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

张晓朴:如何面对银行风险管理的挑战

张晓朴: 各位嘉宾大家下午好,很高兴就波动中的银行风险跟大家做一个探讨,求教于大家。今天上午王兆星主席做了全面深入的阐述,下面我就具体的问题谈一些看法。推荐阅读银行周刊: 刷卡费率酝酿下调 支付行业或迎寒冬银行业2011年八大星闻2012年新增信贷8万亿成业内共识 理财产品预期收益全线超5%银行卡刷卡费率酝酿下调利率市场化或令银行少赚一半退休阿姨托办信用卡 被骗47万和讯网信用卡频道正式上线 大家都知道,当前我们整个国家的宏观经济确实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描述,当前经济运行中的困难增加,经济下行的压力较大,企业经营的困难增多,金融潜在风险增加。所以说银行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刚才几位银行风险管理部的负责人也说到了,银行永远都是受经济周期影响的行业,从国际上来看,亚洲GDP下降1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增加7个百分点,虽然我们国家没有统计数据,但我相信也是不少的。 结合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和下一步宏观经济走势以及银行业的风险,我觉得下一步宏观经济的运行和我们银行业的风险、不良资产之间存在四种组合的情景,第一种情景就是我们的宏观经济实现软着陆,我们的银行不良资产、不良率能够基本保持稳定,这是情景一。情景二就是我们的宏观经济出现了软着陆,但我们银行不良率出现了比较大幅度的上升。情景三,就是宏观经济是硬着陆,然后我们银行不良率基本上保持稳定,或者小幅上升。情景四就是宏观经济硬着陆,同时银行不良资产出现大幅度的上升。很显然,第一种情景是我们的目标和我们的努力方向,而第四种组合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在经济金融面临困难的时候,我们一方面金融业,现在国务院又提出来要支持经济增长,要更好的为经济提供动力,提供资金的支持,融资的服务。另外一方面,在当前形势下,我们面临很大的挑战,所以对我们的银行家来说,我们面临的挑战是什么挑战呢?就是一方面我们要保持经济的增长,很多人也提出来,救经济也就是救银行。同时我们又要保持我们国家商业银行的风险基本稳定,所以我们要在这二者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要找到这种平衡,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当下面临风险管理的老总和银行风险管理的负责人。 具体谈几点个人的建议供大家参考。当前如何面对银行风险管理的挑战? 1、从董事会、公司治理的角度,我们董事会还要专门的就当前宏观经济形势进行深入的分析,在这个情况下,分析当前情况下,我们业务战略是什么,我们风险容忍度怎么调节、怎么把握,在这个指导下,我们商业银行还要更多、更精细的做一些产业分析或者行业的分析,目前我们认为行业分析,从证券公司、从银行来看,证券公司行业分析比较完备,银行行业分析也在慢慢起步,但还有很大提高的潜力。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比如现在很多银行都提出来,要向电力、基础设施加大贷款的力度,但我想在做这样的决策之前,我们恐怕还要具体的分析一下,电力行业到底有多少潜在的吸纳资金的需求?整个的电力行业在未来可以预见的一个经济周期内,我们电力的需求会是一个什么状况,在这当中我们的财政部门,我们的资本市场的融资跟我们的银行,包括大银行、中小银行在这个大盘子当中应该怎么做,商业银行应该在这个角度进行具体的分析。实际上风险管理远不至是风险管理部门的事情,银行的风险管理实际上从承担业务第一个环节就开始了,所以在业务准入的环节,我们怎么做好风险管理,这是董事会需要花很大功夫研究清楚、思考清楚,然后制定出可以执行决策出来的要点。 2、风险的识别和计量上,我感觉还是应该加大对贷款分类的审慎性和准确性的关注,特别是对房地产行业的贷款,比如我们看到一些银行预期类贷款、关注类贷款上升,这些是未来不良贷款压力先行指标,在这种情况下,怎么把贷款的工作做的更扎实一些,对贷款迁徙做更准确的描述。 3、在风险的抵御上,要充分的积极拨备。这次经济下行之后,大家就发现我们原来适用内部评级体系的时候,我们发现这次遇到经济下行的时候,即便是厂房、机器设备已经打了很多的折扣,但在实际的变现当中,因为整个市场很小,你会发现机器设备不要说打折,根本卖不动,这些问题市场的价值发生了很大的波动,跟最初的估计发生很大的偏差,这些问题都是特别值得注意的。 4、对于违约的客户,我们的商业银行还是要加大资产保全的力度,同时必要的时候要付诸法律,这是维护基本的社会秩序,防止债务人的道德风险等。 5、从体制和机制来说,利用这个时机加快建设内部评级体系,为我们风险的管理、风险的预警等提供先进的支持平台。银行在面临贷款客户贷款申请的时候,从风险管理角度上来讲,通常会犯两类错误,一类就是把好的客户当做坏的客户,你把它拒绝出去,这种错误叫做α错误,或者以真当假的错误。还有就是坏的客户当成好的客户引进来了,这就是以假当真的错误。我们需要更准确的管理这两类错误。我知道在座有很多中小银行,中小银行可能要做的就是要把你的打分卡做的更加的有适应性、有针对性,然后在实际的使用当中进一步校正打分卡的数据。 6、宏观经济下行的时候,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力度在加大,货币政策调控的幅度变得越来越频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商业银行怎么样有效的管理你的利率风险,首先我们要能够准确的计算出利率敏感性缺口到底是怎么样的,对于大银行来说,利率下行未必是坏事,对于中小银行就不得而知了,同时这些利率敏感性缺口我们银行不应该只在年报当中公布,应该放在市场风险管理当中。 相信我们银行管理人员在保持经济增长和保持银行风险可控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谢谢大家!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深化改革三位一体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要正确地认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深化改革三位一体的关系。“要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把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作为基本底线,要把深化金融改革作为深层次和持续发展的动力,应该三者并行并重,才能构筑一个结构稳定的‘铁三角",来促进实体经济和金融的良性循环。”王兆星说,因此,要把主动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要科学防范,做到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要着力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着力防范可能出现的“黑天鹅”、“灰犀牛”,着力构筑金融安全防线。此外,王兆星表示,作为银行业监管机构,银监会将继续开展相关工作来切实维护金融安全,如有效防范处置重点领域风险,包括过剩行业、房地产、地方平台公司的债务风险。

在同业代付业务中,从业务实质看,直接承担借款人信用风险的银行是(  )。

【答案】:A从业务实质看,委托行是客户的债权人,直接承担借款人的信用风险,到期向借款人收回贷款本息;代付行为委托行提供贷款资金来源并完成“受托支付”服务,承担同业授信风险,拆放资金本息到期由委托行无条件偿还。

张明 | 金融开放的维度、次序与风险防范

注:2020年12月18日,由中央 财经 大学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中央 财经 大学全球金融治理协同创新中心、中央 财经 大学金融学院共同主办,双威大学杰弗里·萨克斯可持续发展中心、第一 财经 研究院和普华永道中国协办的“第九届亚太经济与金融论坛”成功举办。本届论坛主题是“后疫情时期全球经济的恢复与结构性变化”。会议特邀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张明研究员发表演讲。本文根据演讲内容整理。 大家好,非常荣幸来参加这个会议。我准备就金融开放的主题,讲四个问题。 第一,金融开放的四个维度。 金融开放是一个非常广的概念,至少可以分为四个维度,第一是金融市场的开放,具体又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投资额度的开放,第二方面是机构的股权比例的开放,最近中国在这两个方面都有很大的进展。第二个维度是资本账户的开放。第三个维度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第四个维度是货币的国际化。 这四个维度的开放各自都有一个最终目标。对于中国来讲,金融市场的开放指的是对境内外投资者投资额度完全放开,对境内机构的股权比例完全放开;资本账户开放最终的目标是资本账户的全面开放;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最终目标,就是自由浮动,完全由市场来决定。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就是成为能和美元、欧元相提并论的第三大国际货币。 第二,金融开放维度的不对称格局。 迄今为止,金融市场开放与资本账户开放这两个维度呈现出非常强的不对称性。中国的金融市场和资本账户,对外国投资者的开放程度要远超过我们对内地投资者投资于海外市场的开放的程度。换句话说,在资本账户开放领域我们有很典型的宽进严出的现象。举个例子,2019年9月我们取消了QFII和RQFII额度限制,理论上来讲外国机构投资者可以大量的投资于中国的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但是我们在QDII的开放方面,额度管理相当的严格。最近因为人民币的升值压力,我们在QDII的额度管理方面稍微有一些放松。 目前我们不对称的金融开放格局的形成,主要是2015年“811汇改”后,为遏制本币贬值的压力而采取的,未来我们应该尽快纠正这个不对称的金融开放格局。 第三,金融开放维度的次序安排。 谈到金融开放四个维度的优先次序,最优先的不好讲,但希望最后一个是资本账户的全面开放。根据我们研究团队的研究,资本账户的适当管理是中国防范系统性金融危机的最后一道防火墙,它的拆除应该慎重,并且需要一些前提条件。比如目前,我们的金融市场在加快开放,但是资本账户的开放还是比较审慎的。 关于资本账户开放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这两个方面应该统筹起来看。从国际经验来看,很多新兴市场国家爆发金融危机,都是因为形成了资本外流和汇率贬值之间的恶性循环,两者相互强化,最后形成了触发系统性金融危机很重要的因素。所以在目前我们国内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没有得到根本消除之前,要么资本账户开放可以快一点,但是汇率机制市场化应该慢一点。要么汇率的形成机制可以快一点,但是资本账户开放应该慢一点。 我个人比较倾向于第二种情况,应该加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与此同时保持适当的资本账户管制。 第四,金融开放下的风险防范。 在开放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前瞻性地防范风险,要做好风险防范的预案。 第一个维度,金融市场进一步开放之后,我们必然会迎来短期的大进大出。 不要认为外国资本一定会持续流入,他们对利差变动非常敏感,证券投资的波动性也是非常强的。这两年沪港通北上资金的波动性就非常强。 未来如果短期内资本大进大出,我们应该怎么来治理?从目前来看,宏观审慎政策是一个更好的治理方式,比如托宾税。 此外,短期资本大进大出必然会导致汇率的频繁波动,所以我们一定要想好,是不是到了一个能够承受汇率非常大幅波动的时候,在短期内我们是一步到位走向自由浮动好,还是有一个汇率的目标区,在这个目标区内汇率可以自由浮动,但是一旦逼近目标区的上下限的时候,管理会加强。自由浮动与汇率目标区孰优孰劣,我们可以讨论。 第二个维度,最近几年来中国国际收支的脆弱性有所加强。 一方面,地下渠道的资本流动规模依然较大,从目前发布的数据来看,在今年2季度资本外流的规模很大。另一方面,虽然由于疫情原因,今年经常账户顺差异常地好,但是过去两年萎缩得比较厉害。过去两年我们的国际收支表有这样一个特点,也即经常账户余额加上金融账户余额,等于一个规模较大的地下资本净流出。在这个情况下,再考虑到金融开放可能带来更大规模的跨境资本流动,我们需要提防国际收支异常波动带来的潜在风险。

什么是跨境资本流动【试论我国跨境短期资本流动监管与风险防范】

  一、我国应保持适度的资本流动管制政策  鉴于跨境短期资本无序流动所可能带来的风险,有一种观点认为,为减少隐性资本流入现象,实现资本流动的风险可见和风险可控,逐步开放资本账户对金融安全是有益的。在全球金融一体化的时代,直接资本管制的有效度在下降,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结合我国现状,随着我国在全球地位的提高,经济一体化日益加强,资本项目管制以及经常项目可兑换二者并存的现象导致在外汇活动交易中出现的迂回绕道、规避管制等问题严重发生,跨国公司凭借本国企业内部较成熟的资金运作以及管理模式等方式,突破现有资本管制,使得越来越多的境外投资利用非资本账户进入我国。   尽管如此,这并不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实施适度资本流动管制就没有意义。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如表1中所示,9个发展中国家从1980年到1997年发生的总共12起金融危机中,除了2例没有记录的外,有6例是发生在金融开放5年内的。因此从经验上来讲,发展中国家金融开放初期(5年内)因为开放的节奏和步调把握不好而发生金融危机的风险还是比较大的。在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和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中,我国经济和金融体系所受到的直接冲击相比其他国家而言,均非常有限,某种程度上其实就是直接得益于我国审慎的金融开放战略。而我国作为一个转型中新兴经济体,经济金融体系的不成熟性和脆弱性问题是现实地存在的。虽然从长期来看,全面对外开放、与世界金融市场日益密切地联系在一起,这是大势所趋,但是事实上,并没有充足的证据能够确凿无误地表明,在现时条件下过早地全面开放资本项目所带来的收益,将会大于实行适度资本项目管制所带来的成本。放开资本项目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资本流动的风险可见,但联系我国国内现实的金融体系抗冲击能力差的问题,这样操作却不一定能够实现风险可控。   总之,发展中国家适当控制金融开放的节奏,其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问题的关键在于这类国家实施金融控制政策的有效性问题。因为越是发达的金融体系,相应金融创新的手段和工具也越多,自然也会有越多的规避管制的措施和方式。结合目前我国金融体系发育尚不完善的现实情况,一方面,为防范跨境短期资本的掠夺性冲击,保护国内脆弱的金融体系,完全有必要保持适当的管制措施,另一方面,如果从前述的金融体系发达程度和资本管制效率成反比的观点出发,相比发达经济体而言,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其境内资本流动管制的效率应该是相对地更为值得期待的。   虽然并不能指望我国现有的资本流动管制措施完全杜绝跨境短期资本流动现象,但是至少这可以增加短期资本跨境流动的交易成本以及其相关的政策、法律风险。除非我国整体经济金融体系脆弱性问题得到全面改善、抗风险冲击能力得到全面提高、以及市场的自我修复和矫正能力得到全面增强,否则,仍然须要继续维持必要的资本流动管制措施,以构造一个抵御外部冲击的防火墙。   二、跨境短期资本流动管理的代表性国际经验   如果对世界上各个新兴经济体在应对跨境短期资本流动问题上的一些代表性经验和措施进行总结,则主要有征收“托宾税”、 “无息存款准备金要求”、直接入市进行逆投机操作和有针对性地直接实施管制等。   第一,征收“托宾税”。在针对跨境短期资本流动现象的政策调节措施中,讨论最为热烈的是征收所谓“托宾税”的办法。托宾从增加汇率投机成本的角度,主张往市场的车轮下撒一些沙子,他提出依据外汇交易次数,对即期外汇交易征收各国认可的统一税,这样可以保证以下两点:降低跨境短期资本流动冲击国内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威胁概率,使得投机性冲击发生的可能性降低到最小;使投资者更加注重长期投资。但不可忽略的是,对次税收渠道管制政策,很多学者还是提出了质疑。Spahn(1995)建议实行“二级托宾税”(two-tier Tobin tax)的税制。他认为可以事先确定一个汇率波动的合理上下限,当汇率在走廊之内波动时,仅对相关外汇交易课以较低的税率,对衍生外汇交易则实行更低的税率;当汇率波动超过了限度时,则对相关外汇交易施以重税。这样不仅不会影响外汇市场的效率,而且还可以有效抑制和打击外汇投机。然而,以D.Folkerts-Landau为首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研究小组(1996)的结论却这样认为,假如资本流入是暂时的情况,那么这类对短期资本流动征税的政策就是有效的。相反,如果资本流入持续时间比较长的话,或者是说这类限制性的政策实施时间越长,那么这类的政策不但会达不到效果,而且会对待国内的金融体系起到相当大的破坏作用。   第二,无息存款准备金要求(Unremunerated Reserve Requirem-   ent,URR)。它是一种隐含的对资本流入的一种征税方式。无息存款准备金需要国内的居民把借入的外币负债的一定百分比存在中央银行,只有在达到一定的期限的时候才可以动用它,而且中央银行对此准备金不需要支付利息。中央银行对准备金比率和存放期限进行一定的调整,这种调整时根据资本流入的不断变化和货币政策的需要来判断的。所以灵活使用就成了它的一个突出的优点。无息存款准备金作为资本管制的一种形式,要求优于对资本流入的直接禁止,因为虽然它是一种影响收益和成本的管制,但仍然具有市场特征。另外,即使是一种资本管制,但是它却可以被看成是一种对冲工具,而且还是拥有自动对冲的功能的的工具。对短期资本具有严惩严厉的特征是无息存款准备金的一个最大的优点,因此可以抑制投机性资本的流动。然而,URR也有着一般资本管制所共有的局限性,如增加了对外融资的的成本等。而起,经过研究结果显示,没有实施管制的国家比实施资本管制的国家具有更低的通货膨胀率和更高的利率。此外,也有很多学者对这一措施的实际有效性表示了怀疑。   第三,直接入市进行逆投机操作。当一个国家或地区在遭受跨境短期资本掠夺性投机冲击之时,应该如何保持本地金融市场的稳定,迄今为止还没有令人信服的、普遍行之有效的理论和方法。但是在亚洲金融风暴期间,中国香港政府在直接入市进行反投机操作的过程中,取得了有益的经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应对模式。香港模式的基本特点是在通过法规的方式努力增强市场透明度的同时,由政府当局直接介入市场交易,以对手盘的身份,逆投机者的做法而行之。香港模式在不影响跨境资本流动所带来的好处的前提下,也抑制了跨境资本投机冲击所带来的风险,这是其值得称道的地方。但是就香港模式的具体操作过程来看,它实际上是投机方和反投机方在金融实力上的直接对抗和角力。香港在当时拥有位居世界第三的外汇储备作为物质后盾,因而其敢于同狼群一般的国际机构投资者们直接肉搏抗衡。但是对于外汇储备不足的经济体,则他们将很难移植学习香港模式来对抗跨境短期资本的投机冲击。从这个意义上看,我国目前所持有的超过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无疑在抑制危机恐慌情绪和威慑掠夺性投机冲击行为方面,起到了无法估量的作用。

欧盟大型滑坡项目的定量风险评估框架

大型滑坡影响着欧洲许多山区,特别是阿尔卑斯山脉的广大地区。其特点是低概率但具有灾难性后果,对人类生命和财产、基础设施和环境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巨大。由于山区旅游业的发展以及新道路和铁路的修建使得这种影响越来越显著。因此,滑坡灾害风险减轻成为当前欧洲山区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目前欧洲滑坡灾害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所获得的数据通常是非常零散的(散落于各种数据库、报告和出版物中),并且其可靠性也经常没有被证实。(2)滑坡研究是孤立的,对当地因素的解释有限。(3)缺乏将滑坡变形机制的认识与通过监测系统获得解释与风险管理有关的实际问题相联系的好方法。(4)缺少在大尺度土地规划中考虑实际滑坡风险理念的经验。(5)缺少由多学科团队研发出的不同灾害预测技术的对比分析。(6)就大规模滑坡而言,缺少考虑潜在损害(包括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以及预防费用)的风险定量评估程序。(7)缺少终端用户(区域和国家管理部门)的直接参与。(8)在土地管理和立法中,应用滑坡风险管理的案例还不多。鉴于以上滑坡风险管理现状和问题,欧盟启动了“欧洲大型滑坡风险的识别与减灾(IMIRILAND)项目”,项目执行期为2001.3.1-2003.12.31。IMIRILAND项目旨在:①对滑坡灾害分析方法进行评述;②根据不同的标准在不同的场合下对灾害评估的可靠性进行比较;③研制出考虑直接和间接潜在损失在内的实用风险分析方法;④将已研制的方法应用到不同国家;⑤通过与管理层的紧密沟通来测试方法的适用性。为了从定量角度来解决风险评估问题,根据定量风险评估的定义,预先假定每个风险成分可以用数值来表示,而且在空间上可以表征出来。按照这种假设,IMMIRAND所采用的方法是以包括综合阶段和后续阶段的全过程为基础的矩阵方法,用GIS的风险空间表示。在滑坡危险性和风险分析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危险性的空间表征(目前或潜在的非稳定带)。为此,首先要详细收集可以获得的各种数据,据此对危险进行识别,特别是对滑坡产生的特定机理的认识。大型滑坡与诱发危险之间的关系可能是非常复杂的。正因为这种复杂性使得在灾害评估阶段可能应用多种方法。滑坡风险评估过程可以概括为三个步骤(图5-2):一是危险性分析;二是易损性分析;三是风险计算。图5-2 IMMIRILAND项目大型滑坡风险评估框架从理论上来讲,风险值等于具有特定强度的某种现象的发生概率乘以易损性和有关的人员及财产值。为了进行定量风险评估,整个过程必须分成连续的几个步骤,然后形成一个矩阵。矩阵是将每行的值与相应列的值相乘来构建的;这样就推导出新的风险组成。因此,可以利用矩阵来表示不同灾害发生概率的情形下不同的易损性组成(即物质、社会、经济和环境方面)以及各风险组成(图5-3)。图5-3 易损性和灾害情况函数的单个风险值矩阵

理财产品的风险评估可以采用定性、定量两种方法进行,是否正确?

【正确】理财产品的风险评估可以采用定性、定量两种方法进行。本题表述正确。

企业安全风险评估怎么做

目前,国内外的企业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大致分为两种模式:自评估和他评估。一般只有企业在发生较大变化时,主要业务系统发生重大改变时,才会进行他评估。而大多数情况下,企业只进行自评估,所以,自评估已成为企业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基本模式。他评估,就像我们去医院体检。我们为了详细地了解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而需要医院做全面的分析和检查。企业在进行他评估的时候,也是为了全面了解其面临的信息安全风险而委托具有风险评估能力的专业评估机构或上级主管部门,对自己的安全策略、安全制度进行的风险评估活动。自评估,对于企业来讲,要用最小的资源消耗来了解企业当前的安全状态、安全流程以及安全控制措施的有效性。自评估的“优”与“劣”如果你给自己看病,会有很多的不方便。自评估也是一样的道理。由于资源、评估人员的水平有限,存在许多的问题: 不深入、不规范、不到位;缺乏工具;主观因素太多;权威性小。当然了,也有比较好的方面:对外界的依赖少;费用低廉;周期较短;额外的风险小;能提高企业对自身的安全认识。其实,选择他评估还是自评估都取决于效率和成本等因素。小企业可以通过自评估为主,以周期性他评估为辅的方式进行,但是大企业就需要以内部主导的厂商他评估,来进行企业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这是一种混合式的自评估。企业信息安全风险的自评估贯穿企业发展的每个阶段。自评估涉及的评估要素也很多:风险本身、企业资产、企业的脆弱点、威胁源、控制措施和企业的安全需求等。(企业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要素关系图)企业与威胁源的对立关系,就像人体和病原体之间的关系,二者相互对立。企业拥有资产,资产存在的脆弱点只有通过控制措施减少,才能避免风险的增加。企业需要相应的控制措施来满足安全需求,既而抵抗威胁源。企业自评估的原则:标准化指导原则;(按照国家或国际相关标准的指导下进行整个评估工作。)评估人员的多样化;(从企业的各个角度全方位考虑)管理与技术评估相结合;(三分技术,七分管理)重点评估与全面评估兼顾;(对重要资源进行评估的同时,还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多的去评估。)企业效率与评估效率综合考虑;(评估过程是否会影响企业生产效率)与他评估相辅相成。(自评估的结果应该以规范的化的形式保留,以供他评估参考。)企业自评估的流程设计:企业的自评估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企业的发展,需要不断的进行自评估,以此来满足企业的安全需求。(企业自评估的实施流程)风险评估,作为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第一步,它的评估结果直接影响着整个安全管理的质量。由于评估的各个要素又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所以及时了解企业的安全状态是十分必要的,而定期评估是达到安全目的的必不可少的手段。

风险评价的定量方法有()

1、风险因素分析法。风险因素分析法是指对可能导致风险发生的因素进行评价分析,从而确定风险发生概率大小的风险评估方法。其一般思路是:调查风险源→识别风险转化条件→确定转化条件是否具备→估计风险发生的后果→风险评价。2、模糊综合评价法。3、内部控制评价法。内部控制评价法是指通过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结构的评价而确定审计风险的一种方法。4、分析性复核法。分析性复核法是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主要比率或趋势进行分析,包括调查异常变动以及这些重要比率或趋势与预期数额和相关信息的差异,以推测会计报表是否存在重要错报或漏报可能性。5、定性风险评价法。定性风险评价法是指那些通过观察、调查与分析,并借助注册会计师的经验、专业标准和判断等能对审计风险进行定性评估的方法。6、风险率风险评价法。风险率风险评价法是定量风险评价法中的一种。

风险评价的定量方法有()

1、风险因素分析法。风险因素分析法是指对可能导致风险发生的因素进行评价分析,从而确定风险发生概率大小的风险评估方法。其一般思路是:调查风险源→识别风险转化条件→确定转化条件是否具备→估计风险发生的后果→风险评价。2、模糊综合评价法。3、内部控制评价法。内部控制评价法是指通过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结构的评价而确定审计风险的一种方法。由于内部控制结构与控制风险直接相关,因而这种方法主要在控制风险的评估中使用。注册会计师对于企业内部控制所做出的研究和评价可分为三个步骤:4、分析性复核法。分析性复核法是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主要比率或趋势进行分析,包括调查异常变动以及这些重要比率或趋势与预期数额和相关信息的差异,以推测会计报表是否存在重要错报或漏报可能性。常用的方法有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趋势分析法三种。5、定性风险评价法。定性风险评价法是指那些通过观察、调查与分析,并借助注册会计师的经验、专业标准和判断等能对审计风险进行定性评估的方法。它具有便捷、有效的优点,适合评估各种审计风险。主要方法有:观察法、调查了解法、逻辑分析法、类似估计法。6、风险率风险评价法。风险率风险评价法是定量风险评价法中的一种。它的基本思路是:先计算出风险率,然后把风险率与风险安全指标相比较,若风险率大于风险安全指标,则系统处于风险状态,两数据相差越大,风险越大。

有关定性风险评估和定量风险评估的区别,以下描述不正确的是( )。

【答案】:D定性风险评估是对风险做比较,定量评估是利用数学的方法进行分析。

风险评价的定量方法有()

风险评价的定量方法有:1、风险因素分析法风险因素分析法是指对可能导致风险发生的因素进行评价分析,从而确定风险发生概率大小的风险评估方法。其一般思路是:调查风险源→识别风险转化条件→确定转化条件是否具备→估计风险发生的后果→风险评价。2、模糊综合评价法3、内部控制评价法内部控制评价法是指通过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结构的评价而确定审计风险的一种方法。由于内部控制结构与控制风险直接相关,因而这种方法主要在控制风险的评估中使用。注册会计师对于企业内部控制所做出的研究和评价可分为三个步骤:4、分析性复核法分析性复核法是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主要比率或趋势进行分析,包括调查异常变动以及这些重要比率或趋势与预期数额和相关信息的差异,以推测会计报表是否存在重要错报或漏报可能性。常用的方法有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趋势分析法三种。5、定性风险评价法定性风险评价法是指那些通过观察、调查与分析,并借助注册会计师的经验、专业标准和判断等能对审计风险进行定性评估的方法。它具有便捷、有效的优点,适合评估各种审计风险。主要方法有:观察法、调查了解法、逻辑分析法、类似估计法。6、风险率风险评价法风险率风险评价法是定量风险评价法中的一种。它的基本思路是:先计算出风险率,然后把风险率与风险安全指标相比较,若风险率大于风险安全指标,则系统处于风险状态,两数据相差越大,风险越大。风险率等于风险发生的频率乘以风险发生的平均损失,风险损失包括无形损失,无形损失可以按一定标准折换或按金额进行计算。风险安全指标则是在大量经验积累及统计运算的基础上,考虑到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社会经济情况、法律因素以及人们的心理因素等确定的普遍能够接受的最低风险率。风险率风险评价法可在会计师事务所以及注册会计师行业风险管理中使用。

风险评估的方法包括哪些 定量风险评估

1 现场观察法:通过对工作环境的现场观察,以查找现场隐患的方式发现存在的危险源,适应范围较广。优点:现场观察法适用各场所及作业环节;缺点:①从事现场观察的人员,要求具有安全技术知识和掌握了完善的职业健康安全法规、标准;②不适应于大面积的观察。2 安全检查表法SCL:它是由一些对工艺过程、机械设备和作业情况熟悉并富有安全技术、安全管理经验的人员,根据有关规范、标准、工艺、制度等事先对分析对象进行详尽分析和充分讨论,列出检查项目和检查要点等内容并编制成表。 分析者依据现场观察、阅读系统文件、与操作人员交谈、以及个人的理解,通过回答安全检查表所列的问题,发现系统设计和操作等各个方面与标准、规定不符的地方,记下差异。优点:安全检查表是定性分析的结果,是建立在原有的安全检查基础之上,简单易学,容易掌握,尤其适用于岗位员工进行危害因素辨识,对其起到很好的提示作用,便于全面辨识危害因素。缺点:检查表约束限制了人们主管能动性的发挥,对不在检查表中反映的问题,可能会被忽视,因此,采用该方法可能会漏掉以往未曾出现过的一些新的危害。应用范围:安全检查表一般适用于比较成熟(或传统)的行业,领域的危害因素辨识,且需要事先编制检查表,以对照进行辨识。安全检查表法尤其适用于一线岗位员工进行危害因素辨识,如,作业活动开始前,或对设备设施的检查等等。只能对已经有的或传统的业务对象、活动进行检查,对新业务活动、新行业领域的危害因素辨识不适用此法。危害因素辨识所使用的检查表与安全检查时所使用的检查表并不完全一致,它们大致相同,但又各有侧重,因此,不应直接使用安全检查表所用的检查表进行危害因素辨识,应在其基础上进行修改、补充,最好是重新编制。3 预先危险性分析法PHA:预先危险性分析又称初步危险性分析,是在进行某项工程活动(包括设计、施工、生产、维修等)之前,对系统存在的各种危险因素(类别、分布)、出现条件和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进行宏观、概略分析的系统安全分析方法。 优点:在最初构思产品设计时,即可指出存在的主要危险,从一开始便可采取措施排除、降低和控制它们,避免由于考虑不周造成损失。在进行庞大、复杂系统危害因素辨识,可以首先通过预先危险性分析,分析判断系统主要危险所在,从而有针对性地对主要风险进行深入分析。缺点:易受分析人员主观因素影响。另外,预先危险性分析一般都是概略性分析,只能提供初步信息,且精准程度不高,复杂或高风险系统需在此基础上,借助其他方法再做进一步分析。PHA只能提供初步信息,不够全面,也无法提供有关风险及其最佳风险预防措施方面的详细信息。应用范围:预先危险性分析一般用于项目评价的初期,通过预先危险性分析过滤一些风险性低的环节、区域,同时,也为在其它风险性高的环节、区域,进一步采用其它方法进行深入的危害因素辨识创造了条件。适用于固有系统中采取新的方法,接触新的物料、设备的危险性评价。当只希望进行粗略的危险和潜在事故情况分析时,也可以用PHA对已建成的装置进行分析。4 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工作危害分析(JHA)又称工作安全分析(JSA)是目前欧美企业在安全管理中使用最普遍的一种作业。安全分析与控制的管理工具,是为了识别和控制操作危害的预防性工作流程。通过对工作过程的逐步分析,找出其多余的、有危险的工作步骤和工作设备/设施,制定控制和改进措施,以达到控制风险、减少和杜绝事故的目标。优点:该方法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尤其是目前已开发JSA/JHA方法标准,可操作性强,便于实施。使作业人员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作业过程的风险,使预防措施更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缺点:该方法在危害因素辨识方面并无太多优势,它并不是推荐用于危害因素辨识的专门方法,但由于其简单明了、可操作,一般用于非常规作业活动的风险管理。应用范围:工作危害分析一般应用于一些作业活动,如对新的作业、非常规(临时)的风险管理(当然,包括危害因素辨识),或者在评估现有的作业,改变现有的作业时,开展工作危害分析。工作危害分析不适用于对连续性工艺流程以及设备、设施等方面的危害因素辨识。5 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法FMEA: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就是在产品设计过程中,通过对产品各组成单元潜在的各种故障类型及其对产品功能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把每一个故障按它的严重程度予以分类,提出可以采取的预防、改进措施,以提高是将工作系统分别分割为子系统、设备或原件,逐个分析各自可能发生的故障类型及产生的影响,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提高系统的安全性。优点:系统化表述工具;创造了详细的可审核的危害因素辨识过程;适用性较广,广泛适用于人力、设备和系统失效模式,以及软硬件等。缺点:该方法只考虑了单个的失效情况,而无法把这些失效情况综合在一起去考虑;该方法需要依靠哪些对该系统、装置有着透彻了解的专业人士的参与;另外,该方法耗时费力,花费较高。应用范围: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广泛应用于制造行业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尤其适用于产品或工艺设计阶段的危害因素辨识。如果说要做好作业活动的危害因素辨识需要细化活动步骤,那么,设备、装置的危害因素辨识就要细化其功能单元,在此基础上,才能做好设备、装置的危害因素辨识,FMEA方法就是范例。

定量风险评估周期是多久

一年。根据查询股城网得知,理财风险评估一年做一次,若风险测评到期未更新是不能继续购买理财的,投资者可以在银行网点进行风险测评的更新。

根据建筑风险评估指标的处理方式,可以将风险评估分为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怎么理解

有的建筑风险评估指标可以定量确定,比如建筑年限,建筑高度,面积等,都是可以用确定的数值来确定的,也就是定量而有些指标不能用确定的数值来确定,比如日常管理维护保养的好坏,受损程度等等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评判风险等级的常用的定量方法是哪些?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定量方法有多种,以下是其中一些常用的方法:1、统计分析法:通过分析历史数据和统计指标,对社会稳定风险进行量化评估。例如,可以通过统计犯罪率、就业率、收入差距等指标来评估社会稳定风险的等级。2、模型建模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社会稳定风险进行定量评估。例如,可以建立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模型,通过输入各种因素的数据,模拟出不同情景下的社会稳定风险等级。3、经济学方法:通过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社会稳定风险进行定量评估。例如,可以通过计算社会不平等指数、贫困率等经济指标,来评估社会稳定风险的等级。4、问卷调查法:通过设计调查问卷,收集社会各界的意见和看法,对社会稳定风险进行定量评估。例如,可以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公众对社会不满意度、政府信任度等指标,从而评估社会稳定风险的等级。

企业增资有何风险

企业增资有何风险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九章的相关规定,公司增资:公司为扩大经营规模、拓宽业务、提高公司的资信程度而依法增加注册资本金的行为。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企业增资有何风险,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企业增资   1、各股东同意增资的股东会决议   2、修改或补充增资公司章程   3、投入增资资金(或聘请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实物/无形资产评估)   4、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出具验资报告   5、办理工商、税务等系列变更登记。   一、盈余公积转增资本征收个人所得税,免征企业所得税   盈余公积包括法定盈余公积金和任意盈余公积金两种,法定盈余公积金按税后利润的10%提取,累计达到注册资本的50%时可以不再提取;任意盈余公积金提取比例由公司股东大会自行决定。盈余公积的作用主要包括弥补亏损、扩大公司生产经营以及增加公司资本。但法定盈余公积金转增资本时,留存的法定盈余公积金不得少于转增前公司注册资本的25%。   1、盈余公积转增资本征收个人所得税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股份制企业转增股本和派发红股征免个人所得税的通知》(国税发[1997]198号)规定:股份制企业利用盈余公积金派发红股属于股息、红利性质的分配,对个人取得的红股数额,应按照20%的税率征收个人所得税。同时,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盈余公积金转增注册资本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批复》(国税函[1998]333号),公司将从税后利润中提取的法定公积金和任意公积金转增注册资本,即该公司以盈余公积金向股东分配了股息、红利,股东再以分得的股息、红利增加注册资本。因此,如果股东是个人股东,对属于个人股东分得并再投入公司转增注册资本的部分应按照“利息、股息、红利所得”项目征收个人所得税。   2、盈余公积转增资本免征企业所得税   公司将从税后利润中提取的法定公积金和任意公积金转增注册资本,即该公司以盈余公积金向股东分配了股息、红利,股东再以分得的股息、红利增加注册资本。《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六条规定,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属于免税收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八十三条规定: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六条第(二)项所称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是指居民企业直接投资于其他居民企业取得的投资收益。《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六条第(二)项和第(三)项所称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不包括连续持有居民企业公开发行并上市流通的股票不足12 个月取得的投资收益。因此,当被投资企业的盈余公积转增资本时,法人股东按照投资比例增加的部分注册资本免缴企业所得税。   二、未分配利润转增资本征收个人所得税,免征企业所得税   1、未分配利润转增资本征收个人所得税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收入者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的通知》(国税发[2010]54号)指出,应加强股息、红利所得征收管理。重点加强股份有限公司分配股息、红利时的扣缴税款管理,对在境外上市公司分配股息红利,应严格执行现行有关征免个人所得税的规定。加强企业转增注册资本和股本管理,对以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和除股票溢价发行外的其他资本公积转增注册资本和股本的情况,应按照“利息、股息、红利所得”项目,依据现行政策规定计征个人所得税。即法规仅规定企业“除股票溢价发行外的其他资本公积”转增注册资本时需缴纳个人所得税。因此,对自然人股东而言,被投资企业的未分配利润转增资本的实质是先分配后投资,个人股东应该缴纳个人所得税。   2、未分配利润转增资本免征企业所得税   如果股东是法人或公司,被投资企业的未分配利润转增资本的实质也是先分配后投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法人股东从被投资的居民企业税后利润分得的股息和红利免缴企业所得税。因此,未分配利润转增资本时,法人股东按照投资比例增加的部分注册资本免缴企业所得税。   三、资本公积转增资本的.涉税处理   1、“股票溢价”转增股本免征个人所得税,“资本溢价”转增资本要征个人所得税   股本溢价,是指股份有限公司溢价发行股票时,实际收到的款项超过股票面值总额的数额。股票溢价,是指股票市场价格高于面值或者每股净资产的数额。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针对每股净资产而言,股票溢价包括股本溢价。而资本溢价,是指有限责任公司在筹集资金的过程中,投资人的投入资本超过其注册资本的数额。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股份制企业转增股本和派发红股征免个人所得税的通知》(国税发〔1997〕198号)的规定,股份制企业用“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不属于股息,红利性质的分配,对个人取得的转增股本数额,不作为个人所得,不征收个人所得税。以及《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原城市信用社专制为城市合作银行过程中个人股增值所得应纳个人所得税的批复》(国税函〔1998〕289号)规定,国家税务   总局关于股份制企业转增股本和派发红股征免个人所得税的通知》(国税发〔1997〕198号)中所表述的“资本公积金”,是指股份制企业“股票溢价” 发行收入所形成的资本公积金。将此转增“股本”由个人取得的数额,不作为应税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并且国税发〔1997〕198号还特别强调:“与此不相符合的其他资本公积金分配个人所得部分,应当依法征收个人所得税。”《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收入者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的通知》(国税发〔2010〕54号)再次明确规定,对以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和除“股票溢价”发行外的其他资本公积转增注册资本和股本的,要按照“利息、股息、红利所得”项目,依据现行政策规定计征个人所得税。所以,对有限公司资本溢价转增实收资本,应当按照“利息、股息、红利所得”项目,按20%征收个人所得税。   2、资本溢价形成的资本公积转增资本,免征企业所得税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贯彻落实企业所得税法若干税收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10]79号)第四条规定:被投资企业将股权(票)溢价所形成的资本公积转为股本的,不作为投资方企业的股息、红利收入,投资方企业也不得增加该项长期投资的计税基础。基于此规定,公司以股权(票)溢价所形成的资本公积转增股本,投资企业不作为企业所得税的应税或免税收入处理,因此,对投资双方而言不存在企业所得税缴纳及扣缴问题。即资本溢价形成的资本公积转为股本在税务上不确认收入也不缴纳企业所得税,更不能增加投资方的长期股权投资计税成本。   3、不能转增资本的资本公积若转增需缴企业所得税   按照现行的会计准则,个别类型的资产在持有期间产生的增值暂时计入了资本公积,从属性上属于“未实现收益”,增值部分待资产处置即收益真正实现时方能确认损益,在资产处置前,不能转增资本。若企业将其进行了转增资本,事实上是将相应的资产处置收益提前予以了确认,并用之转增了资本,自然需要缴纳企业所得税。   第一种情形,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因被投资方除净损益以外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产生的资本公积,不得转增资本,若企业用于转增资本,应缴纳企业所得税。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规定:“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的,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以外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企业按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的份额计入资本公积,处置该项投资时应当将原计入所有者权益的部分按相应比例转入当期损益”,可见该项资本公积是不能转增资本的,只能在处置时转入投资收益,计入股权转让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   第二种情形,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的公允价值大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产生的资本公积,不得转增资本,若企业用于转增资本,应缴纳企业所得税。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对〈会计问题征询函〉的复函》(会计部函[2008]50号)规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除减值损失和外币货币性金融资产形成的汇兑差额外,应当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其他资本公积)。在相关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前,上述计入其他资本公积的公允价值变动部分,暂不得用于转增股份;以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资产,其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收益,暂不得用于利润分配。”规定,该项资本公积应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其他资本公积)。在相关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前,这部分差额暂不得用于转增资本。   第三种情形,自用房地产或存货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转换日的公允价值大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产生的资本公积,不得转增资本,若企业用于转增资本,应缴纳企业所得税。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规定,该项资本公积应于处置该投资性房地产时转入当期损益,故不得用于转增资本。   第四种情形,金融资产重分类时的差额产生的资本公积,不得转增资本,若企业用于转增资本,应缴纳企业所得税。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定,在该金融资产被处置时转出,计入当期损益,在金融资产被处置前不得转增资本。   小结   企业利用留存收益和资本公积转增资本,应视具体情况按税收法规的要求进行税务处理,若处理不当,就会给企业和股东带来税务风险。   《公司法司法解释三》   第十三条股东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资义务,公司或者其他股东请求其向公司依法全面履行出资义务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公司债权人请求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资义务的股东在未出资本息范围内对公司债务不能清偿的部分承担补充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资义务的股东已经承担上述责任,其他债权人提出相同请求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股东在公司设立时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资义务,依照本条第一款或者第二款提起诉讼的原告,请求公司的发起人与被告股东承担连带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公司的发起人承担责任后,可以向被告股东追偿。   股东在公司增资时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资义务,依照本条第一款或者第二款提起诉讼的原告,请求未尽公司法第一百四十八条第一款规定的义务而使出资未缴足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承担相应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承担责任后,可以向被告股东追偿。 ;

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谁编制?

