这点大家都承认。但也正是因为这种贪婪,资本家会精心计算损益。牛奶已经生产出来了,变成了沉没成本。经济学上说,沉没成本在短期内不影响个体决策。那么好,不管你倒不倒,牛奶都已经在那。倒了就完全没有任何回报。而赔本销售好歹还能回一点现金,赠予也能赚点人情和社会形象,而且还能培育市场。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倒总归是不划算的。那么为何还要倒掉?   一种可能性是如果赔本销售,会破坏牛奶的价格预期,促使居民在未来以一个更低的价格预期来调整需求,这样一来,赔本销售从长远看是不划算的,所以硬撑着也不降价太多。这种做法是有可能的。消费者的价格预期非常重要,奢侈品之所以会一直保持一个刚性价格,就是为了稳定价格预期。如果张三原本卖50元一箱,现在卖25元一箱,消费者就会把牛奶的价格预期调整到25元,以后张三要想回到50元一箱就很难了。但张三这么做风险很大,原因在于,生产牛奶的可能并不是张三一家,李四也生产牛奶,并且品质和张三差不多。除非张三和李四说好,都不赔本销售,死扛着。李四愿意吗?经济学中有个著名的囚徒困境,说的是两个小偷被警察抓住后,最后都选择了坦白。因为坦白对小偷个人来说是最优的,即便事后看两个人都不坦白是最优的。也就是说,每个人各自盘算自己的"小利益,自然就不会顾全大局了。当张三死扛时,李四未必会和张三一样死扛,因为李四想,自己只要比张三便宜一点点,就可能赢得全部消费者。这样的好事为何不做?所以李四很可能选择降价。当李四这么想的时候,张三也会这么想。结果就是张三和李四很可能打起价格战。   张三倒牛奶,要么预期牛奶需求短期内很快复苏;要么可以垄断这个市场;要么心存恶念,宁可倒掉也不便宜周边的居民;要么非理性,根本搞不清楚什么是最优决策。哪一种情形都有可能出现。但假如所有这些因素都不存在,张三会不会选择倒牛奶?还是有可能的。那就是张三可以获得某种补偿,可以弥补一定的成本损失,从而有死扛的本钱。这种情形什么时候会发生呢?即便张三有一个超级富有的爹,恐怕他爹也不会傻到往里面烧钱吧。但这种情形还真有可能发生。因为张三有杀手锏,那就是关闭工厂。关闭工厂原本是在市场竞争中常出现的情形,企业优胜劣汰,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没有部分工厂的倒闭,何来其他工厂的新生?企业在市场中的生态如同动植物在大自然中的生态一样,彼此竞争,强者吃肉,弱者退出,连汤都没有的喝。如果是纯粹的市场状态,张三关闭工厂的决策是张三自己的事情,和是否倒牛奶没有关系。   可现实中偏偏有个奇怪的群体害怕企业倒闭。只要企业建立起来了,就恨不能力保其长寿,摔一跤赶紧安抚,路不顺赶紧铺路,没钱了给钱,反正只要工厂一直开着,就很开心。对了,我这么说是指工厂的员工?还真未必。工厂半死不活,员工收入也好不到哪去。再说了,如果有这么温馨的环境,能整出个有前途的企业才叫怪事。好企业从来都是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你看到过温室的花朵开得鲜活?然而有个群体偏偏就相信自己可以在温室里培育出美丽的花朵。于是我们看到,即便张三的牛奶供给大于需求了,还能继续生产,还可以不降价,还可以不处理,为什么?背后有支撑啊。也许你看到这会立马想到,这不是亲爹也是干爹,不然谁这么卖力地支撑?那就错了,非爹非妈,照样支撑。因为支持对其有好处。好处在哪里呢?只要有个企业在那,还有一口气,就能做出产出,做出就业,做出各种增长率,做出繁荣,从而做出一条宽广的升迁道路来。   看到这,有缘的读者开始会心地点头了。是的,供给侧原本不是问题,现在之所以出问题了,是因为供给侧有条有形之手。假如把这有形之手缩回去了,供给侧问题自然迎刃而解。我就是搞不懂为何那么多做宏观的把一个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供给侧有那么难懂吗? ;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意义及成效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重大发展方略,其主要任务是:从供给侧发力,通过重大改革的推进来解决重大的结构性问题。其重大的战略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提高宏观调控效率和稳增长的重要推进器。一方面,将结构性改革引入宏观调控,形成“宏观调控+改革”的政策组合拳,是新一届政府宏观调控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实现稳增长与调结构平衡的重要举措。这实际上是强调稳增长中的结构变量和制度变量,而这两个变量则是决定经济潜在增长率的主要因素。新一届政府强调宏观调控要既利当前又惠长远,寓短于长,以长促短,拓展了宏观调控的时间轴,形成了“短期+长期”的思路。传统的宏观政策偏重于总量问题而忽视结构、制度问题。结构失调、体制僵化不仅增加稳增长的困难,甚至使发展不可持续。经济发展的本质在于结构变化和制度创新。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形势下,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增强发展动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长期稳增长的最有力措施。另一方面,在一些重大领域改革取得明显突破的情况,宏观调控可以更多的采取市场手段和经济手段,而尽可能减少行政手段,这既能增强市场信心,又能显著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  二是努力实现市场资源配置中起关键性作用的关键举措。就经济体制问题而言,最大的结构性改革还是市场化改革,即简政放权、深化价格改革和要素市场化改革,着力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我国在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等五大方面都面临重大的供给侧体制问题,解决这些制度性的障碍的关键是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创新发展为例,长期以来我国创新动力不足主要是因为创新性文化基础薄弱,投机性发展氛围过浓,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人把大量的精力、财力、智力花在投机取巧上,热衷于泡沫投机活动,是导致实体经济不振、创新动力被抑制的重要原因,这有文化因素,也有发展观短视、政绩考核制度等问题,更有政府对市场干预过多、束缚了企业手脚的供给体制问题。深化市场化改革这一重大的结构性改革,不仅能最大程度地降低政府对微观经济的直接干预,为市场主体创新宽松公平的宏观环境,让市场在竞争性领域发挥决定性作用,而且能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激励,增强微观市场主体的竞争力。  三是促进产业升级、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由之路。导致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原因是结构升级失败,即经济结构长期处于中低端而无法向中高端转换,从而导致长期的需求不足、产业竞争力低下、社会严重不公平等问题,最终使得经济长期失速,危机四伏,各类风险交织且集中爆发。国际上这样的事例很多,有拉美化现象,有东南亚金融危机。因此,结构转型升级能否顺利推进和完成,是突破中等收入的关键。而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决定力量是制度创新,即对关键领域的改革能否深化,形成更高层次的市场经济体制。供给侧结构改革是推动经济结构全面升级的原动力,也正是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由之路。  四是中国建设法治国家的关键一招。改革并不仅是简单的放权,是对旧体制的“破”,更关键的是在于“立”,即“立什么样的新规”?成功的改革就是要靠法治来巩固,来扎根,法治的形成过程就是制度的完善过程,即形成公平而富有激励性的新制度,以此减少不稳定性,同时增加发展的动力和创新能力。改革的深处就是法治。一方面,我们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同时,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基本完善和定型,其完善的标志就是法制化水平的显著提高,基本实现由“人治”向“法治”的根本转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不是仅提供一时的激励,当一放就乱时再收回,像一些不够深入的改革那样形成“收放循环”,而是在打破一些关键领域的体制障碍的同时,建立基于法律规范的长效体制机制。另一方面,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依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要靠法制,改革的每一步都要有法可依,依法推进。正是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这两方面要求,使得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我国建设法治国家的关键一招。(王小广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 2016年6月1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2016年5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盛来运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去产能效果非常明显。今年的去产能有两大行业作为攻坚领域,一个是煤炭,一个是钢铁,1—5月份原煤产量下降8.4%,5月份当月的产量和库存下降更快,5月份原煤产量下降15.5%,5月末规上原煤生产企业库存同比下降6%;1—5月份粗钢产量下降1.4%。  去库存效果更明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库存数,4月末工业企业产成品库存下降了1.2%,这是2010年以来第一次出现负增长。房地产库存是一项重要任务,连续几个月下降,5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比4月末减少521万平方米。  降成本效果比较明显。数据显示,1—4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的成本是85.66元,比去年同期下降0.17元。5月份开始国家全面实行营改增,实际上从去年开始营改增的试点就不断扩大,有关部门预计,营改增今年将为企业降低成本6000亿左右。  补短板投资增速加大。主要是对农业、环境治理、高技术产业加大投资力度,解决一些瓶颈制约因素,今年1-5月份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0%,比1-4月加快1个百分点,其中涉及这些短板领域投资增长速度更高,保持较快速度增长。比如水利、环境治理和公共服务业、信息传输业投资都在20%以上。  盛来运强调,数据显示今年前五个月“三去一降一补”工作进展情况不错,效果初步显现。同时有些问题还需要关注,比如钢铁问题,从4月份和5月份两个月的情况来看生产量有所反弹,可能跟这两个月钢材价格反弹有关系,相关企业借价格反弹之势又恢复了产能,这个现象需要高度重视,这也说明去产能确实是一个很艰巨的任务,任重而道远,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坚定地完成“三去一降一补”的任务,这样才能使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再上一个新台阶。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推进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何重大意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重大发展方略,其主要任务是:从供给侧发力,通过重大改革的推进来解决重大的结构性问题。其重大的战略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提高宏观调控效率和稳增长的重要推进器。一方面,将结构性改革引入宏观调控,形成“宏观调控+改革”的政策组合拳,是新一届政府宏观调控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实现稳增长与调结构平衡的重要举措。这实际上是强调稳增长中的结构变量和制度变量,而这两个变量则是决定经济潜在增长率的主要因素。新一届政府强调宏观调控要既利当前又惠长远,寓短于长,以长促短,拓展了宏观调控的时间轴,形成了“短期+长期”的思路。传统的宏观政策偏重于总量问题而忽视结构、制度问题。结构失调、体制僵化不仅增加稳增长的困难,甚至使发展不可持续。经济发展的本质在于结构变化和制度创新。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形势下,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增强发展动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长期稳增长的最有力措施。另一方面,在一些重大领域改革取得明显突破的情况,宏观调控可以更多的采取市场手段和经济手段,而尽可能减少行政手段,这既能增强市场信心,又能显著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  二是努力实现市场资源配置中起关键性作用的关键举措。就经济体制问题而言,最大的结构性改革还是市场化改革,即简政放权、深化价格改革和要素市场化改革,着力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我国在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等五大方面都面临重大的供给侧体制问题,解决这些制度性的障碍的关键是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创新发展为例,长期以来我国创新动力不足主要是因为创新性文化基础薄弱,投机性发展氛围过浓,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人把大量的精力、财力、智力花在投机取巧上,热衷于泡沫投机活动,是导致实体经济不振、创新动力被抑制的重要原因,这有文化因素,也有发展观短视、政绩考核制度等问题,更有政府对市场干预过多、束缚了企业手脚的供给体制问题。深化市场化改革这一重大的结构性改革,不仅能最大程度地降低政府对微观经济的直接干预,为市场主体创新宽松公平的宏观环境,让市场在竞争性领域发挥决定性作用,而且能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激励,增强微观市场主体的竞争力。  三是促进产业升级、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由之路。导致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原因是结构升级失败,即经济结构长期处于中低端而无法向中高端转换,从而导致长期的需求不足、产业竞争力低下、社会严重不公平等问题,最终使得经济长期失速,危机四伏,各类风险交织且集中爆发。国际上这样的事例很多,有拉美化现象,有东南亚金融危机。因此,结构转型升级能否顺利推进和完成,是突破中等收入的关键。而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决定力量是制度创新,即对关键领域的改革能否深化,形成更高层次的市场经济体制。供给侧结构改革是推动经济结构全面升级的原动力,也正是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由之路。  四是中国建设法治国家的关键一招。改革并不仅是简单的放权,是对旧体制的“破”,更关键的是在于“立”,即“立什么样的新规”?成功的改革就是要靠法治来巩固,来扎根,法治的形成过程就是制度的完善过程,即形成公平而富有激励性的新制度,以此减少不稳定性,同时增加发展的动力和创新能力。改革的深处就是法治。一方面,我们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同时,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基本完善和定型,其完善的标志就是法制化水平的显著提高,基本实现由“人治”向“法治”的根本转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不是仅提供一时的激励,当一放就乱时再收回,像一些不够深入的改革那样形成“收放循环”,而是在打破一些关键领域的体制障碍的同时,建立基于法律规范的长效体制机制。另一方面,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依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要靠法制,改革的每一步都要有法可依,依法推进。正是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这两方面要求,使得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我国建设法治国家的关键一招。(王小广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 2016年6月1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2016年5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盛来运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去产能效果非常明显。今年的去产能有两大行业作为攻坚领域,一个是煤炭,一个是钢铁,1—5月份原煤产量下降8.4%,5月份当月的产量和库存下降更快,5月份原煤产量下降15.5%,5月末规上原煤生产企业库存同比下降6%;1—5月份粗钢产量下降1.4%。  去库存效果更明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库存数,4月末工业企业产成品库存下降了1.2%,这是2010年以来第一次出现负增长。房地产库存是一项重要任务,连续几个月下降,5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比4月末减少521万平方米。  降成本效果比较明显。数据显示,1—4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的成本是85.66元,比去年同期下降0.17元。5月份开始国家全面实行营改增,实际上从去年开始营改增的试点就不断扩大,有关部门预计,营改增今年将为企业降低成本6000亿左右。  补短板投资增速加大。主要是对农业、环境治理、高技术产业加大投资力度,解决一些瓶颈制约因素,今年1-5月份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0%,比1-4月加快1个百分点,其中涉及这些短板领域投资增长速度更高,保持较快速度增长。比如水利、环境治理和公共服务业、信息传输业投资都在20%以上。  盛来运强调,数据显示今年前五个月“三去一降一补”工作进展情况不错,效果初步显现。同时有些问题还需要关注,比如钢铁问题,从4月份和5月份两个月的情况来看生产量有所反弹,可能跟这两个月钢材价格反弹有关系,相关企业借价格反弹之势又恢复了产能,这个现象需要高度重视,这也说明去产能确实是一个很艰巨的任务,任重而道远,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坚定地完成“三去一降一补”的任务,这样才能使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再上一个新台阶。

