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投哥
-
钢铁行业规模化以及合理布局是未来主要战略规划最重要要素。
我国钢铁行业集中度过低,已经成为继供给侧改革后钢铁行业面临的最大问题。通过提高产业集中度,实现产品升级和区域产能分布更合理,是淘汰低效产能有效途径。从节能减排方面看,冶炼能力要大幅压缩,提高标准,提高产品的性能。使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单位用钢量进一步降低”。
据工信部网站消息,工信部印发《“十四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简称“规划”),其中提到:要培育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推进行业领域数字化转型,面向石化化工、钢铁、有色、建材、能源等行业,推进生产过程数字化监控及管理,加速业务系统互联互通和工业数据集成共享,实现生产管控一体化。
可见在当前网络信息飞速发展,能源管控上与实时预警在工业互联网中也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赋能钢厂数字化转型,突破综合业务管理,打通业务服务能力,实现智能制造、产线智能,从物料编码到订单、产品序列,只要涉及到数据就要有统一的标准,巩固数据来源,打造智慧钢厂。智慧钢厂的诞生满足了从设备的采购到设备淘汰报废的整个生命周期,对设备实施全面合理的管理和监控。
以提高设备可靠性为目标,设备台账管理为基础,设备定期工作管理、点检管理、技术监督等预防性、预警性管理为核心,检修管理、技改管理等计划性、项目性管理为依托,设备缺陷管理、运行值班管理等日常运营性数据为支撑.
利用大数据可视化分析呈现技术,建立一个系统化、立体化、可视化的智能运维体系。在可视化系统的实现上,3D 场景Hightopo实现快速建模、运行时轻量化到甚至手机终端浏览器即可 3D 可视化运维的良好效果。
智慧钢厂可视化解决方案可以为能源的预测、平衡、优化、诊断提供技术支撑,对水、电、气、汽集中管理,健全能源生产管理体系、能源决策分析体系和能源系统考核评价体系,真正实现“数出一处,量出一门”的基于数据驱动的能源管理模式。
其中炉体系统作为整个高炉炼铁系统的心脏,它的使用寿命决定了整个高炉系统的寿命,所有的附属系统均是为炉体系统服务的,重要的化学反应也都是在炉体系统内完成。采用三维热力图通过读取后端实时传入的热传感器数据来动态呈现,提供热力范围调节功能,可根据需要来调节不同峰值下的热力表现,例如我们将 1000 摄氏度视为预警值,在炉体某处达到该数值时热力图呈现红色。
系统提供了 剖切功能 和 内窥功能 ,剖切功能可直观地查看炉体内部热力分布,在采用顶视图的观察模式下可以参考底部的圆盘刻度来定位过热处的准确方位。内窥功能不同于剖切,内窥主要用于观测炉体内部各种设备的定位和检测数据,此时无需再用热力图做呈现,可以配合三维数据面板来展示设备设施的状态,也可以在 3D 场景以外做呈现,点选相应的设备则在 2D 页面中呈现该设备的状态。可以通过在点选的图元上派发事件来触发相机内窥,也可以在三维场景上做全局监听。
智慧钢铁通过智能化转型打破跨区域、跨行业带来的信息壁垒,实现互联互通便捷高效管理。系统自动采集数据,实时显示信息,为决策管控提供了可靠依据。降低运营成本提升效率,提高竞争力。
肖振
-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5-2020年中国钢铁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前瞻》指出受宏观经济形势低迷,全球经济运行不确定性增加的影响,我国钢铁行业发展遇到一定困难,主要表现为产能过剩较为严重,下游需求不振,出口不畅,钢铁产品价格不断回落,企业经济效益下滑。根据行业发展周期以及目前钢铁行业面临的一系列问题,预计未来五年到十年钢铁行业的发展将是一个"逐步消化产能,积极优化结构,大力拓展技术"的过程,随着国家钢铁“十二五”规划的深入贯彻和推进,钢铁行业有望在五年到十年内逐步摆脱现阶段的被动局面。
u投在线
-
国内钢铁行业的主要上市公司有:沙钢股份(002075)、山东钢铁(600022)、方大特钢(600507)、包钢股份(600010)、宝钢股份(600019)、南钢股份(600282)、凌钢股份(600231)、首钢股份(000959)、华菱钢铁(000932)、太钢不锈(000825)、杭钢股份(600126)、本钢板材(000761)、鞍钢股份(000898)、西宁特钢(600117)、韶钢松山(000717)、河钢股份(000709)、中信特钢(000708)、新钢股份(600782)、马钢股份(600808)、广大特材(688186)、本钢板材(000761)、马钢股份(600808)、广大特材(688186)、首钢股份(000959)、抚顺特钢(600399)、山东钢铁(600022)、鞍钢股份(000898)等。