乙级或以上工程咨询资质的机构。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是由乙级或以上工程咨询资质的机构编制。社会稳定风险分析是指项目单位在前期工作时,对社会稳定风险进行调查分析,征询相关群众意见,查找并列出风险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影响程度。

主要想请教的是:时间权数 1.92%,1.67%,0.75%,相应的利率风险权数为0.08%、0.32%、1.42%,这些权数是如

  Application of nanometer diamond grinding  The advantages of oil are: reducing friction momentum 2O a 4O; friction surface to reduce wear and tear of a 3O 4O; friction can quickly adjust. The country with an average diameter of 3-6nm of detonation for the production of nano-diamond additives, to obtain good results. Is]. I use a smaller particle size (particle size less than 20nm) detonation synthesis of diamond and nano-manufacturing with the crushing method (particle size 1O-lOOnm) nano-diamond additives for lubricants were compared with experiments. It was found that the former antiwear performance, the latter fast running, high polishing efficiency (see Figure 5, Figure 6), made with crushed Nanocrystalline diamond efficient running of oil will have a very good prospect. Antiwear effect of rapid population polishing grinding A diamond particle size in Figure 5 Relationship between friction and wear of diamond grain size in Figure 6 and rapid adjustments, and polishing paper synthetic diamond products, packaging materials by the reaction time and other various factors, the crystal will contain some impurities, such as Si, N, O, Fe, Ni, Mn,magasin moncler, Co, Cr and so on. And mostly in the form of inclusions in the diamond crystal. Nano-diamond grinding in the manufacturing process,moncler jackets, inclusion and more destruction, the diamond crystal greatly reduced the impurity content, purity much higher insulation is also greatly improved. Diamond band gap 5.5ev, at room temperature resistance of 1O ?? Qcm, with very high breakdown voltage than silicon (Si) and gallium arsenide (GaAs) high breakdown voltage of 2 orders of magnitude.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diamond at room temperature is a good conductor of copper (Cu) 5 times, heat flux up to 1O5W/cm. Increasing the height of the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insulating diamond the ideal material for a heat sink. Especially in very large scale integration (VLSI) and special large scale integration (ULSI), and three-dimensional integrated circuits play a special role, thus greatly improving the performance of integrated circuits. Large integrated circuits has reached the current 1O a component, heat issues can not be neglected, if not addressed will affect performance and development of integrated circuits, or even result in integrated circuit does not work, if the diamond heat sink with a large number of components can be put rapid transmission of the heat out, so that the information system performance greatly improved. Nanocrystalline diamond has a high crushing insulation (high breakdown voltage), high thermal conductivity, high heat flux of the quality of IT products is the ideal packaging material. 3.4 As a super-fine polishing, abrasive materials can be made smash the nanometer diamond polishing, grinding fluid, grinding paste or grinding blocks,ugg boots günstig, can be super-fine surface finish, using 100nm as the crushing Nanocrystalline diamond polishing, polishing heads, roughness up to lnm. Nano diamond polishing has been used can be processed out of the sub-nanometer surface roughness of 0.24nm. 3.5 Application of nano-diamond is the key to the dispersion of nano-particle surface atoms to a large number of dangling bonds greatly increased chemical activity, a very large surface area, it has a huge surface energy. Reduce the surface area, surface energy and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agglomeration of nanoparticles is a spontaneous process. So nano-particle agglomeration is inevitable. In the nano-particles dispersed, but also to take timely measures to prevent the recurrence of nano-particles aggregation. Surfactant is added to increase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particles and reduce the van der Waals interactions, to stabilize the dispersion system,moncler homme, so choose a suitable dispersant has become a hotspot. For the nano-diamond, the synthesis of a dispersing agent performance, the design of efficient distributed methods to improve the stability of particle dispersion Hou Nami, uniformity, as the application of nano-diamond key. 4 Conclusion nanodiamond broaden the traditional sense of the diamond fields of application. However, the application of nano-diamond, after all, a late start, over time, will bear more fruit. In particular the small size effect of nano-diamond, quantum effects and macroscopic quantum tunneling effect of in-depth study of the application of nano-diamond prospect of much wider. References [1] Hao Zhao and India and so on. Jilin University Press, 1996 [2] Xu Bin soil. Chemical Industry Press, 2004 [3] Chen Yafang. National Defence Industry Press, 2003 [4] Wang Guangzu. Superhard materials in China,moncler prix, 2003 [5] Shu-up. Fourth Zhengzhou International Superhard materials and products Symposium, 2003 [6] Lu Bingxiu, Ding Zhong repair. China"s super-hard materials, 200,329  相关的主题文章:  moncler pas cher Atmospheric corrosion of carbon steel and the correlation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ugg boots günstig Drill EDM graphite nozzle desig  uggs kopen In the CO2-H2O inhibitor 9912-1 corrosi

如何利用重定价模型、到期日模型识别利率风险,并进行管理,两者的区别是什么

百度知道重定价模型与到期日模型的异同...展开GUYOL8888TA获得超过22.3万个赞1.重新定价模型重新定价模型在本质上是一种从会计面价值的角ufa01所从事的现uf90auf9cauf97e分析。 重新定价模型有时又称为资uf90a缺口模型(funding gap model) 。 由于它所分析的是由uf9dduf961敏感性资产所产生的uf9dd息收入, 与uf9dduf961敏感性负债所产生的uf9dd息支出间的缺口, 因此它即是在资产负债管uf9e4的uf9e4uf941中的缺口管uf9e4。 而uf9dduf961敏感性缺口即等于uf9dduf961敏感性资产(RSA) 减去uf9dduf961敏感性负债( RSL) 。 uf974RSA-RSL>0 则出现正缺口, 反之则出现负缺口。 当uf9dduf961下ufa09时, uf974有正缺口, 则银ufa08有uf9dduf961的风险; 反之, 当uf9dduf961上升时, uf974有负缺口, 则银ufa08有uf9dduf961的风险。 由于重新定价模型为会计帐面价值的现uf90auf9cauf97e分析, 其缺点在于未考虑资本之市场价值。 其次, 个别uf9dduf961敏感性资产及负债之特性在从事分组处uf9e4时, 会由于过ufa01的加总(Over aggregative) 而被抵销。2. 到期模型uf967同于重新定价模型之以会计帐面价值uf92d表市银ufa08之资产与负债科目, 到期模型系以市场价值uf92d表示资产与负债科目。 到期模型系根据当时的uf9dduf961水准重新评估银ufa08的资产与负债。 就单一固定所得之资产与负债而言, 根据到期模型, 资产或负债与uf9dduf961间之关系如下: * uf9dduf961的上升(下ufa09) 一般会导致资产或负债市场价值下ufa09(上升) 。 * 资产或负债项目到期日越长, 则当uf9dduf961上升 (下ufa09) 时, 其市场价值的下ufa09 (上升) 越大。 * uf9dduf961下ufa09时, 较长期资产或负债科目市场价值下ufa09的比uf961递减。 以上的关系也适用于资产或负债的组合。 如同重新定价模型之uf9dduf961敏感性缺口一样, 到期模型亦有到期缺口(maturity gap) 。 uf974以 Ma 表示资产项目的加权平均到期值, Ml 表示负债项目的加权平均到期值。则 Ma-Ml 则为到期缺口。 到期缺口亦可用uf92d衡uf97e银ufa08资产或负债科目之uf9dduf961风险。 当uf9dduf961下ufa09时, uf974到期缺口为正, 则银ufa08有uf9dduf961风险; 反之, 当uf9dduf961上升时, uf974到期缺口为负, 则银ufa08亦有uf9dduf961的风险。 到期模型中uf974资产与负债的现uf90auf9cauf97e发生的时机(timing) 与到期日相同, 则银ufa08的uf9dduf961风险可获得较大的规避(immunization) 。 到期模型亦为财政部uf90a融从事一般市场风险计提资本主要的方法。 然而在大多uf969情况下, 资产或负债现uf90auf9cauf97e发生的时机与到期日并uf967相同。

现代金融风险管理包含的基本知识点有哪些?

  现代金融风险管理包含的基本知识点包括以下内容:  1.金融风险管理概述  一、简述风险和金融风险的定义:风险:1.损失发生的可能性2.结果的不确定性3.结果对期望的偏离4.风险是受伤害或损失的危险。金融风险:是指经济主体在金融活动中遭受的损失的不确定性或可能性。  二、简述金融风险的特征和种类:特征:1.普遍性2.传导性和渗透性3.隐蔽性4.潜伏性和突发性5.双重性6.扩散性7.可管理性8.周期性。种类:1.信用风险2.流动性风险3.利率风险4.汇率风险5.操作风险6.法律风险7.通货膨胀风险8.政策风险9.国家风险  三、简述金融风险管理的目的:1.创造持续稳定的生存环境2.以最经济的方法减少损失3.保护社会公众利益4.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安全  四、简述金融风险管理的组织机构:内部:1.股东大会、董事会与监事会2.总部的高级管理层3.各分支机构的中级管理层4.审计部门5.基层管理者。外部:1.行业自律2.政府监管  五、简述金融风险识别的流程:1.明确风险的业务识别2.识别关键风险诱因3.确定风险事件4.建立关键风险指标体系5.确定风险敞口。  六、简述金融风险度量的主要方法:1.风险发生的概率评估:(1)主观概率法(2)客观概率法(3)时间序列预测法(4)累计频率分析法2.预测风险结果的评估:(1)在险价值(2)极限测试(3)情景分析  2.金融风险管理基本方法  一、现代风险分析的基础与发展:基础:1.马柯维茨的资产组合选择2.夏普和林特纳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发展:1.运用VaR对风险进行度量2.运用RAROC将风险管理同资本收益相联系3.ERM的提出及在金融企业中的应用  二、简述VaR的含义及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定义:在给定的概率水平下(置信水平),在一定的时间内持有一种证券或资产组合可能遭受的最大损失。作用:1.确定内部风险资本需求和设定风险限额2.用于进行资产组合3.用于绩效评估和金融监管。  三、简述RAROC的含义及在绩效评价中的作用:含义:按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描述了单位资本所获得的收益。作用:对于金融机构所有的分析和决策活动都有帮助,银行的分配限额、进行风险分析、管理资本、调整定价策略和进行资产组合管理。同时也对资本管理、融资计划、资产负债表管理和补偿活动有帮助。  四、简述金融风险管理的定性方法:1.风险预防2.风险规避3.风险自留4.内部风险抑制  五、简述金融风险管理的定量方法:1.金融风险的损失控制2.金融风险的分散3.金融风险的转移4、金融风险的对冲  六、简述内部控制与金融风险管理的关系:1.基于内部控制环境的金融风险管理环境2.基于金融风险评估的金融风险识别与度量3.基于内部控制活动的金融风险控制4.基于信息系统控制的金融风险信息交流与反馈5.基于监督评价的金融风险监测与评价。  3.信用风险管理  一、简述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1.现代金融市场内在本质的表现2.信用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导致信用风险3.信用当事人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形成信用风险  二、简述信用风险的定性度量方法:1.专家制度2.评级方法3.信用评分方法——Z评分模型和θ评分模型  三、简述信用风险的定量度量方法:1.在险价值方法2.信用度量制模型3.信用风险量化模型4.信用监控模型5.信用风险组合模型  四、简述信用风险的控制策略:1.贷款定价策略2.资产分散化策略3.贷款证券化4.风险资本比率约束机制5.信用风险监管资本计量的内部评级体系6.信用风险缓释  五、简述信用风险监管资本计量的内部评级体系的构成及作用:构成:1.评级发起2.评级认定3.评级推翻4.评级更新。作用:确保非零风险暴露内部评级和零售风险暴露风险分池过程  中的独立性。  六、简述信用风险缓释的方法和条件:方法:采用合格的抵质押品、净额结算、保证和信用衍生工具等方式转移或降低信用风险。条件:法律确定性、可执行性、风险缓释工具的流动性、估值频率和管理要求、保证人评级必须高于债务人评级。  4.流动性风险管理  一、简述流动性风险的概念和成因:概念:指银行无力为负债的减少或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的可靠性保证,即当银行流动性不足时,无法以合理的成本迅速增加负债或变现资产以获得足够的资金从而影响其盈利水平。成因:内部:资产和负债的期限不匹配、金融企业的信誉。外部:1货币政策的影响2.金融市场发育程度影响3.客户信用风险的影响4.对利率变动的敏感性。  二、简述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包括的内容:1.董事会及高级管理层的有效监控2.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3.完善的流动性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程序4.完善的内部控制和有效的监督机制5.有效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6.有效的危机处理机制  三、简述流动性风险的表现形式:1.银行的一切经营活动正常2.银行本身出现短期危机3.银行业整体出现短期危机4.银行陷入长期危机  四、简述流动性风险的资产负债流动性管理方法:1.遵循分散性原则2.遵循审慎性原则  五、简述现金流量管理办法:1.现金流期限错配净额2.现金流期限错配限额  六、简述压力测试管理的内容:通过压力测试分析银行承受压力的能力,考虑并预防未来可能的流动性危机,以提高在流动性压力的情况下履行其支付义务的能力。  七、简述应急计划管理的内容:1.资产流动性管理策略2.负债方融资管理策略。  5.利率风险管理  一、简述利率风险的含义及成因:含义:由于市场利率波动造成商业银行持有资产的资本损失和对银行收支的净差额产生影响的金融风险。成因:1.基于金融机构自身的原因: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不对称、利率可控性差、信贷定价机制的问题、利率预期不准确、利率计算具有不确定性;2.基于行业的原因  二、简述利率风险的分类:1.重新定价风险2.收益率曲线风险3.基准风险4.期权性风险  三、简述利率风险传统管理方法包括的内容:1.选择有利的利率形式2.订立特别条款3.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4.有效持续期缺口管理  四、简述利率风险创新工具的种类:1.远期利率协议2.利率期货3.利率互换4.利率期权5.利率上限、利率下限和利率上下限  6.汇率风险管理  一、何为汇率风险?汇率风险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是指由于汇率的波动,而使一项以外币计值的资产、负债、盈利或预期未来现金流量以本币衡量的价值发生变动,而给外汇交易主体带来的不确定性。  二、汇率风险可分为哪几种类别?1.交易风险2.会计风险3.经济风险  三、可采用哪几种方法对汇率风险进行测量?1.交易风险的度量:缺口限额管理、在险价值2.经济风险的度量:收益和成本的敏感性分析、回归分析3.会计风险的度量:单一汇率法、多种汇率法。  四、如何对汇率风险进行控制?1.内部管理法:选择计价货币法、提前或推后收付法、净额结算法、配平法、调整价格法、订立保值条款2.金融交易管理方法:即期外汇交易、远期外汇交易、外汇期货交易、外汇期权交易、掉期外汇交易、货币互换、货币市场借贷  7.操作风险管理  一、简述操作风险产生的背景:应该不考  二、简述操作风险的含义及分类:含义: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科  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的风险。分类:1.内部欺诈事件2.外部欺诈事件3.就业制度和工作场所安全事件4.客户、产品和业务活动事件5.实物资产的损坏6.信息科技系统事件7.执行、交割和流程管理事件。  三、简述操作风险形成的原因:1.风险管理文化缺失2.管理制度失衡3.人力资源状况欠佳4.操作风险信息不对称5.技术和设备相对落后6.转型期的社会环境及市场变动相对复杂7.金融生态环境不理想  四、简述操作风险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的关系:由于信贷管理人员贷中管理不理会引发产品及业务操作风险,或因信贷业务担保品管理导致信用风险提高;系统设备及设备领域由于网络病毒、电脑黑客的威胁,银行采取多种防护措施提高系统安全性的同时,会因为系统界面的友好型降低,使银行失去一定的市场份额,使市场风险提高。  五、简述操作风险标准法的含义及度量过程:含义:将资本金的计提建立在总收入之上。度量过程:1.商业银行使用标准法计量的操作风险监管资本,等于前三年操作风险监管资本的算术平均数2.前三年中每年的操作风险监管资本相当于9种业务条线监管资本的总和。各业务条线监管资本相加为负数的,当年的操作风险监管资本用零表示。3.每年各业务条线的监管资本等于当年该业务条线的总收入与该业务条线对应β系数的乘积。4.业务条线的总收入等于该业务条线的净利息收入与净非利息收入之和。  六、简述操作风险替代标准法的含义及度量过程:含义略;度量过程:与标准法相同。  七、简述操作风险打分卡法的含义:1.通常提供恰当的激励,因为它对风险敏感2.质量提高引起的风险结构变化,风险控制的改进都会反映在打分卡上,从而导致经济资本减少,提高经营效率。  八、试述内部控制在操作风险控制中的作用:是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基础,保证财务报表的可靠性、经营的效果和效率以及现行法规的遵循。  8.衍生金融工具及其风险管理  一、简述衍生金融工具的含义和基本特点:含义:金融机构为了满足特定客户避免风险的需要而创造的一种投资工具。特点:1.其价值变动取决于标的物变量的变化2.表外交易3.“以小博大”的杠杆作用。  二、简述衍生金融工具的基本分类:1.远期2.期货3.期权4.互换  三、简述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的功能:1.微观功能:规避风险、价格发现、套利、投机2.宏观功能:资源配置、降低国家风险、容纳社会游资。  四、简述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及管理办法:1.信用风险::在对场外交易的衍生金融工具进行管理时,要认真分析交易对手的履约能力,进行交易之前核定风险限额。2.市场风险:需要依赖高级的数学和统计技术、数据库与程序。3.流动性风险:从事场外金融衍生工具的机构应对提前结束衍生金融工具合约的潜在流动性风险进行评估。4.操作风险:依赖健全的制度及控制程序。  五、简述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1.金融机构内部监督管理:完善组织机构及职责、建立风险决策机制和内部监管制度、完善风险管理程序2.交易所内部监管:创建完备的金融衍生市场制度、建立衍生品市场的担保制度、加强财务监督3.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与监管:完善立法、完善监管制度、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控制金融机构业务交叉程度。  9.系统性金融风险管理  一、简述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含义及产生原因:指以金融系统为风险载体的系统性风险,指的是客观存在的、金融系统本身遭受严重损害的不确定的状态。  二、简述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本质特征:1.最基本的特征是其外部特征2.具有风险和收益的不对称性3.具有与投资者信心直接相关的特征4.系统性风险产生于融资过程5.系统性风险导致的危机具有传染性6.系统性风险涉及实质性的经济产出和经济效率的损失7.系统性风险  要求政策反应  三、简述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种类:1.通货膨胀风险2.政策风险3.国家风险  四、简述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管方法:1.构建多维监管框架:微观审慎监管目标、宏观审慎监管目标、构建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并重的多位监管框架2.实施综合监管方法:国际层面的指导、基于风险管理策略的灵活监管、有效的综合监管  10.金融机构风险管理  一、简述商业银行风险的种类和特征:种类:1.信用风险2.流动性风险3.利率风险4.汇率风险5.操作风险6.政策风险7.通货膨胀风险8.声誉风险9.环境风险10.国家风险;特征:1.银行风险的主体是货币资金,而不是有形资产2.银行风险与其客户的风险紧密相连3.银行的各项业务都面临风险4.银行的风险不能消失5.银行的风险是全员的、全过程的6.银行风险具有很强的外部负效应  二、简述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组织框架及适用于我国的模式:框架:1.风险管理部集权模式2.事业部模式3.矩阵型模式4.网络型模式;适用于我国的模式:1.董事会设风险管理专业委员会2.总部设风险管理部3.各种风险的独立管理体系  三、简述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办法:1.风险资本法2.在险价值法3.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法4.信贷矩阵模型5.全面风险管理模式  四、简述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策略:1.贷款回避策略2.贷款分散策略3.贷款转嫁策略4.贷款抑制策略5.贷款补偿策略  66666五、简述商业银行并购贷款的风险管理策略:  六、简述《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三大支柱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要求:1.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提高风险管理质量2.增强风险防范的主动性,增加风险管理手段的灵活性3.注重模型化和定量化计量,提高风险管理的精密度4.强调监管当局及时干预,充分发挥监管者的作用5.增强信息的透明度,更加强调市场约束  七、简述证券公司风险生成的原因及特征:原因:1.证券公司内在脆弱性2.金融资产价格的过度波动性;特征:1.社会性2.扩张性3.周期性4.可控性  八、简述证券公司内部业务风险管理方法:  九、简述保险公司传统的风险管理方法:1.完善“两核”制度2.强化偿付能力管理3.运用再保险分散风险4.科学进行保险投资管理5.建立以人为本的高效管理模式6.完善和加强对保险公司的监管  十、简述基金管理公司风险管理内部控制框架的内容:1.内部控制的法律、法规指引2.建立投资风险管理制度3.建立内部会计控制4.建立内部管理控制5.对违规行为的监察和控制  11.金融风险预警  一、简述金融风险预警的概念:指运用各种反映金融风险警情、警兆、警源及变动趋势的组织形式、指标体系和预测方法等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对金融风险进行检测的过程  二、简述金融风险预警的目标和原则:目标:防范和预测不同时期、不同外部环境所引发的金融风险,获取超前风险指示信息,缩短风险管理时滞、消除时滞误差、平抑预期波动,为风险调控和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原则:1.设置相应的量化指标体系2.指标体系的设置要有重点、分层次,突出核心指标,保证金融机构拥有较强抗风险能力,以相辅指标来支持、补充核心指标,以求得在反应金融监控内容上的完整性。3.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建设金融系统风险监测预警体系。  三、简述金融风险预警的主要方法:1.指数报警2.统计指标报警3.模型法  四、简述金融风险机制的框架:1.寻找警源2.金融风险预警程序的运作  五、简述金融风险预警的指标体系的构成:1.机构层次的微观审慎指标2.宏观审慎指标3.市场审慎指标  12.金融监管  一、简述金融监管的含义、目标和原则:含义:政府及其有关机构代表社会公众,对金融机构经营管理及相关金融市场实施的监督管理。目标:1.保持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和信心2.降低存款人和金融体系的风险。原则:1.独立原则2.适度原则3.法治原则4.“三公”原则5.效率原则6.动态原则  二、简述金融监管的基本方法:1.事前筛查2.现场检查3.非现场检查4.内外部审计相结合5.事后处理  三、简述金融监管的主要内容:1.预防性监管:市场准入监管、谨慎监管2.援救性监管和市场推出:实施救助、收购或兼并、市场退出3.存款保险制度  四、简述《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金融监管的要求  五、简述《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银行业的影响:1.其平衡监管哲学理念2.其亲经济周期特性3.其对国际大银行有重大影响4.对新兴市场国家银行业有重要影响。  六、简述《巴塞尔协议3》的主要内容及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1.提高资本充足率的要求2.严格资本扣除限制3.扩大风险资产覆盖范围,提高“再资产证券化风险暴露”的资本要求,增加压力状态下的风险价值,提高交易业务的资本要求,提高场外衍生品交易和证券融资业务的交易对手风险的资本要求等4.引入杠杆率5.加强流动性管理,降低银行体系的流动性风险,引入流动性监管指标,包括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资产比率。

管理利率风险的管理方法有哪些?

(1)采用货币保值措施。买卖双方在交易谈判时,经协商,在交易合同中订立适当的保值条款,以防止汇率变化的风险。在外汇风险管理中,货币保值措施主要有黄金保值条款、硬货币保值条款和一篮子货币保值条款。(2)选择有利的计价货币。应遵从以下原则:第一,在实行单一货币计价的情况下,付款使用软货币,收款使用硬货币。软货币就是趋于贬值或贬值压力较大的货币。硬货币就是趋于升值或币值稳定的货币。第二,在进出口贸易中,以多种货币作为计价结算货币,使各种货币的汇率变动风险互相抵消。第三,在贸易实务中,通过协商、谈判等方式尽可能地用本币进行支付,即出口商获得本币资金,进口商用本币支付货款。(3)提前或延期结汇。在国际收支中,企业通过预测支付货币汇率的变动趋势,提前或延迟收付外汇款项,来达到抵补外汇风险管理的目的。(4)进、出口贸易相结合。一是对销贸易法,把进口贸易与出口贸易联系起来进行货物交换。二是自动抛补法,在某进出口商进行出口贸易的同时,又进行进口贸易,并尽量用同种货币计价结算,设法调整收、付汇的时间,使进口外汇头寸轧抵出口外汇的头寸,以实行外汇风险管理的自动抛补。(5)利用外汇衍生产品工具。如签订远期外汇交易合同,即进出口企业在合同签订后,把用外汇计价结算的应付或应收款同银行叙做远期买进或卖出外汇货款的合同,通过锁定汇率波动来进行外汇风险管理,消除外汇风险。

利率风险的管理方法

西方商业银行有多种衡量和管理利率风险的工具和方法。主要包括: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持续期缺口管理和利用利率衍生工具套期保值。 利率敏感性缺口(IRSG)指的是一定时期内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的差额。而利率敏感性资产(IRSA)和利率敏感性负债(IRSL)是指那些在某一时期内到期的或需要重新确定利率的资产和负债。利率敏感性资产主要包括浮动利率贷款、即将到期的或短期的贷款、短期投资、同业拆出以及买进的可回购协议等。利率敏感性负债主要包括活期和短期存款、同业拆入、出售的回购协议等。利率敏感性缺口用公式可表示为:利率敏感性缺口=利率敏感性资产一利率敏感性负债即IRSG=ISRA-ISRL当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时,称为正缺口;当利率敏感性资产小于利率敏感性负债时,称为负缺口;当利率敏感性资产等于利率敏感性负债时,称为零缺口。存在正缺口的银行称为资产敏感型银行,存在负缺口的银行称为负债敏感型银行,存在零缺口的银行称为敏感平衡型银行。如果一家银行的利率敏感性缺口为正值,说明它的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当市场利率上升时,该银行一方面需要对利率敏感性负债支付更高的利息,另一方面又可以从利率敏感性资产中获取更多的收益。由于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当所有利率同时以等幅上升时,利息收入的增长快于利息支出的增长,净利差收入就会增加。同理,当利率下降时,银行的净利差收入就会下降。如果银行的利率敏感性资产小于利率敏感性负债,利率敏感性缺口为负,那么当利率上升时,利息收入的增长慢于利息支出的增长,银行的净利差收入会下降;反之若利率下降,银行的净利差收入就会增加。 持续期也称为久期,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弗雷得里·麦克莱于1936年提出的。久期最初是用来衡量固定收益的债券实际偿还期的概念,可以用来计算市场利率变化时债券价格的变化程度,70年代以后,随着西方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加大,久期概念被逐渐推广应用于所有固定收入金融工具市场价格的计算上,也应用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之中。持续期是指某项资产或负债的所有预期现金流量的加权平均时间,也就是指某种资产或负债的平均有效期限。一般来说,当持续期缺口为正,银行净值价格随着利率上升而下降,随利率下降而上升;当持续期缺口为负,银行净值价值随市场利率升降而同方向变动;当持续期缺口=0时,银行净值价值免遭利率波动的影响。

中国农业银行利率风险缺口近几年

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国逐渐以金融深化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利率市场化作为金融深化的核心,也成为各国发展金融市场的主流趋势。随着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对利率的决定作用日渐表现出来,由此带来的不确定因素正在对自计划经济模式转型而来的中国农业银行产生巨大的影响,并深刻地改变着其生存环境和行为准则。作为金融市场的微观主体,中国农业银行不可避免地面临利率市场化的挑战,由于利率水平表现出的不确定性和多变性,利率风险将成为中国农业银行的主要风险。如何对利率风险进行系统管理,成为学术界和金融业界人士关注的问题。 本文以利率市场化改革为研究背景,首先对利率和利率市场化的基本理论、国内外利率市场化的历史进程和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进行了介绍,系统阐述了利率风险的定义、种类、成因及衡量和管理方法。随后,在比较借鉴国际商业银行成熟的利率风险度量模型的基础上,运用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对利率市场化给中国农业银行带来的利率风险相关影响指标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实证分析可知,中国农业银行一年期以上资产和负债的匹配不均衡,面临着较大的长期利率风险,在防范利率风险方面不够灵活,存在着“短借长贷”的现象。最后,通过分析中国农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和利率风险管理的

利率敏感性缺口与流动性风险有什么关系

利率敏感性缺口影响流动性风险大小。如若商业银行的利率敏感性缺口小于0,这时利率上升,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需求的增加>流动性供给增加,会增加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其主要关系就是利率敏感性缺口会影响流动性风险的大小。利率是指借款、存入或借入金额(称为本金总额)中每个期间到期的利息金额与票面价值的比率。