粮食供给侧改革受益股有哪些

  供给侧改革概念股潜力股精选 煤炭板块:兰花科创(600123)、西山煤电(000983)、大同煤业(601001)、靖远煤电(000552)、开滦股份(600997)。  钢铁板块:安阳钢铁(600569)、华菱钢铁(000932)、中原特钢(002423)、本钢板材(000761)和首钢股份(000959)等。  水泥建材板块:天山股份(000877)、海螺水泥(600585)、宁夏建材(600449)、祁连山(600720),小市值公司国统股份(002205)等。  有色板块关注铜、铝小金属概念:江西铜业(600362)、云南铜业(000878)、铜陵有色(000630)、海亮股份(002203), 中国铝业(601600)、 云铝股份(000807) 、 常铝股份(002160) 、利源精制(002501) 、闽发铝业(002578)等。

供给侧改革深化行业整合加速,利好哪些股票

目前国内水泥行业已进入成熟期,2015年和2016年上半年行业陷入产能严重过剩、盈利低迷的泥淖,在此背景下,以金隅冀东重组、“两材”合并、华新水泥收购拉法基水泥资产为代表,水泥龙头企业已开始整合重组之路,这种行为对于产能过剩的水泥行业来说无疑是积极的信号。长期来看,水泥行业供给侧改革仍将继续推进,未来水泥行业潜在的整合仍将持续。盘面上,水泥板块走强,天山股份涨幅逾7%,同力水泥、青松建化涨幅逾4%,宁夏建材、上峰水泥涨幅逾3%。更多股票资讯详情请访问老钱庄股市直播(www.lqz.cn)

供给侧改革概念股

供给侧改革概念股潜力股精选:煤炭板块:兰花科创(600123)、西山煤电(000983)、大同煤业(601001)、靖远煤电(000552)、开滦股份(600997)。  钢铁板块:安阳钢铁(600569)、华菱钢铁(000932)、中原特钢(002423)、本钢板材(000761)和首钢股份(000959)等。  水泥建材板块:天山股份(000877)、海螺水泥(600585)、宁夏建材(600449)、祁连山(600720),小市值公司国统股份(002205)等。  有色板块关注铜、铝小金属概念:江西铜业(600362)、云南铜业(000878)、铜陵有色(000630)、海亮股份(002203),中国铝业(601600)、云铝股份(000807)、常铝股份(002160)、利源精制(002501)、闽发铝业(002578)等。

如何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

第一,调结构,要调整优化农业的产品结构、生产结构和区域结构。一号文件提出要“树立大农业、大食物”的观念,也就是不能单纯以增加产量论英雄,要念好山海经,要唱好林草戏,要合理开发更多农业资源。特别是提出要统筹粮精饲发展,要为消费者提供品种多样的产品,这是调结构。第二,提品质,下大力气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要适应城乡居民食品结构升级的需要,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特别是要提高消费者对国内农产品的信任度,这一点确实是至关重要的,对农业的发展来讲。第三,促融合,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因为传统上的农业就是提供农产品,实际上农业是接二连三的,不光是提供产品,不光有生产的功能,它还有生态的功能,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农业,要深度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要把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业的休闲旅游融合起来,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更好地满足全社会对农业多样化的需求。第四,去库存。现在粮食、油料,很多农产品的库存相当庞大,去库存有一个过程,我们在去库存的过程当中也会把握好节奏,要防止打压现在的市场,因为现在农产品价格很多已经在下行了,如果把握不好节奏,可能下行的速度会更快一些,特别是玉米,刚才陈主任已经讲了,因为粮食是商品,有的库存时限是有要求的,玉米库存有关部门正在加紧制定计划。第五,降成本。这个潜力是非常大的,就是着力降低农业的生产成本、流通成本、营销成本。比如说减少化肥农药不合理的使用,把生产成本降下来,通过开展专业化、规模化的服务,降低农业的服务成本,实现节本增效。第六,补短板。大力弥补制约农业发展的薄弱环节,比如说农业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农业在生态环境方面、可持续发展方面还有很多薄弱环节,一号文件提出要持续改善农业的基础设施,加强农业资源的保护和修复,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修复和保护工程,要扩大退耕还林还草的规模,要治理面源污染,推动绿色发展,这是讲的关于农业结构性改革的六项重要工作。