本文核心数据:钢材进出口数量、钢材进出口规模、钢材进出口均价。
1、中国钢铁行业长期处于贸易逆差状态
中国钢铁行业长期处于贸易逆差状态,2020年中国钢铁产品进出口总额达622.97亿美元,同比下降8.21%,贸易逆差额达286.43亿美元,同比下降27.76%。
2、中国钢铁行业进口量大幅提升、出口量维持下降趋势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2011-2019我国钢材进口量在波动中下降,出口量呈现先增长后下降趋势。2020年我国钢材进口创下十年来新高,进口量达2023万吨,同比上涨64.67%;出口量为5368万吨,同比下降16.50%。2021年上半年,我国钢材进口量与2020年同期基本持平,为735万吨;出口量达到3738万吨,同比增长30.24%。
——2020年钢铁进口量明显提升,创十年来新高
进口方面,近年来我国钢材进口量在波动中下降,但下降幅度较小,并且在2020年恢复上涨态势。这主要是由于技术等各方面原因,进口产品主要以特种钢材、高级合金钢等钢材为主,国内对此类产品依然存在一定的进口依赖度;另外,国内疫情好转,需求快速复苏,促使进口大幅上涨,并创下近十年来新高。
——钢铁出口量呈持续下降走势
出口方面,近年来我国钢材出口数量出现明显下降,出口形势严峻。主要原因是:国内钢价自2016年6月至今出现大幅上扬,国内钢材成本抬升对于国外终端采购诱惑力明显减弱,加之受贸易保护主义影响,各国纷纷推出“双反”措施以应对中国钢材对其出口;同时,2020年国内整体用钢需求高于预期,综合对比,内贸相比于外贸则更具吸引力。
3、中国钢铁行业出口规模持续下降、进口规模恢复正增长
——钢材出口金额在波动中下降
根据海关总署数据,2011-2020年,我国钢材出口规模波动变化。2020年为454.7亿美元,同比下降15.4%。
——2020年钢材进口规模恢复正增长
根据海关总署数据,2011-2020年中国钢材进口规模呈持续波动走势。2020年实现进口金额168.27亿美元,同比上涨19.20%。
4、钢材进出口均价差距逐渐缩小、钢材产品结构趋于合理化、高级化
2011-2021年,中国钢材进出口均价均呈先下降后波动回升的趋势。2020年钢材进口均价为831.78美元/吨,出口均价为847.06美元/吨,主要系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国内需求旺盛,同时人民币升值,使得大量海外资源纷纷向中国出口,导致钢材进口均价大幅下跌。自2016年其钢材进出口均价的差值有逐年缩小,至2020年几乎已无差距,可见钢铁行业去产能以及产能置换的成效逐渐显现,钢材产品结构趋于合理化、高级化。
更多行业相关数据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钢铁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陶小凡
-
目前钢铁行业受国家经济政策影响,及自身的结构影响,正在在调整、整合、整改中, 我暂时看淡该行业
余辉
-
目前钢铁行业受国家经济政策影响,及自身的结构影响,正在在调整、整合、整改中, 我暂时看淡该行业。
tt白
-
未来钢铁行业的前景仍然是相当乐观的,尤其是在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下。以下是一些未来钢铁行业的趋势和前景:
新兴市场需求的增长:中国、印度和其他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工业化进程仍在继续,这将带动这些国家的钢铁需求的增长。
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将带动基础设施建设的增加,例如住宅、商业和工业建筑等。这些项目将需要大量的钢材。
智能制造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未来钢铁行业将会更加关注生产效率和质量,这将需要更多的智能制造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
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未来钢铁行业将会更加注重绿色生产和可持续发展,例如绿色钢铁生产技术的研究和推广。
总体来说,未来钢铁行业的前景仍然是非常广阔的,虽然在短期内可能会面临一些挑战,例如过剩产能和国际贸易摩擦等,但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钢铁行业仍将继续保持其重要地位。
小菜G的建站之路
-
在对钢铁行业进行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后,我国建国以来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钢铁产业政策也浮出水面,从产业技术政策、产业规划政策、布局调整政策、企业组织结构政策、行业准入政策和贸易政策等各个方面,对钢铁行业进行了行政法规的限制。