纳税人开票业务评定的发票风险预警级别中不影响纳税人及上下游开票用票业务的

税务风险管理是企业风险管理的分支,因为企业的各项活动均会导致相应的会计核算,而会计核算的方法直接导致企业税务核算,因此,税务风险的管理,也就是企业内部控制中对于税务一方面的管理。下文是我收集的税务风险管理,欢迎阅读!  税务风险管理管理实施办法全文  一、提高认识,深刻领会税收风险管理的基本内涵  税收风险管理是税源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深化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内在要求。税收风险管理一般是指各级税务机关和税务工作人员按照一定的规则,在对纳税人涉税活动中存在的引发、增加税收风险的各种风险信息进行识别的基础上,科学评定纳税人涉税风险度,并根据不同风险度和风险形成的情形,采取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和应对措施,以实现税收风险的有效防范、控制和化解;为后续税源管理加工、传递税收风险信息,为其进行税收风险的识别、评定、应对以及监督评价等税收风险管理活动提供一系列支撑。  税收风险管理事项主要包括风险任务管理和风险应对管理。风险任务管理主要包括风险管理规划、风险分析识别、风险等级排序、风险诊断书出具、风险应对任务下达、风险任务评价监督等。风险应对管理主要包括税收风险提示、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等。  税收风险管理的主要目标是提高税法遵从度和纳税人满意度,降低税收流失率和征纳成本。  二、上下联动,明确税收风险管理工作职责  (一)实行“统一分析、分类应对”管理  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方法,就是把风险管理贯穿税收征管的全过程,形成风险管理规划、风险识别、等级排序、应对任务下达、应对处理和评价监督的闭环管理系统,对不同税收风险的纳税人实施差异化和递进式的风险管理策略。“统一分析”,就是由风险分析监控部门通过对涉税信息分析比对,识别可能存在税收流失风险的纳税人,进行风险等级排序后推送至任务应对环节。“分类应对”就是由相关部门按照风险分析监控部门下达的应对任务进行分别应对,即:对一般风险纳税人,采取风险提示等服务手段督促其修正申报,消除风险;对较高风险纳税人,采取纳税评估和反避税调查等手段进行处理;对高风险和纳税评估中发现涉嫌偷逃骗税的纳税人实施税务稽查。  (二)实行分级联动管理  1.省(市)局重点税源风险管理  (1)税务稽查应对任务由县局稽查局负责接收并组织实施。对任务实施结果进行反馈,需反馈的信息包括:任务实施过程、风险诊断书疑点排除情况、发现的主要税收问题描述、税收查补及处罚情况等。税务稽查应对任务一般应在6个月内完成。  (2)纳税评估应对任务由县局征收管理科负责接收,并推送至税源管理一科。税源管理一科组织实施纳税评估,进行集中管理,采用团队化应对。对任务实施结果进行反馈,需反馈的信息包括:任务实施过程、风险诊断书疑点排除情况、发现的主要税收问题描述、税收查补情况、是否需要移送稽查或进行特别纳税调整立案调查等。纳税评估应对任务一般应在4个月内完成,其中特别纳税调整应对任务一般应在12个月内完成。  (3)风险提示应对任务由县局纳税服务科负责接收,并组织实施。对任务实施结果进行反馈,需反馈的信息包括:风险提示方式及内容、企业反馈情况等。风险提示应对任务一般应在2个月内完成。  应对任务办结后,各实施单位将应对任务实施情况录入信息系统。原则上应对任务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对超出规定时间仍未办结任务的,需作出说明。  2.县局重点税源风险管理  县局重点税源税收风险实行“统一分析、分类应对、上下联动” 管理。  (1)征收管理科  负责开发、完善、应用县局重点税源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对县局重点税源企业进行风险分析识别、风险等级排序、出具风险诊断书,并根据风险等级划分为税务稽查、纳税评估、风险提示应对任务,分别推送至县局稽查局、税源管理一科和纳税服务科组织实施。负责督促风险任务应对和评价反馈结果工作。  (2)稽查局  负责税务稽查应对任务的组织实施、结果反馈工作。对任务实施结果进行反馈,需反馈的信息包括:任务实施过程、风险诊断书疑点排除情况、发现的主要税收问题描述、税收查补及处罚情况等。税务稽查应对任务一般应在2个月内完成。  (3)税源管理一科  负责纳税评估应对任务的组织实施、结果反馈工作。纳税评估应对任务实行团队化管理。对任务实施结果进行反馈,需反馈的信息包括:任务实施过程、风险诊断书疑点排除情况、发现的主要税收问题描述、税收查补情况、是否需要移送稽查或进行特别纳税调整立案调查等。纳税评估应对任务一般应在1个月内完成,其中特别纳税调整应对任务一般应在12个月内完成。  (4)纳税服务科  负责风险提示应对任务的组织实施、结果反馈工作。对任务实施结果进行反馈,需反馈的信息包括:风险提示方式及内容、企业反馈情况等。风险提示应对任务一般应在1个月内完成。  应对任务办结后,各实施单位将应对任务实施情况录入相关信息系统。原则上应对任务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对超出规定时间仍未办结任务的,需作出说明。  3.一般税源风险管理  一般税源税收风险实行“统一分析、分类应对、上下联动” 管理,主要包括分析监控和纳税评估。  (1)税源管理部门——风险监控岗位  对基础管理类岗位提供的涉税信息进行汇总、整理,并根据需要进行补充采集,注重引入第三方信息;根据风险管理需要建立、运用并持续改进风险预警指标体系、风险评估模型;通过风险分析监控平台,按照纳税人规模、行业、税种等对其申报纳税情况进行风险分析识别;对存在税收流失风险的申报表和相应纳税人进行风险等级排序;低风险的,实行风险提示应对任务管理,报经本部门领导审核同意后,推送至本部门风险应对岗位实施风险提示应对,并对风险实施情况进行复核与评价;对中、高风险的,经本部门领导合议后制定风险应对任务建议方案,并将风险分析依据、结果和建议方案报县局征收管理科审理。  (2)征收管理科  对税源管理部门上报的一般税源风险应对任务建议方案进行评价。对具有全局普遍性的问题,组织各税源管理部门进行进一步的统一分析和风险排查。结合税源“一体化”管理的要求,整合各税源管理部门的风险分析结果和建议方案,制定一般税源风险应对任务方案,统筹安排、统一部署。在统一推送风险应对任务中,将中、高风险的任务推送给税源管理一科组织实施纳税评估,将高风险任务中涉嫌偷逃骗税的推送给稽查局进行税务稽查,将涉及税务机关内部风险的推送给县局督查内审部门或监察室进行执法监察、监督。对风险实施情况进行督促与评价。  (3)税源管理一科  负责一般税源纳税评估应对任务的组织实施、结果反馈工作。一般税源纳税评估应打破区域和税收户籍信息管理限制,根据评估实施对象的实际情况,以团队化评估、联合评估、异地评估、日常评估等形式组织实施。实行团队化评估和联合评估的,由税源管理一科在重点税源风险应对团队中抽调合适人员组建专门的团队实施。实行异地评估的,根据交叉应对方案推送给相应税源管理部门组织实施。实行日常评估的,推送给所属税源管理部门组织实施。对推送的风险实施情况进行督促与评价。  (4)税源管理部门——风险应对岗位  负责县局下达的风险应对任务的组织实施。利用获取的涉税信息和风险提示,进行纳税评估。对纳税人(包括扣缴义务人)申报纳税情况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审核评定,综合判断其纳税遵从风险程度,并作出相应的税务处理。对任务实施结果进行反馈,需反馈的信息包括:任务实施过程、风险诊断书疑点排除情况、发现的主要税收问题描述、税收查补情况、是否需要移送稽查或进行特别纳税调整立案调查等。纳税评估应对任务一般应在1个月内完成,其中特别纳税调整应对任务一般应在12个月内完成。  三、规范流程,明确税收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风险任务管理  县局负责县局重点税源和一般税源的风险任务管理,并实行“分级管理、统一分析”,即:县局重点税源和根据需要带有全局普遍性的问题由征收管理科统一分析,一般税源由税源管理部门风险监控岗位统一分析。  1.税源基础信息采集  税源管理部门户籍管理岗位负责采集纳税人纳税申报、生产经营、税务管理和第三方信息,建立并维护好纳税人“一户式”征管基础档案。要加强基础信息质量管理,把好数据入口关。在日常税收户籍信息管理过程中做好申报信息的合理性、有效性的基础管理。对新入库数据,注重疑点数据清理力度,对新采集的基础数据进行完整性、合理性、有效性的初步分析和完善,做好日常一般性疑点数据的核实和修正工作。  2.风险管理信息采集和建库  依托国税现有信息系统,按照统一的数据口径标准,合理采集纳税人信息,拓展第三方涉税信息来源,形成风险管理数据仓库。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全面性,是开展税收风险管理的基础,是信息管税的根基所在,是进行税收分析的生命线。数据库应涵盖增值税、消费税、所得税、出口退(免)税、国税征管的基金(费)的申报基础数据、网络发票使用信息和财务申报数据以及相关联的第三方拓展信息数据。  注重风险信息数据质量管理。做好入库数据的筛选、量化、归集以及加工、分析、共享、传递、交换等工作,落实数据分析责任制。建立县局和税源管理部门两级风险管理数据仓库,县局由征收管理科负责,税源管理部门由风险监控岗位负责。  3.风险信息管理  逐步开发、完善、应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立数据综合分析利用平台,以专业化团队实施数据应用管理。  (1)建立和完善风险特征指标体系。科学设置风险特征指标体系是风险管理的核心和关键。逐步建立和完善以通用指标为主体、个性化指标为补充、以风险特征事项和风险特征指标为主要内容的风险特征指标体系。根据税源管理的变化和申报等信息的延伸,不断完善风险特征指标体系,能较为全面准确地防范和查找税收风险。  (2)建立和完善风险特征库。以税种、纳税人类型、征收方式等为分类依据,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具有明显分类特征的风险特征库。以专项性风险特征指标体系为基础,实行分类管理,研究、开发风险分析数据模型、工具。积极探索税收风险防控管理、行业专业化管理、个体税收风险管理,逐步建立分析模型。对中小税源,可以行业模型管理为主要抓手,按行业进行风险分析和应对,推进分行业专业化管理。对个体工商业户,可实行自行申报缴税或委托代征的社会化管理。  (3)建立数据综合分析利用平台。建立以县局全局性、税源管理部门区域性、出口退税部门专业性的数据综合分析利用平台,以专业化数据风险分析为手段,结合出口退(免)税预警评估体系,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风险防范体系。通过对风险特征指标体系合理设置指标选取、指标参数、指标计分、指标权重、模型计分、风险等级和风险诊断书,为风险管理的有效实施奠定基础。选择科学、合适的分析方法是税收风险分析的关键。建立专门的风险分析团队,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实施风险分析管理和结果反馈提炼。  4.风险识别管理  加强数据分析应用,综合分析探索纳税人不同规模、行业(产品)、税种等风险发生规律,应用数据综合分析利用平台,依托风险特征指标体系和风险特征库,根据县局税源管理工作重点的统一部署,结合部门实际,分期分批分指标特征对风险数据信息进行扫描、分析和筛选,产生税收风险易发生的领域、环节和纳税人群体。原则上,上半年对以增值税、消费税为主的纳税人进行风险扫描,下半年对以所得税为主的纳税人进行风险扫描。通过分析、总结、提炼,对风险特征指标体系进行完善,以增强风险识别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5.风险排序管理  根据风险分析识别成果,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估值计算,综合考虑征管资源,评定纳税人风险等级,并出具风险诊断书。建立税收风险应对机制,根据不同的风险等级,拟定风险提示、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等不同的应对任务方案。  6.风险应对任务下达  应对任务方案经审批同意后,税务稽查应对任务推送给县局稽查局组织实施;纳税评估应对任务推送给税源管理一科组织实施(其中:税源管理部门产生的一般税源纳税评估任务视不同情况,部分直接组织实施,部分推送给所属税源管理部门组织实施);风险提示应对任务推送给纳税服务科组织实施;税源管理部门产生的低风险提示应对任务,推送至本部门风险应对岗位实施风险提示应对。  (二)风险应对实施管理  各应对任务实施单位须按照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以及总局、省市局规范性文件要求,在规定时间内规范实施应对任务。对超出规定时间仍未办结任务的,需作出说明。  1.稽查应对任务实施  稽查局应按照总局、省市局统一规定的稽查程序,实施税务稽查应对工作。  2.纳税评估应对任务实施  对于纳税评估应对任务,实施单位应按照总局《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国税发〔2005〕43号)、**市国家税务局《纳税评估工作规程(试行)》和省市局相关操作规程的统一规定开展工作。对其中利用关联交易避税类风险应对,应按照总局《特别纳税调整实施办法(试行)》(国税发〔2009〕2号)的规定实施特别纳税调整。  规范纳税评估中止程序,在企业出现全面停产、进入破产程序以及正在稽查等不适宜继续开展纳税评估工作的情况时,可以中止纳税评估,由实施单位在辅助征管系统中填报《中止纳税评估申请审批表》。  3.风险提示应对任务实施  对于风险提示应对任务,由有关实施单位按照总局有关要求,以及省局《重点税源风险提示应对管理办法(试行)》和市县局有关要求,向企业发出风险提示。  (三)风险管理绩效评价  各风险管理责任部门应根据各自工作职责切实做好过程督促和评价工作。  1.结果反馈  风险应对任务规定办结时间截止后,各实施部门进行汇总、统计、分析,客观反映风险应对情况,逐级上报给上一级部门。省市局重点税源应对任务,由归口部门按相关文件要求将结果反馈给上级相应单位;县局重点税源和一般税源风险应对任务结果逐级反馈结果至风险任务发起部门;风险任务发起部门将汇总结果反馈给征收管理科。  2.评估分析  各实施部门在结果反馈中应注重对风险管理情况的总体评估分析,以促进风险管理的不断完善。对风险管理情况的评定标准包括:  选案准确情况,考量实施的税务稽查和纳税评估应对任务的准确性等。  风险应对情况,包括风险诊断书疑点排除情况、风险应对任务实施及时性、案卷信息完整性、风险应对任务执法规范性、风险管理对象投诉情况、风险应对成果等。  3.风险特征指标体系修正  根据风险管理情况,征收管理科、税源管理部门风险监控岗位完善指标体系和参数设置,提高风险识别针对性。  4.成果转化  促进税源管理的完善是税收风险管理的目的之一。各风险管理责任部门对风险应对情况进行分类别汇总分析,提炼共性涉税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完善管理措施,指导征管实践,强化后续征管。对发现的较为重要的特殊问题,提请相关部门进一步研究提出具体意见。  5.优秀案例评选  充分发挥优秀案例的示范和借鉴作用,促进风险管理的规范高效和质量的持续提高,开展优秀案例评选。县局征收管理科负责纳税评估优秀案例评选。评选工作暂按《纳税评估优秀案例评选办法》执行。稽查局负责税务稽查优秀案例评选。评选工作暂按《优秀税务稽查案件评选办法(试行)》执行。  6.绩效考核  科学划分税收风险管理事项和部门、岗位职责,县局将税收风险管理相关内容列入县局岗位责任制考核,各风险管理责任部门也应将相关内容列入部门岗位责任制考核,实行税收风险管理绩效考核,落实税收风险管理责任制。  四、税收风险管理相关注意事项  (一)注重统筹协调  要充分发挥税源一体化管理机制的作用,统筹安排各项工作事项,避免多头、重复下达工作任务。要注重事权的相互制约,风险监控分析与风险应对管理实行有效分离。  (二)注重回避责任  风险管理人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存在法律规定应回避情形的,应当回避。因工作需要,实行“一人多岗”的,原则上户籍管理人员不得参与户籍管辖范围内的纳税人的纳税评估工作。  (三)注重保密责任  风险管理人员应当依法保护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尊重和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四)注重监督制约  履行下户调查执行时,应坚持双人上岗。  (五)注重纳税评估形式  纳税评估应根据风险来源和任务的特性,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实施。根据风险来源特性可以分为重点税源纳税评估、行业纳税评估、专项纳税评估和日常纳税评估。纳税评估应打破区域和税收户籍信息管理限制,根据评估任务的特性,可以分为团队化评估、异地评估、联合评估等。  (六)注重纳税评估案头分析  充分认识案头分析是纳税评估的主要环节,也是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税务审计等其他税务检查方法的最大差别。  (七)注重纳税评估案件移交  对纳税评估实施过程中,如发现纳税人有明显偷逃税嫌疑的,应移送税务稽查处理;如发现纳税人有避税嫌疑的,应移送国际税务部门处理。  (八)注重纳税评估方式  在案头分析环节,如需了解企业生产经营实际情况或需要企业提供一些资料来印证分析的,可以采用税收调查的形式,避免使用税务检查方式。  (九)注重纳税评估档案管理  纳税评估任务办结后评估人员按“一案一卷”的要求建立档案,并移送本部门综合岗位纳入档案管理。  (十)注重规定的时效性  本意见如与新文件规定相抵触的,按新文件规定执行。  五、做好税收风险管理工作的几点要求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  税收风险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各风险管理责任部门要从服从、服务于全局税收管理工作的高度出发,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按照统一要求设置本部门风险管理岗位,明确岗位职责,进行人员的合理配备,明确分工合作,建立岗位责任制。  (二)部门配合,主动协调  税收风险管理是一项分工协作、相互联动、相互渗透的综合性工作。各风险管理责任部门要主动加强部门协调和沟通,实现信息共享,建立有效联动机制,使税收风险管理工作通畅、有序开展。征收管理科应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各风险管理责任部门应积极配合,共同做好工作。  (三)不断总结,完善管理  税收风险管理工作不仅需要税收专业业务知识,注重方式方法,更需要实践经验的总结积累。各风险管理责任部门要切实采取措施,及时掌握实施进展和完成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统计分析,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对象的风险变化特点和趋势,研究风险管理运行机制,完善风险管理指标体系,探索有效的风险管理定性定量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税收风险管理工作水平。

纳税评估中常见的预警风险指标

纳税评估中常见的预警风险指标   纳税评估中常见的预警风险指标有哪些你知道吗?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关于纳税评估中常见的`预警风险指标的知识,欢迎阅读。   一、存货类指标异常预警   1、存货周转率偏低预警   2、期末存货大于实收资本差异幅度异常   3、纳税人期末存货与当期累计收入差异幅度异常   4、账面存货率指标   5、资金或存货周转次数平均每月超过5次   二、收入类指标异常预警   1、未开具发票累计为负数预警   2、增值税收入与所得税收入不一致预警   3、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异常预警   4、成本与收入弹性系数异常预警   5、销售额变动率与应纳税额变动率弹性系数异常   6、应税销售额变动异常预警   7、纳税人主营业务收入成本率异常   8、纳税人主营业务收入费用率异   9、纳税人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弹性系数异常   三、税负类指标异常预警   1、一般纳税人低税负预警   2、所得税贡献率异常预警   3、查账企业亏损预警   4、一般纳税人税负变动异常预警   四、资产类指标异常预警   1、企业中其他应收款占比=其他应收款/资产总额*100%   2、存货扣税比=存货类进项税额÷(期末存货余额-期初存货余额+当期主营业务成本)×100%   3、纳税人流动资产变动率与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弹性系数异常   4、纳税人固定资产变动率与销售收入变动率弹性系数异常   5、纳税人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变动异常   6、纳税人无形资产综合摊销率变动异常   五、进销项类指标异常预警   1、进项税额和销项税额变动弹性异常预警   2、进项税额变动率高于销项税额变动率   3、进项税额大于进项税额控制额   4、运费抵扣率指标   5、农产品收购凭证抵扣进项占比超过50%以上   6、外埠进项或销项税额比重超过50%   7、主要进项或主要销项税额集中度低于65% ;

纳税评估与风险提醒的区别

行为与选择。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风险提醒是一种税务行政指导行为,不具有强制力。纳税评估与税务审计、反避税都是对风险纳税人的应对策略选项。

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体系有哪些基本要素

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体系有以下基本要素:一、市场风险: 市价波动对于企业营运或投资可能产生亏损之风险,如利率、汇率、股价等变动对相关部位损益的影响。二、信用风险:交易对手无力偿付货款、或恶意倒闭致求偿无门的风险。三、流动性风险:影响企业资金调度能力之风险,如负债管理、资产变现性、紧急流动应变能力。四、作业风险:作业制度不良与操作疏失对企业造成之风险,如流程设计不良或矛盾、作业执行发生疏漏、内部控制未落实。五、法律风险:契约之完备与有效与否对企业可能产生之风险,如承作业务之适法性、外文契约及外国法令之认知。六、会计风险:会计处理与税务对企业盈亏可能产生之风险,如帐务处理之妥适性、合法性、税务咨询及处理是否完备。七、资讯风险:资讯系统之安控、运作、备援失当导致企业之风险,如系统障碍、当机、资料消灭,安全防护或电脑病毒预防与处理等。八、策略风险:于竞争环境中,企业选择市场利基或核心产品失当的风险。

风险管理流程包括哪些?

风险管理的流程包括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评价,选择风险管理技术,评估风险管理效果。风险识别是对企业、家庭或个人正面临的和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对风险性质进行鉴定的过程。风险评价是在风险识别和风险估测的基础上,对风险发生的概率、损失程度,结合其他因素进行全面考虑,评估发生风险的可能性及其危害程度,并与公认的安全指标相比较,以衡量风险的程度,并决定是否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扩展资料:注意事项:企业信用管理对企业赊销风险防范无疑是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但企业进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本旨不在于消除风险,因为那样只会把获得回报的机会浪费掉。应收坏账率为零的企业,并不见得是风险管理做得好的企业。如果能够预先建立应对风险的方法和措施,则风险就能成为一个有益的因素。风险管理所需要做的应该是对风险进行管理,主动选择那些能带来收益的风险。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风险管理

网络银行的信用风险如何控制

我国网络银行面临的风险与对策 论文[摘 要] 文章从技术上、操作上、社会环境等方面阐述了网络银行的风险及其相应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 网络银行;风险;防范 我国网络银行除了具有传统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结算风险、道德风险、新金融工具风险外,还增加了一些网络环境下的新风险。 一、 我国网络银行面临的风险 1.系统风险 (1) 操作系统风险。操作系统是作为计算机资源的直接管理者,它直接和硬件打交道并为用户提供接口,是计算机系统能够正常、安全运行的基础。Windows操作系统存在许多安全漏洞,UNIX操作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源代码已公开。根据美、荷、法、德、英、加共同制定的通用安全评价标准《Common Criteria for IT Security Evaluation(简称CC标准)》,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大部分的UNIX操作系统其安全性仅达到C2级安全,而网络银行的操作系统的安全级别应至少达到B级。 (2)应用系统风险。网络业务系统设计存在漏洞。目前,网络应用软件存在以下安全漏洞:无效参数、失效的访问控制、失效的账户、跨站点脚本漏洞、缓冲溢出、命令注入漏洞、错误处理问题、密码系统的非安全利用、远程管理漏洞、网络及应用软件服务器错误配置。 在设计过程中,只重视“计算机如何完成任务”方面的设计,对运行过程中的程序控制或检查考虑不全面,系统没有为审计留下接口,难以进行实时审计。 (3)数据存储风险。数据存取、保密、硬盘损坏导致的风险。 (4)数据传输风险。数据传输过程中被窃取、修改等风险。 2.操作风险 网络银行操作风险是指由于网络银行中的内部程序、人员、系统的不完善或失误,以及外部事件而导致网络银行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产生操作风险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网络银行操作风险意识淡薄。 (2)组织机构职责不清。 (3)内控制度不健全或执行不力。 (4)没有适合的网络银行稽核审计部门。 3.信用风险 网络银行的信用风险主要表现为客户在网络上使用信用卡进行支付时恶意透支,或使用伪造的信用卡来欺骗银行。 4.信息不对称风险 信息不对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网络银行无法得到足够客户信息,另一方面是由于客户无法得到有关网络银行的足够信息。信息不对称使得网上客户更容易隐蔽他们的信息和行动,做出对自己有利而对网络银行不利的行为,也使得客户不能正确评价网络银行的优劣。 5.法律风险 我国对网络银行和网上交易缺乏相应的法规。如:如何征收与管理网上税收、数字签名是否具有法律效力、交易的跨国界问题、知识产权问题、电子合同问题、电子货币问题、电子转账问题。 二、 我国网络银行风险防范对策 1.系统风险的防范 (1)物理安全。主要指对计算机设备场地、计算机系统、网络设备、密钥等关键设备的安全防卫措施。为了防止电磁泄露,要对电源线和信号线加装滤波器,减少传输阻抗和导线间的交叉耦合,同时对辐射进行防护。 (2)应用安全操作系统技术。安全操作系统不仅可以防范黑客利用操作系统平台本身的漏洞来攻击网络银行交易系统,而且它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屏蔽掉应用软件系统的某些安全漏洞。美国先后开发了各种级别的安全操作系统,其中作为商用的有Data General公司的DG UX B1/B2安全操作系统,HP公司的HPUX CMW B1级安全操作系统等。国内各大科研机构及公司也研制出高安全级别的操作系统,如:中科院信息安全工程研究中心研制的SECLINUX安全操作系统、中软总公司研制的COSIX LINUX系统。目前,中国建设银行的网络银行系统建立在安全操作系统平台之上,该系统基于HP9000硬件平台,采用HP公司的B1级安全操作系统。 (3)数据通信加密技术的应用。对传输中的数据流进行加密,按实现加密的通信层次可分为链路加密、节点加密、端到端加密。在链路数较多以及对流量分析要求不高的情况下,适合采用“端到端加密”方式。在对流量分析要求较高的情况下,可采用“链路加密”与“端到端加密”相结合的方式:用“链路加密”对报文的报头进行加密,防止进行流量分析,再用“端到端加密”对传送的报文进行加密保护。 对数据进行加密的算法主要有DES和RSA两种。DES属于私钥加密体制(又称对称加密体制),它的优点是加、解密速度快,算法容易实现,安全性好,缺点是密钥管理不方便。RSA属于公钥加密体制(又称非对称加密体制),它的优点是安全性好,网络中容易实现密钥管理。因此可以采用将DES和RSA相结合的综合加密体制:用DES算法对数据进行加密,用RSA算法对密钥进行加密。 (4)应用系统安全。应用系统安全主要包括对交易双方的身份确认和对交易的确认。在网络银行系统中,用户的身份认证依靠数字签名机制和登录密码双重检验,将来还可以通过自动指纹认证系统进行身份认证。数字签名还确保了客户提交的交易指令的不可否认性。公钥基础设施——PKI(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是解决大规模网络环境中信任和加密问题的很好的解决方案。同时采用安全电子交易协议,目前主要的协议标准有:安全超文本传输协议(S-HTTP)、安全套接层协议(SSL)、安全交易技术协议(STT)、安全电子交易协议(SET),其中SET涵盖了信用卡的交易协定、信息保密、资料完整及数据认证、数字签名等,已经成为事实上的工业标准。 加强应用系统开发过程的审计,应用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实时审计。 (5)应用数据库安全技术。应用存取控制技术、数据加密技术、硬盘分区防护技术、数据库的安全审计技术、故障恢复技术等。 (6)应用防火墙安全技术。建立综合计算机病毒检测技术、代理服务技术和包过滤技术的第四代防火墙,提供DES加密、支持链路加密或虚拟专网、病毒扫描等安全服务,并具有实时报告、实时监控、记录非法登录、统计分析等功能。设置放火墙时要截止所有从135到142的TCP和UDP连接,改变默认配置端口,拒绝PING 信息包,通过设置ACCESS LIST 的过滤规则来实现包过滤功能。采用防火墙双机冷备份策略。进行入侵检测和定期漏洞扫描。 2.操作风险的防范 操作风险主要来自银行内部,应完善网络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科学的操作规范,严格内部制约机制,将不相容职务如管理员与经办员分离、程序员与操作员分离、制作者与执行者分离,对主管和操作员实行IC卡身份鉴别,并同时加口令,任何进入系统的操作必须有日志记载。 建立操作风险管理中心,对员工进行防范操作风险的技术培训,监督各项操作风险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对网络银行的操作风险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措施。建立操作风险应急反应中心,对业务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识别出可能导致业务中止的情况,系统的备份及定期测试公司的灾难应急计划,对出现的安全问题提供技术支援和解决方案。使用保险来抵补那些“低频率、高危害”的操作风险。建立操作风险审计中心,对全部的网络银行业务实时监控、网络扫描,并利用审计记录,对业务操作人员和计算机系统管理人员进行稽核。 来自外部的操作风险,尤其是网络银行金融欺诈方面,不但要对个人服务的零售业务进行监控,还要加强对登录网络银行的企业加强监控,通过数据挖掘软件对可疑资金交易进行分析,防范利用网络进行非法资金交易。 3.信用风险的防范 建立全国性的用户信用管理信息系统,将用户划分为不同的信用等级,针对不同等级的用户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应共享客户资料信息库,与其他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世界各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及时将客户的守信情况和违约情况记录入库。 4.信息不对称风险的防范 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强化信息披露的质量。应定期发布经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关于网络银行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的公允信息,披露有关网络银行风险的大小和网络银行为了规避风险而采取的措施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的信息。建立社会监管体系,网络银行之间进行相互监督。 5.法律风险的防范 应充分利用和执行《网络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应充分利用《合同法》、《会计法》、《票据法》、《支付结算办法》等法律拟订网络银行相关协议,制定有关业务流程和业务处理规定,应充分利用目前执行的关于网络安全方面的行政法规,如《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等,充分利用中国金融认证中心在认证技术方面的权威性和第三方认证的合理性。网络银行应注重交易数据的保管,为可能的纠纷或诉讼过程做好证据准备。 建立网络银行法律监管体系,制定网络银行的外部惩罚措施以及网络银行的市场退出机制。建立网络银行业务运营法律体系,如建立《电子银行法》、《电子签名法》、《电子资金划拨法》等法律法规,同时对已有法律法规进行充实、修改。完善网络银行配套法律法规建设,主要有税收征管法、国际税收法、电子商务法、刑法、诉讼法、票据法、证券法、商业银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加强与国际立法、司法实践的交流与合作,加大打击网上洗钱、网上盗窃等电子犯罪的力度。

如何实施强大的信贷战略风险管理

目前,银行对信贷资产质量要标本兼治,重点需强化前瞻性的信贷战略布局、严防信贷结构性风险、夯实风险管理基础,走出一条稳健发展的新路子。一、问题的提出受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目前商业银行贷款不良率仍在不断攀升,已逼近2%,不良贷款与逾期贷款“剪刀差”还在扩大,潜在风险贷款持续增长。同时,快速处置不良贷款的损失越来越大,处置回收率不断创出新低,尤其是不良贷款的批量转让处置损失巨大,给银行的经营效益和财务成本带来较大负担。简单地遏制不良贷款,只是延缓或推迟风险暴露,在当期或短期内减缓不良率上升幅度,治标不治本,没有脱离产生不良贷款的外部环境,消除风险隐患,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不良贷款产生的内部因素。宏观经济的基本面决定了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基本状态,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在较大程度上是宏观经济运行态势的反映。尽管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问题不会立刻反映到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上,但当经济增长出现较长时间的下行或疲软态势,或者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问题短期内不能得到根本性扭转,最终会对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造成实质性影响。按现行商业银行的贷款管理规定,一般是按季结息,融资期限大都是6~12个月或1年期以上。当贷款出现欠息或到期后超过90天不能偿还时风险才会暴露,才会被确定为不良贷款。对于一些问题贷款,银行为保全资产通常还会采取再融资、展期、签补充协议调整原合同要素等方式来使贷款风险延期暴露。此外,很多潜在风险贷款还要受其它多种因素的影响或触发才会暴露。因此,从贷款发放到劣变为不良,一般都会有一个或长或短的过渡期。在经济增长放缓初期,信贷风险暴露会比较缓慢。但当经济增长出现持续乏力,不仅新的信贷风险会加速暴露,部分缓释的信贷风险还会再次向下劣变,累积的潜在风险也会转为现实的风险,从而使银行信贷风险暴露显著加快,贷款劣变率快速攀升,甚至可能持续地超过银行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的增长幅度,严重时还会触发流动性风险。从目前的态势分析看,经济增长放缓的基本要素没有发生实质性转变,宏观经济运行中各种不确定因素没有消除,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还在继续累积,持续影响着银行的信贷经营环境。比如,一些技术含量低、工艺落后、产品缺乏竞争力、生产经营困难的企业,出现停产半停产的在不断增多。一些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资产重、负债高,调整转型难度大,效益下滑的局面可能长期存在。一些传统的商业模式和实体商场商城,随着新兴市场业态的变化出现了萎缩态势。尤其是一些小微企业,在经济上行期市场需求大,尚能生存发展,但当经济波动时就会最先受到冲击,出现资金周转困难、资金链断裂的情况。且这种情况又会传导到其上下游领域,致使越来越多的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现金流不足或断裂,导致信用风险在客户、行业、区域等维度呈持续扩散态势,严重影响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稳定。此外,交易对手风险、合作机构风险、民间借贷与银行融资等风险交叉传染、蔓延扩散,大量外部风险的跨业跨界涌向银行,成为新的信贷风险源,使得银行信贷风险管控的难度和复杂性进一步加大,不良贷款上升的势头将难以遏制。另一个问题是,银行信贷经营状况并没有随外部经济环境变化而进行实质性的调整改善,新增融资的风险仍未能得到有效控制。随着经济下行,拉动经济增长的投资需求大幅减少,制造业仍在深度去产能过程中,消费只能渐进式增长,出口则面临诸多不确定性,短期内很难有大的回升。在这样的背景下,生产经营正常的企业一般都通过发行超短融、短融、中票以及各种企业债来归还银行贷款,降低融资成本。这意味着正常经营的企业不仅降低了对银行贷款的需求,而且还偿还了原有的贷款,直接减少了贷款余额。为确保信贷总量不减少、增速不降低,银行除了要补上企业发债偿还的贷款外,还要再寻找新的有融资需求的企业,而这类企业大多是一些经营相对困难、潜在风险较大的企业。也就是说,如果继续按惯性和传统方式不进行调整就投放贷款,风险可能会更大。上述分析表明,当前银行出现的信贷风险问题主要是受外部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但就银行自身的反思而言,决不能就此了事,或至多认为是一些分支机构或有关人员不尽职、业务操作不到位所引发的信贷风险,而应从自身风险管理上作深层次分析。这其中有些风险暴露看起来似乎是由外部因素造成,且都有一定的偶然性、突发性,或是某些企业或某类型企业、某些分支机构,或者某个区域等的个案问题,但其实质是一些银行忽略了对信贷战略风险的管理。目前,商业银行间的新增不良贷款并非呈均衡分布,不良贷款率的差异很大。在同一区域,外部环境相同,有些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较低,有些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很高;即使在同一区域内同一家银行的不同分支机构也不均衡,有些分支机构不良贷款率高,有些分支机构不良贷款率低。导致这些银行及分支机构不良贷款率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信贷结构的差异。不同的信贷资产分布结构具有不同的风险,若信贷资产在某些风险较高的领域或板块占比过大,那么相应的不良贷款率也就会比较高。如温州、鄂尔多斯等地的区域风险,钢铁、电解铝等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的风险,银行信贷产品中的商品融资风险、暗保理风险,以及贷款保证担保方式中的互保、联保、关联担保风险等。由于信贷资产的背后是信贷客户,客户违约便表现为信贷资产劣变。所以银行间不良贷款的差异,实际上是信贷客户结构的差异。信贷的客户结构差异越大,信贷资产质量的差异也越大;并且这种差异大并非短期形成,也不是一两笔业务就能调整过来的。所以,评价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不能只看逾期贷款率、不良贷款率,它们只反映当期信贷资产的质量,并不能反映长期的信贷质量。当期的逾期贷款率、不良贷款率比较低,不能说明其未来的风险就可控,信贷资产质量就一定好。事实上,只看当期不良贷款率本身也不全面,因为其中包含了核销处置的因素。要判断银行信贷资产的质量优劣与稳定,必须深度地分析信贷结构,包括信贷资产的客户分布结构、行业分布结构、区域分布结构和产品分布结构等,才能搞清楚银行信贷资产的真实质量及潜在风险,才能更准确地判断一家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优劣,才能结合外部经济环境判断未来贷款劣变压力的大小。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银行间信贷结构的差异实质上是信贷战略的差异和战略风险管理的差异。不论是理性的战略风险防控,还是风险偏好的决策判断,信贷的战略风险及其结构性风险必须要事先防范,一旦发生战略性的风险就很难再进行有效控制。这也是当前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有些银行尽管当期出现了不良贷款率上升,但从信贷战略风险等长期因素来看,风险仍然可控;有些银行虽然当期的不良贷款率不高,但从长期的信贷战略风险等因素看,潜在风险很大且有的已很严重,极有可能引发区域性甚至系统性金融风险。二、强化信贷战略风险管理尽管目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持续上升的问题难以在短期内解决,但这并不是说对此银行就无所作为,只能消极等待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商业银行应以积极的态度应对,抓住当前经济增长放缓的时机,加快自身信贷经营的转型,深化改革、完善机制、标本兼治,切实解决制约和影响信贷风险管理的深层次问题;既要防控和压降当期的信贷风险,更要强化和完善长期信贷风险的管理,调整和明确信贷战略,防控好信贷战略风险,使信贷业务能有一个稳健的长久发展态势。所谓信贷战略风险,是指未来可能出现大面积的、持续性的信用风险,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极为重大,甚至会导致银行的破产。信贷战略风险管理就是要根据外部环境和自身的风险偏好,确定信贷战略目标和战略布局,以防控未来宏观经济波动可能带来的战略性信贷风险。从信贷战略层面来分析信贷风险和不良贷款,就不难发现每家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与其信贷战略及其风险管理密切相关。其中的一个重要教训是,一些银行事前缺乏明确的信贷战略、理性的信贷布局和对信贷风险隐患的防控要求,能做什么就做什么,只为完成当期的经营指标,过多地向某些收益较高领域投放贷款,形成了大量高潜在风险的信贷资产。一旦市场环境发生变化,便深陷风险持续、大面积暴露的困境。因此,为标本兼治银行的不良贷款问题、严格防范战略性信贷风险,商业银行要在对外部经济环境和自身信贷经营条件、风险识别能力等有足够清醒认识的基础上,本着审慎的风险偏好来制定信贷战略风险管理规划,确定信贷总量和结构目标,并做好长期充足的风险损失准备。银行信贷战略风险管理的关键,一是要明确规定在一定时期内适度的信贷总量增长,确保风险总量可控。即风险总量与风险准备、财务承受能力相匹配,这是银行稳健经营的充分体现,更是风险管理的内在要求。倘若信贷业务在短期内发展过快,风险管理的质量就会受到影响,潜在风险就会相应更快地累积。尤其是目前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还未到位,一些新市场尚未形成实际的信贷需求,如果银行新增信贷总量过多,包括对新客户的贷款和老客户的增量贷款,稍有不慎就会顺着惯性继续投向传统制造业、批发零售业,甚至是一些工艺技术落后、环境污染严重、资源消耗大、产能过剩严重的领域。因为在这些领域,企业经营效益下降、成本上升、资金链趋紧,会有较大的融资需求。如果贷款投放过多过快,风险暴露的压力就会增大,极易导致新的不良贷款。因此,合理适度的信贷总量控制应是信贷战略风险管理的基本目标。二是要尽职守住信贷战略风险底线不动摇、实现信贷战略目标不动摇。当然守住风险底线也是有成本、有代价的,要尽可能地兼顾短期收益与长期风险、市场机会与风险防控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在宏观经济出现波动时,避免发生大面积或板块式的信贷资产劣变;只有这样,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稳定性、信贷资产分布的匹配性、客户风险的可控性、综合收益的可持续性,才能有基本的保证。三是要在信贷总量内确定未来的信贷结构目标。信贷结构及各组成板块的集中度风险防控是信贷战略风险管理要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一方面,要严格把控好新增贷款投向结构的度,避免出现结构性或集中度风险。特别是目前投资增速已回落至10%以下,经济增长由投资拉动逐步向投资与消费拉动转型,银行也要相应调整信贷战略,加大消费信贷板块的投放比重。另一方面,要对存量信贷的客户、行业、区域、产品等结构及集中度等进行全面分析,对其中的潜在风险及时完善防控措施,并不断优化调整。从客户维度看,信贷客户的质量结构是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基础的基础。客户的质量好、结构优,就说明银行长期的信贷资产质量有稳定的基础。客户的选择主要由银行的风险偏好决定,不同的风险偏好会有不同的客户选择。关键是银行的风险识别能力,识别不了实质风险就难以选择合适的客户。在实施信贷客户战略时,银行要充分利用数据沉淀和技术处理上的优势,通过大数据实现对客户的风险识别和精准选择,有效预判和控制客户风险,提高优良客户占比,这将成为银行未来创新和市场竞争的重点。同时,要对识别出来有潜在风险因素的存量客户,特别是一些体制机制较传统、缺乏核心竞争力又过度融资的客户,需要加快退出。小微企业客户较特殊,不仅要以商业原则来评价其实质风险,对其融资总量要与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还要从战略角度来培育客户,不能过度强调风险底线而放弃小微企业客户。从行业维度看,信贷行业分布对信贷资产质量的稳定有很大影响,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发展周期、不同的风险表现,所以行业板块的布局要与经济发展及走势相契合。目前就是要把信贷资源投向新兴产业、弱周期行业等长期融资风险相对较低的行业,提高其结构占比;对严重产能过剩、严重影响环境安全、工艺技术严重落后的行业,要尽快减少信贷总量,降低结构占比;对周期性较强的行业,要严格控制,避免占比过大。还要关注一些以往盈利较大的行业,这些行业短期内吸引了大量的投资,但当这种简单的高盈利模式成为共识时,就会转变成低收益的行业,风险也会随之陡升。如果这类行业的融资占比较高,那么未来信贷资产劣变的压力就会较大,因此须抓紧调整压缩。从区域维度看,信贷战略风险管理中,还需关注区域信贷总量与区域GDP的比例关系,该比例过大的区域,潜在的信贷风险也会加大。目前由于投资效率下降,企业的利润率下降,每增长一个百分点的GDP要比过去增加更多的投资,使得信贷总量增速与GDP增速的比率在某些区域快速拉大,同时风险也在快速累积。银行对各区域的信贷投放,要区别不同情况。对经济增长过程中已经完成或将要完成工业化和城镇化、转型升级比较顺利的区域,以及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较低、人口红利充沛的区域,可继续保持适度的信贷增长。而产业结构较单一,工业化、城镇化潜力不大的区域则可能成为经济增长的洼地,信贷资源投放需审慎把控。如果过多地把信贷资源投向边际效率较低的区域,那么未来的区域信贷风险就会加大。从产品维度看,信贷产品结构也是影响资产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风险较低的融资产品可以保持信贷资产质量稳定,而风险较大的融资产品尽管收益较高,但需审慎,占比不宜太大。尤其在经济增速放缓或下行期,一些收益较高的传统信贷产品不仅风险增大了,市场需求也缩小了,总量应稳步压缩。同时,应根据市场变化,适时推出新的融资产品,特别是要积极创新,开拓消费贷款市场,推出一些风险可控、适合市场需求的消费类融资产品,提高消费类融资产品的占比。三、信贷战略风险管理实施的必要条件确定了信贷战略风险管理的目标,并不等于目标的实现,还需要有配套的环境与条件,包括用新理念、新机制、新要求来对信贷战略风险进行管理。要有防控大板块、大面积信用风险的预案及与之相匹配的政策制度。(一)完善信贷风险管理机制,明确风险管理责任要实现信贷战略风险管理所确定的目标,必须完善信贷风险管理运行机制,既防控当期信用风险,还要对战略风险进行有效防控,并保证客户服务的高效率。不仅要解决现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管理层级多、操作流程长等效率问题,更要解决前中后台部门相互制衡异化为风险管理职责不清的机制性问题。必须明确信贷风险主要是客户的违约风险,所以信贷风险管理也必须以客户为中心来明确部门及员工的岗位职责,落实风险责任,谁管客户就由谁来承担风险责任。在整个信用风险管理中,前台市场营销部门的主要职责是营销客户、维护客户关系、全过程管理客户,并对客户风险承担主要责任;中台风险审查部门的独立审查主要是协助市场营销部门对客户风险的识别与防控进行把关,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后台监测监控部门主要责任是统一客户视图,对客户风险进行全方位监控,并及时向市场营销部门提示在贷前与贷后需关注的客户风险动向,帮助做好客户风险控制。通过三个部门的协同配合,形成以市场营销部门为主体,风险审查部门、风险监控部门为辅佐,互为前提、相互制约、责权统一的风险管理运行机制。只有完善信贷业务各环节中的责任机制、明确各自的职责,才能有效保证信贷战略风险管理的顺利推进实施,确保该进入的客户、行业、区域能高效率地进入,该退出的客户、行业、区域能有策略地退出。在现行以区域板块管理为主、业务条线管理为辅的银行经营管理体制下,必须明确各信贷业务部门的基本职责是为各级机构的风险决策者提供决策参考依据以及相关政策、产品等服务,主要承担风险揭示不充分、风险防控或缓释、政策要求不到位的责任。对客户的融资业务做还是不做,须由机构负责人决策。因此,各级机构负责人是信贷业务的最终决策者,应承担风险决策的主要责任。在明确了责任机制的基础上,需同步完善责任与权利的匹配机制。市场营销部门承担客户风险的主要责任,就必须给予充分的授权。不仅要有权进行客户授信及债项业务的尽职调查与日常贷后管理,严把客户真实信贷需求、真实风险缓释、真实贷款用途,还要负责信贷业务政策指引、客户或业务准入、贷款定价、产品创新发起等工作,牵头协调各产品部门及各区域资源的统筹配置和调度,以及对与法人客户相关的个人业务及其风险开展跨部门延伸营销管理等。为提高对客户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提升市场竞争力,避免分支机构的信贷客户准入选择风险、信贷投向偏离信贷战略目标风险,要相对集中营销资源,调整营销方式与策略,对信贷战略影响较大的板块、新兴业务领域以及个性化需求较强、产品结构复杂、风险防控难度大的业务,要在统一客户选择标准、服务标准、风险识别标准、业务操作标准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信贷顶层布局、高层决策的直营机制,提升客户直营层级。除小额、零售信贷业务外,基层机构主要是对客户提供所需的金融服务,辅助上级行做好客户营销工作,以更完整、更专业、更高效地为客户提供全方位、一体化金融服务,彻底改变现行实际由各基层机构依据当地市场需求决定信贷投向和信贷结构,甚至造成逆向调整的问题。(二)创新信贷风险管理方式信贷战略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不仅要完善责任机制,还要有完善的创新机制,通过创新把有限的资源投到信贷战略风险管理上。在当前内外部复杂环境下,要保持信贷业务的健康发展,只有通过创新转型,才能激发防控风险的活力,提高风险防控的效率。从理念、布局、管理、方式、产品等角度考虑,信贷战略风险管理本身就充满着创新。当所有的创新汇集起来就能形成巨大的创新红利,表现在信贷战略风险管理上,就是信贷资产质量长期保持稳定优良态势,贷款单边劣变持续减少,潜在信用风险得到有效化解,信贷结构不断优化,信贷资产收益进一步提升。一是对部分信贷业务进行标准化运营。即把风险可控、市场潜力大的消费信贷、小额信贷以及其它风险较低的信贷业务进行标准化改造,作为信贷战略风险管理创新的重点。由于这类业务量大面广,操作起来费时费力,因此需对现行的信贷业务运营方式进行调整改造。依据这类业务的不同风险特点来设定防控措施和操作流程,利用先进的技术创新业务办理方式,以提高服务效率并降低风险管理成本。具体来说,就是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采取“数据+模型”的方式,通过网络化、自动化等手段,以纯线上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模型、参数自动筛查或与线下审查结合等进行风险防控措施,实现客户融资业务自主或半自主办理。这样既可方便客户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办理融资业务,又可以缓解基层机构大量的业务操作,充分体现小额、风险可控业务走短流程的原则。二是创新融资业务的组合风险管理。由于传统的行政化管理体制形成了以单项业务、单一品种为基础的信贷业务经营和风险管理方式,以及与此相匹配的政策制度,使得银行在具体信贷业务经营上过于部门化、产品化。不仅客户的金融需求被人为切割,银行的一些融资产品也被切割,难以同步交叉销售,而且对同一客户的信息、风险防控也被分离不能共享。事实上,对客户进行某项金融产品的营销既是业务发展的需要,也是了解和掌握客户信息的有效途径,是风险防控的重要措施。信贷风险管理就应寓于业务发展之中,不能把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截然分离,银行就是在向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的过程中实现其有效的风险管理。因此亟须改革现行的管理体制,改变单一业务管理方式,在依法合规的基础上实施好客户战略。加快实现商行与投行、自营与代理、表内与表外、本币与外币、境内与境外等融资业务的整体营销和综合金融服务,创新出更多的融资新产品、新方案和新模式,同时可以更完整地了解客户信息,强化组合风险管理,从信贷战略上防控客户风险。三是拓展融资新领域、防控新风险。面对复杂的经济环境和市场融资需求的变化,按传统惯性思路看市场,确实找不到合适的信贷市场。昔日旺盛的需求不复存在,普遍的过度融资以及大量的风险暴露已把不多的市场需求掩盖,所看到的一些需求也大多是风险大、收益低、难管理的业务。因此,要以创新的思路来审视市场、细分市场,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这样就会发现大量的市场机会和融资需求。关键是要从信贷战略风险管理的视角来把握新时期的市场特点,借助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来识别风险、防控风险,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新的产业业态、新的商业模式和新的风险表现。比如,对信贷战略结构布局有重要影响的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服务业以及其它各类轻资产领域的融资需求潜力很大,PPP方式下的新项目融资需求也很大。关键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做,其中的风险又怎么防控,都需要创新、需要智慧。又如,现在银行都在想办法处置不良资产和问题贷款,其实换个思路,把其作为一种资源包装成一个新产品来经营,就会开拓出一块新市场。(三)完善员工行为风险管理员工行为风险管理是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基础,也是信贷战略风险管理的必要条件,对信贷战略目标的实现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管好了员工行为风险,信贷风险也会大幅降低。只讲业务风险管理,不进行员工行为风险管理,信贷风险管理也很难真正落实到位。事实上,信贷战略风险管理就是整体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不只是具体一笔债项业务的风险防范,因此需要全体员工持续尽职努力才能实现。员工行为风险管理就是要使员工在信贷业务经营的全过程中做到合规、尽职,这也是员工行为风险管理的核心。从目前银行出现的不良贷款案例分析来看,虽有各种内外部因素,但也不可否认其中有相当部分是由于员工不合规、不尽职等行为风险因素造成的,使得一些原本完全可以有效防控的风险未能避免。合规与尽职并非一个层面的事情。合规就是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该做就必须要做到位,不该做的坚决不做,这是红线不能逾越。与尽职相比,合规尤其是表面的合规容易做到,但把规定动作都做了,也不一定就尽职了。从本质上讲,合规可以防控操作风险,但不能完全防控信用风险。尽管不少信用风险是由不合规的操作引发的,但无论合规要求有多具体,也难以覆盖复杂的信用风险,合规管理不可能替代对信贷实质性风险的尽职防控。强化员工行为风险管理,首先,要对员工进行职业操守培训,敬畏银行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和行为规范,敬畏风险管理。明确其职业行为规范,恪守高标准的职业操守,自觉履行岗位职责、勤勉尽职。这也是员工行为风险管理的基本内容。其次,要对员工进行业务技能培训,全面推进信贷从业人员资格管理制度,将专业资质作为从事信贷工作的基本要求和办理具体业务的刚性约束。做到让合适的人干合适的事,不具备风险管理能力和素质的人员坚决予以调整。其三,要强化对风险管理专业人员及分支机构负责人的业务技能培训、岗位考核等工作,使风险管理专业人员和分支机构负责人的数量、质量与信贷业务发展要求相匹配。形成风险管理人员职业化、机构负责人专家化,把风险管理专业人员和分支机构负责人队伍的梯度建设真正落实到位,才能有稳定的信贷资产质量,这是实现信贷战略风险管理的重要保障。(四)监管部门应关注银行信贷战略风险当前监管部门不仅应把经济上行期的监管政策要求调整到适应经济增长放缓条件下的监管政策要求上来,更需在防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过程中,强化对区域性金融风险的监控,避免由局部的区域性金融风险引发更大范围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不仅需要关注各区域的社会融资总量、结构与其经济发展的匹配性,分析是否存在严重过度融资风险,是否有潜在的区域性金融风险;还应重视对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战略风险的监管,分析其信贷资产总量及其分布结构,对可能引发大面积风险的因素及早做好风险隐患的化解和防范。监管部门要尽职监管,就必须对监管对象的信贷战略风险进行有效监测,对信贷业务发展过程中的潜在风险进行实时监管,发现有异常情况就应立即采取监管措施,不应等风险都暴露了才进行监管风险提示。没有具体的监管检查、监管处罚等监管威慑的严格跟进,很难能真正发挥监管效果。需要强调的是,限速是非常重要的交通规则,是保证道路交通安全最基本的措施。信贷风险暴露与交通事故一样,大都也与速度有关。从目前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分析看,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共性原因,就是无论某项信贷业务增速过快或是整个信贷业务增速过快的机构,或某个区域的融资增速过快,其不良贷款暴露得也多。信贷业务短期内发展过快,不仅很难持续,而且风险隐患会很大,随后可能出现不良贷款快速上升的态势。在同样的经济环境下,信贷业务发展应有一个合理的度,超过了就一定有其特殊原因,很有可能是风险,至少有潜在风险。如发生钢贸融资风险、融资担保(圈)链风险以及民间借贷等较大风险的部分机构或区域都曾有过一段高速的信贷业务发展,且当时的不良贷款率、逾期贷款率等质量指标还都很不错。因此,金融监管部门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信贷业务发展速度应有监管限制,哪家银行或其分支机构的信贷业务发展过快,包括某项信贷产品发展过快,监管部门就应进行合规检查,看是否存在不审慎或不合规的问题,且不能简单地做一些风险提示就了事。