如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科学把握农业供给侧问题的成因2004年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打破常规常态保持连年持续向好势头。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粮食连续12年增产,2015年达到12419亿斤,比2003年增加3816亿斤,农业生产能力迈上大台阶。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22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连续6年缩小,城乡收入比降到2.73:1以下。农村公共建设和社会保障加快改善,乡村发展建设进入快车道,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观。可以说,这一时期是农业发展最好、农村变化最大、农民受益最多的“黄金时期”。但农业在连续多年增产丰收以后,也遇到了一系列前所未遇的问题挑战。一是农产品供求结构错位。从大宗农产品看,突出的是大豆缺、玉米多。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大豆需求快速增长但国内大豆产量低、成本高,导致进口大豆急剧增加,2015年进口8169万吨,大豆自给率降到15%以下。与此同时,玉米近几年却出现库存积压、价格走低,许多地方库存爆满,存不下、销不动,成为当前农业供给侧矛盾的突出表现。从品质结构看,农产品大路货多、优质高端品牌缺,虽然当前农产品市场总体平淡,但优质品牌的销路好、价格高。国外许多食品在国内的市场份额还在扩大,国内消费者到海外抢购奶粉还时常成为舆论焦点。二是生产成本过高。我国农业生产成本持续攀升,前些年是物质投入成本上涨,近些年是人工费用和土地租金的上升。2006年以来我国粮棉油生产成本年均增长10%以上,导致我国农业原有的低生产成本优势在“十二五”时期发生逆转,大宗农产品生产成本比许多主产国高出一大截。2014年我国稻谷、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每吨生产成本比美国分别高出39%、14.8%、112%、35.6%和103.3%。我国农业生产成本持续攀高,成为影响农业基础竞争力的一大硬伤。三是资源透支利用。我国土地超垦过牧、地下水超采、土地重金属污染、水土流失加剧、面源污染严重,化肥利用率不到40%,农药利用率为35%,农膜残留率高达40%,全国70%以上的江河湖泊受到污染,上亿亩耕地不同程度受到重金属污染,华北平原形成了近20万平方公里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超采漏斗区。许多地方地没法种了、水没法浇了、种的粮菜没法吃了,生态环境代价越来越沉重。造成这些矛盾问题,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从农业内部看,我国农业资源禀赋先天不足,用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22%的人口,“保吃饭”的弦绷得过紧,农业增产优先的导向在满足数量供给的同时,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农业资源合理配置,影响了品质优化、效益提升和生态安全。从农业外部看,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带动资源要素价格迅速上涨,推动农业生产成本快速上升。2004年以来,我国农业劳动力成本年均上涨20%以上,土地成本(流转价格)年均上涨25%以上。从农业国际竞争环境看,国际农产品价格下降加上人民币汇率升值和国际海运价格下降,导致国内外主要农产品价格明显倒挂。2010年以来国际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2005年以来升值26%,从美国到中国的海运价格2008年以来每吨下降70%以上,这些都抬升了国际农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导致农产品大量进口挤压了国内农产品市场。2015年我国粮食进口1.24亿吨,其中谷物进口3272万吨,大豆进口8169万吨。从政府宏观调控看,多年来的强农惠农政策对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一些临时措施常态化、短期举措长期化,干扰了市场信号正常发挥作用,造成供需脱节,累积下来形成较大的结构性矛盾。比如,国家鼓励玉米发展出台的临时收储制度,逐步演变成按高于市价的固定价格收储。近几年随着国际能源价格回落挤压玉米转化需求,玉米替代品进口增加挤压国产玉米市场,2015年我国木薯(包括木薯干和木薯淀粉)进口1099.7万吨,玉米酒糟进口682.1万吨,国内市场上玉米供大于求的压力倍增,但国家仍按原来节奏以较高价格收储,农民感受不到需求萎缩的信号,照常生产,导致产大于销,造成库存大量积压,带来巨额的库存利息和保管费用负担,也抬高了养殖业饲料成本和加工业原料成本,影响了养殖和加工业的竞争力。我国农业供给侧多重矛盾积累,严重削弱了农业市场竞争力,影响了农业发展可持续性,不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没有出路。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供给领域的全方位变革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围绕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增强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使供给更加契合市场需求,更有利于资源优势发挥和生态环境保护,形成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供给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这既是一场广泛的生产力调整,也是一次深刻的生产关系变革,是一个时期以来农业结构调整的“升级版”,是当前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总抓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全产业链条的变革,既包括农产品生产,也包括农产品加工、储运和营销。供给侧是相对的,相对农产品加工业,种养业是供给侧,但相对于农产品消费终端需求,种养加销都是供给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要优化农产品生产,还要优化农产品加工、储运和流通,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品相、品牌,为消费者提供更丰富、更适销对路的产品,满足人们对农产品多样化、优质化需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全产业领域的变革,不仅要提供满足农产品需求的有效供给,还要开发满足与农业多功能性相伴而生的服务性需求的有效供给,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发展农业休闲观光和乡村旅游,为消费者提供亲近自然、回归乡村的消费体验和服务。三、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是优化生产经营结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供给结构是重中之重,通过结构优化改善供给、满足需求。一是优化产品结构。要顺应市场需求变化,增加销路好、效益高的农产品生产,调减滞销品种生产。当前突出的是适度调减玉米等供过于求的农产品生产,推进粮改豆、粮改饲,适度控制玉米生产,促进供求平衡。要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合理调整粮食统计口径,科学开发各种农业资源,引导各地不仅盯着耕地、盯着粮油调,而且盯着山海、盯着林草调,统筹粮经饲发展,推动肉蛋奶鱼、果菜菌菇全面发展,为消费者提供更丰富多样的农产品供给。要着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坚持“产出来”和“管出来”两手发力,推升我国食品和农产品生产的质量安全门槛,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调优品质,培育品牌,形成品牌担保品质、优价激励优质的正向激励机制,让优质农产品的生产者不吃亏、有回报,让消费者购买国产品牌与国外优质品牌一样放心安心。二是优化区域结构。推进生产向优势产区集聚,完善扶持粮食主产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功能区的政策,形成区域分工合理、比较优势充分发挥的生产力布局。要认清当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时代背景,这是在主要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个别品种供过于求背景下的调整改革,是在全国主要农产品优势产区和特色农产品产区基本形成下的调整改革,不要让各地在大的品种结构上搞大折腾,不能进行大范围调整再平衡,避免造成较大的生产力破坏和农民损失。区域品种结构优化要稳定基本面,重在“边际调整”,对生态问题突出地区、气候不适宜地区有计划地进行一些退耕、休耕、轮作,促进产品供求平衡的改善,增加生态产品供给。粮食主产区和主要农产品生产功能区重在“内涵式”调整,着力调优品质、节本增效,推广清洁生产方式和循环农业模式。三是优化业态结构。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拉动农业产加销全产业链条,推进一体化经营,整合产业链、共享价值链,以工补农、以商补农、以游补农,发展壮大新业态、新产业。一方面要抓住电子商务引发营销革命,推动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的全方位变革,让各地农产品搭上电子商务的“无形之网”,实现卖全国、销全球。2014年全国涉农电商3.1万家,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1000亿元。2016年1月6日,阿里巴巴启动“三省一市农产品网上行”,15万斤洛川苹果不到半天就抢光了,5万份贵州腊肉、50万斤赣南脐橙当天售罄,电商威力可见一斑。农产品电子商务在有效实现供求对接,满足人们既有消费需求的同时,网上购物的新奇体验,琳琅满目的新鲜商品,引爆消费者热情,激发消费欲望,创造许多新的消费需求,成为供给变革创造需求、拓展市场的有力证明。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我国旅游消费持续升温的契机,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把这种休闲性、体验式的旅游市场做大做好,让更多农民参与进来,从中受益增收。旅游消费是温饱之后的升级型消费,农村观光旅游具有大众性、休闲性、常态化的特点,市场越来越大,正处在井喷式增长阶段。目前每年全国到乡村旅游者超过18亿人次,农民直接接待的至少在6亿人次以上,各类休闲农业经营主体180多万家。乡村旅游既依托农业功能拓展快速发展,又有力地推动农业产加销经营方式的变革。四是优化经营体系结构。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素质和规模结构,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供给的质量效率,也是影响农业成本的重要因素。优化经营体系结构是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在稳定完善农户家庭经营基本格局基础上,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提高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既要发展土地流转型的规模经营,又要发展服务引领型的规模经营,形成多元复合、功能互补、配套协作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格局。发展新型农业规模经营主体,要讲求规模有“度”。土地规模经营做到多大,要看农村有多少劳动力转移其他产业稳定就业,能不能把地腾出来,还要看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机械化水平、社会化服务跟不跟得上,让务农的有地种、种得了。特别是在当前农民工外出务工形势趋紧、下岗返乡增多的背景下,不能搞人为求大的经营规模。要防止农业经营上人为“垒大户”,加剧土地等生产资料往少数人手里集中,影响一般农户就业增收,造成农村两极分化。如何在农户家庭经营基础上实现规模经营?一条可行的路子就是扶持发展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发展服务引领型规模经营,通过土地股份合作、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等,实现统种统收、统防统治甚至统销统结,让单个小农户搭上规模经营的“快车”。山东省供销社就趟出了“农民进城打工,供销社给农民打工”的路子,全省供销社土地托管面积达到了600多万亩,给110万农户打工,平均每亩增加种植面积13%~15%,粮食增产20%~30%,增效400~600元。多种多样的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主体将成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生力军。四、当前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整个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具有不同于其他行业的产业特点和重点任务。立足问题导向和解决主要矛盾,当前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要在保护产能、降低成本、消化库存、补齐短板、修复生态等方面下功夫。一是保护产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保产能而不是去产能,因为农业与一些过剩行业淘汰产能不同,总体看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存在过剩问题,而是弱而不强、脆而不稳的问题;粮食产销并不存在总量上的供过于求,而是结构性的有多有缺,产不足需仍是主要矛盾。2015年粮食总产1.24万亿斤,尽管在进口玉米、玉米酒糟和木薯的挤压下,国产玉米出现一定的积压过剩,但大豆仍然进口了1634亿斤,谷物进口600多亿斤。统算下来,国内粮食产销仍然是吃紧的,只是结构性问题更加突出了。从“十三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看,我国仍处于人口继续增加、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的发展阶段,主要农产品需求总量仍处在上升区间,保障粮食等农产品供给的压力依然巨大。在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粮食生产要尊重市场规律、顺应供求变化,适时适度调整生产规模,但务必要保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急用之时,能够及时生产,保障市场供给。重点是实施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藏粮于地,要加快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实施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行动,保护沃土、培肥地力。藏粮于技,要研究推广良种良法、保护储备良种良法,加快动植物品种更新换代,依靠科技提升生产力、增强竞争力。二是降低成本。节本增效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紧迫任务。我国农业成本高,有资源禀赋差、人多地少决定的小规模经营先天不足的原因,也有生产方式落后、经营粗放的原因,必须千方百计向降低成本要竞争力、要效益。首先,减少不必要投入降成本,针对过去一味追求高产、过多追加要素投入、超过合理边界的这部分,通过控肥减药等措施,减少这部分边际不经济的投入,发展清洁型生产、节约型农业。其次,扩大经营规模降成本,通过扩大经营规模、服务规模,把生产经营成本摊薄,实现节本增效。黑龙江、山东等地通过土地托管、规模化服务,每亩粮食生产成本能降低100元左右。第三,推进要素替代降成本,对可替代的资源要素,通过使用低成本要素替代高成本要素,实现节本增效。比如,广西甘蔗收割的人工成本很高,严重影响产业发展,通过推广机械收割,减少人工投入,能有效化解劳务报酬快速上涨对农业成本的影响。三是消化库存。当前重点是消化积压农产品特别是玉米库存。全国玉米库存的贷款利息和保管费用负担沉重,再加上品质陈化,损失更是惊人。必须立足当前国内外农产品特别是玉米市场价格短期内难以明显反弹的实际,权衡利弊,随行就市消化库存陈粮,促进加工转化,把库存潜亏变成明亏,把影响农业发展的这块“鼓包”消下去。当然要掌握好时机、节奏和方式,避免出清陈粮的力度过猛,挤压新粮市场,打压市场价格。四是补齐短板。弥补农业薄弱环节,才能为优化农业供给创造条件、提供支撑。当前突出的是加强农业基本建设,切实扭转农业靠天吃饭、劳动靠人力畜力的局面。要着力加强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扩大高标准农田建设规模,由原来的8亿亩扩大到10亿亩,提高建设标准,完善配套设施,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定高产和生态良好、设施完备、有利于机械耕作的高标准农田。要把加强农机装备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举措,着力在制约机械替代人工的关键环节上攻关突破,推进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通过机械化推动农业生产标准化、规模化和节本增效。五是修复生态。适应人民群众对绿水青山、洁净空气、安全食品的迫切需要,必须把保护和修复农业生态、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打一场农业生态环境修复治理攻坚战。要推行农业物质投入精准化、减量化,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引导农民科学施肥、合理用药。要扩大退耕还林规模,把划入基本农田的陡坡耕地实事求是地调出来,该退耕的退耕,把过度开发的土地利用强度降下来。探索通过轮作、休耕、退耕、替代种植等多种方式,对水土流失区、地下水漏斗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区开展综合治理。转变种养观念,更讲顺天时、量地利,遵从自然法则,应时取宜,取之有度,推动农业由超垦过牧向种养适宜转变,走资源生态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五、坚持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性调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问题,病症是资源要素的错配扭曲,病因在政府调控制度和市场运行机制不健全不完善,必须通过改革来推动结构性调整,形成市场配置资源有效、政府支持保护有力的农业发展制度。一是要改革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农产品价格是引导生产、调节供求最直接、最管用的信号。政府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农产品市场进行宏观调控是必要必需的,出发点就是弥补市场机制不足,防止“谷贱伤农”和“米贵伤民”。但在市场经济背景下,要避免短期调控措施长期化,优化政府调控的取向和办法,既补市场机制之短,又不伤市场运行之本。要根据粮食市场供求关系,增加购销价格政策的调节弹性,让价格回归市场,既防止农民种粮赔钱,又引导农民适度调减市场积压的粮食品种,按照需求来安排生产。要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和中央粮食储备管理体制改革,推动政策性职能与经营性职能分离,发展多元化市场购销主体,提高储备效能、放活粮食市场。二是完善农业补贴制度。农业补贴对生产经营者的行为有重要影响,要发挥补贴对优化农业供给结构的促进作用,逐步把与产量挂钩的补贴项目转向综合性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推动农业补贴由补流通、补价格转向补生产、补收入、补生态,把适宜调整的补贴由“黄箱”转为“绿箱”。当前要将功能相近的农业生产补贴合并同类项,把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从中拿出20%以上建立农业贷款担保体系,重点向新型农业主体聚焦,支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先进生产方式。三是健全有利于农业资源要素流动配置的体制机制。优化农业供给,要对资源要素进行流动重组,必须加快破除妨碍资源要素优化配置的体制障碍。要加快农村集体资源性资产确权登记颁证,完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办法,深化农村集体产权改革,健全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在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前提下让农村资源要素更高效率、更高效益地流动配置起来。进一步创新农村金融制度,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通过基金、贴息、担保等途径,引导金融资源更多向农村倾斜、向优化农业供给流动。完善农业保险政策,帮助化解经营者结构调整的风险。四是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制。科技创新是引发农业供给侧变革优化的“催化剂”。要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创造活力。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完善推广机制,打通科技成果上山下乡的“最后一公里”。五是创新农产品进口调控机制。加强农产品配额管理,强化技术性检验检疫措施,加大打击农产品走私力度,防止进口冲击国内生产和销售,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辟必要的时间窗口。同时,研究完善通过国际贸易规则合理保护国内农业的制度安排,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就业生计设立“安全阀”。六是改革以增加产量为主要导向的绩效评价机制。过去为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把增加粮食产量作为各地农业工作的主要导向,促进了农业丰收、粮食增产。当前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完善农业绩效评价机制,由增加产量为主向增加产量、提高效益、保护生态并重转变,为各地调结构、优供给适度松绑、创造环境。