工业化一直是中国的梦想,而大炼钢铁也在半个多世纪以来成为工业化之路的象征。建国初期,钢产量只有15.8万吨,从上世纪50年代起,中国的钢铁业就在“赶美超英”的口号下“跨越式”地前进着,大炼钢铁成为中国奋力实现工业化的代名词,但历史也告诉我们,大炼钢铁也是不顾经济规律一哄而上的代名词。
上世纪80年代,中国钢产量平均年增长率还只有5.82%,90年代为6.99%,而2000~2004年的四年间,平均增长率就高达20.71%,成为世界钢铁生产第一大国。2003年,中国的钢铁产量就突破了2亿吨,成为世界上唯一年产钢超过2亿吨的国家。在为中国所取得的骄人成绩感到自豪的同时,从经济决策部门到产业界已经意识到,中国钢铁业的深层矛盾已经日益凸现。
首先是产量与需求的矛盾。根据钢铁工业协会的预测,今年国内还将形成5000万吨的能力,到年底预计生产能力要达到4亿多吨。这样大的产能不但超过了当期需求,而且也已经超过了预期的需求。根据中国钢铁协会和众多专家的测算,钢铁消耗的拐点可能是在2015年,而现在高峰期的产能已经超过了2015年的预期需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产能中低水平生产能力占相当的比重,落后的30吨以下的小转炉仍有8000万吨的产能。目前,钢铁产能扩张的势头依然强劲。今年一季度,全国钢产量7778.6万吨,增幅仍高达23.8%,而国外钢厂却因为需求的减少和价格的下降而纷纷减产,世界钢材产量的增长几乎全在中国。钢铁行业如果不进行适时适度的调控,任其投资和产能扩张下去,一旦市场发生变化,很多钢铁企业就会陷入经营困境,一些企业要倒闭,一批工人要下岗,银行呆坏账也会大量增加,对国民经济全局,对社会稳定都会带来严重影响。今年4月开始的一轮钢价暴跌,已经使90%的长材生产企业面临亏损的境地。
其次是膨胀的产量与原材料、资源严重短缺的矛盾,使我们日益脆弱的环境更加难以承受。社会上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钢铁产能大了没什么关系,国内市场容纳不了,还可以出口占领国际市场,从去年9月开始我国成为钢材的净出口国就已经说明了这种趋势。然而,如果大量出口钢材,就相当于输出大量资源,把污染留给自己。
自2004年以来,我国的铁矿石进口量在以每年50%的速度递增,进口量达到了全世界新增产能的三分之二以上。今年国际铁矿石价格谈判,我国钢铁企业不得不被迫接受71.5%的涨价幅度,也正暴露了我钢铁工业严重依赖外界铁矿石资源的弱点。
另外,焦炭能源本来是我国的优势项目,但是由于钢铁行业产能增加,使得焦炭能源出现了严重紧缺,而焦炭生产的原料正是不可再生的煤炭资源。由于炼焦煤资源紧张,相当一部分焦化企业纷纷开发建设煤矿。少数企业炒卖探矿和采矿权,扰乱了正常的煤炭开发秩序,造成了炼焦煤资源的极大浪费和对环境的严重破坏。
与焦炭资源问题同样凸现的还有水资源日益紧张的问题。目前我国钢铁用水的需求是整个国家用水需求的10%以上,北方严重缺水地区的钢产量占全国总量50%以上,因为钢铁发展的不平衡,在这些地区,可持续使用的水资源量不到过去的30%,造成的危害不可估量。
最后,盲目的低水平扩张也导致了产品结构的不合理。我国是产钢大国,但不是钢铁强国,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产品结构不合理,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不能自给,产品质量不高,代表钢铁工业技术水平和钢材消费层次的板带比低。工业发达国家的板带比一般超过60%,而我国只有33.7%。我国需要的大量高附加值产品还需要进口。而国外已停止使用的二级螺纹钢目前在国内却还大量使用。产品结构的不合理,与各路资源进军钢铁业、尤其是低附加值的建筑钢材生产有很大关系。做鞋子的、做帽子的、甚至炒房产的人都纷纷跑来做钢铁,而投资的往往又是投入少但风险大的长材企业。因此,结构调整、发展高端产品就应该与总量的控制和企业重组结合在一起。
当然,我国仍处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阶段,对钢铁产品的需求还会增加,钢铁工业还要发展,这是总的趋势。新政策的出台,不是为了限制钢铁行业,而是为了缓和矛盾减少压力,通过严格的行业准入条件等一系列规范约束,将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置于一个相对有序的环境之中。因此,我们需要以一种更加合理的,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产业政策去引导我们的钢铁工业健康、可持续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