信用风险管理与法律防控专业和信息管理是同一个专业吗?

不是。根据百度文库查询显示:1、信用风险管理与法律防控专业和信息管理专业并不是同一个专业。2、信用风险管理与法律防控专业主要关注信用风险管理和法律防控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具备信用风险评估、控制和防范法律风险的能力。3、信息管理专业则主要关注信息资源的管理、利用和开发,培养学生具备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和维护等方面的能力和技能。4、综上所述,信用风险管理与法律防控专业和信息管理不是同一个专业。

信用风险的主要特征是

信用风险的主要特征是借款人或债务人无法按时履行还款义务,导致债务违约或无法收回债权。1.信用风险的定义信用风险是指借款人或债务人在借贷活动中无法按照合同规定的时间和方式履行还款义务的风险。主要表现为借款人违约、无法偿还本金和利息等情况。2.借款人评估与信用评级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需要对借款人进行信用评估,以评估其还款能力和债务偿付能力。评估包括考察借款人的个人信用记录、经济状况、还款来源等。根据评估结果,借款人可以被分为不同的信用等级,从而确定借款的利率和额度。3.不同类型的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可以分为个人信用风险和企业信用风险。个人信用风险主要来自于个人贷款、信用卡透支等,借款人因个人原因无法按时还款。企业信用风险则是指企业无法按时还款或无法履行合同义务,导致债务违约。此外,还有国家信用风险,指的是政府经济体或国家借款无法按时归还的风险。4.信用风险的影响与管理信用风险对金融机构、投资者和整个金融市场都会带来重大影响。当借款人无法按时偿还债务时,金融机构会面临损失,投资者可能无法收回本金和利息,市场信心也会受到影响。因此,金融机构和投资者需要制定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措施,包括建立风险评估模型、加强信贷审查、分散投资风险等。5.监管机构在信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监管机构在信用风险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制定监管规则和标准,监测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措施,并对风险较高的机构进行监管和干预。监管机构的存在可以提升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和稳定性,保护投资者的权益。同时,监管机构也需要与金融机构和投资者进行密切合作,共同应对信用风险。

2017银行从业风险管理重点之信用风险缓释

  银行专业资格栏目我们精心为广大考生准备了“2017银行从业风险管理重点之信用风险缓释”,各位同学赶快学起来吧,做好万全准备,祝各位同学考试顺利通过。   信用风险缓释   信用风险缓释是指银行运用合格的抵(质)押品、净额结算、保证和信用衍生工具等方式转移或降低信用愤怒贡献。采用内部评级法计量信用风险监管资本时,信用风险缓释功能体现为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或违约风险暴露的下降。   巴塞尔委员会提出信用风险缓释技术的目的有两个:   (1)鼓励银行通过风险缓释技术有效地抵补信用风险,降低监管资本要求;   (2)鼓励银行通过开发更加高级的风险计量模型,精确计量银行经营面临的风险。   1.合格抵(质)押品(Collateral)   (1)包括金融质押品、实物抵押品以及其他抵(质)押品。合格抵(质)押品的认定要求。   (2)内部评级初级法,共同担保需要将风险暴露进行拆分,拆分顺序为:金融质押品、应收账款、商用房地产和居住用房地产以及其他抵(质)押品。(变现能力的由强至弱)   (3)内部评级高级法,可自行认定抵(质)押品,但要有历史数据证明。抵押品的作用体现在违约损失率的估值中。违约损失率LGD=1-回收率,通过不同类型、不同金额抵押物回收率的差异,自行估计抵押品回收率,再估计违约损失率。   2.合格净额结算(Netting)   净额结算对于降低信用风险的作用在于,交易主体只需承担净额支付的风险。   (1)合格净额结算的认定要求:可执行性、法律确定性、风险监控   (2)内部评级初级法下,应包括:表内净额结算、回购交易惊愕结算、场外衍生工具及交易账户信用衍生工具净额结算。   (3)内部评级高级法下,应建立估计表外项目违约风险暴露的程序,规定每笔表外项目采用的违约风险暴露估计值。   银行采用合格净额结算缓释信用风险时,应持续监测和控制后续风险,并在净头寸的基础上监测和控制相关的风险暴露。   3.合格把保证和信用衍生工具(Cuarantees and Credit Derivatives)   (1)内部评级法初级法下,合格保证的范围包括:   ①主权、公共企业、多边开发银行和其他银行;   ②外部评级在A-级及以上的法人、其他组织或自然人;   ③虽然没有相应的外部评级、但内部评级的违约概率相当于外部评级A-级及以上的法人、其他组织或自然人。   (2)内部评级法高级法,可自行认定,但也需历史数据证明   (3)出现同一风险暴露由两个以上保证人提供保证且不划分保证责任时,可选择登记最好、缓释效果最佳的保证人进行缓释处理。   4.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池   工具池:即单独一项风险暴露存在多个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即一个池内存有多种缓释工具。   (1)内部评级法初级法:将风险暴露进行细分,每一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分别计算加权风险资产   (2)内部评级法高级法:增加缓释技术课提高回收率,则可增加缓释工具以降低违约损失率。

信贷风险的特征有哪些

  信贷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主要内容,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我整理了一些信贷风险的特征,有兴趣的亲可以来阅读一下!   信贷风险的特征   (一)客观性   只要有信贷活动存在,信贷风险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确切地说,无风险的信贷活动在现实的银行业务工作中根本不存在。   (二)隐蔽性   信贷本身的不确定性损失很可能因信用特点而一直为其表象所掩盖。   (三)扩散性。   信贷风险发生所造成银行资金的损失,不仅影响银行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更多是引起关联的链式反映。   (四)可控性   指银行依照一定的方法,制度可以对风险进行事前识别、预测,事中防范和事后化解。   信贷风险应对对策   一、操作风险   1)操作风险的概念:入市承诺的兑现使得中国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度不断提高,本土商业银行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这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基于本土商业银行产权缺位、内部控制机制缺乏,流程设计失当等因素所造成的操作风险日益凸显。   根据巴塞尔委员会在协议第段所给的定义,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   操作风险依据风险成因又可细分为两类一类是操作失败或失误风险,包括人员风险、流程风险和技术风险等,另一类是操作策略风险,指在应对外部事件或外部环境时,如政治、税收、监管、政府、社会、市场竞争等,由于采取了不适当的策略而导致损失的风险。前者主要与内部控制效率或管理质量有关,又称为内部风险后者主要与外部事件有关,又称为外部事件或外部依存风险。   2)操作风险管理对策及建议   解决操作风险的方法,根据新协议,主要有基本指针、标准法和内部模型法三种,核心是根据不同的风险权重配置资本。但对中国商业银行来说,由于个人住房信贷操作风险数据收集困难和业务开展时间尚短,基本上无法采用统计法和信息模拟,操作风险的不可预测性在中国尤为突出,因此比较现实的做法是把防范操作风险的重点放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强化流程的管理   1对现有流程进行检查和梳理,杜绝可能存在的漏洞。中国各商业银行虽然都设有法规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但没有具体的操作风险管理部门,更谈不上个人住房信贷的操作风险管理部门。在借款合同、借款流程上存在较多的漏洞,如果不及早进行纠正,将严重影响到业务的发展。   2对新开发的产品进行认真的分析和市场调研,避免盲目投入、无效投入和高风险投入。个人住房信贷业务的产品更新逐渐加快,各行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在还款方式、担保方式、办理方式等很多方面进行了大量创新,但这些创新是否经过了充分的市场调研和严格的操作风险审查,值得怀疑。据了解,中国的商业银行在推出一个新的个人住房信贷产品前,很少进行精确的数据分析和预测,住往根据经验和领导的主观判断,这既是由于数据库尚未建立,也因为中国商业银行对市场调研的不重视。应急手段的建立和完善。对检查出来的漏洞和风险,应通过合理的手段进行规避和改正,尽量避免采用过急的手段和霸王条款进行处理。中国商业银行在这点上做得还不够,尤其是对提前还款的处理,银行在理解到提前还款可能造成的损失后,采用立即加收违约金和限制提前还款的措施,因在借款合同中并无相应规定,造成了社会的强烈反响。   二规范严格制订业务手册   针对个人住房信贷的操作人员,应该有详细的管理手册。部分商业银行有了类似的管理办法、操作规范和实施细则,但还远远不够。一本内容齐备的业务手册是基层人员进行规范操作的必要条件。相当多的情况下,操作风险来源于操作人员对业务的不熟悉。这样的操作手册必须尽可能详细,对每一个可能发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解释和处理手册的制定应特别注重对操作风险易发环节的设计与处理。   三数据库的建立、管理和维护   部分商业银行对数据库的建立、管理和维护已经引起重视,并开始建立自己的个人住房信贷数据库。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商业银行还没有认识到一个好的数据库对业务发展的良好推动作用和在操作风险防范中能起到的指导作用。个人住房信贷的数据库,并不仅仅是   个人信息的数据库,它还应当包括提前还款、违约风险、操作风险等多方面的数据信息。没有这些全面的数据信息,就无法通过数学模型对个人,住房信贷面临的风险进行全面的分析和了解,也无法制订出最终行之有效的政策。前危害很大的假按揭一个好的操作风险防范手段,是建立防范假按揭发生的数据库,收集大量的案例进行统计分析,提取出高度相关的因素,方便在具体操作中对假按揭进行防范。但遗憾的是,虽然中国商业银行遭遇到大量的假按揭,但类似的数据库却从来没有建立过,直到现在,防范假按揭风险的唯一手段,也仅是通过信贷人员对开发商的静态报表和项目情况的经验判断。   四加强人员管理,优化风险管理岗位设里   个人住房信贷业务的操作人员同公司业务的信贷人员有明显的不同,他们既负责对项目的调查、审批,又负责对借款个人的调查、审批和手续办理,也可能仅仅负责两者中的一块。所以,对操作人员的管理,是防范操作风险中最重要也是难度最大的一环。经验数据表明,一旦有银行内部职工的参与,操作风险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没有优良的人才配备和科学的激励机制,再完美的管理框架也是无法运作的。从市场发展的要求来看,商业银行的发展是在风险与机会中不断谋求平衡的过程。因此,在风险管理体系内建立" 风险经理制",其职能宜确定为以效益为中心,以风险控制和防范为责任,在信贷审查、检查和不良信贷的管理中将风险控制在更低点。   二、担保风险   1)担保风险   信贷担保只是发放信贷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发放信贷的充分条件。商业银行对信贷担保还存在一种错误认识,即过于看重信贷担保的作用,认为只要有信贷担保就可以发放信贷。信贷担保只是分散了信贷风险,提供了一种补偿功能,但它不能改变借款人的信用状况,也不能保证足额偿还信贷,因此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信贷风险。缺乏判断抵押品评估机构评估资格和识别评估结论准确与否的标准。对于是由银行还是由借款人聘用评估机构、聘用具有什么资格的评估机构、如何考核评估机构的资信状况、如何判定评估机构的评估结论是否准确等没有明确要求。实际情况是评估机构基本上是由借款人聘用,支付评估费用,受聘的评估机构往往考虑借款人的要求,高估抵押物价值,银行只要看到评估机构的评估报告后就予以认可,造成大多抵押物价值高估,银行处置抵押物时,要么抵押物有价无市,要么清算价值大大低于账面价值。另外也没有判断抵押物变现能力的标准。造成实际工作中无法判断抵押物是否为市场所接受,接受程度如何。   2)担保风险管理对策及建议   1)银行必须健全保证人担保制度,加强对保证人的风险审查,对其偿债能力进行深入分析:一是从单个保证人出发,考核该保证人的保证能力,其财务状况是否能够承担对外保证的数量,对外提供保证总额与其有形净资产是否在合理的比例关系之内;二是从风险控制角度,把相互保证的保证人视作一组借款人,审查其信用集中情况,防范由于保证不充分而导致的风险过度集中;三是设定授信企业的担保额度,严格限制超额企业的信贷准入。加强对保证人财务实力的分析。在分析保证人的财务实力时,首先要分析掌握保证人的财务状况、现金流量、信用评级和或有负债的信息。其次,要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判断保证人是否有履行其义务的能力,分析重点:一是保证人的或有负债情况,特别是保证人所提供的数量和金额;二是对外提供保证总额与保证人的有形净资产是否在合理的比例关系之内。   2)加强对抵押物、质押物的分析。要按照Mark to Market的原则评估抵押物、质押物。对于抵押物,要考虑抵押物的可变现性和未来的清算价值;对于股票、股份和收费权来说,要考虑公司状况和市场变化的影响,股票未来的价格变化,也要考虑学校、高速公路收费权的不确定性,以切实保护银行的债权。   3)银行应对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的资格和声誉进行调查,内容包括:评估机构与借款人是否存在资金或其他利益关系;评估机构与借款人或与银行内部人员之间的关系;评估机构使用的评估方法是否适用于评估项目,评估机构以往的评估结论是否符合实际情况等。   4)规范信用担保机构。一是对于担保公司要视同信贷客户管理,经过统一授信确定其担保额度。同时,在授信时,探索建立符合担保公司经营管理实际的评信授信体系。二是认真审查担保公司披露的担保额度是否全面,担保额度是否超过担保公司注册资本的一定倍数,风险补偿机制是否健全。三是注意防范借款人与担保公司联合欺诈银行产生的风险,考察担保机构所设定的反担保措施是否完备。对于担保机构所出具的受担保企业的评估报告,银行还需派人对借款企业进行调查等。   信贷风险的道德风险   1)道德风险的概念   道德风险是委托人与代理人签约后,在履行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具有信息优势的一方有可能为实现其自身利益最大化,采取不利于他人的行动,侵占他人的利益,从而造成他人损失的可能性。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多层次和多方面的委托代理关系,因此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道德风险在商业银行的经营过程中也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和客观存在。中国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仍然是信贷业务,信贷业务的道德风险问题也成为商业银行风险防范的研究重点。   2)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过程中道德风险层次及其表现形式   根据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管理体制和操作流程,道德风险主要存在于以下三个层次,并具体表现为:   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决策层的道德风险:商业银行信贷的决策层主要是各级行的领导和信贷审批人员。在中国商业银行的产权体制下,进行信贷决策的个人大多不拥有与其职权相适应的产权,事实上并无足够的经济能力对决策结果负责,或者只负有微不足道的责任,而且在中国商业银行内部管理机制下,决策人员对信贷所创造的风险和收益所承担的责权利也是不对等的,这是决策层存在道德风险的根本原因,具体表现在决策行为的非市场化,对高级管理层的约束力软化,对违规行为反应迟钝等等。   商业银行管理层的道德风险:商业银行的管理层主要指各级管理行的信贷业务管理人员。决策层的道德风险增加了管理层的道德风险,如表达意见不是从实际出发而是"迎合上意",利益目标短期化,在决策层对管理层的约束力软化的情况下,不同形式的越权经营,对下级违规行为反应麻木甚至默许,账外经营,操纵会计报表,人为调整统计数据,报喜不报忧等等。   商业银行经营层的道德风险:商业银行的经营层是指信贷业务的直接经办人员。他们是信息的收集者,是微观信息量最丰富的层次,由于其获取的微观信息量最大,当管理层的监督不到位时,成为商业银行内部道德风险发生频率最高的层次。如工作人员利用制度漏洞,高素质人员利用电脑作案,信贷及不良资产管理人员删除不利信息或提供不实信息误导管理层等等。   3)中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产生道德风险行为的防范对策   由于中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产生道德风险问题的原因复杂,影响因素较多,因此,要有效防范道德风险就必须内外部、制度和人及产生道德风险的各层次进行综合防范。   首先,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应该说国内商业银行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方面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作为中国商业银行主体的国有商业银行仍然没有完全摆脱政企不分的局面,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股东作用仍然有限,产权不清、内部人控制等问题难以有效解决,股东大会及商业银行内部监督系统还无法实现对决策层和高级管理层的有效制约。必须真正建立起商业银行决策层以其自身权益对银行的经营效果负责,经营者直接承受经营失败的经济责任的管理体制,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的道德风险控制才可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其次,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将中国商业银行部门分散管理的风险管理方式变为流程管理和系统管理。根据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管理行为将风险控制分为业务流程的风险控制与管理流程的风险控制进行分别的研究与设计。要在既定的组织结构下,加强各部门内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有效控制各项管理工作及工作流程中的风险,从而充分发挥内部控制体系在道德风险防范中的作用。   第三,建立充分的信息披露制度,加强外部监督,可有效地降低商业银行内部道德风险。   充分发挥银监会及银行同业公会的作用,如建立金融从业人员信息库,对不适合担任商业银行高级管理职务的人员信息予以充分披露,提高商业银行获取人力资源信息的能力;要求各商业银行提高对违规经营责任人员处罚的透明度等等。同时也要明确监管部门的责任,建立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外部监督的及时有效。从而促使商业银行在进行高级管理人员任用时不仅仅限于银行监管部门的资格审查,而且从自身的风险控制角度自觉加强人事任用的审慎性,降低商业银行信贷过程中管理层的道德风险。   第四,以法约束,加大对信贷人员从事道德风险行为的惩罚力度。   制订严格执行刚性的法律制度对防范银行信贷人员的道德风险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根据香港《防止贿赂条例》第九条(香港法例第201 章) 规定,银行信贷业务人员为本人或亲属接受客户的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如金钱、礼物、职位、服务、优待等利益,从而在处理信贷业务中给予优待,即为违法,其最高刑罚是入狱7 年及罚款港币50 万元,同时将招致最高7 年的禁止担任任何法团或公共机构管理人员职位或在任何专业中执业的处罚。通过严厉的刑罚,发挥了其在维护金融秩序中的巨大威慑作用,遏制了信贷业务人员的贪欲,使信贷业务人员不以身试法,防止了信贷业务中的道德风险行为。   第五,塑造诚信企业文化,建立廉洁高效的信贷人员队伍。   企业文化是决定企业运作的核心模式和信念。健全的道德文化,是各级员工处理日常事务的决策基础。如果各级信贷业务人员都能自发地维持高的道德标准,则银行无须担心违法活动的发生。通过建立诚信企业文化,加强对信贷人员的诚信管理。要经常留意各级信贷人员的行为,及早发现问题;要通过不同的人与客户进行联络,防止其对信贷人员进行腐蚀;要通过内部投诉机制,举报各种舞弊行为;要针对员工的具体情况,安排周密的培训计划,如经常开展案例分析,以案说法等防范教育,使信贷从业人员认识到风险,加深其对法律、监管规定、道德标准的认识,提高其对道德两难问题的警觉性及处理有关问题的技巧。