林毅夫:供给侧改革,照搬西方理论会怎样

 供给侧改革的相关理论与经济学历史一样源远流长,而非始于萨伊定律和供给学派,只不过萨伊和供给学派提出了较鲜明的“供给创造需求”和供给管理政策而已。从经济思想史和经济史来看,供给管理理论而非需求管理理论在历史上居于主导地位。  由于供给侧即生产侧,劳动、资本、土地、资源、技术、知识、信息等生产要素是生产侧的重要内容,下面仅从生产要素这一个角度(供给侧还有生产主体、制度变革、结构优化、要素升级、存量调整、增量培育等角度)来看看其丰富的经济学理论支撑。  从经济学说史和经济史来看,供给理论与整个经济学的成长相伴随。如重农学派(Physiocrates,18世纪后半叶)强调恢复“自然秩序”,强调土地要素供给和农产品(12.14, -0.20, -1.62%)供给的重要性;斯密(Smith,A.,1776)强调劳动和资本等“供给侧”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强调了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强调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关键作用;萨伊(J.B.Say,1803)论证了供给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认为供给会创造它自己的需求,而供给因素主要是劳动、资本和自然力;李嘉图(D.Ricardo,1817)强调了有限土地及其所导致的报酬递减对经济发展的约束作用;李斯特(F.List,1841)强调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罗雪尔(W.Roscher,1843、1854)将劳动分为“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并强调了“生产性劳动”对经济发展的作用;马克思(1883)论证了劳动对创造价值的核心作用等;马歇尔(A.Marshall,1890)在《经济学原理》中强调了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发展经济学基本是从供给侧分析经济发展的。如柯林.克拉克(C.Clark,1940)将技术知识的增进和规模报酬递增看做是决定经济进步(经济发展)的主要源泉;哈罗德—多马(Harrod & Domar)模型(1946、1948)论证了资本积累对经济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张培刚(1949)将经济发展视为工业化过程,而工业化的发动因素为企业家的创新管理才能、生产技术、(有利的)社会制度,限制因素为资源或物力、人口、(不利的)社会制度;索洛(Solow,1956)、斯旺(Swan,1956)、米德(Meade,1960)等论证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决定性作用;舒尔茨(T.W.Schultz,1961、1981)等强调了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关键性意义;丹尼森(E.Denison,1962、1967)、肯德里克(J.W.Kendrick,1961)、乔根森(D.Jorgenson,1967)等人循着索洛的思路,通过经验实证分析发现“余值增长”(the residual growth)是由要素生产率提高带来的;罗默(Romer.P.,1986)论证了专业化知识(知识资本)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卢卡斯(Lucas.R.,1988)将人力资本作为内生变量,论证了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等。  制度经济学家和改革经济学也多是从供给侧研究制度问题的。其实原因很简单:需求侧主要强调发挥政府政策的调控作用,强调解决短期的宏观经济波动问题,而供给侧则强调发挥制度的作用,强调解决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问题,因而制度经济学家或改革经济学家总是考虑如何改革制度,来优化各主体的权利配置,调动各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迈克尔·波特提出的“国家竞争力理论”也是一种典型的供给管理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而非政府在经济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一国财富主要取决于本国的生产率和所能利用的单位物质资源,取决于动态的竞争优势而非静态的比较优势。政府应放弃重点扶持某些产业的产业政策,而应尽力创造一个有利于生产率提高和产业集群的良好环境。  供给侧理论与需求管理理论的博弈  重商主义鼓吹需求管理政策,强调发挥政府的作用,强调通过出口补贴和进口课税等方式调控进出口需求,实现贸易顺差。  重农学派反对重商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强调恢复“自然秩序”,强调土地要素供给和农产品供给的重要性。  古典经济学大师斯密全面系统地抨击了重商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强调劳动和资本等“供给侧”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强调了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强调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关键作用,强调政府只能发挥“守夜人”的作用。  法国经济学家萨伊于十八世纪初提出了最鲜明的供给管理思想——“萨伊定律”,认为供给会创造它自己的需求,或者说产品生产本身能创造自己的需求;由于市场的自我调节作用,不可能产生遍及国民经济所有部门的普遍性生产过剩和就业不足,而只能在国民经济的个别部门出现供求失衡的现象,而且即使这样也是暂时的;货币仅仅是流通的媒介,商品的买和卖不会脱节。  凯恩斯于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后全面批判了“萨伊定律”,认为经济危机是由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有效需求不足又是由“三大基本心理规律”决定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导致消费需求不足,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性偏好共同作用引起投资需求不足。由于经济中存在着工资刚性等制度约束、工会和其他垄断力量,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所强调的市场机制自发调整在短期甚至在长期都无法发挥作用,即经济无法自动恢复充分就业的均衡,因此政府就不能仅限于“守夜人”角色,而应采取相机处置的需求管理政策,尤其是财政政策,来促使经济恢复充分就业均衡,消除失业和经济危机。在经济萧条时期,政府应实行预算赤字政策来减少总需求;在通货膨胀时期,政府应实行预算盈余政策来减少总需求。罗斯福治理经济大萧条的主要措施就是实行以需求管理为核心的“新政”: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举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机会等。  20世纪70年代初的“滞胀”宣告了凯恩斯需求管理政策的失灵。于是,反对政府干预、强调供给管理的理论,如以拉弗为代表的供给学派、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以卢卡斯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以科斯为代表的产权学派、以布坎南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等开始兴起。  供给学派因使用了供给这个词而成为最鲜明的供给侧理论  供给学派在强调供给管理政策方面具有代表性。其代表人物有:芒德尔、拉弗、万尼斯基、吉尔德、肯普、罗伯茨、费尔德斯坦、埃文斯等。  他们的主要观点有:提高税率虽然从短期看可以提高税收收入,但由于抑制了纳税者的生产经营积极性,从中长期看反而导致税收收入下降;在资源稀缺世界中,所谓商品过剩只是适销不对路的“劣等货”过剩,其根源并非需求不足,而是能引致新需求的创造性供给不足;企业并不只是被动适应市场需求而提供商品的生产单位,而是在创造需求方面发挥着能动性作用;经济增长源自供给者的创造能力和生产率的提高,战后美国等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其说是由凯恩斯需求政策所带来的,不如说是由于凯恩斯政策“阴差阳错”带来的实际供给效应以及技术创新机制所带来的。  因此,供给学派提出如下政策主张:减税特别是降低边际税率,调动企业积极性;削减政府开支,放松政府管制,减少政府干预,赋予企业经济自由;稳定货币增长。供给学派学者认为,经济主体是否扩大经济活动或增加储蓄和投资,要看边际税率的高低,即看增加活动所增加的净收益是否合算来决定。如果边际税率过高,一方面人们会以闲暇代替工作,从而劳动力供给减少,另一方面人们将收入更多地用于消费,而不用于储蓄和投资,同时经济活动将更多地由市场转入地下,从而损害经济效益。  我们可以将供给学派的政策主张归纳为“四减四促”:其中,“四减”是指减税(含减支,特别是降低边际税率)、减管制、减垄断、减货币发行或控制通胀(甚至主张恢复金本位制),旨在调动积极性,促进生产供给;“四促”是指促进私有化、促进市场竞争、促进企业家精神的发挥、促进技术创新和智力资本投资。  供给学派关于减税不增加财政赤字、不必忧虑减税导致贫富差距拉大、恢复金本位制等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论和质疑。同时,缺乏严谨的理论逻辑框架也为一些学者所诟病。  供给侧理论的基本框架  供给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供给与经济增长也成正比关系:供给增则经济涨,反之则跌。至于经济出现拐点则与人口结构、劳动力供给、资源环境约束、基础设施饱和度、工业化城镇化阶段等供给侧因素的变化有关。  供给也可分为宏观供给(总供给)和微观供给(生产者供给)、长期供给和短期供给、国内供给和国外供给、经济供给和非经济供给、理论供给和实际供给等。分析经济发展这种宏观经济现象,也应从总供给角度进行。从时间维度看,总供给可分为短期总供给和长期总供给。  1.短期总供给  宏观经济学侧重分析短期总供给曲线,这里侧重分析影响经济发展的短期总供给的构成和影响因素。许多人用生产函数来分析总供给,其实生产函数主要适用于分析长期总供给。从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收入法GDP=支出法GDP”中受到启发,可以得出:短期总供给(GDP)=工资总额+利息或资本利得总额+地租或资源利得总额+环境租或环境税总额+利润总额+间接税总额。这才是与短期总需求(GDP)=消费+投资+净出口相对应的公式,因为短期总供给(GDP)=短期总需求(GDP),或工资总额+利息或资本利得总额+地租或资源利得总额+环境租或环境税总额+利润总额+间接税总额=消费+投资+出口。  因此,分析影响短期总供给的因素应从影响工资、利息或资本利得、地租或资源利得、环境租或环境税、利润和间接税的因素中去寻找。严格说来,其中的工资是指税前工资,利息是指净利息(公债利息除外),地租包括土地和建筑物的租金,利润包括公司利润和自我雇佣收入,另外收入法核算的GDP还应包括折旧、企业转移支出和统计误差等。必须指出的是,环境也是不可或缺的投入要素,以前被经济学忽略了,故笔者将其加了进去。  2.长期总供给  生产函数理论、发展经济学或增长经济学等对长期总供给进行了深入研究。经典的公式如下:长期总供给(GDP)=全要素生产率×f(劳动,资本,资源)。其中,f是指函数关系符号;劳动、资本、资源(含土地等)是指生产要素;全要素生产率是指所有要素的投入产出效率。比较完整的长期总供给应将所有投入要素都考虑进来,应将影响供给的价格因素也考虑进来,故笔者提出以下公式:  长期总供给(GDP)=全要素生产率(劳动生产率、资本回报率、土地生产率、环境效率或碳生产率、企业经营效率、政府管理效率)×f(劳动,资本,土地等资源,环境,企业家管理,政府管理)×商品价格指数。  其中,碳生产率=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环境效率=GDP/污染排放量。商品价格指数可用PPI、CPI等来衡量,价格与总供给呈正比,即价格涨,供给增加。  不难看出,影响长期总供给的因素有两大方面:一方面,要素投入。其中劳动可用劳动力数量(受人口结构影响)、劳动时间、劳动强度等衡量;资本可用货币发行量、社会融资总额、新增贷款总额、发债规模等衡量;资源可用土地利用总量、资源开采和利用总量、发电量等衡量;环境可用二氧化碳排放量等衡量;企业家管理可用企业家和创业者人数等衡量。另一方面,全要素生产率。决定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即笔者提出的“三大发动机”——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  需说明的是,这“三大发动机”可同时影响长期总供给和长期总需求;制度变革又分某种体制内部的制度变革和整个体制的根本变革;结构优化又分为结构升级和某种结构内的局部结构优化,包括工业化、城镇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化等;要素升级不同于要素投入,后者是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前者是要素“质的提升”,要素升级包括技术进步、人力资本增加、知识增长、信息化等。  必须指出的是,需求与供给是相互影响、相互决定的。在古典经济学看来,供给创造需求,即消费和投资需求都是由供给侧的生产通过分配形成的,虽然外生冲击会造成短期波动,但市场的自稳定机制能最终实现供求平衡。凯恩斯则论证了,在经济萧条时期情况有所不同,由于此时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投资边际效率递减规律、流动性偏好“三大心理规律”发生作用,导致总需求不足、供求不平衡,故需要政府干预。供给如何影响需求?因为消费需求取决于收入,收入取决于就业,就业取决于供给侧的生产及其一系列影响因素。需求如何影响供给?因为生产的产品必须卖出去才能形成价值和效用,产品卖出去则依赖于需求。  美国、英国供给侧改革和供给管理的实践经验  在实践中,供给学派理论和政策主张因被美国总统里根、英国总理撒切尔夫人所运用、并产生了较好的效果而声名远播。  里根上台后采纳了供给学派的政策建议,虽然在其任期内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效,但为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时期美国经济的持续繁荣奠定了基础。“里根经济学”和里根于1981年2月向国会提出的经济复兴计划(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大规模减少个人所得税和企业税,以刺激消费和投资;削减政府预算或财政开支特别是社会福利开支,减少财政赤字,实现预算收支平衡;放松政府对企业规章制度的限制,减少国家对企业的干预;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实行稳定的货币政策以抑制通货膨胀。其实质是促进市场自由竞争、调动企业和民众积极性、刺激供给、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经济复兴。  在实践中,里根并不为某种理论观点所束缚,而是博采众长、灵活运用,如同时运用凯恩斯学派所主张的通过增减政府开支调节社会总需求的政策、供给学派所主张的通过减税和放松对经济的干预来刺激供给增加的政策,以及货币学派所主张的控制货币供应量增长的政策,从而实现了摆脱滞胀的经济目标。  里根供给管理政策产生了明显的效果:在里根任期内所有经济阶层的所得都提高了,包括最底层的贫穷人口也提升了6%(美国普查局,1996年),而同时最富有的1%美国人则提升了1万亿元的收入(ZINN,2003年)。  与里根在同一时代,英国撒切尔夫人推出了“撒切尔主义”(Thatcherism )或“撒切尔革命”,其主要政策主张是:坚持新自由主义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反对凯恩斯理论和福利国家理论;推行私有化,反对国有化;颂扬财富创造,反对平均主义;推进去监管化,取消汇率管制;鼓励工资自由浮动,打击工会力量;推进减税,削减福利开支等。  在撒切尔主义的主宰下,英国经济重新恢复了活力,通货膨胀得到控制。英国经济增长率在1980年以后有所提高,1982~1989年维持在年均2.8%左右的水平,高于同期欧美主要工业化国家的水平。但同时也使得经济上的不平等现象越来越严重。  从各国的实践经验来看,需求由于受收入增长和购买力的限制,表现为一种较为被动的力量,而供给则表现为一种比较主动的力量。需求管理政策实行时间长了往往产生很多副作用,如挤出私人投资、引发通货膨胀等,而大多数供给管理政策,则由于能发挥市场作用、激发企业活力、促进技术进步等,而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健康力量。  中国改革开放来的多数改革都是从供给侧进行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非始自今日,改革开放以来大多数改革都是从供给侧进行的。上世纪80年代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发展乡镇企业、允许农民在小城镇落户和进城打工、放权让利改革等,90年代中期以农村综合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价格改革、财税改革、金融改革、外汇改革等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体制总体改革,90年代后期的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发展中小企业、政府机构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推出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全面改革等,多属于供给侧改革。  特别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的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我国经济在美国、日本、欧盟、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等主要经济体都不甚景气的国际环境中,保持了相对持续稳定的增长态势,甚至可以说处于近乎“一枝独秀”的状态。许多人都将其归功于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但正如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指出,以积极财政政策为主要内容的需求政策只是导致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一股力量,以发挥企业活力为主要内容的供给政策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如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改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和民营中小企业、加快对电力电信等垄断行业的改革、放松经济管制、鼓励民间投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等供给侧改革,都是引致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主要力量。  这不难理解,凡改革都是要调整制度或体制机制,都涉及优化调整不同主体之间的责权利关系,目的是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而这正是供给侧改革的要义所在。  中国当前推进供给侧改革的特殊背景  与过去三十多年的供给侧改革相比,目前的供给侧改革除了有共性的一面外,也有如下特殊性。  首先,经济发展阶段不同。中国持续三十多年9.8%左右的高速增长阶段已经结束,现已进入到经济增速换挡期,换挡后很可能进入到年均GDP增速6-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阶段。工业化进入到中后期阶段,即中期向后期过渡的阶段,主要表现是重化工业阶段进入到下半场,其主要特征是技术或知识密集型重化工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相交融发展。城镇化进入到加速发展阶段的下半场,据国际经验,城镇化水平处于30%-70%时属于加速阶段,其中30%-50%属于加速阶段上半场,50%-70%属于下半场,2015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6.1%,说明城镇化已进入下半场,下半场的主要特征是在提高城镇化水平的同时更强调提高城镇化的质量。从收入水平来看则已进入到中等收入阶段,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在新阶段推进供给侧改革任务更重,压力更大。  其次,国际环境不同。以往当中国经济总量排在国际相对靠后位置时,推进供给侧改革相对来说容易得到国际社会的支持,可以分享国际化或经济全球化的红利。但当中国经济总量成为世界第二且开始紧追美国后,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日趋复杂,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等问题越来越严重。在这种新的国际环境中,推进供给侧改革就必须更多地依靠国内的力量。  再次,人口、资源和环境约束不同。自2012年开始,15-64岁之间的生产性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开始下降,“人口红利”消失,人口老龄化提前到来,“刘易斯拐点”也已于2008年前后到来。同时,在连续三十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后,资源日益短缺,环境污染压力加大,雾霾等问题成为不可承受之重。这些新的约束条件,使得供给侧改革不能再像过去三十多年那样主要依靠大规模要素投入来推动,而必须主要依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来推动。  第四,技术背景不同。尽管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化就一直在取得进展,但与当前这一轮以信息化、数据化、智能化、低碳化为内容的新技术革命相比,还是明显不在一个层次。可以说,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蓄势待发,与蒸汽机革命、电力革命相匹配的第三次全球科技革命正在到来。这为新阶段的供给侧改革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和有力支撑。  第五,部分内容不同。过去三十多年的供给侧改革主要是解决经济增量问题。而新阶段的这次供给侧改革,除了要解决经济增量问题外,还要先解决累积多年的存量问题,特别是实体经济产能过剩、房地产高库存、基础设施超前超大超量建设、地方政府高债务、银行不良资产较多等存量问题。存量问题的解决容易引发风险,更具挑战性,这次的供给侧改革必须在化解存量问题中寻找新出路。

楼市调控四面开花 地产的“供给侧改革”悄然而至

局部城市的楼市趋热,让调控的大锤密集而至。1月27日,杭州市住保房管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通知》(下称“《通知》”),围绕“房住不炒”的核心再度加码杭州住房市场的调控力度。同一日,广州工农中建四大行房贷全线涨价,提高房贷利率。在此之前,上海、深圳等城市也相继出台政策,加强楼市的监管。短短两周,几大热点城市纷纷祭出新一轮调控大旗,让楼市重新蒙上一层寒意。密集的政策或不会在市场上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对于房价继续上涨的预期会带来强烈冲击,进而导致局部过热的市场回归理性。而受影响最大的,无疑是房地产企业。尽管多个受访地产企业均向第一财经表示仍需对政策影响进行观察,目前暂时未就公司经营策略做出调整。但悲观情绪已在资本市场上得到充分显现,近日来,地产股再度承压屡创新低,A股市场上,昔日龙头“招保万金”中的保利发展(600048)和金地集团(600383)跌破净值,香港上市的内房股则呈现大面积破净状态。在业内人士看来,政策收紧将加速房企间的分化,未来开发商将会面临资金困境、利润下滑等难题,为此房企或将会加速销售,提高营销力度,拓宽营销途径,快速回笼资金。楼市趋热城市齐出招杭州新出台的楼市调控《通知》主要内容有:在购买资格方面,落户杭州满5年后可购买第二套住房,住房赠与人须满3年可购买限购范围内住房,在限购范围内无自有住房记录满3年可认定为无房家庭,高层次人才的优先购房资格也须在无自有住房记录3年后方可享受。在住房转让方面,新房中签率小于或等于10%的,以及以优先购买方式取得热点住房的,须在取得不动产证5年后才能转让住房。同时,和上海的房地产调控新政一样,个人住房转让增值税征免年限也从2年提高至5年。同策研究院高级分析师李霄霄认为,杭州调控新政对市场施加的影响是通过减少市场上的房票、提高投资购房者的进入门槛来实现,投资者的收益周期被进一步延长。“如果考虑到期房销售,从网签到拿证的2年,投资者从买房到退出的周期将拉长到7年。即便在此期间房间能翻番,年化回报率也仅有10.4%,相对市场上的理财产品并不具有优势,同时还要承担房产低频交易以及资产流动性锁死的风险。”此外,个人住房转让增值税征免年限的延长能够降低二手房转手的性价比,降低二手房市场的热度。相对于杭州的行政性管控,广州则采取了金融手段加码调控力度。据悉,广州首套房贷利率调整为LPR+55bp,二套房贷LPR+75bp,此前则是首套房为LPR+40bp,二套房LPR+60bp,变更后首套房贷利率为5.2%,二套房为5.4%。一位广州当地的中介告诉第一财经,“有客户前两周刚定的房,一直觉得不着急,现在签合同贷款的话就要按新利率计算了。”“一直以来金融对房地产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广州去年新房成交增长很大,那么涉房贷款占比理论上一定是增加的。在央行要求集中度管理的背景下,房贷收紧是必然的。”一位业内专家人士认为。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在李宇嘉看来,如果房价涨幅预期比较大,房贷利率小幅上调影响不大;如果叠加额度明显受控制、贷款发放周期拉长,商品房的交易量会受到明显影响。“现在广州的房价水平已不是几年前,金融杠杆买房的现象极为普遍。”诸葛找房数据研究中心分析师陈霄也表示,房贷利率提高,对购房者来说意味着月供增加,购房成本上升,对刚需购房者来说影响更大,或将会减少一部分购房需求,对投机炒房行为也会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精准打击市场投机开年的各地住房调控新政已将楼市“冷却剂”洒向了房地产交易链路的所有环节。“最近这么多的动作,确实是在给市场降虚火,”中原地产分析师卢文曦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而且基本上都属于精准打击,上海的认筹率高,新规就明确了摇号的办法,增加了持有成本;杭州的落户门槛低,新规就提出了落户后可购房的资格年限。这都是针对各个城市最突出的矛盾来设置的,是在一城一策的指导思想之下调低市场的预期,后续如果市场降温不显著,还会有相应的举措出现。只有这样,才能把一个真实的市场还原出来。”卢文曦认为,正常的刚需、刚改、置换在目前的市场中都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但是现在的交易节奏和之前相比,会慢一点,毕竟在新规影响和银行信贷管控之下,交易周期会明显变长。”调控密集出台,最焦虑的还是房地产企业。多位房企人士向第一财经表达了相似的观点:现在企业普遍缺钱,需要加紧去库存,所以肯定乐见利率下调而不是收紧,这必然会伤害一部分购房需求。一位TOP10房企内部人士称,集团在当地的营销策略暂时还没有调整。也有华南房企人士称,按照常规打法,春节前后即便利率没有变动,房企都会有一波加大营销力度的做法,这次正好叠加了政策因素。另一家二线房企负责人则表示:公司暂时没有什么应对的动作,还是按之前的销售计划进行。1月份基本上都是新开盘的项目,蓄客了一段时间,所以卖起来感觉还好,后续不知道会不会有反应,一般政策的反应都要过一段时间才会出现。房企洗牌加速2020年,在克而瑞重点观测的45家典型房企中,全口径销售业绩低于平均增速的房企达11家,其中增速为负的7家房企中,有4家为千亿房企,仍能保持高速增长的房企不足10%。与此同时,中等规模房企面临增长困局,500~800亿规模的房企数量则较往年明显减少,500亿规模梯队以下的部分房企面临增长困局、补位能力不足。克而瑞认为,随着政策调控融资端的进一步收紧,高杠杆、高负债的运营模式无法持续。预计未来行业竞争和企业经营压力加剧,不排除2021年还会有更多增速放缓甚至负增长的企业。2020年8月20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和人民银行召集了重点房地产企业座谈会,有12家房企参加,这些企业被要求按照“三道红线”进行调整。若未达标,监管层将要求金融机构对相应房企的全口径债务进行限制。年末,央行、银保监会划出两条房地产贷款占比红线,第一财经记者研究发现,有3家一线银行房地产贷款占比超越上限,与这些银行合作的主流房地产上市公司有约20家,踩线银行未来将收紧房地产贷款。有券商人士认为,两项政策分别约束了行业融资的需求和供给,“三道红线”主要约束房企行为,推动房地产行业降杠杆、控负债;“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主要约束金融机构行为,限制金融机构向房企和居民授信。从三道红线、涉房贷款管控,到房贷利率上浮,房地产行业去金融属性的大幕已彻底拉开,开发商也面临“供给侧”改革,劣质房企将被加速淘汰。对于中小房企而言,本就缺少融资渠道,主要资金方中小银行又面临更低的房地产贷款上限。因此,中小房企会加速退出市场,房地产市场的集中度会进一步提高,房企头部效应会越来越明显。行业加速洗牌背后,一个更趋稳健的地产时代也正在到来。中信证券认为,无论政策“跷跷板”短期如何摆动,大企业的盈利正日趋平稳。这是一个供给侧改革的时代,优秀公司已经开辟新的发展局面。华泰证券表示,2021年地产金融环境拥有更高的能见度,虽然销售和净利增速难以回到过去的辉煌,但是更加稳健的发展预期将改变市场对企业的偏见,看好优质房企的估值重塑机遇。

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强调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金融发展需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是否正确?

【正确】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强调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金融发展需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

供给侧改革大幕拉开 哪些概念个股或将最先受益

在当下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多领域改革即将加速推进,相关上市公司有望获得充足发展机遇。【房地产和棚户区改造领域】万科A、保利地产、合肥城建、荣安地产、绿景控股、宝安地产、招商地产、杭萧钢构、精工钢构、鸿路钢构等;【肩负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重任的创投、新三板】 鲁信创投、钱江水利、力合股份、中江地产、紫江企业、张江高科、海越股份、中关村、市北高新等;【电力等资源类改革】华银电力、长江电力、甘肃电投、深南电A、新能泰山、西昌电力、汉缆股份、特锐德、林洋电子等;【国家战略新支柱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材料、工业4.0高端制造等领域】 华工科技、中天科技、香雪制药、双鹭药业、舒泰神、中国宝安、中超控股、东旭光电、沈阳机床、软控股份、巨轮智能等;【进一步加强对外开放利好的跨境电商领域】 生意宝、怡亚通、华贸物流、外运发展、海宁皮城、奥康国际、欧浦智网、华鹏飞、浙江东日、物产中拓、浙江东方等;【化工、钢铁、纺织印染等传统产业将要淘汰落后产能,有利于龙头上市公司市场占有率提升】永兴特钢、杭钢股份、华菱钢铁、大冶特钢、久立特材、方大特钢、沈阳化工、四川美丰、兰太实业、冀东水泥、华塑控股等;【从国内居民在海外抢购马桶盖等现象可以看出,这些事关居民日常生活的需求旺盛。改革后的未来,在纺织服装、婴幼儿用品、户外服饰等领域将会涌现一批国际品牌,相关优秀上市公司值得长期跟踪】探路者、华孚色纺、朗姿股份、报喜鸟、七匹狼、美邦服饰、伊利股份、光明乳业、贝因美等。参考资料: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MTA3NjMzNA==&mid=402634321&idx=1&sn=b0a26075a5fa438b37abdb62bbd4a224&3rd=MzA3MDU4NTYzMw==&scene=6#rd

制药企业营销工作如何承担国家供给侧面改革的要求。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改革完善仿制药供应保障及使用政策的意见》。整体看,改革意见进一步保证了国内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和药品审批改革的政策延续性。从研发端、生产端和消费端等不同角度进行改革和支持,目的是促进仿制药研发,提升仿制药质量疗效,提高药品供应保障能力。综合看,医药行业的供给侧改革进一步加速,行业去产能,竞争格局重新洗牌。具体看:1、消费端:通过仿制药的通用名化和医保支付价加速仿制药的市场准入,加速仿制药进口替代。2、生产端:提高原辅包的质量,提高工艺制造水平,并且通过药品质量监管保证药品供应链的安全和稳定性。3、研发端:通过制定鼓励仿制药药品目录,引导企业进行研发;通过国家科技计划、科研机构等合作方式解决仿制药研发的技术攻关;进一步出台政策,加速仿制药一致性评价;通过优先审评审批等政策提高审批药品质量和速度。国金证券认为,整体仿制药的审批和市场准入壁垒将逐步降低,仿制药企业的核心竞争要素由之前的以定价、市场准入和销售为核心,逐步进入以技术研发壁垒、成本和供应链为核心要素的时代。国家通过仿制药通用名化、和原研同一目录、医保支付价等加速进口替代。未来仿制药品种重点关注质量、竞争格局、进口替代空间和临床用药的必须程度。普通仿制药的生命周期缩短,加速普药化;“劣币驱逐良币”的时代落下帷幕,高端产品的市场地位进一步提高,优秀企业的优势进一步放大。具有优势的药企包括:1、核心梯队产品拥有进口替代空间。由于原研企业的超国民待遇,我国仿制药的进口替代空间极大,拥有进口替代空间的企业有望在政策红利下实现市场的分割。2、有技术壁垒。包括工艺壁垒、剂型壁垒(缓控释、脂质体、微球等)、高难度的原料药和辅料、复方制剂等。3、有良好的原料药成本优势和供应链的企业。典型代表以原料药和制剂一体化的企业。投资角度看好几条主线:1)拥有先发优势的综合性企业。整体看,仿制药的替代和改革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优秀企业建立起来的研发注册和渠道覆盖能力将进一步被放大,强者恒强的趋势将进一步扩大,优秀企业凭借销售实力在普通产品抢占市场份额,在高端产品通过技术优势建立壁垒。相关企业包括:恒瑞医药、复星医药、石药集团、中国生物制药、丽珠集团。2)制剂出口转报国内的企业。这些企业的优势在,公司的研发、注册和生产已在国际上得到检验和证明,而在转报国内有专门的优先审评审批的政策,同时上市后视同通过一致性评价。一方面是这些企业的前期投入的国内变现,另一方面是这些企业的品种多数为增量品种,没有历史价格,定价更有优势。相关企业包括:华海药业、恒瑞医药、石药集团、东阳光药、复星医药、海正药业、普利制药、人福医药、健友股份。3)“卖水人”:随着一致性评价和加速审批的持续推进,作为行业研发和BE投入的获益人,泰格医药的市场空间进一步打开。4)具有优势品种的原料药企业。虽然仿制药存在降价的风险,但老龄化带来的药品用量的需求的提高最终将反映到原料药用量上,拥有优势品种的原料药企业的产业链地位进一步提高。相关企业包括:华海药业、仙琚制药、健友股份、科伦药业等。

什么叫供给侧改革?