经营风险和资本结构相关性问题

与传统的风险衡量方法相比,VaR提供了一种考虑杠杆、相关性和当前头寸的组合风险的整体观点,被称为是一种具有前瞻性的风险衡量方法,已发展成为现代金融风险管理的国际标准和理论基础。基于VaR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文献,目前,主要体现在商业银行监管、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与操作风险管理三个方面,旨在尽可能地寻求利用市场工具和市场激励的方法,通过银行的政策、行为和技术提高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 【关键词】VaR;银行风险管理;文献述评 VaR的真正发展得益于世界各著名金融机构对市场风险管理的重视。许多著名金融机构,如JP.Morgan,Bankers Trust,Chemical Bank,Chase Man-hattan等,都投入了大量经费开发新的市场风险管理工具,旨在准确辨识和测量市场风险的基础上,开发出一种既能处理非线性的期权,又可提供总体风险的市场风险测量方法,VaR就是基于这一背景开发出来的。它在20世纪80年代首次被一些金融公司用于测量交易性证券的市场风险,获得了广泛应用。根据Jorion(2001)的概念:VaR(Value atRisk,常译为在险价值或风险价值)是指在正常的市场环境下,在一定的置信水平和持有期内,衡量某个特定的头寸或组合所面临的最大可能损失。与传统的风险衡量方法相比,VaR提供了一种考虑杠杆、相关性和当前头寸的组合风险的整体观点,被称为是一种具有前瞻性的风险衡量方法。风险的数量化量度发展从灵敏度到波动性,再到下侧量度,经历了从简单逐步走向准确的过程。VaR属于下侧量度,已经证明风险的下侧量度是对灵敏度与具有不确定性不利结局的波动性的整合。VaR作为一个很好的风险管理工具正式在2004年的新巴塞尔协议中获得应用推广,已成为现代金融风险管理的国际标准和理论基础。 一、VaR与商业银行监管研究 新巴塞尔协议所提倡的内部模型法(VaR模型法)反映了监管当局提倡在尽可能的地方寻求利用市场工具和市场激励的方法,通过银行的政策、行为和技术提高银行的监管水平。几次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以来,关于银行风险行为的问题一直是一个焦点。如何通过不同的监管资本要求影响银行的风险承担行为,帮助银行获得更精确的风险测量和合适的风险激励,一直是监管当局和银行业共同努力的方向。巴塞尔协议集中反映了金融监管的各种理论与实践成果。除此之外,关于银行风险行为的监管文献也很多,主要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集中反映在巴塞尔系列文件中的相关研究成果。1988年,Basel资本协议对风险调整的银行资产强加了统一资本要求,总的风险量等于各风险资产乘以相应的风险权重,这时的风险权重主要旨在反映具体资产的信贷风险。在资本要求的计量方面,1988年的资本协议遗漏了许多重要的问题。短期的账户余额和政府持有的证券没有包括投资组合的识别问题,表外项目中轧差协议的敞口计算问题未曾涉及等。由于该协议只考虑了信用风险的资本要求,而没有考虑市场风险的资本要求,随着市场交易风险在银行投资组合中的相对重要性增加,迫使监管者重新考虑1988年的巴塞尔协议的资本要求体系。因此,巴塞尔委员会于1996年1月公布了一个旨在包括市场风险资本要求的协议修正案,以修改1988年的资本协议。1998年1月1日正式实施了建议的最终版本(下面统称为“1996年修正案”)。该修正案包括了覆盖由于市场价格变动引起市场风险的最小补充资本储备要求(BIS,1996a)。同时,提供了两种计量方法供银行选择:一是在满足监管和审计要求的前提下,采用以VaR为基础的内部模型法(IMA);二是采用巴塞尔委员会建议的标准法(Building Block Method)。具体思路是:先分别计算每个风险模块的资本要求,然后通过简单加总来计算整体的资本要求。IMA确定了基于银行内部风险测度的结果计算银行资本要求的方法。为了确保IMA计算出来的资本要求是充足的,巴塞尔委员会制订了内部模型建立的标准。如风险价值必须每日计算;至少用12个月的数据计算持有期为10天的损失分布,并且计算出充足的资本要求以覆盖99%的损失事件。在一个确定的时间范围内,最小的资本要求等于包括整个巿场风险和信用风险(或特殊风险)的总的资本要求,这里市场风险要求等于在最近60个交易日内平均每两周的VaR报告的一个倍数(≥3),信用风险资本要求等于风险调整资产的8%。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银行的经营规模和业务范围急剧扩大,银行的营运风险呈上升趋势,由于内部控制失效而造成严重损失乃至机构倒闭的事件频繁发生一在1999年6月披露的新资本协议的建议改革案中,巴塞尔委员会将操作风险列为继市场风险、信用风险之后的第三大风险,并建议用总收入作为银行计量操作性风险的基础指标,总收入乘上一个比例指标α(≤12%,BIS,2001),所得即为操作性风险的资本要求。为了检查IMA的精度和顺利实施,巴塞尔委员会建议开展后验测试(Backtesting),将内部模型的风险测量结果和真实的交易结果进行比较。为了提高模型的精度,主张银行去发展利用每天损失的分布进行后验测试的能力。Kupiec(1995)认为由于银行资产波动性的不可观测,对于监管者的主要问题是无法排除错误的VaR报告和投资组合同报的非正态分布(如肥尾等),主张后验测试必须要求有许多观测变量(≥250个交易日)。巴塞尔委员会建议对于不能满足后验测试精度标准的银行将遭到附加的资本要求,后验测试和一些惩罚措施本质上是为了提高银行增强模型精度所采取的激励措施。Basak & Shapiro(2001)发现在VaR约束下,资产管理者只能部分地确保它们投资组合的损失,尤其在坏的资产状态下根本无法保障。在它们的模型中,VaR约束必须满足一定的期限T,允许银行管理者可以持续地重新调整它们的投资组合。为了得到瞬时的投资组合风险,监管当局对交易活跃资产的VaR后验测试期设置为一天(Bsael银行监管委员会,1996b)。但以上文献没有考虑银行监管机制对银行风险策略选择的互动影响。 第二类是银行在连续时间框架内银行监管的问题。Merton(1977,1978)应用Black Scholes(1973)的期权定价模型获得了固定期限存款的保险费价格,提出了监管者随机审查的方法,并且实现了在银行资产连续波动的假设下,合理存款保险价格的确定。Pennachi(1987)根据金融杠杆率定义风险,考察了银行风险承担的激励,提出了防止银行破产以避免存款人遭受损失的监管重要性。Keeley(1990)、Thomson(1990)、Kaufman(1996)从不同层面对市场纪律改善银行监管效率进行了分析和实证研究,一致的结论是:充分应用市场方法能够准确及时地反映银行机构的条件和环境,从而可以显著增强投资者和存款人对银行的监督,有效约束存款机构向政府转嫁风险的激励,改善金融监管的水平和效率。Rochet(1992)证明了有限的银行负债产生一个激励,它使风险厌恶的银行(银行投资组合管理者尽力实现预期效用最大化)追求一个高风险的投资策略,建议最小化资本要求以克服这种风险承担行为。Fries etal(1997)在平衡社会破产费用和未来审查费用之间分析了最优的银行破产边界,发现了银行管理者承担风险的激励原因,通过对股东价值函数的线性化,获得了消除银行风险承担激励的奖励政策和权益支持计划,这里风险被定义为潜在状态变量的波动性而非杠杆率。Bhattacharya etal(2002)提出了消除银行风险承担激励的最优破产边界及其在这一边界内银行所需的资本量。该文献的模型假设潜在状态变量的波动性是连续的,银行风险承担的激励的存在只是通过股东价值函数的凸性(如有清偿力的银行价值函数是凸性的,因为大多数银行的资产价值满足最小资本要求)来减少,很少涉及银行风险转换的过程。 第三类是关于金融部门在一个连续时间内的风险转换。Ericsson(1997)&Leland(1998)提出了银行股东从一种风险水平向另一种风险水平转换的模型旨在通过资产替换的费用支出,对企业股票定价,并且获得最佳的资本结构。然而,这里较少虑及存款保险的因素。由于存款保险机制,使得银行负债能被无风险利率支持。因此,存款保险者和银行股东之间存在一个利益冲突。为减少存款保险制度的费用支出,银行必须满足通过审查机制强加的监管约束。 二、VaR与商业银行资本管理研究 资本和风险资产在银行内部更加合理准确地配置已成为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一个核心内容关于VaR与银行资本管理研究的文献主要分为三类。 第一类文献是基于静态视角的银行资本优化管理研究。在静态均方差的分析框架下,Kahane(1997)、Roehn、Santometro(1980)提出了一个非常严格的资本要求以引导银行用更低的风险资产取代更高的风险资产,但因此可能会增加投资组合的交易风险和违约风险。Kim & Santomero(1988)建立了在风险权重资产的基础上确定资本要求,除非风险权重对资产的β是按比例的,否则资本要求将导致银行承担更多的风险。Fudong & Keeley(1990)认为,在存款保险和有限负债的条件下,均方差框架分析资本要求的效果是不合时宜的,因为有限的负债导致有限的资产回报分布,特别是考虑到金融机构的价值最大化,并且表现出更严格的杠杆限制明显减少了最佳的风险承担。这个主要原因是金融机构在资本要求范围内资产组合选择最大的风险承担旨在存款保险价值的最大化。Gennotte&Pyle(1991)拓展了他们的分析结果,认为可以允许非零现值的投资组合,并表明在更严格的资本要求条件下会导致金融机构增加资产风险。对于静态集合,Chan、Greeballm & Thakor(1992),Giammarino、Lewis&Sappington(1993)在提供存款保险的情况下研究了一个如何引导金融机构向监管部门如实反映其真实风险的机制设计。Hovakimian&Kane(1994)将Merton的单期存款保险期权模型扩展为无限展期的股东收益模型,并据此对美国1985年到1994年的商业银行风险转嫁和资本监管有效性进行了实证分析,证明商业银行的资本监管并未有效地阻止银行业的风险转嫁问题,而且由于转嫁风险给银行带来大量的政府补贴,产生了风险转嫁的激励。Patri-cia Jackson,David J.Maude&William Perraudin(1998)基于VaR在银行资本管理中的应用展开了实证研究。Hellmann等人(2000)建立了资本监管的比较静态博弈模型,证明在金融自由化和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如果不对存款利率实行必要的限制,银行选择投机资产的行为将不可避免,资本充足性监管将无法实现pareto效率。Flannery(1998)和Maclachlan(2001)认为,资本充足性监管为核心的监管模式存在较大缺陷,要提高资本监管的有效性,还必须配合相应的监管制度安排和市场约束机制。芬兰银行研究局(2001)结合新巴塞尔协议,分析了基于VaR方法的银行资本缓释。Philippe Jorion(2002)研究了如何利用VaR值分析银行的投资组合风险。Jerrmy Berkowitz&Jarmes O"Brien(2003)研究了如何提高VaR模型在商业银行应用中的精度。以上关于静态条件下银行最优资本要求的研究存在两大不足,一是没有考虑银行的交易费用;二是没有考虑银行经营策略和风险偏好对银行资本管理的影响。 第二类文献是关于动态条件下银行资本优化模型的研究。Blum(1999)在动态均方差的分析框架下,用一个两期模型证明在动态投资组合中,更加严格的资本要求会导致投资组合风险的增加。Ju andPearson(1999)验证了当罚金与例外联系时,1996年修正案能够激励金融机构揭示它们真实的VaR风险。Sentanon & Vorst(2001)、Basak&Shapiro(2001)认为,交易者的投资选择要受到交易组合VaR的外在限制,但没有考虑到金融机构的资本要求约束。Cuo、He and Issaenko(2001)认为,交易组合的价值函数是有限变化的,认为监管者能够完全而连续地观察到金融机构的VaR,并且在任何时点上的最小资本要求简单地等同于同时期VaR的一个固定乘数(对例外没有罚金),由于资本要求不是外生的,而是机构最佳的报告策略的内生结果,因此,可以用二元鞅和参数二次规划求解。DomenicoCuoco & Hong liu(2004)基于VaR,分析认为利用IMA方法确定资本要求在控制投资组合风险和真实风险揭示方面都是非常有效的,Cuoco等人的分析代表了基于VaR银行资本优化模型研究的最新成果,具有相当的前瞻性。但他们的成果中没有考虑银行操作风险的资本要求,没有进一步就在报告期末如果出现例外,违约仍然有可能发生并且银行的资本对于覆盖相应的罚金是不充足的情形展开研究。 第三类文献是基于VaR的银行风险资本配置与绩效评估研究。将VaR拓展到风险资本(CaR)和风险调整的绩效测量(RAROC)。Matten(1996)详细介绍了计算RAROC的各种方法;Zaik等人(1996)解释了美洲银行将各营业部门的RAROC与银行股东的比率进行比较的动因是因为这个比率是股东要求的最小收益率;Zagst and Kehrbaum(1998)用数值方法研究了CaR约束下的投资组合优化问题;Stroughton & Zechner(1999)讨论了RAROC与股东价值SVA的关系;Grouhy等人(1999)对项目价值方法进行了详细比较,发现在一定条件下,RAROC与银行的权益资本成本相等,这些比较也对RAROC存在的部门进行了说明。此后,许多关于这一主题的文献一般讨论RAROC的应用实例居多。从整体上来说,CaR和RAROC在理论上是随着VaR的发展而发展的。目前,关于CaR和RAROC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应用领域,在发达国家,关于它们的应用研究已相当成熟,在我国由于会计制度的差异和银行风险管理技术的滞后,尚处于讨论和实验层面。 三、VaR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管理研究 VaR方法的应用已由最初集中在定量市场风险正逐步扩展到信用风险的度量与管理领域(Basel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2001)。目前,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型有:JP·Morgan1997年给出的Credit MetricsTM模型,1997年CSFB给出的Credit Risk+系统,1998年Mckinsey给出的Credit Portfolio ViewTM系统,都利用了VaR来确定银行信贷组合的风险价值。可以说这些模型是VaR在信用风险管理领域应用的典范,但是,这些模型主要是针对发达国家银行业的,在我国目前的应用范围不是很大。除了2004年6月通过的新巴塞尔协议集中反映了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的成果外(主要体现在银行内部评级法的应用中),近年来,关于银行信用风险这一主题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是Gordy&Crouhy atal(2000)、Frey& McNeil(2001)、Michael B·Gordy(2002)的成果,他们研究了基于行业违约情形的信用风险建模,发现只存在单个驱动债务人相关性的信用风险因素且信用组合内的任意风险敞口都只占总风险敞口非常小的份额时,银行信用VaR的贡献具有“组合不变性”,虽然他们的研究只涉及单因素风险情形,但论证了基于评级的资本要求与一般的信用风险组合VaR模型是相符合的事实。Susanne Emmer& Dirk Tasche(2003)提出了基于单因素Vasicek信用组合模型的VaR粒度调整方法和半渐进方法。目前,国内关于这一主题的研究成果主要是詹原瑞(2004)著的《银行信用风险的现代度量与管理》一书,但该书主要是对国外现有成果的总括性综述。总体而言,关于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这一主题的研究大都只涉及单因素情形,并且很少与银行具体的资产负债情形相联系。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系列因为操作风险所导致的金融案件震惊了国际银行界,使银行经营者和监管者普遍认识到了操作风险管理的重要性。Duncan Wilson(1995)最早提出了操作风险的VaR度量,认为操作风险可以像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一样应用VaR来度量;Relnhard Buhr(2000)提出了一种计算金融机构VaR的方法,该方法详细地描述了所有相关的操作流程,各种内部控制方法被看作是控制点,估计出每一控制点在失去控制的情况下的最大损失(MD)以及失去控制的概率P,则该控制点上的VaR为MDxP;Medova(2000,2001)和Kyriacou(2002)在McNEIL以及Alexander J(1999)在极值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应用VaR和极值理论对操作风险进行了量化分析。由于低频率高冲击事件爆发的概率很低,单一银行关于这类事件造成损失的数据不足以支持操作风险模型的建立。总体上来说,目前国外关于VaR的操作风险度量研究主要是各金融机构根据自己的业务特点展开的,尚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研究框架。与国际研究相比,国内关于操作风险的文献大都限于对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介绍,对操作风险的信用量化分析极少,更谈不上相应的数据库建设。 以上介绍的是国外学者的研究现状,当前,我国对VaR的应用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我国学者最早对VaR进行研究的是郑文通1997年的《金融风险管理的VaR方法及其应用》。在国内关于本课题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是王春峰(2001)著的《金融市场风险管理》,该书系统地介绍了VaR的有关理论基础。总体上来说,国内关于VaR的研究大都是国外文献的综述或模仿,着重于在证券市场的应用,缺乏基于VaR对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 四、结束语 在新巴塞尔协议(BaselⅡ,2004年6月通过,2006年实施)中,关于资本金(或风险资本)计算公式的设计和相关参数的确定与检验都借鉴了VaR的思想和方法。VaR方法因为其概念简单,易于沟通,成为当今国际银行业风险计量和信息披露的标准工具。可以说,新巴塞尔协议集中反映了VaR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的许多研究成果,但是,协议本身主要反映了发达国家银行业的资本管理要求,对于变化多样的各国银行体系来说,它只是提供了,一个很宽泛的分析框架。VaR方法在观察和处理风险时具有独特的视角,虽然其中一些已经完全超出我国当前金融研究和实践的现状,但是,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现代银行风险管理体系是我们的必由之路。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以VaR为核心的新巴塞尔协议在我国的实行只是时间的问题,我们要结合我国银行业的特点,未雨绸缪,针对以上分析中现有VaR研究和应用的不足,加强VaR方法在我国银行风险管理领域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希望可以帮到你

工商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手段

工商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手段如下。1、1、定期评估客户的信用状况,采取适当的客户尽职调查措施以及对不良贷款采取必要的措施。2、2、建立合理的信贷条件和审核流程。3、3、加强业务监督。4、4、及时向风险管理机构提供有效信息,及时发现并处理风险。5、5、实施内部控制体系,以预防和减少潜在风险。

信用风险管理与法律防控和管理科学哪个好

信用风险管理与法律防控专业好。1、信用风险管理与法律防控专业适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信用体系建设的时代需要,而管理科学则是一门运用科学方法来解决管理问题的学科。2、信用风险管理与法律防控专业培养具备扎实的法律理论知识、掌握信用风险法律防控专业知识、能够化解信用管理领域法律风险、善于处置经济矛盾纠纷、保障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维护交易安全,而管理科学其核心是通过数学、统计学、运筹学等方法来分析和管理决策问题。3、信用风险管理与法律防控专业能在金融机构、信用服务机构、法律部门、工商企业、事业单位、各级政府部门等从事信用风险法律防控等工作,德智体全面发展、有风险管理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而管理科学广泛应用于企业、政府、非营利组织等各个领域,帮助管理者制定科学合理的决策,提高组织的效率和竞争力。4、综上所述,信用风险管理与法律防控专业好。

什么是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银行因借款人(又称交易对手)不能根据约定条件履行其支付贷款利息利偿还贷款本金义务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信用风险是大多数银行面临的最大风险,源自其持有的贷款或债券不能部分或全部被偿还的可能性。信用风险往往是违约风险的代名词。信用风险也会影响存款人。从存款人的角度看,信用风险是指在存款人取款时银行不能偿还其存款的风险。贷款核准程序用来评估政贷给准借款人的有关的信用风险。第4章对这一过程有详细描述。一且贷款审批通过、客户获得授信,贷款就会记入银行的银行账户。

信贷风险控制的方法

  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传统业务,信贷风险是世界各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对于以信贷资产作为银行主要配置资产的我国商业银行来讲,信贷风险管理的能力尤为重要。接下来请欣赏我给大家网络收集整理的信贷风险控制的方法。   信贷风险控制的方法   进行大数据风险控制主要为三部分:征信大数据挖掘,征信大数据加工,大数据风险控制应用。   征信大数据挖掘:   大数据互联网海量大数据中与风控相关的数据。   电商大数据进行风控,所有信息汇总后,将数值输入网络行为评分模型,进行信用评级;信用卡类网站的大数据同样对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控制非常有价值。申请信用卡的年份、是否通过、授信额度、卡片种类;信用卡还款数额、对优惠信息的关注等都可以作为信用评级的参考数据;利用社交类网络关系数据和朋友之间的相互信任聚合人气。借款人被分为若干信用等级,但是却不必公布自己的信用历史;加上淘宝类的水电煤缴费信息、信用卡还款信息、支付和交易信息,已然成为了数据全能选手;小贷类网站积累的信贷大数据包括信贷额度、违约记录等等; 第三方支付类平台支付的方向、每月支付的额度、购买产品品牌都可以作为信用评级的重要参考数据;生活服务类网站的大数据如水、电、煤气、有线电视、电话、网络费、物业费交纳平台则客观真实地反映了个人的基本信息,是信用评级中一类重要的数据类型。   征信大数据加工:   准备阶段:业务理解、数据理解、数据准备;   数据原料:个人基本信息、银行账户信息、银行流水数据、风控相关互联网大数据;   数据工厂:基于不同风控模型,数据挖掘于处理;   数据产品:信用等级、信用报告、身份验证、欺诈监测。   大数据风险控制应用:   接入鲜活大数据数据源和自动化决策评分卡,量化风控决策,对接大型电商平台、获得垂直信贷场景下的创新金融产品。目前国内神州融大数据风控平台,整合了全面的征信数据,在大数据风险控制及场景对接做的比较好。   信贷风险的应对对策   一、修订、完善各项信贷管理制度,保证各项制度之间的协调、配合和制约,确保各项信贷管理制度的贯彻落实。首先,从制度上完善信贷档案管理。尽快制定、实施《信贷档案管理实施办法》,就信贷档案的收集、交接、检查进行明文规定,指派专人负责,并定期检查、考核执行情况。对企业财务资料虚假问题,可以考虑建立"四相符审核"和"财务报表审计失实责任赔偿制度"。具体来说,就是:一方面银行本身对借款企业的总账、明细账、原始凭证和重要实物进行核对,做到"四相符";另一方面可与会计师事务所签订合同,委托事务所对银行贷款申请人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作为银行审批贷款的依据,并同时在合同中规定,如因其报告不实而致使贷款损失,注册会计师本人及其所在事务所负责全额赔偿银行因此而受到的损失。   其次,进一步完善以贷款风险管理为核心的授权授信、审贷分离、分级审批、集体审批、贷款"三查"等风险控制制度。包括:在办理信贷业务时严格按照业务流程、岗位权限以及行使权限的条件进行运作,加强不同岗位、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制约作用,实行对业务全过程的风险控制,杜绝各种违规行为的发生;制定贷前调查、贷中审查及贷后检查的办法和实施细则,规定应该包括的内容、调查方式、核实手段等,以避免流于形式。同时,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将信贷管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岗位和每一个人,严格考核,防止有法不依现象的发生。   二、建立健全信贷专门管理机构,防止信贷权力的过分集中,实行信贷决策民主化、科学化。首先要真正落实审贷分离制度,尽快将贷款的审查和批准权分别落实到不同的职能部门,明确贷款审查部门的工作范围、工作职责和工作目标,规范贷款审批部门的工作制度、审批内容、审批权限、审批程序和审批责任。   其次,对大额贷款和疑难问题贷款,应建立专门的贷款管理委员会,具体负责贷款审批决策问题。该委员会可以是一个非常设的机构,但应当由行政领导和业务专家组成,业务专家负责提供贷款申请人的基本信息、贷款风险分析报告及专家意见,贷款审批实行民主决策。   第三,将贷款风险评估具体落实到一个独立于信贷业务部门的职能部门。贷款风险定期评估是监测贷款风险度的一项具体工作,需要独立、科学、客观地对每一笔贷款生命周期中的风险状况作出量化评估,达到一定风险水平的贷款,就需要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化解、转移风险。因此,为了保证贷款风险评估的客观性、科学性、时效性,这项工作需要一个独立于信贷业务部门的其他部门来独立完成。设立专门的信贷管理机构是为了防范信贷权力的过分集中,利用机构的相对独立性在信贷权力分配中建立起一道"防火墙"。但为了保证信息的流动性,保证各个部门都能充分占有、共享收集到的借款人的资信信息,还应该建立信息在有关部门流动的制度,防止划地为牢、公共信息被一个部门私自占有的情况发生。   三、建立借款人信用信息共享制度。上述两项措施旨在解决商业银行单个分支机构的信贷管理问题,但是由于单个分支机构的业务领域仅限于某一地区,不可能全面掌握现有借款人,特别是未来借款人的资信情况。因此,商业银行还应该在其系统内建立借款人信用信息系统,让其所有的信贷业务部门全面掌握借款人的资信状况、地方经济运行状况、国民经济运行状况、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宏观或微观经济政策。借款人信用系统可以收集有钱不还、无力偿还到期债务或者企业运行状况较差、贷款风险度过高的借款人的信息,通过在系统内交流"不良借款人黑名单"的形式,禁止其分支机构向不良借款人发放新的贷款,并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收回旧贷款   信贷风险的主要特点   (一)客观性   只要有信贷活动存在,信贷风险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确切地说,无风险的信贷活动在现实的银行业务工作中根本不存在。   (二)隐蔽性   信贷本身的不确定性损失很可能因信用特点而一直为其表象所掩盖。   (三)扩散性。   信贷风险发生所造成银行资金的损失,不仅影响银行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更多是引起关联的链式反映。   (四)可控性   指银行依照一定的方法,制度可以对风险进行事前识别、预测,事中防范和事后化解。

信用风险与法律防控专业是做什么的

信用风险与法律防控专业是做信用风险管理、法律风险防控、风险控制与监测、信用风险分析与决策、法律合规与监管的。1、信用风险管理:学习如何评估、监控和管理信用风险,了解信用评级体系和信用风险模型的应用,掌握信用风险管理的方法和工具。2、法律风险防控:学习金融法律法规、合同法和商业法等相关法律知识,了解金融交易中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并学习如何预防和管理这些风险。3、风险控制与监测:学习风险控制的方法和技巧,包括风险评估、风险监测和风险防范等方面的知识。了解风险管理的流程和工具,学习如何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4、信用风险分析与决策:学习如何进行信用风险分析和决策,包括信用评估、债务追踪、债务收回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信用风险分析的方法和技巧,为金融机构和企业提供信用风险决策的支持。5、法律合规与监管:学习金融机构和企业的法律合规要求,了解监管政策和法规,学习如何确保金融业务的合法性和合规性。报考信用风险与法律防控专业注意事项1、了解专业内容:在报考之前,详细了解信用风险与法律防控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学习内容。这将帮助你确定是否对该专业感兴趣,并确保你具备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技能。2、考察学校和专业声誉:选择一所声誉良好的学校,特别是在金融和法律领域具有良好声誉的学校。这将有助于提高你的学习和就业机会。3、了解就业前景:在选择专业之前,了解该专业的就业前景和行业需求非常重要。咨询相关行业专业人士或就业服务部门,以获取有关该领域的详细信息。

企业信用风险具体指什么

摘要:如果企业不能够在限定期限内足额的偿还债务,那么就会出现企业信用风险,企业信用风险具体指什么?主要包括银行贷款和投资债券中发生的风险,它的来源是多方面的,有周期性、客观性可控性等特点,其后果一般都是比较严重的,所以企业应该想方设法的规避可能会出现的风险。企业信用风险具体指什么一、企业信用风险的解释1、企业信用风险是银行贷款或投资债券中发生的一种风险,也即为企业违约的风险。在过去的数年中,利用新的金融工具管理信用风险的信用衍生工具(CreditDerivatives)发展迅速,适当利用信用衍生工具可以减少企业的信用风险。2、企业信用风险是企业因各种原因未能及时、足额偿还债务或银行贷款而违约的可能性。发生违约时,债权人或银行必将因为未能得到预期的收益而承担财务上的损失。二、企业信用风险的来源1、经济运行的周期性;在处于经济扩张期时,信用风险降低,因为较强的赢利能力使总体违约率降低。在处于经济紧缩期时,信用风险增加,因为赢利情况总体恶化,借款人因各种原因不能及时足额还款的可能性增加。2、对于公司经营有影响的特殊事件的发生;这种特殊事件发生与经济运行周期无关,并且与公司经营有重要的影响。例如:产品的质量诉讼。举一具体事例来说:当人们知道石棉对人类健康有影响的的事实时,所发生的产品的责任诉讼使Johns-Manville公司,一个著名的在石棉行业中处于领头羊位置的公司破产并无法偿还其债务。三、企业信用风险的特征1、周期性,信用扩张与收缩交替出现;2、传染性,一个或少数信用主体经营困难或破产就会导致信用链条的中断和整个信用秩序的紊乱;3、可控性,其风险可以通过控制降到最低;4、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办法一、绘制3年“路线图”1、科学实施分类,精准研判企业信用风险。科学构建指标体系,综合运用各类风险信息对企业实施自动分类。2、强化分类结果运用,提升监管精准性和有效性。明确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与“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专业领域风险防控等工作的融合方式。3、加强监测预警,有效防范化解风险。要求加强企业信用风险监测预警处置,推动监管关口前移,实现由被动监管向主动监管转变。二、做到科学精准分类科学准确地分类是提升监管效能的关键。要做到科学分类、精准分类,必须从三个方面入手:1、全面有效归集各类企业信用风险信息。2、构建科学且能不断迭代优化的指标体系。3、建立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系统。三、“无事不扰”、“无处不在”1、对诚信守法者“无事不扰”。2、对违法失信者“无处不在”。

如果你是一名财务主管,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防范企业的信用风险???

有效的风险控制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客户可能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您可以根据公司对客户的政策制定出一系列风险控制的方案和措施,下面是一些常用的防范方法,供您参考。 首先,控制发货是在风险出现时减少损失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如果出现客户付款迟缓,超过规定的期限时,企业有关部门可以通过信函,电话等方式对客户进行提示。如果客户仍拖欠不还,欠款期一旦超过规定的贸易暂停限期,就应停止发货。通常企业对于贸易暂停期限应有明确的规定,一般来讲信用期越长,贸易暂停限期越短。  另外,客户的信用限额是依据客户的财务状况和信用等级综合评定出来的。当交易金额突破信用限额时,就有可能会给企业自身带来坏帐的风险。特别是在信用限额的突破是由于客户延期支付而引起的情况下,控制发货的措施就很有必要了。  第二,监督和检查客户群。  监督制度是对正在进行交易的客户进行适时的监控,密切注意其行动,特别是付款行为,对于高风险客户还要予以多方面的监督,不断检查与更新客户原有的信用信息。 如下几类客户是企业风险损失的主要来源:1) 经营实力较弱、偿付能力不足的客户,公司一旦向这类客户提供赊销业务,产生呆账、坏账的可能性会增大很多;2) 以往付款记录较差的客户,这类客户已经形成惯性拖欠,将给公司带来较大的逾期应收账款利息损失,该项损失通常要远远高于坏账损失;3) 大额订单客户,一些大客户以大额订单为条件,获取更优惠的信用条件,然而在付款时却不遵守合同约定,更为严重的是,这类客户一旦拒付货款,将给公司带来相当严重的损失;4) 新客户或一次性客户,对这类客户由于缺乏了解,如果贸然采取远期信用结算方式,往往给公司带来“欺诈性风险”损失。 第三,信用额度审核。我们的管理方案主要从这样几个方面入手。1、实行制度化、标准化的客户信用信息管理 (1)首先,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搜集真实、准确的客户信息。为此,需要根据各部门和岗位的特点,建立一套客户信用信息管理制度和流程。事实上,由一线业务人员搜集客户信息是最为直接和最节约成本的方法。问题的关键在于要让业务人员知道搜集哪些信息和怎样搜集这些信息。 (2) 其次,企业应建立专门的客户信用信息数据库,并由专门的信用管理人员负责。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客户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以满足各级管理决策人员的需要。同时,这种方式也有助于使公司的客户资源集中统一管理,防止客户资源的垄断和流失。 (3) 另外,企业还应实行对重要客户或高风险客户的专门资信调查制度,尤其是当业务人员获得的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必须进行专业的资信调查,以发现和防范这些客户有可能产生的较大风险。 (4) 最后,客户信用信息的搜集和管理工作应按一定的规范进行操作,如标准化的信用信息搜集表格和数据库的分类标准。事实证明,这些标准化的操作是提高信息管理质量和效率的最为重要的途径。 2、审核一般一年进行一次,有必要时甚至可以半年一次。每一次审核都要严格地按程序进行,信息收集工作尽量做到全面、及时、可靠,审核的结果要及时通报给有关的业务人员。在必要时甚至可以对客户进行巡访,巡访要达到三个目的:3、评估客户的生存能力,就付款安排达成协议,确定以后的交易额度。要注意不要被某些客户的假象所迷惑,要仔细分析客户的解释与承诺的合理程度,一旦客户不能兑现,即说明其的确处于危机之中。在巡访过程中,客户的外在特征也是很值得注意的,因为这些是难以隐藏的,如库存过多或拒绝对外公开库存量等。4、对客户进行统一的信用风险评级 对客户实行统一的信用评级的好处在于使公司上下便于识别和管理客户、增强风险管理意识,也许公司的销售部门已经对客户进行了分类,然而这些分类往往没有充分考虑客户的信用风险问题,比如仅按销售额大小或按产品进行的分类无法识别客户的偿付能力和信用风险程度。因此,公司要实行信用风险管理,必须重新对客户进行分类。对客户实行信用评级也是公司制定和执行信用政策的基础。要让业务人员清楚地知道,当客户处于不同的信用等级时,公司可以给与怎样的信用条件。第四,也是较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置留所有权。  置留所有权简称ROT,即企业在商品销售出去以后仍然保留对它的所有权,直到客户全额支付货款为止。从理论上讲,这是一项无任何额外成本又能有效避免风险的措施,它使得企业在得不到偿付时可以恢复其对商品的所有权。但是这种方法的弊病在于,因为商品的所有权虽然掌握在企业手里但由于企业未实际占有或使用货物,也就不能进行有效的控制。第五,坚持额外担保。  如果客户处于危机中但仍有回旋余地时,客户可能会要求交易继续并维持运转,这时企业就应该坚持额外担保。这种担保在最低限度上是应当开立商业票据,一旦票据不能兑现时便可以停止交易。也可以运用预付货款的方式从中减少交易的风险。 希望以上的综合建议可以对您在完善信用管理制度方面有所帮助!如满意,谢谢采纳!

进出口贸易信用风险的根源

(1)国际因素:1.宏观环境的不确定性2.对外贸易金融环境的复杂性3.信用欺诈的国内信息不够4.信用欺诈司法约束严重不足(2)国内因素::1.国内企业恶性竞争2.国内信用风险管理之后3.信用欺诈的国内信息不够4.国内信用风险监管不力,惩罚机制薄弱(3)企业因素:1.企业缺少科学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2.企业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业务能力有待提高3.贸易伙伴资信调查制度不健全4.企业内部财务制度尚有待于提高

企业信用如何管理监控风险?

企业信用风险内涵在市场经济中,我国目前存在拖欠货款、合同违约、披露虚假信息等诸多失信行为,这显然提高了企业的经营风险,诸如流动资金紧张、坏账增加、经营困难等不利影响。信用风险还可以通过交易关联者扩散,若不加以控制,将造成整个市场经济的瘫痪。对企业信用风险分析与控制的研究意义重大。企业信用风险中最常见的就是违约风险,它是指本应在约定好的未来某一段时间内偿还债务的债务人因为各种原因无法按时按量偿还,从而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带来可能的经济损失。信用风险有大小之分,一般取决于债权人因为债务人的违约而造成的经济损失。信用风险的定义又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的信用风险通常是指企业的信贷违约风险,即由于借款人没有保质保量地完成当初的合同中约定好的事项,从而给银行等金融机构造成损失。广义的信用风险指由于客户质量恶化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例如,企业在与其他公司开展经济业务时,有可能会面临对方的违约行为,这增加了企业的外部负债,且有可能转换为企业的内部负债。企业信用风险具有客观存在性、不确定性、相关性、隐蔽性、可控性等特征,主要有拖欠款项、披露虚假信息等形式。我们在对企业信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可以根据上述特征与表现形式采取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既要承认企业信用风险的客观存在性,又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将其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以免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行。

信贷风险控制方法

  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传统业务,信贷风险是世界各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接下来请欣赏我给大家网络收集整理的信贷风险控制方法。   信贷风险控制方法   进行大数据风险控制主要为三部分:征信大数据挖掘,征信大数据加工,大数据风险控制应用。   征信大数据挖掘:   大数据互联网海量大数据中与风控相关的数据。   电商大数据进行风控,所有信息汇总后,将数值输入网络行为评分模型,进行信用评级;信用卡类网站的大数据同样对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控制非常有价值。申请信用卡的年份、是否通过、授信额度、卡片种类;信用卡还款数额、对优惠信息的关注等都可以作为信用评级的参考数据;利用社交类网络关系数据和朋友之间的相互信任聚合人气。借款人被分为若干信用等级,但是却不必公布自己的信用历史;加上淘宝类的水电煤缴费信息、信用卡还款信息、支付和交易信息,已然成为了数据全能选手;小贷类网站积累的信贷大数据包括信贷额度、违约记录等等; 第三方支付类平台支付的方向、每月支付的额度、购买产品品牌都可以作为信用评级的重要参考数据;生活服务类网站的大数据如水、电、煤气、有线电视、电话、网络费、物业费交纳平台则客观真实地反映了个人的基本信息,是信用评级中一类重要的数据类型。   征信大数据加工:   准备阶段:业务理解、数据理解、数据准备;   数据原料:个人基本信息、银行账户信息、银行流水数据、风控相关互联网大数据;   数据工厂:基于不同风控模型,数据挖掘于处理;   数据产品:信用等级、信用报告、身份验证、欺诈监测。   大数据风险控制应用:   接入鲜活大数据数据源和自动化决策评分卡,量化风控决策,对接大型电商平台、获得垂直信贷场景下的创新金融产品。目前国内神州融大数据风控平台,整合了全面的征信数据,在大数据风险控制及场景对接做的比较好。   信贷风险的应对对策   一、修订、完善各项信贷管理制度,保证各项制度之间的协调、配合和制约,确保各项信贷管理制度的贯彻落实。首先,从制度上完善信贷档案管理。尽快制定、实施《信贷档案管理实施办法》,就信贷档案的收集、交接、检查进行明文规定,指派专人负责,并定期检查、考核执行情况。对企业财务资料虚假问题,可以考虑建立"四相符审核"和"财务报表审计失实责任赔偿制度"。具体来说,就是:一方面银行本身对借款企业的总账、明细账、原始凭证和重要实物进行核对,做到"四相符";另一方面可与会计师事务所签订合同,委托事务所对银行贷款申请人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作为银行审批贷款的依据,并同时在合同中规定,如因其报告不实而致使贷款损失,注册会计师本人及其所在事务所负责全额赔偿银行因此而受到的损失。   其次,进一步完善以贷款风险管理为核心的授权授信、审贷分离、分级审批、集体审批、贷款"三查"等风险控制制度。包括:在办理信贷业务时严格按照业务流程、岗位权限以及行使权限的条件进行运作,加强不同岗位、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制约作用,实行对业务全过程的风险控制,杜绝各种违规行为的发生;制定贷前调查、贷中审查及贷后检查的办法和实施细则,规定应该包括的内容、调查方式、核实手段等,以避免流于形式。同时,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将信贷管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岗位和每一个人,严格考核,防止有法不依现象的发生。   二、建立健全信贷专门管理机构,防止信贷权力的过分集中,实行信贷决策民主化、科学化。首先要真正落实审贷分离制度,尽快将贷款的审查和批准权分别落实到不同的职能部门,明确贷款审查部门的工作范围、工作职责和工作目标,规范贷款审批部门的工作制度、审批内容、审批权限、审批程序和审批责任。   其次,对大额贷款和疑难问题贷款,应建立专门的贷款管理委员会,具体负责贷款审批决策问题。该委员会可以是一个非常设的机构,但应当由行政领导和业务专家组成,业务专家负责提供贷款申请人的基本信息、贷款风险分析报告及专家意见,贷款审批实行民主决策。   第三,将贷款风险评估具体落实到一个独立于信贷业务部门的职能部门。贷款风险定期评估是监测贷款风险度的一项具体工作,需要独立、科学、客观地对每一笔贷款生命周期中的风险状况作出量化评估,达到一定风险水平的贷款,就需要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化解、转移风险。因此,为了保证贷款风险评估的客观性、科学性、时效性,这项工作需要一个独立于信贷业务部门的其他部门来独立完成。设立专门的信贷管理机构是为了防范信贷权力的过分集中,利用机构的相对独立性在信贷权力分配中建立起一道"防火墙"。但为了保证信息的流动性,保证各个部门都能充分占有、共享收集到的借款人的资信信息,还应该建立信息在有关部门流动的制度,防止划地为牢、公共信息被一个部门私自占有的情况发生。   三、建立借款人信用信息共享制度。上述两项措施旨在解决商业银行单个分支机构的信贷管理问题,但是由于单个分支机构的业务领域仅限于某一地区,不可能全面掌握现有借款人,特别是未来借款人的资信情况。因此,商业银行还应该在其系统内建立借款人信用信息系统,让其所有的信贷业务部门全面掌握借款人的资信状况、地方经济运行状况、国民经济运行状况、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宏观或微观经济政策。借款人信用系统可以收集有钱不还、无力偿还到期债务或者企业运行状况较差、贷款风险度过高的借款人的信息,通过在系统内交流"不良借款人黑名单"的形式,禁止其分支机构向不良借款人发放新的贷款,并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收回旧贷款。   信贷风险管理原则与内涵   (1)风险管理尽量前移,风险控制从选择客户开始。银行要支持能够盈利的客户,避免“风险投资式”的贷款,两者的风险报酬模式完全不同。因为管理“问题客户”的代价非常高昂,银行应尽量避开,“防止被骗的最好方式是不与骗子打交道”。   (2)重视第一还款(即借款人本身)来源,而不是将重点停留在关注抵押和担保(即西方商业银行所谓的“砖头”文化)上面。宁愿给好的企业提供无担保的贷款,也不给差的企业提供完全担保的贷款。担保仅仅是一种保证,但绝对不是主要的还款来源。现金流是判别能否贷款的主要依据。   (3)从贷款获得的息差不是简单的存贷款利差或利润,它只不过是作为对银行给相关借款人发放贷款所承受的相应风险的补偿。基于这一认识,西方银行在发放贷款时,就必须找到能直接衡量其因此所承受的风险量化数据和模型:其中包括借款人的违约概率(PD)、预期违约风险额(EAD)和违约损失额(LGD)等。自然而然,量化信贷风险管理便成为西方先进银行在过去15年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以至于应运而生了以提供量化信贷风险管理模型和数据为其核心业务的咨询服务公司,比如到2003年底,穆迪公司信用矩阵度量模型(credit—metrics)的客户已遍及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数目达2000多家。全球银行业对于量化信贷风险管理的需求强烈。   (4)贷款的收益有上限而本金损失无下限。从实际情况看,贷款的最大收益就是按与借款人所签订的贷款合同规定的利率,按期收回本息。但倘若借款人一旦违约,其涉及的损失则不会仅限于贷款本金本身。基于上述认识,西方先进银行在过去15年时间里逐步建立完善了一整套资本分配制度和贷款定价模型,其核心要素包括:要确保可持续的长期发展、有能力承受所持有风险资产的风险,银行必须从每年赚取的收益中提取足够的坏账准备以便冲减预期内损失;要在任何时间内均维持有足够的普通股本资本以应付预期外损失;通过合理信贷定价,确保从客户所赚取的收益,足以弥补呆坏账准备的提取,并保证获得相应的资本回报率。   (5)贷款集中不能像股票投资集中那样会带来额外收益,相反,它会造成额外损失。因为,预期外信贷损失或损失波动,不但取决于借款人的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的波动,也取决于银行信贷资产组合的内在关系。为此,西方先进银行通常会从以下四个层面监察和测量信贷组合损失的内在联系,包括风险评级、行业、地理和单个大借款人(集团)风险,并通过对信贷资产实施多元化管理来降低和减少信贷资产组合在同一时间出现损失的几率,从而将预期外信贷损失的负面影响控制在一定限度内。基于上述认识,西方银行在其内部会增设专门负责对贷款发放后的信贷资产组合管理工作的部门,通过不同的金融市场不断优化其资产组合,以达到降低组合风险,提高组合回报。

信用贷款如何控制风险

信贷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中,贷款业务所占的比重最大,也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获取利润的主要渠道。在当今错综复杂的形式下,防范信贷风险依然十分必要。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信贷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希望你们喜欢。   信贷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一)信息不对称   信息经济学认为,在经济运行中的任何一项交易中,如果交易双方所拥有的与该项交易有关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就会引起“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从信息不对称发生的时间来看,不对称信息可能发生在当事人签约之前,称为事前不对称,也可能发生在签约之后,称为事后不对称。事前不对称信息会引发“逆向选择”;事后不对称信息会导致“道德风险”。而授信活动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是导致信贷风险形成的重要因素。   信息经济学把在交易中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知情者)称为代理人,将不具备信息优势的一方(不知情者)称为委托人。在商业银行授信活动中,借款人对其自身的情况以及贷款项目的风险拥有更多的信息,而商业银行对借款人的情况以及信贷用途和风险可能缺乏了解,这种商业银行与借款人在信贷合约签订之前拥有信息的不对等,有可能导致“逆向选择”。因为商业银行在这种现实情况下,要获取较高收益率,必须提高利率水平。由于它无法了解所有项目的风险程度,银行只能根据市场上各个项目的平均风险程度决定贷款利率。这样,低风险项目由于借贷成本高于预期水平而退出借贷市场,而那些愿意支付高利率的都是高风险项目,“逆向选择”由此产生,而贷款的平均风险随之提高。即使商业银行采取了抵押贷款这一风险防范措施,逆向选择依然会存在。这是因为,达成抵押协议的抵押物很可能是低质量资产或是资产净值低于抵押金额的资产。这样,当银行贷款不能正常收回时,抵押物不能补偿资金损失,银行不良资产就形成了。   在信贷合约签订之后,企业在贷款执行过程中,由于商业银行对贷款资金的实际使用状况、投资项目的风险和收益等信息的了解肯定少于借款人,同时由于受到成本控制和信贷员素质、经验等事后监督成本高昂的因素制约,商业银行对随时追踪借款人贷款使用情况的信息所需花费的大量人力和费用力不从心,于是贷款企业就可能产生机会主义动机,隐藏资金使用的真实信息,采取不完全负责的态度,从而可能导致信贷资产损失的发生。   总之,如果商业银行对借款人的筛选和监督是高效率的,并且是无成本或低成本的,通过缩小信息不对称的缺口,就可以有效地分配信贷资金并确保资产质量。如果信息不对称的缺口在扩大,就会导致商业银行对借款人筛选和监督的失误,从而使银行信贷资产质量趋于恶化。   (二)信贷合约的不完全性   信贷合约是一种典型的不完全合约。由于信贷合约不可能是完全合约,从而导致信贷风险出现的可能性。   信贷合约的不完整性与人的有限理性有关。一方面是由于影响授信活动的因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和不确定的;既有宏观的,也有微观的;既有企业内部的,也有企业外部的;另一方面是银行信贷管理人员对影响授信活动的因素的计算能力和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对有关授信活动的信息的收集、筛选、分析和加工整理以及信息的验证等会受到限制。   由于有限理性与影响授信活动的因素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商业银行既不可能在签订授信合约前把与合约相关的全部信息写入到合约的条款中,也无法预测到将来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同的偶然事件,更无法在合约中为各种偶然事件确定相应的对策以及计算出合约事后的效用结果,同时也会增加授信合同的监督费用和维护费用。由此而导致的不完全信贷合约就意味着信贷风险可能发生。   (三)信贷资产的专用性   资产专用性概念是威廉姆森首先使用的,“是指在不牺牲生产价值的条件下,资产可用于不同的用途和由不同使用者利用的程度。它与沉入成本概念有关”。其涵义是有些投资一旦形成某种特定资产(物质资产或人力资产等)就难以转向其他用途,即使能够再配置也要以重大经济价值损失为代价。与资产专用性对应的概念是资产通用性,它可以被表达为资产专用性接近和等于零。   金融交易中资产的专用性一般是指金融资产的流动性程度,流动性高、可转换能力强的金融资产,其专用性就差、通用性强;而流动性低和可转换能力差的金融资产,其专用性就强、通用性就差。现金和活期存款是流动性极高的金融资产项目,其流动和转让的成本就低。股票、债券的流动性较差,其转换与变现所支付的成本相对较高。银行的信贷市场是一个协议市场而非公开市场交易,贷款大都具有固定的期限安排,资产的专用性特征明显、转换能力差。要保证贷款的安全、防止违约的发生,必然耗费大量的信息收集、分析费用以及谈判、签约、事中检查和事后监督等费用。信贷资产的专用性容易引发机会主义行为,形成信用风险。   (四)高负债经营   商业银行的突出特性是高负债经营,即使按《巴塞尔协议》规定,资本充足率也仅为8%,其中核心资本仅为4%。所以,商业银行资产形成的资金大部分来源于存款。与银行信贷资产相比,存款具有高提取性、高流动性和短期限性,导致商业银行的资产与负债在流动性与期限性方面往往不一致,不匹配,一旦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恶化,不良贷款大量形成,就会加剧商业银行资产与负债在流动性与期限性的不对称、不匹配,从而有可能导致银行挤兑风潮出现,甚至银行倒闭。因此,银行高负债经营的特点要求银行加强信贷资产的风险管理   信贷风险管理的目标   信贷风险管理的目标是促进信贷业务管理模式的转变,从片面追求利润的管理模式,向实现“风险调整后收益”最大化的管理模式转变;从以定性分析为主的风险管理方式,向以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管理方式转变;在注重单笔信贷业务风险、分散管理的模式的基础上,加强信贷业务组合管理。通过信贷风险管理,商业银行可以准确识别和计量信贷业务的风险成本和风险水平,从而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匹配,提高银行的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   信贷风险管理的实施进程   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一方面需要能够及时采集、监测、度量和调制各种风险;另一方面这个系统要能够对银行的各种行为提供完善和全面的决策依据,为未来的风险控制和失误改正提供准则,也为各种监控提供手段和工具。   (1)风险管理的实施程序   构建风险管理体系,首先要保证这个机制的适用和实用,同时还要保证这个机制的有效和及时,因此,这个系统应该遵从风险的本质规律来制定程序。   1.对风险体系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保证银行确立风险管理目标,并为如何选定管理模式打下适用的基础。   2.确定银行所应对的风险分类和结构,以便所建立的风险管理机制有明确的控制和管理对象。   3.选择准确的风险信号,确定对风险信号的采集标准和时间间隔,保证对风险状态了解及时和准确。   4.根据银行自身实际选择适用的风险度量方法。   5.根据以往风险失败案例和风险事件的分析,确定风险临近或发生作用的银行安全阈值,以便作为风险评估的基本标准。   6.确立风险预警系统和中间控制过程,不仅通过人力和组织结构上予以保证,而且应尽可能通过电子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实现上述目的。   7.建立银行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明确各个风险管理部门职责,并为银行选定具备风险度量和控制能力的专业人员。   8.建立风险控制指令和对风险处置的行为标准,并与风险预警信号采集和度量建立对应体系,保证银行风险管理的连续性。   9.保证银行风险预警调节传导的有效运行,控制各个风险管理工具和手段的应用效果,同时确保银行与外部管理部门风险协商机制通畅运行。   10.确定当风险进入后期转化阶段时,银行需拟定对风险处置、转移和退出等一系列管理方案,提高风险抗御能力。   (2)风险管理的实施进程   信贷风险结构决定着一笔贷款的各个风险基点的作用强度和方式有所不同,同时由于时变属性的影响造成信贷风险的结构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因此,银行的风险管理需要按照这种内在的本质和逻辑规律来实施,尽可能将风险的各种关联和过程在一个完整预警体系中得到控制。

信用远期合约可以起到管理信用风险的作用?

信用远期合约可以起到管理信用风险的作用。根据查询相关资料,步骤如下:1、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敏感性债券的信用风险还往往可以通过其收益率与美国国库券利率,LIBOR之间的利差来体现,收益率越高,敏感性债券的市场价值就低,在期权到期时,利差(债券收益率减去国库券利率)扩大到一定限度,期权买方(如银行A)便会要求执行该期权,以获得补偿。2、信用违约互换或者信用违约期权相比,信用价差期权无须定义烦琐的信用事件,给交易双方训练带来了非常大的便利。信用价差期权还有很多吸引投资者的地方,到期价差或利差没有超过约定的限度,投资者就可以无偿地获得期权费收入。其次,投资者不必进行实际意测7义上的债券买卖,通过利用信用价差期权创造出一个反映两个不同债券相对表现的头寸,有效地转移了利率风险。

对企业应收帐款中信用风险的管理问题的分析

应收帐款是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重要环节,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中,正确运用赊销,加强应收帐款的管理显得非常重要。应收帐款管理应从应收帐款防范机制的建立和逾期债权的处理两方面入手。企业应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并与销售、财务部门对应收帐款进行发生监控、跟踪服务和反馈分析,并由内部审计部门进行监督管理。对于存在的逾期应收帐款,企业应成立专门机构进行催讨,并积极寻找债务重组、出售债权的可能,争取及时收回债权。nbsp;应收帐款是企业采用赊销方式销售商品或劳务而应向顾客收取的款项,作为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应收帐款管理直接影响企业营运资金的周转和经济效益。如何监控应收帐款发生以及如何处理企业的不良债权等问题,已经成为我们企业管理中不容回避的一个重大课题。nbsp;一、应收帐款的现状及形成原因nbsp;根据有关部门调查,我国企业应收帐款占流动资金的比重为50%以上,远远高于发达国家20%的水平。企业之间尤其是国有企业之间相互拖欠货款,造成逾期应收帐款居高不下,已成为经济运行中的一大顽症。据专业机构统计分析,在发达市场经济中,企业逾期应收帐款总额一般不高于10%,而在我国,这一比率高达60%以上。nbsp;造成企业应收帐款居高不下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归纳。nbsp;1、企业经营环境的影响nbsp;一方面是扩大市场份额的需要,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中,赊销成为企业扩大销售的主要竞争手段。另一方面是很多企业故意拖欠帐款,社会普遍缺乏诚信。nbsp;2、企业自身的问题nbsp;从主观上我国企业管理者普遍只重销售而忽视包括应收帐款管理在内的内部管理,而客观上他们对于应收帐款管理无论是经验还是理论都十分缺乏。nbsp;二、应收帐款对企业的影响nbsp;应收帐款对企业的影响主要来自两方面。nbsp;1、高额的应收款直接影响企业的现金流入,直接引发财务危机。nbsp;企业通过赊销不断扩大销售,而赊销的背后就是不断上升的应收帐款,很多企业在具有良好的盈利状况下,因应收帐款管理不善而面临财务危机。我国许多企业包括一些经营状况良好的上市公司经常出现有利润、无资金,帐面状况不错却资金匮乏的状况。nbsp;2、应收帐款的坏帐风险对企业盈利状况的影响。nbsp;逾期应收帐款对企业的危害直接体现在坏帐风险上,据统计逾期应收帐款在一年以上的,其追帐成功率在50%以下,而在我国逾期应收帐款已达到60%以上。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实际已成坏帐但未作坏帐处理的情况普遍存在。nbsp;三、应收帐款防范机制的建立nbsp;应收帐款管理首先应从源头控制,防患于未然,因而防范机制的建立是十分必要的。nbsp;1、建立专门的信用管理机构,对赊销进行管理。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一般以财务部门担当信用管理的主要角色进行赊销管理,这已不能适应完善企业信用管理的需要。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和综合性较强的工作,须特定的部门或组织才能完成。企业对赊销的信用管理需要专业人员大量的调查、分析和专业化的管理和控制,因此设立企业独立的信用管理职能部门是非常必要的。在我国企业中一般采取两种方式设立信用管理部门,一种是财务总监领导下的信用管理部门,另一种是销售总监领导下的信用管理部门。两种方式各有利弊,适应于不同的企业管理体制。信用管理部门要取得财务和销售部门支持,并在赊销管理中起到主导作用。根据统计,采取财务总监负责下的信用管理成功率为70%,而采取销售总监负责下的成功率为30%。目前我国约有2%的国有企业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机构,而外资企业的这一比率在10%以上。nbsp;2、建立客户动态资源管理系统nbsp;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必须对客户进行风险管理,其目的是防患于未然。动态监督客户尤其是核心客户,了解客户的资信情况,给客户建立资信档案并根据收集的信息进行动态管理这就是客户的动态资源管理。如果企业对这项工作没有足够的人力也可委托社会征信公司完成,或在其指导下完成。调查的渠道一般包括:销售部门业务员掌握的客户资料、管理人员的实地考察、客户的其他供应商调查的情况、网络数据和其他公开的信息渠道。调查的内容主要有:客户的品质、能力、资本、抵押和条件(“5C”系统),客户与企业往来的历史记录,客户的规模、财务状况、发展前景、行业的风险程度等等。nbsp;3、建立应收帐款的监控体系nbsp;应收帐款的监控体系应包括赊销的发生、收帐、逾期风险预警等各个环节。nbsp;①赊销发生监控nbsp;一般销售业务要经过接受顾客订单

信贷风险审查要点

  信贷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水平偏低,传统的信贷风险管理缺乏主动性的理念,信贷风险管理缺乏系统性,导致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普遍较差。接下来请欣赏我给大家网络收集整理的信贷风险审查要点。   信贷风险审查要点   银行所说的"贷款三查制度":即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   所谓贷前调查就是在发放贷款前对借款的收入情况、还款来源、担保等情况进行系统的调查;   贷时审查就是在发放贷款时,经过贷款调查人员进行详细的贷前调查后向审核部门提供借款人申请借款的相关资料及调查报告等文件,再由贷款审查人员进行严格的审查;   贷后检查就是在发放贷款后定期对借款人进行跟踪调查,以确保贷款的安全。   信贷风险的存在问题   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从广义上理解包括:制定和实施信贷政策,建立和健全内部授权授信制度,制定、贯彻和执行信贷操作程序,以及建立信贷风险监测和控制机制等诸多相互协调、制约的制度系统及其对制度执行效果的监督系统。狭义上的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仅指贷款发放前的调查工作、贷款存续期间的管理工作以及贷款出现风险后的监督、控制和处理工作。本文采纳狭义的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概念,在分析当前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试图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实际操作对策。   当前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础管理工作薄弱,信贷档案资料漏缺严重。主要表现为借款人和保证人的财务资料、贷款抵押凭证、贷后检查报告、催收通知书等资料的漏缺。信贷档案是银行发放、管理、收回贷款这一完整过程的记录,它的漏缺,尤其是有些法律文件不全,不仅对贷款的风险分析造成困难,也构成了依法收贷的障碍。   二、没有严格执行贷款审贷分离制度。主要表现为:审贷分离机构设置迟缓;审贷分离机构流于形式,如信贷人员常常在贷款审批前已填好贷款合同、借据等法律文件和放款凭证,出现合同签订日期和贷款借据日期早于贷款审批日期,贷款金额和期限与审批金额和期限不同等现象。   三、贷款"三查"制度不落实。主要表现为:一是贷前调查流于形式;二是贷中审查报送不严;三是贷后检查对贷款人贷款使用情况跟踪表面化,忽视对借款人贷后资信情况、抵押物、质押物的变化情况以及保证人经营情况和或有负债的变化进行跟踪调查。   四、贷款经办人员法律知识薄弱,法律意识不强,贷款失去法律保护。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⑴保证人主体资格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要求;⑵一些商业银行未对抵押物、质押物的合法性、有效性进行认真审查;⑶按照《担保法》规定必须办理抵押登记的,未按法律规定办理抵押登记,造成抵押行为无效;⑷变更主合同主要条款、延长主债务履行期限或者加重主债务人债务数额,未征得保证人书面同意,致使保证合同无效或部分无效;⑸不能充分运用法律有关诉讼时效中断或中止的规定,维护银行的依法收贷权。   五、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信贷管理制度存在漏洞,忽视对管理者的管理。主要表现在:⑴一些基层行长权力过大,监督约束机制没有真正起到作用,造成一些基层行长乱批贷款、乱投资、乱担保等;⑵贷款责任无法落实,最终导致无人负责,不了了之;⑶行长经营目标考核办法不科学,助长了行长经营上的短期行为,为了完成指标任务,不得不采取违规的做法。   六、违规账外经营严重。违规账外经营是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 题。其违规经营主要采取私设账外账、乱用科目、调整账表和绕规模贷款等形式,并主要投向房地产公司或其他高风险收益领域。由于账外经营是在隐蔽情况下进行的,这部分资产没有处于有效的监督之下,甚至参与了违法犯罪活动,因而这部分信贷资产处于巨大的风险之中。造成违规账外经营的主要原因包括:⑴前几年规章制度不健全,下放基层行权力过大,加之地方经济发展过热,资金需求与规模控制矛盾突出,导致了一些基层行经营行为出现严重偏差,违规经营逐步扩大;⑵个别行领导受个人或小团体利益驱动,无视国家金融法规,置国家三令五申于不顾,存在侥幸心理,隐瞒不报,结果漏洞越来越大;⑶部分行经营管理混乱,内部控制不严,监督机制形同虚设。   从根本上看,造成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信贷管理机制不健全。健全的信贷管理机制包括三个方面:制度、机构以及激励和约束系统。信贷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授权授信规定、信贷工作程序、信贷工作每一程序的内容和目标。信贷管理机构主要解决信贷工作中的权力分工,从机构这个角度确保信贷工作中的权力受到其他部门的制约,分清信贷工作部门的职责,保证信贷工作中的每一项权力都受到相应的监督和制约。激励和约束系统致力于发挥每一位信贷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同时,通过明确信贷工作人员的职责分工,加大对信贷工作人员的纪律约束,保证信贷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信贷风险的应对对策   一、修订、完善各项信贷管理制度,保证各项制度之间的协调、配合和制约,确保各项信贷管理制度的贯彻落实。首先,从制度上完善信贷档案管理。尽快制定、实施《信贷档案管理实施办法》,就信贷档案的收集、交接、检查进行明文规定,指派专人负责,并定期检查、考核执行情况。对企业财务资料虚假问题,可以考虑建立"四相符审核"和"财务报表审计失实责任赔偿制度"。具体来说,就是:一方面银行本身对借款企业的总账、明细账、原始凭证和重要实物进行核对,做到"四相符";另一方面可与会计师事务所签订合同,委托事务所对银行贷款申请人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作为银行审批贷款的依据,并同时在合同中规定,如因其报告不实而致使贷款损失,注册会计师本人及其所在事务所负责全额赔偿银行因此而受到的损失。   其次,进一步完善以贷款风险管理为核心的授权授信、审贷分离、分级审批、集体审批、贷款"三查"等风险控制制度。包括:在办理信贷业务时严格按照业务流程、岗位权限以及行使权限的条件进行运作,加强不同岗位、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制约作用,实行对业务全过程的风险控制,杜绝各种违规行为的发生;制定贷前调查、贷中审查及贷后检查的办法和实施细则,规定应该包括的内容、调查方式、核实手段等,以避免流于形式。同时,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将信贷管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岗位和每一个人,严格考核,防止有法不依现象的发生。   二、建立健全信贷专门管理机构,防止信贷权力的过分集中,实行信贷决策民主化、科学化。首先要真正落实审贷分离制度,尽快将贷款的审查和批准权分别落实到不同的职能部门,明确贷款审查部门的工作范围、工作职责和工作目标,规范贷款审批部门的工作制度、审批内容、审批权限、审批程序和审批责任。   其次,对大额贷款和疑难问题贷款,应建立专门的贷款管理委员会,具体负责贷款审批决策问题。该委员会可以是一个非常设的机构,但应当由行政领导和业务专家组成,业务专家负责提供贷款申请人的基本信息、贷款风险分析报告及专家意见,贷款审批实行民主决策。   第三,将贷款风险评估具体落实到一个独立于信贷业务部门的职能部门。贷款风险定期评估是监测贷款风险度的一项具体工作,需要独立、科学、客观地对每一笔贷款生命周期中的风险状况作出量化评估,达到一定风险水平的贷款,就需要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化解、转移风险。因此,为了保证贷款风险评估的客观性、科学性、时效性,这项工作需要一个独立于信贷业务部门的其他部门来独立完成。设立专门的信贷管理机构是为了防范信贷权力的过分集中,利用机构的相对独立性在信贷权力分配中建立起一道"防火墙"。但为了保证信息的流动性,保证各个部门都能充分占有、共享收集到的借款人的资信信息,还应该建立信息在有关部门流动的制度,防止划地为牢、公共信息被一个部门私自占有的情况发生。   三、建立借款人信用信息共享制度。上述两项措施旨在解决商业银行单个分支机构的信贷管理问题,但是由于单个分支机构的业务领域仅限于某一地区,不可能全面掌握现有借款人,特别是未来借款人的资信情况。因此,商业银行还应该在其系统内建立借款人信用信息系统,让其所有的信贷业务部门全面掌握借款人的资信状况、地方经济运行状况、国民经济运行状况、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宏观或微观经济政策。借款人信用系统可以收集有钱不还、无力偿还到期债务或者企业运行状况较差、贷款风险度过高的借款人的信息,通过在系统内交流"不良借款人黑名单"的形式,禁止其分支机构向不良借款人发放新的贷款,并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收回旧贷款。

低信用风险业务管理应遵循哪些原则?

1.证券公司的信用风险管理应遵循“全面性、内部制衡、全流程风控”的原则组织进行相关业务。2.信用销售介绍:a、如今信用销售已经为绝大多数的企业所采用,与之伴随而来的便是不可避免的信用风险。信用销售的核心是对风险的管理,需要对风险本身有深刻的认识,认识的层面不一样,高度和视角也不一样。 很多企业在信用风险管理中往往会犯这样的错误,在信用风险管理的战略选择上犹豫不定,对风险环境的评估上拿捏不准,在具体实施中部门主义,结果往往会导致对风险的恐惧或无所谓的态度。实际上风险管理虽然是一个复杂的管理过程,但是其管理本身的基本原则却很清楚明确。所以掌握一些基本的原则,就能保证梳理出清晰的风险管理思路,从而真正的起到促进业务良性发展的作用。b、以促进有效销售为目 .“从商品到货币是实现价值的惊险一跳,”销售是企业实现价值的关键环节,企业能否生存下去,销售的好坏往往是最主要的决定因素。在市场竞争的重压之下,企业销售部门往往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企业内部具有很强势的地位和话语权。3,销售确认解析:首先,什么是“销售确认”。按照正常的销售逻辑,货物出库,货款到账,财务进行“销售确认”,这样一个销售循环便完成了。若企业采用信用销售,通常会给客户一定时间的账期和信用额度,那么确认“实现销售”通常要等到一个完整的信用销售循环完成,比如给客户30天账期,20万元的信用额度,那么需要客户还款才能算作“销售确认”。因此可以看出,现款现货销售的路线远比信用销售短,且环节也简单。

信用风险的应对方法

信用风险定义:是指受信人不能履行还本付息的责任,而使授信人的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发生偏离的可能性,这是金融风险的主要类型。形成原因:信用风险是借款人因各种原因未能及时、足额偿还债务或银行贷款而违约的可能性。发生违约时,债权人或银行必将因为未能得到预期的收益而承担财务上的损失。应对措施:A. 传统式:贷款审查标准化和贷款对象多样化。B. 新方式:资产证券化和贷款出售。避险原则在信用管理中,为避免信用风险应遵循以下原则:①对称原则。金融机构的资产与负债的偿还期应保持高度的对称关系,无论资产还是负债都要有适当的期限构成。资产的分配和期限的长短要根据资金来源的期限或流转速度来确定。②资产分散原则。金融机构将资金投资于证券或放款时,应注意选择多种类型的证券和放款,尽量避免将资金集中于某种证券或某种放款。如在证券市场购买不同产业、不同期限的证券,对大型项目组织银团贷款等。③信用保证原则。在授信时,要求受信人以相应的有价证券或实物资产作为抵押或者由第三者承诺在受信人不能清偿债务时承担履约的责任。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不知你到底是要写论文还是什么。 二十世纪的经济危机中由于信用风险控制不力造成银行由于坏账倒闭,而我国的例证也多了去了,四大银行上市前剥离的不良贷款均是信用风险管理不到位造成的,由于对劣变的贷款需计提准备金,这样会直接影响银行的绩效表现。 现实的情况是我国银监会对银行的管理已经按照新巴塞尔协议的中级标准执行,这是金融监管的国际惯例了,尤其是到发达国家设立机构,比如在我国银行在澳大利亚的子行,都要求以高级法进行计价、管理。因此你要开银行就要按照监管当局的要求管理,否则执照都拿不到。 完整的信用风险管理涉及战略、架构、流程、政策、计量等等。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技巧方法

  导语:业信用风险管理技巧方法?企业信用管理,又称“赊销风险管理”,就是通过制定企业信用政策,指导和协调内部各部门的业务活动,对客户信息进行收集和评估,对客户信用额度的授予、债权保障、应收账款回收等各交易环节进行全部监督,以保障应收账款安全和及时安全收回的管理。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技巧方法   “信用风险管理”能消除“赊销风险”   企业信用管理对企业赊销风险防范无疑是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但企业进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本旨不在于消除风险,因为那样只会把获得回报的机会浪费掉。应收坏账率为零的企业,并不见得是风险管理做得好的企业。如果我们能够预先建立应对风险的方法和措施,则风险就能成为一个有益的因素。风险管理所需要做的应该是对风险进行管理,主动选择那些能带来收益的风险。   “信用风险管理是企业信用管理部门的事情”   企业建立信用管理部门,信用管理部门应该负责公司信用管理的日常工作,但这并不代表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工作仅靠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部门员工就能完成。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的管理工作,它是公司的重要战略之一,首先需要的是公司高层的重视和足够的认识,要不然,工作就会流于形式;其次,它需要公司各业务部门,特别是销售部门、财务部门、商务部门、法务部门等配合,因为赊销风险贯彻于整个销售过程之中。   “信用管理专员等同于应收会计”   很多企业,在没有设立专门的应收管理部门和有专门的信用管理人员。公司成立信用管理部门后,他们仍然把信用管理专员的工作当成应收会计来看,或者有些信用管理专员即使从会计岗位转为专门从事信用管理工作后,还是按以前应收会计的岗位职责来要求自己。应收会计偏重于核算,虽然在一些企业也对应收账款进行催收和分析,而信用管理专员则需要对企业赊销管理各个环节的风险点进行管理,从客户开发、合同签署、到信用申请、额度评审、订单管理、货物的发送、风险转移直到后期的应收管理和逾期催收,是一个全程的管理和控制过程,信用管理专员需要主动地进行跟踪和管理。   “企业只要没有坏账就行了,逾期一点没有多大关系”   持这种观点的企业从风险管理来说,他们本身还是很重视,对客户的挑选和信用额度的发放也很严格,但对应收的管理特别是逾期后的处理就没那么严格;同时,他们从本身来说,还是不很重视公司营运资金的管理。其实,逾期对企业的影响和坏账一样,同样很大。坏账直接表现的是对利润的影响,而应收的逾期对资金的使用和财务费用的影响则更直接。试想,如果一个企业每月有一个亿的应收平均逾期一个月,按年贷款利率6%计算,一年下来影响的财务费用就是600万元。因此,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多数企业认为应收帐款逾期比坏账更可恶。企业的信用管理工作,不仅是企业的一项风险管理工作,也是企业运营管理中很重要的一环。   “信用等于诚信”   “信用就是诚信”,在现在,很多人都将“信用”跟国家和社会的“打假”和“防欺诈”联系在一起。其实,信用不仅是个诚信环境问题,更多的是一个经济问题。在企业里,赊销客户不付款,产生信用风险,不仅跟客户企业的品质有关系,更和客户的偿债能力、资金实力及担保因素、条件等相关,这也是我们平时所讲的评价企业资信的“5C”要素。同时,企业的信用风险不仅来源于外部环境和客户,那只是外部因素,更重要的是来自于我们企业内部,来自于我们企业自身信用管理能力和对客户的把握。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技巧方法   (一)建立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或培养信用管理人员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和综合性较强的工作,必须由特定的部门和组织才能完成。企业信用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能主要包括建立信用管理制度、客户授信、应收账款管理和坏帐处理等。成立企业内部独立的信用风险管理部门的主要优势表现在:   对外树立企业信用形象,坚决执行企业的信用政策;   对内随时监控信用政策,并及时调整;   专业化、规范化的管理,防止一切人为因素造成损失;   信用部门的“红脸”角色和销售部门的“白脸”角色是收账的最佳方式。   (二)建立客户资信调查和评估机制   建立客户资信调查和评估机制,就是要在交易前调查和评估客户的信用状况,做出科学的信用决策。这项业务既可以由企业内部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完成,也可以委托专门的资信调查机构完成。资信调查的渠道包括客户直接提供的资料、实地调研、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政府其它相关部门等。调查内容包括企业概况、历史背景、组织管理、经营状况、财务状况、信用记录、发展前景等。企业应建立起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调查和评估方式,保证客户信用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和适时性。   客户资信评估的方法由于企业注重方面的不同,所以选择的评价内容也就不同,因而评价的方法也有所不同。目前,对于客户的资信评估,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5C要素分析法(专家意见法),是指通过分析影响信用的5个方面来判断客户信用状况的一种方法。客户的资信程度通常取决于5个方面,即客户的品质(Character)、偿还能力(Capacity)、资本(Capital)、抵押品(Collateral)和经济状况(Conditions)。企业通过对客户进行以上5个方面的定性分析,基本上可以判断其信用情况。第二种方法是信用评分法,是指对评价内容的指标进行考核评定信用分数,按每一项目内容给定分数计分,最后得出总分,再按得到的.总分确定客户的资信等级。   (三)制定客户信用政策,加强客户授信管理   客户信用政策是指企业信用管理部门在特定的市场环境下,通过权衡应收账款的效益与成本,对处理客户的应收账款所制定一系列政策,主要包括信用标准、信用额度、信用期限、现金折扣等。   信用标准是指企业用来衡量客户是否有资格享受商业信用的最低条件。这是企业向客户提供商业信用的首要前提。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参考客户资信评价的方法确定信用标准。   信用额度是在信用条件下,企业授予客户的赊销限额。确定信用额度的途径有:(1)递增法:不论是否评估客户等级,均按规定逐步放宽信用标准;(2)信用评级法:将客户主要信用要素设置权重,综合评分后授信(信用评级法主要适用于新客户的评估);(3)动态评估法:通过对客户财务、付款、基本要素的评估,区分客户等级并授信(动态评估法主要适用于老客户的评价);(4)模型分析法:通过对几项主要财务数据的分析,推断客户破产概率和发展趋,如Z分析模型等。   信用期限是企业允许符合信用标准的客户赊销账款的最长期限,即延期收款期限。延长信用期限,可以提高企业商品的竞争能力,刺激销售增长,增加营业收入;但同时会使企业平均收款期限延长。企业在确定信用期限时,必须权衡延长信用期限的收益与费用。   现金折扣是指给予提前付款的客户的优惠安排,包括两个要素:折扣期限和折扣率。折扣期限是提供优惠安排的有效期限,折扣率是提供优惠的程度。现金折扣的优点是可以加快资金周转,有利于账款回收,减少坏帐,而缺点是利息损失巨大。   (四)建立应收账款管理和回收机制   应收账款管理和回收机制,就是在应收账款发生后,通过一系列管理措施监控账款,保障账款按时回收。应收账款管理的内容主要有:(1)控制应收账款的限额和收回的时间;(2)充分估计应收账款的持有成本和风险;(3)及时组织安排到期和逾期的应收账款的催收。   企业应当根据行业特点和自身情况,分别建立:   (1)应收账款预算与总量控制制度;   (2)销售分类账管理制度;   (3)应收账款日常管理制度;   (4)应收账款的跟踪管理制度;   (5)债权管理制度;   (6)收账政策等。   (五)建立企业信用文化   信用风险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需要企业领导、财务人员与销售人员以及客户的通力配合与努力来实现。企业必须逐步建立信用文化,加强全员信用风险意识。同时,要通过各种形式的信用管理专业培训,提升全员的信用风险管理水平。

如何理解企业对信用风险的管理,实质是对风险的选择

信用管理研究|工程总承包模式下的施工企业信用风险分析-工保网在工程总承包模式下,作为建设项目的主要实施与管理者,建筑施工企业承担着包括设计、施工、采购等多个建设环节的综合建设管理任务,面临着较为严峻复杂的信用风险威胁。这里主要就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信用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信用风险管理建议。1、建筑施工企业信用风险特点工程建设活动具有投资金额较大、建设周期较长、管理难度较大、风险环节较多等风险特点。在建设管理过程中,业主与承包商各自承担着一定的建设管理任务,面临着一定的信用风险威胁。但由于国内建筑市场长期处于明显的买方市场,业主占据有利市场地位,承包商在合作中常常陷入盲目与被动状态,信用风险威胁相对更为严重。尤其在工程总承包模式快速推广应用的当下,建筑施工企业作为工程总承包单位角色之一,承担着包括设计、施工、采购、试运行等综合管理任务,对项目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工期进度、投资控制全面负责,面临着更为严峻复杂的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关系复杂工程总承包模式下的信用关系,除了“业主与总承包单位”还包括“总承包单位与分包单位”,信用关系较为复杂。同时,许多大型基础设施工程、城市公共项目的业主都为政府部门,因此,施工企业面临的信用关系主体也不只是市场企业,还包括政府部门。政府部门既是维护建筑市场秩序的“裁判员”,又同时下场成为“运动员”,形成更为复杂的信用关系,对市场公平性造成一定影响。信用风险类型多样在传统发包模式中,建筑施工企业承担项目的施工建设任务,主要面临的信用风险即为与业主之间的应收工程款与各类保证金等财务风险。在工程总承包模式中,除上述财务风险,建筑施工企业面临来自设计分包单位、材料供应商等信用主体的信用履约风险。信用风险影响严重工程总承包模式赋予了建筑施工企业更多的建设管理使命,同样也令其面临更为复杂多样的信用风险环境,对项目投资、工期、质量与安全控制工作造成风险威胁。如业主拖延支付工程款、强行介入设计施工等环节管理工作;分包商设计深度不足、设计变更频繁、建筑材料或所用机械设备不符合质量标准等,极易引起工期延误、投资超概、拖欠农民工工资支付,甚至各类工程质量与安全生产事故等问题。2、建筑施工企业建设管理各阶段信用风险分析工程总承包模式下,建筑施工企业作为总承包单位分别在项目投标、合同签订、项目建设实施、项目完工阶段,面临多方面的信用风险。项目投标阶段在项目投标阶段,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信用风险主要来自对业主方与项目的信息不对称。目前,国内建筑市场信用管理机制尚不成熟,许多施工企业缺乏多业主方资信情况的调查了解,不清楚项目的资金来源和到位情况。甚至受国内建筑市场竞争压力影响,即便事先获悉业主方资信情况或项目资金情况存在风险,为了承接项目也选择忽视,更不乏以垫资带资、低价中标为竞标策略的情况存在,在前期埋下严重的业主信用风险。合同签订阶段工程总承包模式是近几年国内开始探索的全新工程实施组织结构方式,在合同管理方面缺乏成熟、完善的管理经验,存在业主方与总包单位权责模糊等合同管理问题。受业主方长期形成的强势市场地位影响,施工企业往往“责大于权”,在工程款支付、结算、违约和保证金退还等方面缺乏明确规定,导致后期回款面临风险。建设实施阶段在项目建设实施阶段,施工企业作为总包单位不仅面临来自业主方的工程款支付风险,还面临来自各分包方的合同履约风险。1一方面业主拖欠工程款支付、不及时验工计价,将导致施工过程中应收账款拖欠,施工企业资金成本压力增大;2另一方面如设计分包、劳务分包、材料分包等分包商未能按照合同履约,出现设计深度不够、建材质量不达标等问题,不仅严重影响工期进度,甚至可能导致恶劣的工程质量安全事故。项目完工阶段在项目完工阶段,业主方拖欠工程验收、不办理竣工结算、不确认工程变更与索赔、拖延归还工程保证金,造成施工企业应收工程款、变更索赔款、工程保证金等款项无法及时回收。综上,建筑施工企业作为工程总承包单位,在项目建设管理的各个阶段都面临着较为复杂严峻的信用风险威胁,不仅影响施工企业的应收账款、保证金管理,还可能形成工程质量、施工安全生产、农民工工资发放等风险问题。尤其,大型基础设施工程与城市公共项目的质量安全保障直接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业主、设计分包、材料供应商等信用个体的守信履约直接影响着整体建筑市场信用环境的塑造,建筑施工企业应重视自身信用风险管理。3、建筑施工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在工程总承包模式快速应用推广的当下,建筑施工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建立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制度信用风险管理制度,是成熟建筑市场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中较为重要的一项。依据企业制定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管理人员能够通过对相关信用主体进行动态的信用风险识别、跟踪、评估、应对,有效地降低业主、分包商信用风险。如项目投标前对业主资信情况和项目情况进行调查、评估;对分包商资信、业绩、管理实力进行调查评估等。目前国内建筑施工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建设普遍处于空白状态,缺乏相应的人才、团队、技术与管理实力,上述信用风险管理内容可以通过委托专业的信用管理服务机构完成。拓展融资渠道,提高抗风险能力业主方“拖欠工程款发放”与“保证金退还”是造成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在“垫资带资”等不规范市场现象屡见不鲜的情况下,这种财务风险更被放大化。融资,是企业提高自身财务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增加融资渠道,提高融资额度,保证财务资金来源的多样与稳定,帮助企业具备更强的财务抗风险能力。重视合同管理,善用工程担保在合同签订阶段,建筑施工企业应重视合同条款、内容的制定,明确与业主方的权利责任划分,如工程款的支付节点、方式、违约责任等,降低后期业主拖欠工程款发放风险。善用工程担保制度,向业主争取工程款支付担保,而后通过银行、保险公司、担保公司提供的工程款支付担保保函,为自身应收工程款形成保障。利用工程保险,建立保险保障工程保险是应对各类建设工程质量、安全、财产、职业责任风险的有效保障方式。工程总承包模式下,建筑施工企业作为总承包单位对项目工程的投资、进度、质量与安全控制全面负责,应重视工程保险投保,利用建安一切险、IDI保险、安责险、各类职业责任险为项目提供财产、质量、安全等全方位的保险保障。

如何控制企业信用风险?