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说的通俗点:“供给侧”则与“需求侧”相对应,那个有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的“需求侧”,与此同时,“供给侧”是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四大要素。需求侧管理认为需求不足导致产出下降,所以拉动经济增长需要“刺激政策”(货币和财政政策)来提高总需求,使实际产出达到潜在产出。供给侧管理认为市场可以自动调节使实际产出回归潜在产出。所以根本不需要所谓的“刺激政策”来调节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需要提高生产能力即提高潜在产出水平,其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扩展资料供给侧改革意义一、重要性: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中央不失时机的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针,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方面做努力,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使供给侧和需求侧得以合理匹配,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二、急迫性:“观察问题,看到病症很重要,找准病根更重要。目前,在“三期叠加”的大背景下,影响经济增长的突出问题有总量问题,但结构性问题更为突出。主要矛盾就是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不协调和不平衡,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在需求侧,已在供给侧。现在,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投资的效果在递减,而供给体系总体上呈现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的状况,同时不少消费品供给规模有余而品质不足。只有在适度扩大总需求和调整需求结构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三、展望:在抓好需求侧管理的同时,“只要我们把握正确方向、奋力开拓进取,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增强持续增长动力,就一定能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供给侧改革

如何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经济思想的重要理论创新成果,其理论内涵、核心要义、政策举措、重点任务既是一脉相承的,也是一个渐进深化、不断拓展的思想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坚持问题导向、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矛盾的重要手段。要把问题作为研究制定政策的起点,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解决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上。供给侧改革实质:供给侧改革实质上就是改革政府公共政策的供给方式,也就是改革公共政策的产生、输出、执行以及修正和调整方式,更好地与市场导向相协调,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说到底,供给侧改革,就是按照市场导向的要求来规范政府的权力。离开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谈供给侧改革,以有形之手抑制无形之手,不仅不会有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也会损害已有的市场化改革成果。

供给侧改革是什么意思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八字方针:巩固、增强、提升、畅通。我国经济运行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给侧结构性的,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更多采取改革的办法,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个字上下功夫。这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航向。供给侧改革实质:供给侧改革实质上就是改革政府公共政策的供给方式,也就是改革公共政策的产生、输出、执行以及修正和调整方式,更好地与市场导向相协调,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说到底,供给侧改革,就是按照市场导向的要求来规范政府的权力。离开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谈供给侧改革,以有形之手抑制无形之手,不仅不会有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也会损害已有的市场化改革成果。

供给侧改革包括下面哪几个方面

给侧改革”可能会从五个方面进行:一是降低过剩产能。在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过剩产能不仅本身不具有发展潜力,还占据大量的生产要素造成新兴产业不能得到充分发展。我国目前处于“三期”叠加阶段,如果不能有效降低过剩产能,很有可能错过这一实现转型升级再平衡的有利时机。  二是对垄断行业进行改革。垄断行业长期以来效率较低、缺乏市场活力,如石油天然气、电力、电信、铁路等。可采取降低准入门槛,鼓励行业竞争的方法来激发垄断行业企业活力,提高生产效率。打破垄断将有助于提高市场活力和资源的合理配置。  三是要素市场的改革。生产要素劳动力、土地、资本的合理流动是“供给侧改革”的重点所在。要素改革要落脚于建立和完善城乡间生产要素的流动、交易、优化的体制。要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收入,使其享受城市化进程的溢出效应,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是产业转型升级。我国的制造业发展大都存在着粗放式发展的问题,产业转型升级意味着制造业向精致生产的方向发展,向全球产业链的中高端方向提升。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和制造业的国际化水平,真正落实“中国制造2025”规划。  五是金融市场改革。因为我国金融市场还不完善,与实体经济的传导还不通畅。以股票市场为例,如何有效防范缓解金融风险,建立能够服务于实体经济,保护投资者利益,形成有效监管的市场是“供给侧改革”的焦点所在。

什么叫供给侧改革,政策要点在哪里?

为了方便理解,拿矿泉水举例说明什么叫供给侧。生产矿泉水的企业发现矿泉水卖不掉了,说明市场可能需求不足或者产能过剩。为了刺激需求,号召大家多喝矿泉水、多买矿泉水,或者把矿泉水卖到国外去,最后发现国外也卖不掉了,这就说明,矿泉水的问题不是出在需求侧,而是出现在供给侧。需要对供给侧进行改革。 水为什么会卖不掉呢?如果是因为矿泉水不好喝,就需要改进矿泉水的生产工艺,改善矿泉水的水质和水里的微量元素等,这实际上就是增加有效供给,提高资源要素配置效率与效益,实现更有质量和效益的发展。 供给侧改革的政策要点在哪? 1、消化产能过剩 过剩产能占据了大量社会资源,使人力、资金、土地等成本居高不下,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转型的一大包袱。可以预计,中央可能会出台重磅措施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 2、大力发展服务业 在 “供需错位”的矛盾格局下,“供给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将资源要素从产能过剩的的产业中释放出来,为消费服务的“朝阳产业”提供更多的劳动力、资金和技术。当前服务业发展的根本不是需求不足,而是供给不足。 3、经济结构性改革 经济结构性改革的四个要点在于: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要降低成本,帮助企业保持竞争优势;要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快形成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权益得到充分保护的股票市场。

什么叫供给侧改革?五大任务是什么

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需求侧改革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五大任务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和补短板。扩展资料:把补短板作为当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深远的战略意义。补短板是优化供给结构和扩大有效需求的结合点,是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结合点,也是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的结合点。要加强既有针对性又有力度的政策支持,着力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新动能培育方面补短板,在现代服务业和民生急需领域补短板,在实体经济有效投资领域补短板,在精准脱贫方面补短板,在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方面补短板,在优化营商环境等制度供给方面补短板。补短板是保持经济平稳运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补短板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补短板工作具有重大意义。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需要补短板。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同时稳中有变。从主要经济指标看,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结构持续优化,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供给强、需求弱,宏观强、微观弱的反差。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补短板,当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改革的四大要素

供给侧基本四大要素:劳力、土地和资本、创新。“四大要素”在充分配置条件下所实现的增长率即中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供给侧管理强调通过提高生产能力来促进经济增长,而需求侧管理则强调可以通过提高社会需求来促进经济增长,两者对于如何拉动经济增长有着截然不同的理念。需求侧管理认为需求不足导致产出下降,所以拉动经济增长需要“刺激政策”(货币和财政政策)来提高总需求,使实际产出达到潜在产出。供给侧管理则认为市场可以自动调节使实际产出回归潜在产出,所以根本不需要所谓的“刺激政策”来调节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需要提高生产能力即提高潜在产出水平,其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政策手段上,包括简政放权、放松管制、金融改革、国企改革、土地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等,从供给侧管理角度看,本质上都属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方式。由于供给侧管理和需求侧管理在各国的经济政策应用中通常都是交织在一起的,从海外的历史经验看,能够较为明确地被贴上“供给侧管理”标签的主要是美国里根政府时期和英国撒切尔夫人时期的经济政策。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坚决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战,切实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扎实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结构性体制性矛盾,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法律依据:《国务院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工作情况的报告》第一条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技术创新的主战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提升我国综合实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党的十八大指出,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中国制造2025”工作。各部门、各地方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扎实有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制造业转型升级。

结构性改革和供给侧改革的区别是什么?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特点是(指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经济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扩展:所谓“供给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入手的改革。所谓“结构性改革”是指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经济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所谓“供给管理”是指针对供给侧问题而开展的管理。供给侧改革(或供给管理政策)具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供给侧改革强调发挥企业和创业者作为市场主体的作用,而需求管理政策主要强调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二是供给侧改革强调解决中长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问题,而需求管理政策更多强调解决短期经济波动问题;三是供给侧改革强调制度的变革与完善,而需求管理政策主要强调短期的政策调整。 需求管理政策的边际效益在递减。 需求管理政策的副作用和后遗症越来越大。 推进供给侧改革与推进全面改革是吻合的。 推进供给侧改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供给与需求相互依存,但国内有效需求最终决定于各主体的供给能力。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供给能力决定一国的竞争力。供参考。

如何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今后一个重要的任务,主要是三个方面:一个是化解过剩产能,二是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三是新兴产业的支持和培育。供给侧改革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点任务是五项,就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供给侧的改革是根据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后从现实出发做出的一个重大部署。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通过改革的办法来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的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改善供给质量,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点任务是五项,就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去产能方面,准备先从钢铁和煤炭两个行业入手,因为钢铁和煤炭现在产能过剩的情况比较突出。至于僵尸企业的处置,各地就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它的范围,采取具体措施,中央也会有一定的支持政策,来推动化解过剩产能和处置僵尸企业。 去库存方面,关键还是房地产库存,特别是三、四线城市。昨天发布的消息应该是个利好消息,对去库存会起到促进作用,现今也正在鼓励新市民购房,推动保障房的建设,特别是货币化安置的政策。货币化就是享受保障房的这些群体,政府不一定去盖保障房,可以把现有存量的商品房收购集中起来,再安排给这些需要有保障性住房或者棚户区改造的群体,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来化解房地产的库存。 去杠杆方面,主要是企业的杠杆,从金融系统一直到企业,都会非常稳妥地来处置。 降成本方面,现已在调查制定方案,特别是制度性交易成本,另外还有不合理的收费,还有其他一些过重的企业负担,都要降下来。 补短板方面,主要是通过加大投资的力度来补短板,促进结构的调整。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今后一个重要的任务,主要是三个方面,一个是化解过剩产能,二是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三是新兴产业的支持和培育。

供给侧改革是什么意思啊?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显著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是保持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的长效手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重大举措。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由之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促进中国向法治国家转变的关键一招。供给侧,即供给方面。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取决于经济中需求和供给的相对平衡。供给侧,相对于需求侧。若是要比较清晰地弄清供给侧应先了解供给。供给,经济学中的供给是指生产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一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一定数量的商品或劳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需求侧改革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在增加投资过程中优化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开源疏流,在经济可持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就是优化产权结构,国进民进、政府宏观调控与民间活力相互促进;就是优化投融资结构,促进资源整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就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质量,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就是优化分配结构,实现公平分配,使消费成为生产力;就是优化流通结构,节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经济总量;就是优化消费结构,实现消费品不断升级,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

为什么进行供给侧改革,及其其主要内容

一、供给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在增加投资过程中优化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开源疏流,在经济可持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就是优化产权结构,国进民进、政府宏观调控与民间活力相互促进;就是优化投融资结构,促进资源整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就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质量,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就是优化分配结构,实现公平分配,使消费成为生产力;就是优化流通结构,节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经济总量;就是优化消费结构,实现消费品不断升级,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二、改革目的(进行供给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三、改革措施:1、宏观政策要稳,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使二者相互配合,协同发力。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16年宏观政策提出的具体要求,释放出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的重要信号。当前,世界经济和贸易低迷、国际市场动荡对我国影响加深,与国内深层次矛盾凸显形成叠加,实体经济困难加大,宏观调控面临的两难问题增多。2015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通过加强定向调控和相机调控,以结构性改革促进结构调整,实施稳定市场的有效措施,新的动能加速孕育形成,就业扩大、收入增长和环境改善给群众带来不少实惠。在此过程中,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功不可没。2、产业政策要准,准确定位结构性改革方向:中国整体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发展正加快向第三产业主导的形态转变。然而,在产业结构表现出显著改善的同时,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一方面,第三产业的提升潜力仍然十分大。与欧美等发达国家70%以上的第三产业比重相比,中国第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份额仍然较低,还不到50%。另一方面,中国工业体系中传统工业较多,新兴产业的增长难以弥补传统工业的萎靡,内部结构矛盾十分明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这为中国未来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指明了方向。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明显改善,整体水平提升明显,服务领域不断拓展,逐渐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金融业与房地产业成为拉动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传统服务业占第三产业比例下降,金融保险、计算机服务、物流配送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社会化养老、休闲旅游、社区服务等新型服务业越来越受到关注。3、微观政策要活,激发企业活力和消费潜力: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微观政策要活”。做到灵活的微观政策就是要通过完善市场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和消费者潜力,放活政策做活微观经济,充分释放生产消费活力和内部增长潜能,开创经济发展新局面。微观经济是经济形势的“晴雨表”、发展的“推进器”,放活微观政策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积蓄发展新动能的现实需求。做活微观、提质增效对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中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至关重要。微观市场主体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不竭源泉。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市场活力没有得到充分激发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政府对市场主体干预得太多。因此,实现“微观政策要活”政策目标的重要途径就是要加快简政放权,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要求,转变政府职能要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为基本思路,将该放的放下去,将该管的事管好,将该服务的服务到位,真正做到“放水养鱼”,激活微观经济。①增强经济领域简政放权力度:简政放权应避免各类部门“一刀切”,向经济领域适度倾斜。另外,简政放权应更加重视从企业生产经营全流程角度进行整体部署、全方位为企业松绑,避免各种抓大放小、抓实放虚、我抓他放等行为对改革红利的抵消,切实提高简政放权的“含金量”。②简政放权应向小微企业和服务业倾斜:政府应该从两个方面加强对小微企业的扶持。一是降门槛,加快清理不必要的证照和资质、资格审批,给小微企业更多的“出生证”;二是优服务,在财政、金融、人员培训、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对小微企业倾斜,给小微企业适当地“喂点奶粉”,切实让新注册的800万小微企业尽可能地活下来,并以此带动“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③通过社会领域简政放权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社会领域的简政放权也不能裹足不前,而要齐头并进。一是要进一步放宽民间资本的准入限制,鼓励民间资本为政府“补位”,加大教育、养老等社会领域的投入力度;二是要对社会领域的各种评比、达标、认证、收费事项进行全面评估,该保留或下放的进行保留或下放,其余的则应尽可能取消,最大限度为企业“松绑”,切实降低市场门槛;三是转移支付制度改革要跟上,使地方政府有能力也有积极性跟随中央步伐进行简政放权,为避免社会领域的“中梗阻”、打通“最后一公里”提供有力的支撑。4、改革政策要实,加大力度推动改革落地: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需要保持和增强战略定力,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贯彻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加快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整体部署,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培育一大批改革的促进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最大程度地释放改革的新红利。当前,全球经济仍然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不稳定因素较多。走进新常态的中国正面临着很多前所未有的新矛盾、新问题和新挑战。在周期性和结构性因素的影响下,经济增长出现减速趋势,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特殊时期,到了爬坡过坎的紧要关口。与此同时,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包容、不可持续等矛盾依然非常突出,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每一项任务,担子都不轻,所面临的改革任务十分艰巨。化解产能过剩风险、增强结构调整动能、释放创新驱动潜力、保障民生期盼等重点问题,依然需要通过切切实实的改革来加以推动。不深化改革,发展就难有活力、难有成效、难以可持续;不深化改革,存在的问题就可能更严重,甚至不能完全排除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改革过去、现在都是中国最大的红利,改革依然是中国发展的最大动力和关键一招。要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提质增效、行稳致远,必须培育千千万万的改革促进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坚决破除各种利益的藩篱和体制机制的弊端,充分释放改革新红利。5、社会政策要托底,守住民生保障的底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思路,必须实施相互配合的五大政策支柱,社会政策要托底是其中之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是化解过剩产能等,必然会影响部分群体的就业和收入,但这是必须要过的槛,必须要经历的阵痛。所以要更好发挥社会政策稳定器的作用,守住民生底线。特别是要把重点放在兜底上,要保障好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和基本公共服务,为结构性改革创造好稳定良好的社会环境。就业是民生之本,要从全局高度重视就业问题。要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真正把促进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选择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①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实行有利于促进就业的财政保障政策。公共财政应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小型微型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倾斜,财政支出逐步向民生倾斜,加大对困难群体的扶持力度;实行支持和促进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促进实体经济尤其是小型微型企业发展,减轻企业税收负担,充分发挥其在吸纳城乡劳动力就业中的作用。完善和落实促进大学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的优惠政策;实行更加有利于促进就业的金融支持政策。要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小型微型企业发展,加大支持自主创业力度;实施鼓励劳动者多渠道、多形式就业的扶持政策。通过优惠政策和就业服务,扶持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就业。②要努力推进重点、困难群体就业:切实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群体就业工作。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就业工作的首位。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通过多种形式灵活就业。继续做好退役军人就业工作;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为农村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要加紧消除流动就业的制度壁垒,进一步完善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劳动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同时,要积极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加强对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建立健全就业援助制度和工作保障制度,确保就业困难群体随出现随援助随就业。推进各类用人单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做好妇女就业工作。③加强配套措施改革:一要全面提高就业能力。要加强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和技工院校示范校建设,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和现代技工教育培养体系。重点支持急需紧缺行业技师培训,加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加强就业培训,加快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健全完善社会化职业培训网络。二要提升就业服务能力。要加强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体系。全面实行就业失业登记身份证识别系统,建设城乡人力资源基本数据库。要加快形成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促进就业和配置人力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建设,促进信息资源共享。三要加强劳动者的保护措施建设。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推进企业改善劳动条件。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提高小微企业与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和履约质量。扩大集体合同制度覆盖面,提高集体协商的实效性。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加大对用人单位和人力资源市场的监管力度,全面推进“网格化、网络化”管理。全违法行为预防预警和多部门综合治理机制,有效处置劳动保障违法行为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特别是要努力实现企业职工特别是农民工工资基本无拖欠。