信用管理研究|工程总承包模式下的施工企业信用风险分析-工保网在工程总承包模式下,作为建设项目的主要实施与管理者,建筑施工企业承担着包括设计、施工、采购等多个建设环节的综合建设管理任务,面临着较为严峻复杂的信用风险威胁。这里主要就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信用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信用风险管理建议。1、建筑施工企业信用风险特点工程建设活动具有投资金额较大、建设周期较长、管理难度较大、风险环节较多等风险特点。在建设管理过程中,业主与承包商各自承担着一定的建设管理任务,面临着一定的信用风险威胁。但由于国内建筑市场长期处于明显的买方市场,业主占据有利市场地位,承包商在合作中常常陷入盲目与被动状态,信用风险威胁相对更为严重。尤其在工程总承包模式快速推广应用的当下,建筑施工企业作为工程总承包单位角色之一,承担着包括设计、施工、采购、试运行等综合管理任务,对项目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工期进度、投资控制全面负责,面临着更为严峻复杂的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关系复杂工程总承包模式下的信用关系,除了“业主与总承包单位”还包括“总承包单位与分包单位”,信用关系较为复杂。同时,许多大型基础设施工程、城市公共项目的业主都为政府部门,因此,施工企业面临的信用关系主体也不只是市场企业,还包括政府部门。政府部门既是维护建筑市场秩序的“裁判员”,又同时下场成为“运动员”,形成更为复杂的信用关系,对市场公平性造成一定影响。信用风险类型多样在传统发包模式中,建筑施工企业承担项目的施工建设任务,主要面临的信用风险即为与业主之间的应收工程款与各类保证金等财务风险。在工程总承包模式中,除上述财务风险,建筑施工企业面临来自设计分包单位、材料供应商等信用主体的信用履约风险。信用风险影响严重工程总承包模式赋予了建筑施工企业更多的建设管理使命,同样也令其面临更为复杂多样的信用风险环境,对项目投资、工期、质量与安全控制工作造成风险威胁。如业主拖延支付工程款、强行介入设计施工等环节管理工作;分包商设计深度不足、设计变更频繁、建筑材料或所用机械设备不符合质量标准等,极易引起工期延误、投资超概、拖欠农民工工资支付,甚至各类工程质量与安全生产事故等问题。2、建筑施工企业建设管理各阶段信用风险分析工程总承包模式下,建筑施工企业作为总承包单位分别在项目投标、合同签订、项目建设实施、项目完工阶段,面临多方面的信用风险。项目投标阶段在项目投标阶段,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信用风险主要来自对业主方与项目的信息不对称。目前,国内建筑市场信用管理机制尚不成熟,许多施工企业缺乏多业主方资信情况的调查了解,不清楚项目的资金来源和到位情况。甚至受国内建筑市场竞争压力影响,即便事先获悉业主方资信情况或项目资金情况存在风险,为了承接项目也选择忽视,更不乏以垫资带资、低价中标为竞标策略的情况存在,在前期埋下严重的业主信用风险。合同签订阶段工程总承包模式是近几年国内开始探索的全新工程实施组织结构方式,在合同管理方面缺乏成熟、完善的管理经验,存在业主方与总包单位权责模糊等合同管理问题。受业主方长期形成的强势市场地位影响,施工企业往往“责大于权”,在工程款支付、结算、违约和保证金退还等方面缺乏明确规定,导致后期回款面临风险。建设实施阶段在项目建设实施阶段,施工企业作为总包单位不仅面临来自业主方的工程款支付风险,还面临来自各分包方的合同履约风险。1一方面业主拖欠工程款支付、不及时验工计价,将导致施工过程中应收账款拖欠,施工企业资金成本压力增大;2另一方面如设计分包、劳务分包、材料分包等分包商未能按照合同履约,出现设计深度不够、建材质量不达标等问题,不仅严重影响工期进度,甚至可能导致恶劣的工程质量安全事故。项目完工阶段在项目完工阶段,业主方拖欠工程验收、不办理竣工结算、不确认工程变更与索赔、拖延归还工程保证金,造成施工企业应收工程款、变更索赔款、工程保证金等款项无法及时回收。综上,建筑施工企业作为工程总承包单位,在项目建设管理的各个阶段都面临着较为复杂严峻的信用风险威胁,不仅影响施工企业的应收账款、保证金管理,还可能形成工程质量、施工安全生产、农民工工资发放等风险问题。尤其,大型基础设施工程与城市公共项目的质量安全保障直接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业主、设计分包、材料供应商等信用个体的守信履约直接影响着整体建筑市场信用环境的塑造,建筑施工企业应重视自身信用风险管理。3、建筑施工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在工程总承包模式快速应用推广的当下,建筑施工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建立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制度信用风险管理制度,是成熟建筑市场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中较为重要的一项。依据企业制定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管理人员能够通过对相关信用主体进行动态的信用风险识别、跟踪、评估、应对,有效地降低业主、分包商信用风险。如项目投标前对业主资信情况和项目情况进行调查、评估;对分包商资信、业绩、管理实力进行调查评估等。目前国内建筑施工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建设普遍处于空白状态,缺乏相应的人才、团队、技术与管理实力,上述信用风险管理内容可以通过委托专业的信用管理服务机构完成。拓展融资渠道,提高抗风险能力业主方“拖欠工程款发放”与“保证金退还”是造成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在“垫资带资”等不规范市场现象屡见不鲜的情况下,这种财务风险更被放大化。融资,是企业提高自身财务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增加融资渠道,提高融资额度,保证财务资金来源的多样与稳定,帮助企业具备更强的财务抗风险能力。重视合同管理,善用工程担保在合同签订阶段,建筑施工企业应重视合同条款、内容的制定,明确与业主方的权利责任划分,如工程款的支付节点、方式、违约责任等,降低后期业主拖欠工程款发放风险。善用工程担保制度,向业主争取工程款支付担保,而后通过银行、保险公司、担保公司提供的工程款支付担保保函,为自身应收工程款形成保障。利用工程保险,建立保险保障工程保险是应对各类建设工程质量、安全、财产、职业责任风险的有效保障方式。工程总承包模式下,建筑施工企业作为总承包单位对项目工程的投资、进度、质量与安全控制全面负责,应重视工程保险投保,利用建安一切险、IDI保险、安责险、各类职业责任险为项目提供财产、质量、安全等全方位的保险保障。

怎样建立全面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

1、事前管理--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客户既是企业最大的财富来源,也是风险的最大来源。强化信用管理,企业必须首先做好客户的资信管理工作,尤其是在交易之前对客户信用信息的收集调查和风险评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这些工作都需要在规范的管理制度下进行。目前我国企业需要在五个方面强化客户资信管理:⑴ 客户信息的搜集和资信调查;⑵ 客户资信档案的建立与管理;⑶ 客户信用分析管理;⑷ 客户资信评级管理;⑸ 客户群的经常性监督与检查。2、事中管理--内部授信管理制度企业在交易过程中产生的信用风险主要是由于销售部门或相关的业务管理部门在销售业务管理上缺少规范和控制造成的。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对客户的赊销额度和期限的控制。一些企业在给予客户的赊销额度上随意性很大,销售人员或者个别管理人员说了算,结果往往是被客户牵着鼻子走。实践证明,企业必须建立与客户间直接的信用关系,实施直接管理,改变单纯依赖于销售人?quot;间接管理"的状况。因此,必须实行严格的内部授信制度,这方面的制度化管理应包括4个方面:⑴ 赊销业务预算与报告制度;⑵ 客户信用申请制度;⑶ 信用限额审核制度;⑷ 交易决策的信用审批制度。3、事后管理--应收帐款监控制度关于应收帐款管理,许多企业已制订了一些相应的管理制度,但是我们在调查研究中发现,这些制度还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环境和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少管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改进这方面的管理主要应在如下几个方面制度化:⑴ 应收帐款总量控制制度;⑵ 销售分类帐管理与帐龄监控制度;⑶ 货款回收管理制度;⑷ 债权管理制度。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理论有哪些?

信用管理研究|工程总承包模式下的施工企业信用风险分析-工保网在工程总承包模式下,作为建设项目的主要实施与管理者,建筑施工企业承担着包括设计、施工、采购等多个建设环节的综合建设管理任务,面临着较为严峻复杂的信用风险威胁。这里主要就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信用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信用风险管理建议。1、建筑施工企业信用风险特点工程建设活动具有投资金额较大、建设周期较长、管理难度较大、风险环节较多等风险特点。在建设管理过程中,业主与承包商各自承担着一定的建设管理任务,面临着一定的信用风险威胁。但由于国内建筑市场长期处于明显的买方市场,业主占据有利市场地位,承包商在合作中常常陷入盲目与被动状态,信用风险威胁相对更为严重。尤其在工程总承包模式快速推广应用的当下,建筑施工企业作为工程总承包单位角色之一,承担着包括设计、施工、采购、试运行等综合管理任务,对项目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工期进度、投资控制全面负责,面临着更为严峻复杂的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关系复杂工程总承包模式下的信用关系,除了“业主与总承包单位”还包括“总承包单位与分包单位”,信用关系较为复杂。同时,许多大型基础设施工程、城市公共项目的业主都为政府部门,因此,施工企业面临的信用关系主体也不只是市场企业,还包括政府部门。政府部门既是维护建筑市场秩序的“裁判员”,又同时下场成为“运动员”,形成更为复杂的信用关系,对市场公平性造成一定影响。信用风险类型多样在传统发包模式中,建筑施工企业承担项目的施工建设任务,主要面临的信用风险即为与业主之间的应收工程款与各类保证金等财务风险。在工程总承包模式中,除上述财务风险,建筑施工企业面临来自设计分包单位、材料供应商等信用主体的信用履约风险。信用风险影响严重工程总承包模式赋予了建筑施工企业更多的建设管理使命,同样也令其面临更为复杂多样的信用风险环境,对项目投资、工期、质量与安全控制工作造成风险威胁。如业主拖延支付工程款、强行介入设计施工等环节管理工作;分包商设计深度不足、设计变更频繁、建筑材料或所用机械设备不符合质量标准等,极易引起工期延误、投资超概、拖欠农民工工资支付,甚至各类工程质量与安全生产事故等问题。2、建筑施工企业建设管理各阶段信用风险分析工程总承包模式下,建筑施工企业作为总承包单位分别在项目投标、合同签订、项目建设实施、项目完工阶段,面临多方面的信用风险。项目投标阶段在项目投标阶段,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信用风险主要来自对业主方与项目的信息不对称。目前,国内建筑市场信用管理机制尚不成熟,许多施工企业缺乏多业主方资信情况的调查了解,不清楚项目的资金来源和到位情况。甚至受国内建筑市场竞争压力影响,即便事先获悉业主方资信情况或项目资金情况存在风险,为了承接项目也选择忽视,更不乏以垫资带资、低价中标为竞标策略的情况存在,在前期埋下严重的业主信用风险。合同签订阶段工程总承包模式是近几年国内开始探索的全新工程实施组织结构方式,在合同管理方面缺乏成熟、完善的管理经验,存在业主方与总包单位权责模糊等合同管理问题。受业主方长期形成的强势市场地位影响,施工企业往往“责大于权”,在工程款支付、结算、违约和保证金退还等方面缺乏明确规定,导致后期回款面临风险。建设实施阶段在项目建设实施阶段,施工企业作为总包单位不仅面临来自业主方的工程款支付风险,还面临来自各分包方的合同履约风险。1一方面业主拖欠工程款支付、不及时验工计价,将导致施工过程中应收账款拖欠,施工企业资金成本压力增大;2另一方面如设计分包、劳务分包、材料分包等分包商未能按照合同履约,出现设计深度不够、建材质量不达标等问题,不仅严重影响工期进度,甚至可能导致恶劣的工程质量安全事故。项目完工阶段在项目完工阶段,业主方拖欠工程验收、不办理竣工结算、不确认工程变更与索赔、拖延归还工程保证金,造成施工企业应收工程款、变更索赔款、工程保证金等款项无法及时回收。综上,建筑施工企业作为工程总承包单位,在项目建设管理的各个阶段都面临着较为复杂严峻的信用风险威胁,不仅影响施工企业的应收账款、保证金管理,还可能形成工程质量、施工安全生产、农民工工资发放等风险问题。尤其,大型基础设施工程与城市公共项目的质量安全保障直接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业主、设计分包、材料供应商等信用个体的守信履约直接影响着整体建筑市场信用环境的塑造,建筑施工企业应重视自身信用风险管理。3、建筑施工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在工程总承包模式快速应用推广的当下,建筑施工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建立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制度信用风险管理制度,是成熟建筑市场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中较为重要的一项。依据企业制定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管理人员能够通过对相关信用主体进行动态的信用风险识别、跟踪、评估、应对,有效地降低业主、分包商信用风险。如项目投标前对业主资信情况和项目情况进行调查、评估;对分包商资信、业绩、管理实力进行调查评估等。目前国内建筑施工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建设普遍处于空白状态,缺乏相应的人才、团队、技术与管理实力,上述信用风险管理内容可以通过委托专业的信用管理服务机构完成。拓展融资渠道,提高抗风险能力业主方“拖欠工程款发放”与“保证金退还”是造成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在“垫资带资”等不规范市场现象屡见不鲜的情况下,这种财务风险更被放大化。融资,是企业提高自身财务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增加融资渠道,提高融资额度,保证财务资金来源的多样与稳定,帮助企业具备更强的财务抗风险能力。重视合同管理,善用工程担保在合同签订阶段,建筑施工企业应重视合同条款、内容的制定,明确与业主方的权利责任划分,如工程款的支付节点、方式、违约责任等,降低后期业主拖欠工程款发放风险。善用工程担保制度,向业主争取工程款支付担保,而后通过银行、保险公司、担保公司提供的工程款支付担保保函,为自身应收工程款形成保障。利用工程保险,建立保险保障工程保险是应对各类建设工程质量、安全、财产、职业责任风险的有效保障方式。工程总承包模式下,建筑施工企业作为总承包单位对项目工程的投资、进度、质量与安全控制全面负责,应重视工程保险投保,利用建安一切险、IDI保险、安责险、各类职业责任险为项目提供财产、质量、安全等全方位的保险保障。

如何加强企业信用风险管理

信用管理研究|工程总承包模式下的施工企业信用风险分析-工保网在工程总承包模式下,作为建设项目的主要实施与管理者,建筑施工企业承担着包括设计、施工、采购等多个建设环节的综合建设管理任务,面临着较为严峻复杂的信用风险威胁。这里主要就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信用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信用风险管理建议。1、建筑施工企业信用风险特点工程建设活动具有投资金额较大、建设周期较长、管理难度较大、风险环节较多等风险特点。在建设管理过程中,业主与承包商各自承担着一定的建设管理任务,面临着一定的信用风险威胁。但由于国内建筑市场长期处于明显的买方市场,业主占据有利市场地位,承包商在合作中常常陷入盲目与被动状态,信用风险威胁相对更为严重。尤其在工程总承包模式快速推广应用的当下,建筑施工企业作为工程总承包单位角色之一,承担着包括设计、施工、采购、试运行等综合管理任务,对项目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工期进度、投资控制全面负责,面临着更为严峻复杂的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关系复杂工程总承包模式下的信用关系,除了“业主与总承包单位”还包括“总承包单位与分包单位”,信用关系较为复杂。同时,许多大型基础设施工程、城市公共项目的业主都为政府部门,因此,施工企业面临的信用关系主体也不只是市场企业,还包括政府部门。政府部门既是维护建筑市场秩序的“裁判员”,又同时下场成为“运动员”,形成更为复杂的信用关系,对市场公平性造成一定影响。信用风险类型多样在传统发包模式中,建筑施工企业承担项目的施工建设任务,主要面临的信用风险即为与业主之间的应收工程款与各类保证金等财务风险。在工程总承包模式中,除上述财务风险,建筑施工企业面临来自设计分包单位、材料供应商等信用主体的信用履约风险。信用风险影响严重工程总承包模式赋予了建筑施工企业更多的建设管理使命,同样也令其面临更为复杂多样的信用风险环境,对项目投资、工期、质量与安全控制工作造成风险威胁。如业主拖延支付工程款、强行介入设计施工等环节管理工作;分包商设计深度不足、设计变更频繁、建筑材料或所用机械设备不符合质量标准等,极易引起工期延误、投资超概、拖欠农民工工资支付,甚至各类工程质量与安全生产事故等问题。2、建筑施工企业建设管理各阶段信用风险分析工程总承包模式下,建筑施工企业作为总承包单位分别在项目投标、合同签订、项目建设实施、项目完工阶段,面临多方面的信用风险。项目投标阶段在项目投标阶段,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信用风险主要来自对业主方与项目的信息不对称。目前,国内建筑市场信用管理机制尚不成熟,许多施工企业缺乏多业主方资信情况的调查了解,不清楚项目的资金来源和到位情况。甚至受国内建筑市场竞争压力影响,即便事先获悉业主方资信情况或项目资金情况存在风险,为了承接项目也选择忽视,更不乏以垫资带资、低价中标为竞标策略的情况存在,在前期埋下严重的业主信用风险。合同签订阶段工程总承包模式是近几年国内开始探索的全新工程实施组织结构方式,在合同管理方面缺乏成熟、完善的管理经验,存在业主方与总包单位权责模糊等合同管理问题。受业主方长期形成的强势市场地位影响,施工企业往往“责大于权”,在工程款支付、结算、违约和保证金退还等方面缺乏明确规定,导致后期回款面临风险。建设实施阶段在项目建设实施阶段,施工企业作为总包单位不仅面临来自业主方的工程款支付风险,还面临来自各分包方的合同履约风险。1一方面业主拖欠工程款支付、不及时验工计价,将导致施工过程中应收账款拖欠,施工企业资金成本压力增大;2另一方面如设计分包、劳务分包、材料分包等分包商未能按照合同履约,出现设计深度不够、建材质量不达标等问题,不仅严重影响工期进度,甚至可能导致恶劣的工程质量安全事故。项目完工阶段在项目完工阶段,业主方拖欠工程验收、不办理竣工结算、不确认工程变更与索赔、拖延归还工程保证金,造成施工企业应收工程款、变更索赔款、工程保证金等款项无法及时回收。综上,建筑施工企业作为工程总承包单位,在项目建设管理的各个阶段都面临着较为复杂严峻的信用风险威胁,不仅影响施工企业的应收账款、保证金管理,还可能形成工程质量、施工安全生产、农民工工资发放等风险问题。尤其,大型基础设施工程与城市公共项目的质量安全保障直接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业主、设计分包、材料供应商等信用个体的守信履约直接影响着整体建筑市场信用环境的塑造,建筑施工企业应重视自身信用风险管理。3、建筑施工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在工程总承包模式快速应用推广的当下,建筑施工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建立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制度信用风险管理制度,是成熟建筑市场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中较为重要的一项。依据企业制定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管理人员能够通过对相关信用主体进行动态的信用风险识别、跟踪、评估、应对,有效地降低业主、分包商信用风险。如项目投标前对业主资信情况和项目情况进行调查、评估;对分包商资信、业绩、管理实力进行调查评估等。目前国内建筑施工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建设普遍处于空白状态,缺乏相应的人才、团队、技术与管理实力,上述信用风险管理内容可以通过委托专业的信用管理服务机构完成。拓展融资渠道,提高抗风险能力业主方“拖欠工程款发放”与“保证金退还”是造成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在“垫资带资”等不规范市场现象屡见不鲜的情况下,这种财务风险更被放大化。融资,是企业提高自身财务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增加融资渠道,提高融资额度,保证财务资金来源的多样与稳定,帮助企业具备更强的财务抗风险能力。重视合同管理,善用工程担保在合同签订阶段,建筑施工企业应重视合同条款、内容的制定,明确与业主方的权利责任划分,如工程款的支付节点、方式、违约责任等,降低后期业主拖欠工程款发放风险。善用工程担保制度,向业主争取工程款支付担保,而后通过银行、保险公司、担保公司提供的工程款支付担保保函,为自身应收工程款形成保障。利用工程保险,建立保险保障工程保险是应对各类建设工程质量、安全、财产、职业责任风险的有效保障方式。工程总承包模式下,建筑施工企业作为总承包单位对项目工程的投资、进度、质量与安全控制全面负责,应重视工程保险投保,利用建安一切险、IDI保险、安责险、各类职业责任险为项目提供财产、质量、安全等全方位的保险保障。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管理机制主要包括( )。

【答案】:A、C、D本题考查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管理 机制。对商业银行而言,信用风险的管理机制主 要有:(1)审贷分离机制。(2)授权管理机制。 (3)额度管理机制。

如何建立合理的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机制

信用管理研究|工程总承包模式下的施工企业信用风险分析-工保网在工程总承包模式下,作为建设项目的主要实施与管理者,建筑施工企业承担着包括设计、施工、采购等多个建设环节的综合建设管理任务,面临着较为严峻复杂的信用风险威胁。这里主要就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信用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信用风险管理建议。1、建筑施工企业信用风险特点工程建设活动具有投资金额较大、建设周期较长、管理难度较大、风险环节较多等风险特点。在建设管理过程中,业主与承包商各自承担着一定的建设管理任务,面临着一定的信用风险威胁。但由于国内建筑市场长期处于明显的买方市场,业主占据有利市场地位,承包商在合作中常常陷入盲目与被动状态,信用风险威胁相对更为严重。尤其在工程总承包模式快速推广应用的当下,建筑施工企业作为工程总承包单位角色之一,承担着包括设计、施工、采购、试运行等综合管理任务,对项目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工期进度、投资控制全面负责,面临着更为严峻复杂的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关系复杂工程总承包模式下的信用关系,除了“业主与总承包单位”还包括“总承包单位与分包单位”,信用关系较为复杂。同时,许多大型基础设施工程、城市公共项目的业主都为政府部门,因此,施工企业面临的信用关系主体也不只是市场企业,还包括政府部门。政府部门既是维护建筑市场秩序的“裁判员”,又同时下场成为“运动员”,形成更为复杂的信用关系,对市场公平性造成一定影响。信用风险类型多样在传统发包模式中,建筑施工企业承担项目的施工建设任务,主要面临的信用风险即为与业主之间的应收工程款与各类保证金等财务风险。在工程总承包模式中,除上述财务风险,建筑施工企业面临来自设计分包单位、材料供应商等信用主体的信用履约风险。信用风险影响严重工程总承包模式赋予了建筑施工企业更多的建设管理使命,同样也令其面临更为复杂多样的信用风险环境,对项目投资、工期、质量与安全控制工作造成风险威胁。如业主拖延支付工程款、强行介入设计施工等环节管理工作;分包商设计深度不足、设计变更频繁、建筑材料或所用机械设备不符合质量标准等,极易引起工期延误、投资超概、拖欠农民工工资支付,甚至各类工程质量与安全生产事故等问题。2、建筑施工企业建设管理各阶段信用风险分析工程总承包模式下,建筑施工企业作为总承包单位分别在项目投标、合同签订、项目建设实施、项目完工阶段,面临多方面的信用风险。项目投标阶段在项目投标阶段,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信用风险主要来自对业主方与项目的信息不对称。目前,国内建筑市场信用管理机制尚不成熟,许多施工企业缺乏多业主方资信情况的调查了解,不清楚项目的资金来源和到位情况。甚至受国内建筑市场竞争压力影响,即便事先获悉业主方资信情况或项目资金情况存在风险,为了承接项目也选择忽视,更不乏以垫资带资、低价中标为竞标策略的情况存在,在前期埋下严重的业主信用风险。合同签订阶段工程总承包模式是近几年国内开始探索的全新工程实施组织结构方式,在合同管理方面缺乏成熟、完善的管理经验,存在业主方与总包单位权责模糊等合同管理问题。受业主方长期形成的强势市场地位影响,施工企业往往“责大于权”,在工程款支付、结算、违约和保证金退还等方面缺乏明确规定,导致后期回款面临风险。建设实施阶段在项目建设实施阶段,施工企业作为总包单位不仅面临来自业主方的工程款支付风险,还面临来自各分包方的合同履约风险。1一方面业主拖欠工程款支付、不及时验工计价,将导致施工过程中应收账款拖欠,施工企业资金成本压力增大;2另一方面如设计分包、劳务分包、材料分包等分包商未能按照合同履约,出现设计深度不够、建材质量不达标等问题,不仅严重影响工期进度,甚至可能导致恶劣的工程质量安全事故。项目完工阶段在项目完工阶段,业主方拖欠工程验收、不办理竣工结算、不确认工程变更与索赔、拖延归还工程保证金,造成施工企业应收工程款、变更索赔款、工程保证金等款项无法及时回收。综上,建筑施工企业作为工程总承包单位,在项目建设管理的各个阶段都面临着较为复杂严峻的信用风险威胁,不仅影响施工企业的应收账款、保证金管理,还可能形成工程质量、施工安全生产、农民工工资发放等风险问题。尤其,大型基础设施工程与城市公共项目的质量安全保障直接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业主、设计分包、材料供应商等信用个体的守信履约直接影响着整体建筑市场信用环境的塑造,建筑施工企业应重视自身信用风险管理。3、建筑施工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在工程总承包模式快速应用推广的当下,建筑施工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建立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制度信用风险管理制度,是成熟建筑市场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中较为重要的一项。依据企业制定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管理人员能够通过对相关信用主体进行动态的信用风险识别、跟踪、评估、应对,有效地降低业主、分包商信用风险。如项目投标前对业主资信情况和项目情况进行调查、评估;对分包商资信、业绩、管理实力进行调查评估等。目前国内建筑施工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建设普遍处于空白状态,缺乏相应的人才、团队、技术与管理实力,上述信用风险管理内容可以通过委托专业的信用管理服务机构完成。拓展融资渠道,提高抗风险能力业主方“拖欠工程款发放”与“保证金退还”是造成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在“垫资带资”等不规范市场现象屡见不鲜的情况下,这种财务风险更被放大化。融资,是企业提高自身财务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增加融资渠道,提高融资额度,保证财务资金来源的多样与稳定,帮助企业具备更强的财务抗风险能力。重视合同管理,善用工程担保在合同签订阶段,建筑施工企业应重视合同条款、内容的制定,明确与业主方的权利责任划分,如工程款的支付节点、方式、违约责任等,降低后期业主拖欠工程款发放风险。善用工程担保制度,向业主争取工程款支付担保,而后通过银行、保险公司、担保公司提供的工程款支付担保保函,为自身应收工程款形成保障。利用工程保险,建立保险保障工程保险是应对各类建设工程质量、安全、财产、职业责任风险的有效保障方式。工程总承包模式下,建筑施工企业作为总承包单位对项目工程的投资、进度、质量与安全控制全面负责,应重视工程保险投保,利用建安一切险、IDI保险、安责险、各类职业责任险为项目提供财产、质量、安全等全方位的保险保障。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策略是什么呢?

(一)风险预防x0dx0a预防策略是指信用卡风险尚未发生时,发卡机构事先采取的一定的防备性措施以减少或降低信用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这里对签名制管理、挂失止付管理和透支进行具体分析。x0dx0a1.签名制的风险管理x0dx0a2.挂失止付的风险管理x0dx0a3.透支风险管理x0dx0a(二)风险的分散转移x0dx0a 分散转移方法是信用卡风险管理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指发卡行通过某些合法的交易方式或业务手段将自己所面临的信用卡风险分散转移给其他经济主体承担的一种策略。x0dx0a1.向担保人转移x0dx0a2.向保险机构转移x0dx0a(三)风险回避x0dx0a 风险回避是发卡机构因发现从事某种经营活动可能带来风险损失,有意识地采取回避措施,放弃或拒绝某项业务

信用风险的管理方法

管理信用风险有多种方法。传统的方法是贷款审查的标准化和贷款对象多样化上。近年来,较新的管理信用风险的方法是出售有信用风险的资产。银行可以将贷款直接出售或将其证券化。银行还可以把有信用风险的资产组成一个资产池,将其全部或部分出售给其它投资者。当然,使用各种方法的目的都是转移信用风险而使自己本身所承受的风险降低。不过,这类方法并不完全满足信用风险的管理需要。贷款审查标准化和贷款对象分散化贷款审查的标准化和贷款对象分散化是管理信用风险的传统方法。贷款审查标准化就是依据一定的程序和指标考察借款人或债券的信用状况以避免可能发生的信用风险。例如:如果一家银行决定是否给一家公司贷款,首先银行要详细了解这家公司的财务状况。然后,应当考虑借款公司的各种因素,如盈利情况,边际利润、负债状况和所要求的贷款数量等。若这些情况都符合贷款条件,则应考虑欲借款公司的行业情况,分析竞争对手、行业发展前景、生产周期等各个方面。然后,银行就依据贷款的数量,与公司协商偿还方式等贷款合同条款。尽管共同基金与债券投资并不能确定投资期限,他们也是通过类似的信用风险分析来管理投资的信用风险。另一方面,银行可以通过贷款的分散化来降低信用风险。贷款分散化的基本原理是信用风险的相互抵消。例如:如果某一个停车场开的两个小卖部向银行申请贷款,银行了解到其中一家在卖冰淇淋,另一家则卖雨具。在晴天卖冰淇淋的生意好,卖雨具的生意不好。而在雨天则情况相反。因为两家小卖部的收入的负相关性,其总收入波动性就会较小。银行也可利用这样的原理来构造自己的贷款组合和投资组合。在不同行业间贷款可以减少一定的信用风险。贷款审查标准化和投资分散化是管理信用风险的初级的也是必须的步骤。而利用这两个步骤控制信用风险的能力往往会因为投资分散化机会较少而受到限制。例如,因为商业银行规模较小,发放贷款的地区和行业往往是有限的。贷款发放地区的集中使银行贷款收益与当地经济状况密切相关。同样,贷款发放行业的集中也使银行贷款收益与行业情况紧密相关。而且,在贷款发放地区和行业集中的情况下,往往对贷款审查标准化所依赖的标准有所影响,不能从更为广泛的角度考虑贷款收益的前景。因此,利用上述传统方法控制信用风险的效果是有限的。资产证券化和贷款出售近年来,管理信用风险的新方法是资产证券化和贷款出售。资产证券化是将有信用风险的债券或贷款的金融资产组成一个资产池并将其出售给其它金融机构或投资者。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因为通过投资多个贷款或债券的组合可以使信用风险降低,所以这种资产组合而产生的证券是有吸引力的。同时,购买这样的证券也可以帮助调整投资者的投资组合,减少风险。因为上述原因,资产证券化发展迅速。在美国市场,1984年资产证券化交易量基本为0,而到1994年达到750亿美元。贷款出售则是银行通过贷款出售市场将其贷款转售给其它银行或投资机构。通常,银行在给企业并购提供短期贷款后,往往会将其贷款出售给其它投资者。极少数时候,银行可以对某一单一并购提供大量贷款,这种情况下信用风险分析就显得十分重要。在美国市场,贷款出售交易量由1991年的 2000亿美元迅速增加到1994年的6650亿美元。资产证券化和贷款出售均为信用风险管理的有效工具。不过,资产证券化只适合那些有稳定现金流或有类似特征的贷款项目,例如,房地产和汽车贷款。所以,最新的信用风险管理工具是依靠信用衍生工具。

企业信用管理的信用风险

信用管理研究|工程总承包模式下的施工企业信用风险分析-工保网在工程总承包模式下,作为建设项目的主要实施与管理者,建筑施工企业承担着包括设计、施工、采购等多个建设环节的综合建设管理任务,面临着较为严峻复杂的信用风险威胁。这里主要就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信用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信用风险管理建议。1、建筑施工企业信用风险特点工程建设活动具有投资金额较大、建设周期较长、管理难度较大、风险环节较多等风险特点。在建设管理过程中,业主与承包商各自承担着一定的建设管理任务,面临着一定的信用风险威胁。但由于国内建筑市场长期处于明显的买方市场,业主占据有利市场地位,承包商在合作中常常陷入盲目与被动状态,信用风险威胁相对更为严重。尤其在工程总承包模式快速推广应用的当下,建筑施工企业作为工程总承包单位角色之一,承担着包括设计、施工、采购、试运行等综合管理任务,对项目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工期进度、投资控制全面负责,面临着更为严峻复杂的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关系复杂工程总承包模式下的信用关系,除了“业主与总承包单位”还包括“总承包单位与分包单位”,信用关系较为复杂。同时,许多大型基础设施工程、城市公共项目的业主都为政府部门,因此,施工企业面临的信用关系主体也不只是市场企业,还包括政府部门。政府部门既是维护建筑市场秩序的“裁判员”,又同时下场成为“运动员”,形成更为复杂的信用关系,对市场公平性造成一定影响。信用风险类型多样在传统发包模式中,建筑施工企业承担项目的施工建设任务,主要面临的信用风险即为与业主之间的应收工程款与各类保证金等财务风险。在工程总承包模式中,除上述财务风险,建筑施工企业面临来自设计分包单位、材料供应商等信用主体的信用履约风险。信用风险影响严重工程总承包模式赋予了建筑施工企业更多的建设管理使命,同样也令其面临更为复杂多样的信用风险环境,对项目投资、工期、质量与安全控制工作造成风险威胁。如业主拖延支付工程款、强行介入设计施工等环节管理工作;分包商设计深度不足、设计变更频繁、建筑材料或所用机械设备不符合质量标准等,极易引起工期延误、投资超概、拖欠农民工工资支付,甚至各类工程质量与安全生产事故等问题。2、建筑施工企业建设管理各阶段信用风险分析工程总承包模式下,建筑施工企业作为总承包单位分别在项目投标、合同签订、项目建设实施、项目完工阶段,面临多方面的信用风险。项目投标阶段在项目投标阶段,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信用风险主要来自对业主方与项目的信息不对称。目前,国内建筑市场信用管理机制尚不成熟,许多施工企业缺乏多业主方资信情况的调查了解,不清楚项目的资金来源和到位情况。甚至受国内建筑市场竞争压力影响,即便事先获悉业主方资信情况或项目资金情况存在风险,为了承接项目也选择忽视,更不乏以垫资带资、低价中标为竞标策略的情况存在,在前期埋下严重的业主信用风险。合同签订阶段工程总承包模式是近几年国内开始探索的全新工程实施组织结构方式,在合同管理方面缺乏成熟、完善的管理经验,存在业主方与总包单位权责模糊等合同管理问题。受业主方长期形成的强势市场地位影响,施工企业往往“责大于权”,在工程款支付、结算、违约和保证金退还等方面缺乏明确规定,导致后期回款面临风险。建设实施阶段在项目建设实施阶段,施工企业作为总包单位不仅面临来自业主方的工程款支付风险,还面临来自各分包方的合同履约风险。1一方面业主拖欠工程款支付、不及时验工计价,将导致施工过程中应收账款拖欠,施工企业资金成本压力增大;2另一方面如设计分包、劳务分包、材料分包等分包商未能按照合同履约,出现设计深度不够、建材质量不达标等问题,不仅严重影响工期进度,甚至可能导致恶劣的工程质量安全事故。项目完工阶段在项目完工阶段,业主方拖欠工程验收、不办理竣工结算、不确认工程变更与索赔、拖延归还工程保证金,造成施工企业应收工程款、变更索赔款、工程保证金等款项无法及时回收。综上,建筑施工企业作为工程总承包单位,在项目建设管理的各个阶段都面临着较为复杂严峻的信用风险威胁,不仅影响施工企业的应收账款、保证金管理,还可能形成工程质量、施工安全生产、农民工工资发放等风险问题。尤其,大型基础设施工程与城市公共项目的质量安全保障直接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业主、设计分包、材料供应商等信用个体的守信履约直接影响着整体建筑市场信用环境的塑造,建筑施工企业应重视自身信用风险管理。3、建筑施工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在工程总承包模式快速应用推广的当下,建筑施工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建立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制度信用风险管理制度,是成熟建筑市场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中较为重要的一项。依据企业制定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管理人员能够通过对相关信用主体进行动态的信用风险识别、跟踪、评估、应对,有效地降低业主、分包商信用风险。如项目投标前对业主资信情况和项目情况进行调查、评估;对分包商资信、业绩、管理实力进行调查评估等。目前国内建筑施工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建设普遍处于空白状态,缺乏相应的人才、团队、技术与管理实力,上述信用风险管理内容可以通过委托专业的信用管理服务机构完成。拓展融资渠道,提高抗风险能力业主方“拖欠工程款发放”与“保证金退还”是造成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在“垫资带资”等不规范市场现象屡见不鲜的情况下,这种财务风险更被放大化。融资,是企业提高自身财务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增加融资渠道,提高融资额度,保证财务资金来源的多样与稳定,帮助企业具备更强的财务抗风险能力。重视合同管理,善用工程担保在合同签订阶段,建筑施工企业应重视合同条款、内容的制定,明确与业主方的权利责任划分,如工程款的支付节点、方式、违约责任等,降低后期业主拖欠工程款发放风险。善用工程担保制度,向业主争取工程款支付担保,而后通过银行、保险公司、担保公司提供的工程款支付担保保函,为自身应收工程款形成保障。利用工程保险,建立保险保障工程保险是应对各类建设工程质量、安全、财产、职业责任风险的有效保障方式。工程总承包模式下,建筑施工企业作为总承包单位对项目工程的投资、进度、质量与安全控制全面负责,应重视工程保险投保,利用建安一切险、IDI保险、安责险、各类职业责任险为项目提供财产、质量、安全等全方位的保险保障。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方法有哪些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一般方法:  一、建立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或培养信用管理人员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和综合性较强的工作,必须由特定的部门和组织才能完成。企业信用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能主要包括建立信用管理制度、客户授信、应收账款管理和坏帐处理等。成立企业内部独立的信用风险管理部门的主要优势表现在:  对外树立企业信用形象,坚决执行企业的信用政策;  对内随时监控信用政策,并及时调整;  专业化、规范化的管理,防止一切人为因素造成损失;  信用部门的“红脸”角色和销售部门的“白脸”角色是收账的最佳方式。  二、建立客户资信调查和评估机制  建立客户资信调查和评估机制,就是要在交易前调查和评估客户的信用状况,做出科学的信用决策。这项业务既可以由企业内部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完成,也可以委托专门的资信调查机构完成。资信调查的渠道包括客户直接提供的资料、实地调研、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政府其它相关部门等。调查内容包括企业概况、历史背景、组织管理、经营状况、财务状况、信用记录、发展前景等。企业应建立起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调查和评估方式,保证客户信用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和适时性。  客户资信评估的方法由于企业注重方面的不同,所以选择的评价内容也就不同,因而评价的方法也有所不同。目前,对于客户的资信评估,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5C要素分析法(专家意见法),是指通过分析影响信用的5个方面来判断客户信用状况的一种方法。客户的资信程度通常取决于5个方面,即客户的品质(Character)、偿还能力(Capacity)、资本(Capital)、抵押品(Collateral)和经济状况(Conditions)。企业通过对客户进行以上5个方面的定性分析,基本上可以判断其信用情况。第二种方法是信用评分法,是指对评价内容的指标进行考核评定信用分数,按每一项目内容给定分数计分,最后得出总分,再按得到的总分确定客户的资信等级。  三、制定客户信用政策,加强客户授信管理  客户信用政策是指企业信用管理部门在特定的市场环境下,通过权衡应收账款的效益与成本,对处理客户的应收账款所制定一系列政策,主要包括信用标准、信用额度、信用期限、现金折扣等。  信用标准是指企业用来衡量客户是否有资格享受商业信用的最低条件。这是企业向客户提供商业信用的首要前提。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参考客户资信评价的方法确定信用标准。  信用额度是在信用条件下,企业授予客户的赊销限额。确定信用额度的途径有:(1)递增法:不论是否评估客户等级,均按规定逐步放宽信用标准;(2)信用评级法:将客户主要信用要素设置权重,综合评分后授信(信用评级法主要适用于新客户的评估);(3)动态评估法:通过对客户财务、付款、基本要素的评估,区分客户等级并授信(动态评估法主要适用于老客户的评价);(4)模型分析法:通过对几项主要财务数据的分析,推断客户破产概率和发展趋,如Z分析模型等。  信用期限是企业允许符合信用标准的客户赊销账款的最长期限,即延期收款期限。延长信用期限,可以提高企业商品的竞争能力,刺激销售增长,增加营业收入;但同时会使企业平均收款期限延长。企业在确定信用期限时,必须权衡延长信用期限的收益与费用。  现金折扣是指给予提前付款的客户的优惠安排,包括两个要素:折扣期限和折扣率。折扣期限是提供优惠安排的有效期限,折扣率是提供优惠的程度。现金折扣的优点是可以加快资金周转,有利于账款回收,减少坏帐,而缺点是利息损失巨大。  四、建立应收账款管理和回收机制  应收账款管理和回收机制,就是在应收账款发生后,通过一系列管理措施监控账款,保障账款按时回收。应收账款管理的内容主要有:(1)控制应收账款的限额和收回的时间;(2)充分估计应收账款的持有成本和风险;(3)及时组织安排到期和逾期的应收账款的催收。  企业应当根据行业特点和自身情况,分别建立:(1)应收账款预算与总量控制制度;(2)销售分类账管理制度;(3)应收账款日常管理制度;(4)应收账款的跟踪管理制度;(5)债权管理制度;(6)收账政策等。  五、建立企业信用文化  信用风险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需要企业领导、财务人员与销售人员以及客户的通力配合与努力来实现。企业必须逐步建立信用文化,加强全员信用风险意识。同时,要通过各种形式的信用管理专业培训,提升全员的信用风险管理水平。