什么叫供给侧改革?五大任务是什么

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需求侧改革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五大任务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和补短板。扩展资料:把补短板作为当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深远的战略意义。补短板是优化供给结构和扩大有效需求的结合点,是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结合点,也是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的结合点。要加强既有针对性又有力度的政策支持,着力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新动能培育方面补短板,在现代服务业和民生急需领域补短板,在实体经济有效投资领域补短板,在精准脱贫方面补短板,在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方面补短板,在优化营商环境等制度供给方面补短板。补短板是保持经济平稳运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补短板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补短板工作具有重大意义。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需要补短板。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同时稳中有变。从主要经济指标看,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结构持续优化,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供给强、需求弱,宏观强、微观弱的反差。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补短板,当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改革是什么意思啊?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八字方针:巩固、增强、提升、畅通。我国经济运行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给侧结构性的,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更多采取改革的办法,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个字上下功夫。这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航向。供给侧改革实质:供给侧改革实质上就是改革政府公共政策的供给方式,也就是改革公共政策的产生、输出、执行以及修正和调整方式,更好地与市场导向相协调,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说到底,供给侧改革,就是按照市场导向的要求来规范政府的权力。离开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谈供给侧改革,以有形之手抑制无形之手,不仅不会有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也会损害已有的市场化改革成果。

供给侧结构改革是什么

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经济思想的重要理论创新成果,其理论内涵、核心要义、政策举措、重点任务既是一脉相承的,也是一个渐进深化、不断拓展的思想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坚持问题导向、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矛盾的重要手段。要把问题作为研究制定政策的起点,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解决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上。供给侧改革实质:供给侧改革实质上就是改革政府公共政策的供给方式,也就是改革公共政策的产生、输出、执行以及修正和调整方式,更好地与市场导向相协调,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说到底,供给侧改革,就是按照市场导向的要求来规范政府的权力。离开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谈供给侧改革,以有形之手抑制无形之手,不仅不会有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也会损害已有的市场化改革成果。“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供给侧改革是一种寻求经济新增长新动力的新思路,主要强调通过提高社会供给来促进经济增长。 对于如何拉供给侧改革动经济增长,需求侧管理与供给侧改革有着截然不同的理念。需求侧管理认为需求不足导致产出下降。所以拉动经济增长需要“刺激政策”(货币和财政政策)来提高总需求,使实际产出达到潜在产出。供给侧管理认为市场可以自动调节使实际产出回归潜在产出,所以根本不需要所谓的“刺激政策”来调节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需要提高生产能力即提高潜在产出水平,其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供给侧改革

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说的通俗点:“供给侧”则与“需求侧”相对应,那个有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的“需求侧”,与此同时,“供给侧”是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四大要素。需求侧管理认为需求不足导致产出下降,所以拉动经济增长需要“刺激政策”(货币和财政政策)来提高总需求,使实际产出达到潜在产出。供给侧管理认为市场可以自动调节使实际产出回归潜在产出。所以根本不需要所谓的“刺激政策”来调节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需要提高生产能力即提高潜在产出水平,其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扩展资料供给侧改革意义一、重要性: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中央不失时机的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针,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方面做努力,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使供给侧和需求侧得以合理匹配,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二、急迫性:“观察问题,看到病症很重要,找准病根更重要。目前,在“三期叠加”的大背景下,影响经济增长的突出问题有总量问题,但结构性问题更为突出。主要矛盾就是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不协调和不平衡,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在需求侧,已在供给侧。现在,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投资的效果在递减,而供给体系总体上呈现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的状况,同时不少消费品供给规模有余而品质不足。只有在适度扩大总需求和调整需求结构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三、展望:在抓好需求侧管理的同时,“只要我们把握正确方向、奋力开拓进取,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增强持续增长动力,就一定能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供给侧改革

到底什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需求侧改革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扩展资料从中国中央政府“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改善供给体系的供给效率和质量”等明确表示看,供给侧改革就是以市场化为导向、以市场所需供给约束为标准的政府改革。从供给侧改革的阶段性任务看,无论是削平市场准入门槛、真正实现国民待遇均等化,还是降低垄断程度、放松行政管制,也无论是降低融资成本、减税让利民众,还是减少对土地、劳动、技术、资金、管理等生产要素的供给限制,实际上都是政府改革的内容。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什么叫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释义: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你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解是什么?

  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  供给侧包含两个基本方面:一方面,生产要素投入,如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土地等资源投入、企业家才能投入、政府管理投入,分别对应着收入法计算的GDP中的工资、利息、地租、利润、税收;另一方面,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由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如工业化、城镇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等)、要素升级(即生产要素质的提升,与生产要素量的投入增加不同,包括技术进步、知识增长、人力资本提升等,创新驱动即是解决这些问题)“三大发动机”(其中制度变革又是根源性发动机)决定。  隐含在其中还有三个重要的供给侧因素:一是主体发展,包含劳动力或创业者、企业和企业家、投资者、政府管理者等主体素质的提高,及其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二是产业发展,含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升级、新兴产业成长等);三是区域发展,包含区域创新、区域结构优化、区域新增长点的形成等。   结构性问题主要包括产业结构问题、消费结构问题、区域结构问题、要素投入结构问题、排放结构问题、增长动力结构问题、收入分配结构问题等。  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几乎包括所有重要的改革,如行政管理制度改革、产权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财税制度改革、金融制度改革、价格制度改革、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生态制度改革等。可以说,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相当于从“政府调控侧”转向“全面改革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体有哪些措施

1、调整完善人口政策,夯实供给基础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威廉·配第的这一论述,第一次从经济的角度,概括了人口与经济的关系。人口既是需求基础,也是供给基础。就当下中国供给侧改革的经济决策而言,调整和完善人口政策,是夯实供给基础的关键,是奠定中国经济调整转型和发展进步基础的关键。2、推进土地制度改革,释放供给活力合理的土地制度安排对于激励生产要素和公共产品供给,释放供给活力,促进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挥着重要的微观管理和宏观调控功能。2015年以来,我国城镇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去库存化和“后土地财政”的压力和挑战,农村则开始进入三权分置改革和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的试点阶段,推动城乡土地制度改革的合力基本形成,长期滞后的土地制度改革有望加速推进。3、加快金融体制改革,解除金融抑制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市场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单一到多元,不断发展壮大。20世纪80年代,我国金融改革的主要内容以引进市场经济金融体系的基本结构为主。90年代上半期和中期以建立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基本框架为主。2002—2008年进入以健康化、规范化和专业化为特征的金融改革与发展新时期。当前,我国金融正处于市场化、国际化和多元化的阶段,面临着比以往更加复杂的局面。从国内来看,金融作为最重要的要素市场之一,由于改革不到位,存在着比较明显的金融抑制,需要加以改革。4、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开辟供给空间中国经济多年来的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但是,经济进入新常态后,要素红利渐行渐远,投资驱动风光不再。“十三五”时期中国要继续发挥经济巨大潜能和强大优势,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培育形成新的增长动力。5、深化简政放权改革,促进供给质量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与劳动力、土地、资本、科技创新一样,是经济增长的要素之一。对世界历史横、纵两个方面的考察也表明,制度的内涵与制度质量是影响甚至决定一国经济长期绩效最重要的因素6、构建社会服务体系,推进配套改革供给侧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要增进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益,提高区域、产业、制度、产品等多个方面的竞争力。要实现这个目标,除了上述五大要素改革,还需要若干配套改革。构建社会普遍服务体系,即为其中之一。扩展资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同西方经济学的供给学派根本不是一回事。它既强调供给又关注需求,既突出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注重完善生产关系,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着眼当前又立足长远,既包括改善商品和服务供给又包括改善体制机制和制度供给,强调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供给侧结构性矛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体现,归根结底是要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什么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所谓供给侧改革,意思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面对中国经济当下的困局,仅从需求侧着手已经很难有所突破,供给侧与需求侧双侧入手改革,增加有效供给的中长期视野的宏观调控,才是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如下:1、调整完善人口政策,夯实供给基础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就当下中国供给侧改革的经济决策而言,调整和完善人口政策,是夯实供给基础的关键,是奠定中国经济调整转型和发展进步基础的关键。2、推进土地制度改革,释放供给活力合理的土地制度安排对于激励生产要素和公共产品供给,释放供给活力,促进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挥着重要的微观管理和宏观调控功能。3、加快金融体制改革,解除金融抑制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市场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单一到多元,不断发展壮大。20世纪80年代,我国金融改革的主要内容以引进市场经济金融体系的基本结构为主。90年代上半期和中期以建立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基本框架为主。2002—2008年进入以健康化、规范化和专业化为特征的金融改革与发展新时期。4、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开辟供给空间中国经济多年来的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但是,经济进入新常态后,要素红利渐行渐远,投资驱动风光不再。“十三五”时期中国要继续发挥经济巨大潜能和强大优势,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培育形成新的增长动力。5、深化简政放权改革,促进供给质量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与劳动力、土地、资本、科技创新一样,是经济增长的要素之一。对世界历史横、纵两个方面的考察也表明,制度的内涵与制度质量是影响甚至决定一国经济长期绩效最重要的因素。6、构建社会服务体系,推进配套改革供给侧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要增进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益,提高区域、产业、制度、产品等多个方面的竞争力。要实现这个目标,除了上述五大要素改革,还需要若干配套改革。构建社会普遍服务体系,即为其中之一。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十五条 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国家依法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阐述供给侧改革的作用

  如果用一个公式来描述人们口头上所说的“供给侧改革”,那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含义是: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  改革实质  供给方式  供给侧改革实质上就是改革政府公共政策的供给方式,也就是改革公共政策的产生、输出、执行以及修正和调整方式,更好地与市场导向相协调,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说到底,供给侧改革,就是按照市场导向的要求来规范政府的权力。离开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谈供给侧改革,以有形之手抑制无形之手,不仅不会有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也会损害已有的市场化改革成果。  供给结构  从中国中央政府“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改善供给体系的供给效率和质量”等明确表示看,供给侧改革就是以市场化为导向、以市场所需供给约束为标准的政府改革。从供给侧改革的阶段性任务看,无论是削平市场准入门槛、真正实现国民待遇均等化,还是降低垄断程度、放松行政管制,也无论是降低融资成本、减税让利民众,还是减少对土地、劳动、技术、资金、管理等生产要素的供给限制,实际上都是政府改革的内容。  改革角度  从中国政府改革的角度看,供给侧改革可谓中国改革开放近40年时间里最深刻的一次政府功能转变。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要求政府在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上,多方面降低对中国经济的供给约束,使产业、企业的自然活力非受限于作为公共政策供给方的政府约束。  改革重点  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之一、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说过,“任何制度都是对实际生活中已经存在的需求的响应”。随着中国经济进入转型升级的新阶段,一些制度体系已严重滞后,进而提出了创新制度供给的迫切需求。所有这些需求加起来,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这主要是因为,虽然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有三十多年了,但迄今为止仍然只能称为“半拉子”市场经济,在影响经济增长至关重要的土地、劳动力、资本、创新等要素方面,还存在着十分明显的供给抑制与供给约束。现在制度结构、生产结构已经不能满足庞大中等收入家庭的各类新需求,不利于中国各类消费潜力、改革红利的释放。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才会提出“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的号召。  1.居于制度创新之首的,应当是政府管理经济、社会方式的创新  具体表现在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管住、管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通过严格规范政府的行权方式,做到廉洁、高效、透明、公正、公开,一方面优化合法经营、公平竞争、高度法治的市场环境,另一方面也要加强政府对市场的监管和规范,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目前,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已进入深水区,诸多系统性、基础性问题正在浮出水面,进一步深化改革不仅需要决心与勇气,更需要改革的系统设计与专业化的技术解决方案。政府在这方面可以作为的空间还很大。当前最重要的是明确政府的权力边界,以自我革命的精神,在行政干预上多做“减法”,把“放手”当作最大的“抓手”,同时切实履行好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保护环境等基本职责。  2.深入推进财税改革,形成政府与公民、中央与地方之间稳定的经济关系以及规范的政府财政管理制度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与重要支柱。两年来,财税改革的力度很大,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在当前经济下行、财政收入增速放缓的情况下,推进财税改革的外部环境正在变得现实而严峻。今后一个时期,财政改革既要兼顾与其他改革之间的协调配合,自身更要向纵深推进,需要啃下多个“硬骨头”,如房地产税、个人所得税改革、中央与地方事权改革、地方收入体系重构、预算管理基础制度建设、PPP等。这些都是十分复杂而牵动全局的改革,但对提升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  在“管住权”“管住钱”的同时,还要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以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当前供给侧改革的重中之重是对要素市场进行全面改革,以真正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决定性作用,全面释放经济社会活力。  具体内容  调整完善人口政策,夯实供给基础  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威廉·配第的这一论述,第一次从经济的角度,概括了人口与经济的关系。人口既是需求基础,也是供给基础。就当下中国供给侧改革的经济决策而言,调整和完善人口政策,是夯实供给基础的关键,是奠定中国经济调整转型和发展进步基础的关键。  推进土地制度改革,释放供给活力  合理的土地制度安排对于激励生产要素和公共产品供给,释放供给活力,促进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挥着重要的微观管理和宏观调控功能。2015年以来,我国城镇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去库存化和“后土地财政”的压力和挑战,农村则开始进入三权分置改革和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的试点阶段,推动城乡土地制度改革的合力基本形成,长期滞后的土地制度改革有望加速推进。  加快金融体制改革,解除金融抑制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市场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单一到多元,不断发展壮大。20世纪80年代,我国金融改革的主要内容以引进市场经济金融体系的基本结构为主。90年代上半期和中期以建立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基本框架为主。2002—2008年进入以健康化、规范化和专业化为特征的金融改革与发展新时期。当前,我国金融正处于市场化、国际化和多元化的阶段,面临着比以往更加复杂的局面。从国内来看,金融作为最重要的要素市场之一,由于改革不到位,存在着比较明显的金融抑制,需要加以改革。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开辟供给空间  中国经济多年来的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但是,经济进入新常态后,要素红利渐行渐远,投资驱动风光不再。“十三五”时期中国要继续发挥经济巨大潜能和强大优势,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培育形成新的增长动力。  深化简政放权改革,促进供给质量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与劳动力、土地、资本、科技创新一样,是经济增长的要素之一。对世界历史横、纵两个方面的考察也表明,制度的内涵与制度质量是影响甚至决定一国经济长期绩效最重要的因素。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遇到的诸多问题都可深入到体制机制层面上找原因,制度变革与制度创新刻不容缓。  构建社会服务体系,推进配套改革  供给侧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要增进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益,提高区域、产业、制度、产品等多个方面的竞争力。要实现这个目标,除了上述五大要素改革,还需要若干配套改革。构建社会普遍服务体系,即为其中之一。  一、我国经济增长正面临“五力”约束  1.区域发展、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性,直接影响区域竞争力的提升  中西部、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仍然与东部、城镇地区有着显著差距,且公共服务大部分附着于户籍之上,它已经影响到全国统一要素市场的形成,使得区域、城乡不平衡产生自我强化的内生机制。这种格局决定了我国虽然进入新常态,但并不意味着各地区、城乡同步进入新常态。广大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仍有非常广阔的财政投资空间,潜在经济增长能力较为充足。但是,这些地区的发展不能简单重复“昨天的故事”,要发挥“学习效应”,避免出现东部地区、城镇地区的负面问题,在扩大需求的同时,主动优化供给侧。  2.产业结构升级动力不足,产业的总体创新能力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对产业结构竞争力形成抑制作用  我国处于加速工业化,并向知识社会转型的重要节点。然而,几乎所有传统产业都出现危机,国有企业行政性垄断较为突出,产业网络化创新程度较低,知识扩散和共享机制不健全,市场主体活力不足,投资意愿不强,市场主体对经济的预期由乐观转向观望甚至悲观,严重影响了我国由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进一步转向知识文明的进程。一些传统禀赋优势在逐步丧失,必须要寻找一条新路来优化生产方式,让技术创新成本更加“低廉”,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激发市场活力。  3.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进入攻坚期,束缚经济转型升级的制度性因素仍然存在,制度结构竞争力亟待提高  政府和市场、社会的关系仍然得不到正确处理,政府在对待处理与市场、社会的关系时,仍然怀着“管控”的思维,而非树立平等的“合作关系”,政府对市场、社会的干预较为严重。企业、社会主体在开拓市场、配置资源时,第一时间不是想到“找市场”“找需求”,而是“找政府”,通过强大的政府之手来实现既定目标。  4.改革开放将进入新阶段,仍需要多方探索,供给侧管理与对外开放新格局有机融合的方式,构建面向全球的利益共享结构,提高利益结构竞争力  经济新常态之前,出口导向战略作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战略,吸引了大量外资,改善了我国资本短缺的状况。然而,这种“大进大出”的对外开放模式,加剧了全球资源能源供应的紧张局面,引发了我国和资源能源产地的利益矛盾。我国须加快构建新型开放经济格局,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统筹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做强制造业和提升服务业,服务于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局。从这个意义上,“一带一路”、亚投行并不是一个区域、局部概念,而是创造一种新的利益共享、合作机制。  5.我国传统乡土社会治理模式的优势在不断丧失,以家族为纽带的传统伦理结构受到剧烈影响,亟待按照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念,完善社会伦理结构,服务于供给侧管理[  

供给侧改革解决什么问题

供给侧改革的主要解决的问题有四:1、去除无效供给,2、改造传统落后供给,3、增加新供给,4、不能简单地理解供给仅仅是提供产品和服务,还要用包括强化、有效的新制度供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强调在供给角度实施结构优化、增加有效供给的中长期视野的宏观调控。扩展资料供给侧改革实质上就是改革政府公共政策的供给方式,也就是改革公共政策的产生、输出、执行以及修正和调整方式,更好地与市场导向相协调,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说到底,供给侧改革就是按照市场导向的要求来规范政府的权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核心:通过自身的努力调整,让农民生产出的产品,包括质量和数量,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实现产地与消费地的无缝对接。供给侧改革,要想得到有效的推进,除了国家的宏观调控之外,农民也得转变发展观念。通过施化肥、打农药、单纯追求产量增长的生产方式,已经不符合时代的潮流,农民还得要调整种植结构,多生产绿色有机食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来提升经济效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涉及理念更新、体制改革、实践创新等方方面面。越是任务千头万绪,越要抓关键、抓要害,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提升。在思想观念上,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在发展方式上,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经营过程中,既要守住粮食安全的底线,也要充分发挥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引领作用,为农业结构性改革提供支撑和动力。农民增收是农业农村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结构性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志。让农民不断分享改革成果,这项改革才会得人心、见实效。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

法律分析:1、调整完善人口政策,夯实供给基础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威廉·配第的这一论述,第一次从经济的角度,概括了人口与经济的关系。人口既是需求基础,也是供给基础。就当下中国供给侧改革的经济决策而言,调整和完善人口政策,是夯实供给基础的关键,是奠定中国经济调整转型和发展进步基础的关键。2、推进土地制度改革,释放供给活力合理的土地制度安排对于激励生产要素和公共产品供给,释放供给活力,促进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挥着重要的微观管理和宏观调控功能。3、加快金融体制改革,解除金融抑制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市场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单一到多元,不断发展壮大。20世纪80年代,我国金融改革的主要内容以引进市场经济金融体系的基本结构为主。90年代上半期和中期以建立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基本框架为主。2002—2008年进入以健康化、规范化和专业化为特征的金融改革与发展新时期。4、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开辟供给空间中国经济多年来的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但是,经济进入新常态后,要素红利渐行渐远,投资驱动风光不再。“十三五”时期中国要继续发挥经济巨大潜能和强大优势,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培育形成新的增长动力。5、深化简政放权改革,促进供给质量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与劳动力、土地、资本、科技创新一样,是经济增长的要素之一。对世界历史横、纵两个方面的考察也表明,制度的内涵与制度质量是影响甚至决定一国经济长期绩效最重要的因素。6、构建社会服务体系,推进配套改革供给侧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要增进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益,提高区域、产业、制度、产品等多个方面的竞争力。要实现这个目标,除了上述五大要素改革,还需要若干配套改革。构建社会普遍服务体系,即为其中之一。法律依据: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成功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但随着人口红利衰减、“中等收入陷阱”风险累积、国际经济格局深刻调整等一系列内因与外因的作用,经济发展正进入“新常态”。2015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主要经济指标之间的联动性出现背离,经济增长持续下行与CPI持续低位运行,居民收入有所增加而企业利润率下降,消费上升而投资下降,等等。对照经典经济学理论,当前我国出现的这种情况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滞胀,也非标准形态的通缩。与此同时,宏观调控层面货币政策持续加大力度而效果不彰,投资拉动上急而下徐,旧经济疲态显露而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经济生机勃勃,东北经济危机加重而一些原来缺乏优势的西部省区异军突起……可谓是“几家欢乐几家愁”。简言之,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分化正趋于明显。为适应这种变化,在正视传统的需求管理还有一定优化提升空间的同时,迫切需要改善供给侧环境、优化供给侧机制,通过改革制度供给,大力激发微观经济主体活力,增强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新动力。

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供给体系存在的问题,五大任务是什么?

五大任务分别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2016年开始,供给侧改革正式被提上我国经济改革的日程,中央明确提出“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五大任务,前四个任务是治理产能过剩,最后一个任务是弥补产能不足,总体任务是解决供需矛盾,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真正启动内需,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我国在进行经济改革的过程中,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推动是交互进行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改革、医疗改革和住房改革等都着眼于供给方面,加入WTO是我国需求侧改革的里程碑,从此,我国众多的企业参与了世界产业链的循环,当“中国制造”遍布世界的时候,我国的需求侧发生了巨大变化,国际市场风云变幻对我国产品的总需求构成非常重要的影响。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实行了刺激需求政策,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带来的严重危害,政府推出的投资计划有其积极因素,有效抗击了金融风暴对我国经济的冲击,然而大规模投资当中一些项目效果不佳,出现了产能过剩。如今,产能过剩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和经济增长面临的巨大难题,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2016年1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经济改革五大重点任务: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个任务凸显了我国生产供给方面的五大问题。

供给侧改革是所涉及高中政治生活课本知识点

经济生活中的知识: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市场规律是市场经济的无形之手,进行供给侧改革,就是要正确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按市场规律办事。 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是,稳定物价,促进就业,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实现社会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进行供给侧改革,有利于完善科学宏观调控,在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促进供给侧,也可以推动经济发展。 生产决定消费,实现供给侧改革,有利于更好地发展生产,保障供给,转变生产方式,调整产业结构。 科学发展观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调整产业结构为突破口。政治生活中的知识,政府的经济职能,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活与哲学的知识,改革的性质、目的与重要地位。

供给侧改革是什么意思

  供给侧改革全称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的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从通俗来讲,供给侧改革中的供给指的是提供,供给侧就是提供产品的一方,消费者就是需求的一方叫做“需求侧”。“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是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需求侧改革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  供给侧管理认为市场可以自动调节使实际产出回归潜在产出,所以根本不需要所谓的“刺激政策”来调节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需要提高生产能力即提高潜在产出水平,其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