信用风险事中管理的主要方法有()。

【答案】:A、C、D事中管理的主要方法是:建立针对借款人的信用恶化预警机制;建立不良贷款的分析审查机制;监控、监测借款人的资金用途和使用状况;为借款人提供理财服务;提前转让债权;争取政府支持;帮助借款人开辟市场;追加贷款;贷款展期;行使抵押权或质押权;追索保证人;向法院起诉等。

信用风险管理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的演变

近20年来,国际银行业信用风险管理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80年代初因受债务危机影响,银行普遍开始注重对信用风险的防范与管理,其结果是《巴塞尔协议》的诞生。该协议通过对不同类型资产规定不同权数来量化风险,是对银行风险比较笼统的一种分析方法。1999年6月3日,巴塞尔银行委员会发布关于修改1988年《巴寒尔协议》的征求意见稿,该协议对银行进行信用风险管理提供更为现实的选择。一方面,对现有方法进行修改,将其作为大多数银行计算资本的标准方法,并且对于某些高风险的资产,允许采用高于100%的权重。另一方面,巴塞尔银行委员会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摩根等国际大银行使用的计量信用风险模型。但是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模型的有效性,信用风险模型还不能在最低资本限额的制定中发挥明显作用。委员会希望在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和实验后,使用信用风险模型将成为可能。2、九十年代以来一些大银行认识到信用风险仍然是关键的金融风险,并开始关注信用风险测量方面的问题,试图建立测量信用风险的内部方法与模型。其中以J.P.摩根的Credit Metrics信用风险管理系统最为引人注目。1997年4月初,美国J.P.摩根财团与其他几个国际银行——德意志摩根建富、美国银行、瑞士银行、瑞士联合银行和BZW共同研究,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评估银行信贷风险的证券组合模型-Credit Metrics。该模型以信用评级为基础,计算某项贷款或某组贷款违约的概率,然后计算上述贷款同时转变为坏账的概率。该模型覆盖了几乎所有的信贷产品,包括传统的商业贷款;信用证和承付书;固定收入证券;商业合同如贸易信贷和应收账款;以及由市场驱动的信贷产品如掉期合同、期货合同和其他衍生产品等。3、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金融业风险出现了新特点,即损失不再是由单一风险所造成,而是由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等联合造成。金融危机促使人们更加重视市场风险与信用风险的综合模型以及操作风险的量化问题,由此全面风险管理模式引起人们的重视。所谓全面风险管理是指对整个机构内各个层次的业务单位,各种类型风险的通盘管理。这种管理要求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及各种其他风险以及包含这些风险的各种金融资产与资产组合,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到统一的体系中,对各类风险再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并加总,且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这种方法不仅是银行业务多元化后,银行机构本身产生的一种需求,也是当今国际监管机构对各大金融机构提出的一种要求。在新的监管措施得到落实后,这类新的风险管理方法会更广泛地得到应用。继摩根银行推出Credit Metrics之后,许多大银行和风险管理咨询及软件公司已开始尝试建立新一代的风险测量模型,即一体化的测量模型,其中有些公司已经推出自己的完整模型和软件(如AXIOM软件公司建立的风险监测模型),并开始在市场上向金融机构出售。全面风险管理的优点是可以大大改进风险——收益分析的质量。银行需要测量整体风险,但只有在具有全面风险承受的管理体系以后,才有可能真正从事这一测量。4、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迅猛发展,一种用于管理信用风险的新技术——信用衍生产品逐渐成为金融界人们关注的对象。简单地说,信用衍生产品是用来交易信用风险的金融工具,在使用信用衍生产品交易信用风险的过程中,信用风险被从标的金融工具中剥离,使信用风险和该金融工具的其他特征分离开来。虽然最早的信用衍生产品早在1993年就已产生,当时日本的信孚银行为了防止其向日本金融界的贷款遭受损失,开始出售一种兑付金额取决于特定违约事件的债券。投资者可以从债券中获得收益,但是当贷款不能按时清偿时,投资者就必须向信孚银行赔款。但只有最近几年,信用衍生产品才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1997年底,全球信用衍生产品未平仓合约金额只有1700亿美元,1998年底的这一数字为3500亿美元。而到了2000年底,这一数字更是增加到了7400亿美元。

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目录

第一章 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概述第一节 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界定第二节 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对象与主要内容第三节 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功能第四节 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战略第二章 国际银行业信用凤险管理的发展趋势第一节 银行业信用风险管理的发展第二节 国际银行业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和趋势第三节 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主要内容与理念第四节 关于标准法与内部评级法的运用及影响第三章 授信凤险管理机制第一节 授信客户信用风险管理与控制第二节 授信资产风险识别与预警第三节 授信风险资产的止损及债权保障第四节 授信管理中的反欺诈第四章 统一授信管理第一节 统一授信的界定与基本架构第二节 统一授信的原则与流程第三节 风险限额的确定与调整第四节 授信额度管理第五章 主要授信业务风险管理第一节 银行房地产授信业务风险管理第二节 贸易融资授信业务风险管理第三节 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第四节 或有资产授信风险管理第六章 客户信用评级第一节 客户信用评级的功能和基本架构第二节 评级中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第三节 违约概率第四节 评级与贷款风险分类及准备金提取第七章 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理论及应用第一节 利用风险度量技术管理信用风险第二节 现代资产组合理论的应用第三节 信用衍生产品的运用第四节 信用资产的定价管理第八章 国别(地区)风险与行业风险分析第一节 国别(地区)风险的度量与管理第二节 行业风险的度量与管理第三节 信用风险与经济资本和合理配置第九章 基于信用风险管理的银行绩效评价第一节 贷款风险分类第二节 RAROC方法第三节 SVA方法第四节 信用风险管理与绩效评价第十章 授信资产保全第十一章 社会信用体系与法律的应用参考文献

如何规避信用风险

问题一:如何防范银行信用风险 一般来说贷款业务都会存在风险,也就是常说的风险无处不在。信贷风险主要包括操作风险、市场风险等,邮储小贷目前主要风险应当以道德风险、操作风险为主要风险。 具体防范措施不是一、二句可说完的,这方面内部有很多文件、规定了。你可以向信贷部门咨询。 问题二:如何防范信用风险 楼主的问题太过宽泛啦,银行管理信用风险有一整套体系,包括建立内部评级系统。当然目的不是不要风险,没有风险就没有收益,只是承担的风险要在银行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 问题三:如何防范潜在的信用风险 防范业务风险争做业务标杆《业务运营风险典型案例集》学习心得体会通过学习《业务运营风险典型案例集》(第三辑),个人感触很多,许多案例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活生生的故事,从事柜员工作将近6年,有些情况自己也感同身受,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些问题的发生不外乎两种情况:一是不熟悉相关规章制度、不清楚风险防范措施;另一种就是漠视规章制度存在,投机取巧,铤而走险。通读整篇案例,有三点体会:一是要加强柜员业务学习,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各项业务规定、要求和风险点,熟悉各项业务的风险环节,树立严谨操作的工作作风,严格按操作流程办理业务,提高强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和操作风险的规避能力。二是要增强现场问题的处置能力,始终秉承保证客户账户资金安全是优质服务、赢得客户依赖基础这一理念,对客户提出的一些不符合制度规定、操作流程的业务要求,应尽力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避免风险事件上升为损失事件。三是要恪守职业规范。珍惜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爱惜现在的岗位,真正把工作当事业,视荣誉为生命。严格遵守《员工行为守则》和《员工行为禁止性规定》,不踩“高压线”,不打“擦边球”,认真对待每一名客户,处理好每一笔业务,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 问题四:怎么防范企业的信用风险 建议您在网上搜索,这样的一个话题有很多论文都在期刊上有所提出 问题五:信用的风险规避 民间借贷是我国信用体系的一个非正规的信用模式,由于缺乏一定的监管所以该方式存在一定的风险,如何科学有效的来降低这种借贷风险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功课 :1、 一定要严格的审查市场准入机制,对一些民间借贷机构的资质进行审核,对具备一定的资金、可以依法经营的私人钱庄,可以在一定的期限内专为民间金融机构;另外一方面对于那些为了谋取高利贷的人一定要给予鲜明的打击与取缔,维护金融的良好秩序。2、 信贷的利率更加要透明化的管理,规范这种民间的借贷我们要充分的来考虑借贷的需求,还需要纳入我们的有效管理方式,可以根据放贷人的资质等级要求来进行上下的浮动,利用一些市场竞争推动借贷规范发展。3、 信贷引入实体经济,民间有很多的资本,哪里需要那里去。但是我们还需要进入实体产业的循环环节,这样才可以推动实体经济可持续的发展。而不是仅仅的作为一些游离资本到处的游荡,最好是合法、规范的使用起来。4、 信贷的资金的流动更加需要加强,还要实施有效的管理。要设立一些专门的监管机构来对其借贷行为进行监管,对资金进行监测管理,要进口的建立完善、健全、科学统计的监测指标,对一些民间借贷的资金流向、投向等情况要进行必要的监管、引导,防止一些私人房贷到处有 。 问题六:如何防范信用风险,做好这10点是关键 加强信用风险的管理和控制,具体包括五个环节:1、限额管理。2、信贷审批。包括贷款定价、贷款发放环节。3、贷后管理。贷款转让、贷款重组等。4、经济资本计量与配置。5、资产证券化与信用衍生产品。 问题七:如何做到规避风险? 首先,是一定按老师方法操作学习,规避风险也是很重要的,到今日英才,学习0基础股票, 问题八:如何规避信用销售风险 当然,在供给过剩的买方市场环境下,赊购赊销肯定会仍然盛行。这就要求企业在内部运作机制上,建立相应的体系,将超期欠款的风险将到最低。 首先,企业一定要建立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合作前期要严格审查客户资料;中期建立信用管理保障机制;销售部门在签约时一定要考虑到各种风险因素,保障或转嫁信用风险。 其次,企业一定要培训销售人员和信用控制人员,尽早发现欠款风险,尽早采取措施。一旦形成逾期欠款,则要马上采取相应措施,多种渠道催收。 问题九:防范银行信用风险的措施 为了防范银行信用风险,建议采取以下对策:   1、强化信用教育,倡导信用至上。培养公民的信用意识,在全社会加强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培养企业的信用意识,使企业认识到良好的信用是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培养 *** 及其经济管理、司法部门的信用意识,使他们认识到社会信用是建立规范的经济秩序的保证。   2、加强政策引导,净化信用环境。推行信用公示制度,综合治理破坏银行信用的行为。经常组织在新闻媒体上公布一批企业信用等级,让诚实守信企业得到更多、更好的金融服务和支持;让不讲信用的企业受到曝光,并受到联合制裁。  3、建设信用记录制度,防止银行误入“信用陷阱”。商业银行应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建设信用记录制度的经验,按市场化运作,建立经营银行信用信息的专业化公司,开展联合征信业务,从企业、银行、税务等部门全方位地收购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诚实守信情况等综合信息,形成客户信用调查报告同时建立企业信用公共信息平台。   4、理顺产权关系,明确银行信用关系的主体。使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真正成为治理结构完善、运行机制健全、经营目标明确、产权关系清晰的市场经济主体,从而真正奠定银行信用往来的基础,使信用交易的授信方有清晰的产权边界,能够独立地承担相应的责任。 问题十:金融市场的风险有哪些如何规避? 20分 就我的理解来看:金融风险主要有利率风险、外汇风险和管理风险以及信贷风险。 那么规避风险也应该具有针对性,应当从金融风险的种类、产生原因进行规避或者预防。 首先,金融抑制的背景下,可能会造成一定的效率损失,但可能会抑制一定的风险,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金融抑制可能会造成影子银行的发展,而影子银行的发展如果脱离了合理的监管也很有可能造成金融泡沫产生金融风险。 其次,国家应当维持一个较为适当的外汇水平,不能出现过大的逆差或者顺差,要利用多种手段平衡国际收支稳定外汇水平; 再次,加强金融管理制度建设,防范可能因为管理体系不当而造成的金融风险; 最后,针对信贷风险来说,一方面应当维护经济社会的稳定,给予投资者充分的信心,防止挤兑事件的发生发展,另一方面,应当维持一个较为适当的杠杆水平,不应单纯为了盈利而过分提高金融业的杠杆水平。否则高杠杆能够短时间内维持经济的繁荣发展,但是可能会造成金融危机的产生。 望采纳!

浅谈电子商务中的信用风险管理

浅谈电子商务中的信用风险管理   [摘要] 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信用风险已成为参与电子商务企业所面临的最主要风险之一。针对电子商务活动中的诚信缺失行为和信用危机现象,应通过制定电子商务风险监控和管控措施,建设一个高效、规范的企业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管理制度与内部控制体系,建立健全电子商务社会信用保障体系。构筑全方位、全过程的电子商务信用风险预警、监测、转移、防范和信用违法行为惩戒记录机制。   [关键词] 电子商务 信用风险管理 社会信用保障体系   随着网络的发展,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人们从事商务活动的新模式。与传统商品交易方式相比,电子商务的优势明显。但由于网络信息本身具有虚拟性和不稳定性,电子商务信息易被修改、毁坏与丢失,加之参与电子商务的主体诚信问题及网络技术发展的局限,使得电子商务信息的真卖性与安全性难以得到保障。因此,电子商务与传统的商品交易方式相比对信用风险管理的要求更高。如何取得并维持顾客的信任是电子商务成功的关键所在,欲发展电子商务必须先加强电子商务中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建设,建立社会信用保障体系。    一、信用机制建设成为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当务之急   2010年一季度,中国互联网网民新增2000万人,网民总数达到4.04亿人。伴随网络用户数量的持续增加,网上购物等电子商务活动逐渐被我国公众所接受,电子商务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这为企业提供了广阔的电子商务机遇。但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有关市场经济制度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社会信用保障体系尚未建立起来;企业的市场行为随机性大,不少企业的诚信度还不高;市场信用交易不发达,社会普遍缺乏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意识和信用道德规范,诚信缺失行为盛行,“三角债”、假冒伪劣商品泛滥等信用危机现象随处可见。这些诚信缺失行为和信用危机现象无疑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并且也成为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绊脚石。   目前,我国社会信用保障体系仅在少数行业开始建立,不少企业尚未建设内部信用管理制度,大多企业根本就没有设置信用管理部门。人们在电子商务活动中不重视对客户信用状况进行调查与评估,时常错误地选择交易对象,从而导致违约或不履行合同等情况的发生。因此,发展我国电子商务的当务之急是加快建设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建立电子商务社会信用保障体系。    二、企业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的建设   信用风险是指商品交易主体不能按事先达成的协议履行其义务的潜在可能性。信用风险会使商品交易主体因未能获得预期的商品交易收益而承担财务上的损失。因此,信用风险管理的目标就是通过采取将信用风险限制在可以接受范围内的措施而获得最高的风险调整收益。目前,信用风险的定量化工具、技术及模型等理论研究都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体系。基于此,对电子商务的信用风险以及信用风险管理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1、建立健全企业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   借助贯彻执行国资委颁发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和财政部制定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强大东风。优化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制定电子商务风险监控和管控措施,构建一个全方位、全过程的高效、规范的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预防并降低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应该包括信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决策体系、评价体系等内容,其中尤其是要加强信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建设。建立高效并目相互监督的信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是提高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管理效率的关键。   加强电子商务客户档案管理,根据客户信用信息的变化,及时调整电子商务交易品种与规模,建立合理的应收账款回收机制。为了防止坏账,当账款逾期在3个月以内,由企业内部的信用部门进行追收;对于超过3个月的应收账款,应寻求外部专业机构的力量协助追收;对于超过半年的应收账款就必须作为坏账处理,应采取法律行动追讨逾期账款。对于前任领导经营中产生的逾期账款不能继续作为应收账款保留在账上,而应将这部分应收账款作为坏账处理。   在企业内部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倡导和强化风险意识,树立全方位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管理理念,实行事前预测、事中管理、事后处置的全过程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管理行为。通过建立这一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管理文化,使员工以诚实守信、审慎务实的态度来对待每一次电子商务业务,建立一支作风严谨、技术精湛的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管理队伍。   2、建设具有电子商务信用风险预警、监测、转移和防范功能的电子商务网络系统   加快电子商务风险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建立一套具有电子商务信用风险预警、监测、转移和防范功能的电子商务网络系统。各相关电子商务的网站都应发挥自身掌握的信息技术优势,建立起功能强大的电子商务信息数据库和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开展信用风险的定量化工具、技术及模型等研究。采用适当模型计量信用风险,实行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的量化分析与控制,从而降低电子商务参与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成本,提高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管理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在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做好重点电子商务客户的信用风险内部评级,建立电子商务客户的信用风险识别管理系统。   3、借鉴国际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经验,开发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管理模型   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量化分析方法主要有信用风险因素评估的“6C”法和信用评级法等。“6C”法是指根据商品交易主体的品德(character)、能力(capacity)、资本(capital)、担保(conater-a1)、经营环境(condition)和经营连续性(continuity) 等六个因素评定其信用程度(履行商品交易责任的能力及其可信任程度)。信用评级法主要采用z值模型对体现参与商品交易企业的赢利、营运等能力的财务指标 (销售利润率、资本金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和营业资产周转率等)进行加权计算进行信用风险等级评分。   近年来,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已成为国际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针对电子商务特点研发信用风险度量模型,通过信用风险度量模型计算电子商务的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识别和量化电子商务的信用风险,为防范电子商务信用风险提供了强大武器。在构筑电子商务信用风险度量模型时,应采用通用信用语言,注意电子商务过程中的信用许可范围。

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内容简介

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运行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风险类型。本书结合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信用风险管理的理念,系统介绍了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内涵、对象与主要功能,阐述了国际银行业信用风险管理趋势,并从授信风险管理机制、授信业务风险管理、客户信用评级、银行信用风险度量方法与模型、国别(地区)风险与行业风险分析等多个侧面介绍了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具体方法,论述了基于信用风险管理的银行绩效评价、授信资产保全以及社会信用体系与法律在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等内容。本书适于作为高等院校财经类各专业的教材,也适于作为商业银行从业人员的培训教材。

风险管理的工作流程是什么?

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识别与评估。内部控制措施。信息交流与反馈。监督评价与纠正。明确负责对部门所负责业务的风险的监测、记录、报告、考核等工作。各分支行的风险管理,主张仅设立风险管理部统一实行风险控制与管理。只有业务规模较大支行在各业务职能部门内设立风险管理岗位。信用风险。信用风险管理技术包括风险识别、度量、管理策略等多个方面。传统信用风险度量技术包括:专家评定制度、信用评分方法、信用评级和贷款风险度测算。目前,城市商业银行主要采取上述方法一种或多种组合。这些方法尽管具有简便明了,易于理解,对实践操作环境要求不高的优点。但缺点也十分显著:一是主要以会计账面价值为基础,但会计数据并不能全面反映公司的实际状况和前景,因而难以发现借款人经营状况中更细微、更快速的变化;二是主要借助定性分析,主观随意性较大,在防范道德风险上有缺陷;三是效率较低,耗费人力时间过多。因此国际银行业开始采取开发数学模型来度量信用风险,《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提出了相应的内部评级法。目前国际金融界较流行的内部信用风险模型有:KMV公司的信用监控模型、JP摩根的信用度量术模型、麦肯锡公司的信贷组合观点模型等。市场风险。主要包括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利率的变化,可能导致的资产的回报率变得更低或负债变得更为巨大。这种风险针对利率敏感型资产和敏感型负债而言,它直接影响利差,从而影响盈利。汇率风险又称外汇风险,当商业银行经营外汇业务时,汇率变化可能导致银行相关资产变低或负债变大,从而对银行形成亏损。市场风险的综合度量技术主要有风险状况图、VaR方法、压力测试法、情景分析法等。操作风险。对操作风险的度量,国际上一些银行开始对风险因素进行跟踪研究,但多数银行的跟踪还处于初级阶段。只有少数银行采用程度不同的统计技术来评估风险,方法主要有基本指标法、标准化方法、内部衡量法、损失分布法等。但关注操作风险的度量及管理无疑对城市商业银行具有特别重要的前瞻意义。风险预警。管控风险的前提是必须识别风险。建立风险预警机制,事前揭示、报告风险,防患于未然,是全面风险管理的关键环节。一叶落知天下秋,事物的变化由量变到质变,变坏之前必然有征兆。收集、整理、归纳这些导致变化的因素,形成系统化的预警信号,进行风险预报,可以为控制化解风险争取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如在信用风险预警上,一般包括财务风险预警和非财务因素预警两个方面。财务因素预警,通过对借款人财务会计数据关注,计算其财务指标值,并与标准值对比分析指标变化,揭示指标值变化隐含的实质。非财务因素预警,通过对借款人行业风险、经营风险、管理风险分析,总结归纳出影响贷款归还的早期预警信号,并建立预警模型,形成风险预警提示报告制度。考核与评价。对风险内部控制的考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果没有考评,一切风险管理的制度设计努力都将付之东流,毫无意义。对风险内控的考评,首先要设计全面的考评规则,采取定性定量方法,从道德环境、风险识别和管理、内控组织效力、内部审计效力等方面进行评价。可以采取问卷式、评分式等辅助考评。其次对风险内控的考评要与经营管理目标的完成实现结合起来。将全面风险管理思想贯彻与经营目标责任制中,进行严格考评。

企业管理的信用风险

  导语:赊销是企业在产品销售过程中经常采用的营销方式,企业在通过赊销不断扩大市场的同时,应收账款会大量增加,坏帐损失等各种成本也会随之增加。因此,企业应该增强信用风险意识,加强信用风险管理,尽可能的减少因信用造成的损失。目前,如何对信用过程中出现的信用风险加强防范,是当今企业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企业建立客户信用管理,提高应收账款质量   应收账款是企业因赊销商品、产品、提供劳务而形成的债权,具体说是应向购货单位或接受劳务单位收取的款项或代垫的运杂费等。应收账款是企业市场竞争的产物,是企业拥有的、经过一定期间才能兑现的债权,因此,企业必须建立信用管理制度,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避免或减少损失的发生,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   一、积极而有效的信用管理,可以极大地提高应收账款的质量,使销售资金的使用更符合公司的整体利益和全局管理,以求得“最低赊销成本”和“最大销售成长”之间的平衡。   二、积极而有效的信用管理,可以加速应收账款的回收,缩短公司现金周期,改善公司现金流状况,使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有竞争力。    可以科学地测量客户的信用风险   预测信用风险的"一个难点是,客户信用风险的大小难以度量。一般来说,客户反映给业务人员或企业的信息都是零散的、表面的,甚至是虚假的。这些信息与客户真实的偿付能力或信用风险有怎样的关系?一些销售人员仅凭有限的信息就匆忙做出一个近于模糊的判断,最终导致销售失败。企业实行客户资信管理就是要全面、准确、定量地预测每个客户的信用风险程度。具体来说,通过客户资信管理,将使企业通过如下几个方面实现对客户信用风险科学的测量。    一、保证客户信息的真实、准确   获得真实准确的客户信息是准确预测客户信用风险大小的基本条件。有时,根据客户真实的信息,销售人员直接就能够做出决策判断。比如,当获得反映客户资不抵债的真实财务信息后,销售人员很容易就可以做出拒绝赊销的决定。企业有相当一部份货款被客户拖欠,最初的原因仅仅是由于掌握的客户信息不真实,不准确。    二、客户信息的集中统一管理   要准确地预测客户的信用风险,企业应尽可能全面地掌握客户信息。在缺少客户资信管理的情况下,客户的资信信息大都分散在各业务部门,甚至垄断在销售人员手中,管理决策人员难以获得全面的客户资信信息。    企业建立什么样的客户资信管理体系   企业的信用管理体系应该包括授信系统和收款系统两个部分。授信系统是一种风险管理措施,而收款系统是在商业信用已经发生的情况下保证企业及时收回应收账款而建立起来的正式流程。    一、授信系统。   第一,建立成文的信用政策。正式的信用政策能够给雇员和其他参与授信的工作人员重要的指导。虽然其详细程度因不同的公司而异,但有一个书面的政策确实可以帮助员工理解为什么、怎样和何时做出授信决策,并为员工提供详细的程序、规则等指导。首先,要确定信用工作的原则。为了增加销售,信用部门当然愿意授信于每位顾客,但要取决于公司为了增加销售而给予顾客的信用原则,即公司愿意承担多大风险。有些企业在授予顾客信用方面政策比较宽松,而通过强有力的收款系统来保证现金流,有些企业只给予最好的企业以信用。其次,规定信用部门的组织结构和权利。在这里,要规定报告的渠道和审批权的分配。第二,进行信用调查以及分析财务报表包括:调查被授信企业的历史和业务背景;分析该公司的财务能力和财务状况;预测该公司的财务前景;调查该公司过去的信用记录、名声。    二、收款系统。   良好的收款系统有助于公司改善流动资金的状况、减少坏账损失的同时维持与客户的合作关系并增加公司的销售。收款系统作为企业总体信用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与企业的信用系统相配合。企业可以根据企业所在的行业特点、竞争状况和企业自身的财务状况选择信用系统和收款系统的组合。    实现对客户信用管理的职能化、专业化   在处理与客户的各类业务关系中,企业内部各部门往往是从自身的目标和利益出发的。因此,企业开展客户资信管理工作,如果简单地依赖于某一两个部门的兼职性和非专业性工作,往往达不到设计要求,甚至事与愿违。例如,以销售部门担负客户的资信评估工作,通常会过分强调客户的交易价值而忽视其风险性。另外,如果不是很专业性地对客户的各类信用信息进行深入、综合性分析,决策人员则往往对客户的信用风险做出经验性的或片面的判断,造成交易决策错误。   由于我国企业尚未建立科学信用管理制度,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企业为扩大其销售额、增强市场竞争力而采取的赊销手段,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但如能建立积极有效的应收账款收账制度,则可降低应收账款平均收账天数、加速资金周转、降低坏账损失率,增加收益,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增强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和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

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

  如何加强信贷风险管理,提前识别和有效控制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在构建现代金融企业的进程中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造成信贷风险的主要原因  从内部来看:一是客户经理的素质风险。一些业务素质偏低的客户经理,一般很难对一笔贷款作出正确的判断,从而使贷款风险增大;而品德素质较差的客户经理,责任心不强,发现问题隐瞒不报,有些甚至帮助企业弄虚作假,把贷款置于损失边缘。二是管理机制未能奏效带来的管理风险。例如,贷前调查不细致,缺乏对客户偿债能力、经营现金流及信用状况的全面把握,致使向不符合借款条件或不具备偿还能力的客户发放贷款形成风险;贷后管理不到位,缺乏对企业的全面掌控,不能在第一时间识别风险,丧失最佳退出时机,等等。  从外部来看:一是借款人经营状况发生变化带来的经营风险。贷款一旦放出,主动权转移到借款人这边,借款人的经营风险将直接影响到贷款安全。二是担保失效带来的担保风险。部分企业之间通过互保、连环保等方式形成了“贷款担保圈”,涉及的债权债务关系极为复杂,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贷款担保悬空,造成了“担而不保”的现象。此外,抵押物价值缩水、变现困难等因素,也使担保能力大大弱化。三是中介机构提供不真实资料带来的中介风险。信贷政策要求借款人必须提供企业财务报表、资产价值报告等有关资料,并且必须经会计师事务所、评估公司等中介机构审计或评估通过。但少数中介机构为了某些不正当收益,为借款人出具了不真实的报告,增加了商业银行贷款风险。  防范信贷风险的主要途径  (一)加强准入管理。在授信环节,做到科学核定总量、明确区分种类、严格遵循权限;在用信环节,做到深入调查、详细审查、充分审议、严格审批,提出行之有效的限制条件和管理措施;在审查环节,探索建立独立审查制度、审查合议制度、审查咨询制度以及审查监理制度。对正常贷款,以加强维护和深度开发为主,持续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和信用便利;对关注贷款,密切关注不利因素的变动趋势,确保担保的有效性和充足性,抓住客户资产变现、对外融资、改制重组、经营改善等时机相机退出;对可疑贷款,果断、依法强制清收。  (二)加强预警监控。风险预警是防范信贷风险的一项重要举措。良好的预警机制,可以前移风险关口,达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的效果。要实现“多渠道”预警,创新信贷风险监测预警手段,综合运用信贷管理系统、专业统计报表以及各类媒体获取风险信息和数据,构建风险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形成“多角度观察、多方面分析、多渠道传递”的工作局面。要实现“零距离”预警,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监测指标体系,提高监测的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  (三)加快信贷调整。市场经营条件下常盛不衰的企业不多,有前瞻性地加大信贷退出力度,才能有效防止信贷资产质量恶化。在客户退出上,要切实实现“三个转变”:一是由事实风险退出向潜在风险退出转变。前移风险关口,动态跟踪各类贷款迁徙变化趋势,提高对发展趋势的预见性。二是由被动性退出向主动性退出转变。统筹规划,尽早打算,通过催收、核销、审批控制等手段,主动压缩规模小、效益低、前景差、风险高的企业贷款余额。三是由战术性退出向战略性退出转变。信贷结构调整不能操之过急,必须掌控好节奏和力度,防止在退出中形成不良。  (四)加强贷后管理。贷后管理就是要不断发现营销机会和客户风险预警信号,不断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对策并付诸行动。要建立贷后管理考核体系,把客户检查过程、信息分析过程、预警预报过程、客户退出过程等纳入信贷工作整体考核范畴,针对每个管理环节和要素制定考核标准和依据,促使贷后管理人员经常、自觉、深入地实施贷后管理,让概念化的管理具体化。要建立差别化的风险监控制度,在密切监测风险变化的同时,做好对边缘贷款的动态跟踪和监测,制订完善的风险监控方案,及时化解潜在风险。  (五)培育合规文化。要注重培育客户经理良好的职业操守,做到始终不越思想道德这条“防护线”,始终不碰规章制度这条“警戒线”,始终不违犯法律这条“高压线”。要注重建立与合规文化相适应的激励约束机制,明确传递一种信息,即:奖励那些善于发现风险、揭示风险、规避风险的员工,惩罚那些违反贷款规则、制造贷款风险、不顾贷款风险的员工,切实在内部形成一种“不以效益为由简化贷款程序,不以发展为由变通规章制度,不以同业竞争为由放宽准入条件”的良好氛围。

信贷资产风险管理的措施有哪些

信贷的风险要从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两部分进行控制1、外部风险,要先对客户进行风险评估,就像银行给企业进行等级评定一样,知道客户的风险点在哪里,报表是否真实,是否存在拖欠还款的可能2、内部风险:控制担保物,从审批流程上进行控制 进行内部合规性检查最后要进行及时的贷后检查以及出现不良时的资产保全烟台聚银资产开发的借贷风险管理系统和担保风险管理系统能很好的满足您的需求不懂财务的人,通过该系统的财务指标分析,能明确知道客户的财务状况该系统的资金预测及风险限额测算系统,能尽量有效的分析客户的资金需求及风险敞口如果客户提供假报表,系统能自动分析出来

信贷风险控制手段?

  信贷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水平偏低,传统的信贷风险管理缺乏主动性的理念。下面是由我分享的,希望对你有用。   一、修订、完善各项信贷管理制度,保证各项制度之间的协调、配合和制约,确保各项信贷管理制度的贯彻落实。首先,从制度上完善信贷档案管理。尽快制定、实施《信贷档案管理实施办法》,就信贷档案的收集、交接、检查进行明文规定,指派专人负责,并定期检查、考核执行情况。对企业财务资料虚假问题,可以考虑建立"四相符稽核"和"财务报表审计失实责任赔偿制度"。具体来说,就是:一方面银行本身对借款企业的总账、明细账、原始凭证和重要实物进行核对,做到"四相符";另一方面可与会计师事务所签订合同,委托事务所对银行贷款申请人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作为银行审批贷款的依据,并同时在合同中规定,如因其报告不实而致使贷款损失,注册会计师本人及其所在事务所负责全额赔偿银行因此而受到的损失。   其次,进一步完善以贷款风险管理为核心的授权授信、审贷分离、分级审批、集体审批、贷款"三查"等风险控制制度。包括:在办理信贷业务时严格按照业务流程、岗位许可权以及行使许可权的条件进行运作,加强不同岗位、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制约作用,实行对业务全过程的风险控制,杜绝各种违规行为的发生;制定贷前调查、贷中审查及贷后检查的办法和实施细则,规定应该包括的内容、调查方式、核实手段等,以避免流于形式。同时,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将信贷管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岗位和每一个人,严格考核,防止有法不依现象的发生。   二、建立健全信贷专门管理机构,防止信贷权力的过分集中,实行信贷决策民主化、科学化。首先要真正落实审贷分离制度,尽快将贷款的审查和批准权分别落实到不同的职能部门,明确贷款审查部门的工作范围、工作职责和工作目标,规范贷款审批部门的工作制度、审批内容、审批许可权、审批程式和审批责任。   其次,对大额贷款和疑难问题贷款,应建立专门的贷款管理委员会,具体负责贷款审批决策问题。该委员会可以是一个非常设的机构,但应当由行政领导和业务专家组成,业务专家负责提供贷款申请人的基本资讯、贷款风险分析报告及专家意见,贷款审批实行民主决策。   第三,将贷款风险评估具体落实到一个独立于信贷业务部门的职能部门。贷款风险定期评估是监测贷款风险度的一项具体工作,需要独立、科学、客观地对每一笔贷款生命周期中的风险状况作出量化评估,达到一定风险水平的贷款,就需要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化解、转移风险。因此,为了保证贷款风险评估的客观性、科学性、时效性,这项工作需要一个独立于信贷业务部门的其他部门来独立完成。设立专门的信贷管理机构是为了防范信贷权力的过分集中,利用机构的相对独立性在信贷权力分配中建立起一道"防火墙"。但为了保证资讯的流动性,保证各个部门都能充分占有、共享收集到的借款人的资信资讯,还应该建立资讯在有关部门流动的制度,防止划地为牢、公共资讯被一个部门私自占有的情况发生。   三、建立借款人信用资讯共享制度。上述两项措施旨在解决商业银行单个分支机构的信贷管理问题,但是由于单个分支机构的业务领域仅限于某一地区,不可能全面掌握现有借款人,特别是未来借款人的资信情况。因此,商业银行还应该在其系统内建立借款人信用资讯系统,让其所有的信贷业务部门全面掌握借款人的资信状况、地方经济执行状况、国民经济执行状况、中央 *** 和地方 *** 的巨集观或微观经济政策。借款人信用系统可以收集有钱不还、无力偿还到期债务或者企业执行状况较差、贷款风险度过高的借款人的资讯,通过在系统内交流"不良借款人黑名单"的形式,禁止其分支机构向不良借款人发放新的贷款,并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收回旧贷款。   信贷风险的主要特点   ***一***客观性   只要有信贷活动存在,信贷风险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确切地说,无风险的信贷活动在现实的银行业务工作中根本不存在。   ***二***隐蔽性   信贷本身的不确定性损失很可能因信用特点而一直为其表象所掩盖。   ***三***扩散性。   信贷风险发生所造成银行资金的损失,不仅影响银行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更多是引起关联的链式反映。   ***四***可控性   指银行依照一定的方法,制度可以对风险进行事前识别、预测,事中防范和事后化解。   信贷管理的基本原则   科学合理的信贷业务管理过程实质上是规避风险、获取效益,以确保信贷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过程。每一笔信贷业务都会面临着诸多风险,基本操作流程就是要通过既定的操作程式,通过每个环节的层层控制达到防范风险、实现效益的目的。一般来说,一笔贷款的管理流程分为九个环节。   1、贷款申请   借款人需用贷款资金时,应按照贷款人要求的方式和内容提出贷款申请,并恪守诚实守信原则,承诺所提供材料的真实、完整、有效。申请基本内容通常包括:借款人名称、企业性质、经营范围,申请贷款的种类、期限、金额、方式、用途,用款计划,还本付息计划等,并根据贷款人要求提供其他相关资料。   2、受理与调查   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接到借款人的借款申请后,应由分管客户关系管理的信贷员采用有效方式收集借款人的资讯,对其资质、信用状况、财务状况、经营情况等进行调查分析,评定资信等级,评估专案效益和还本付息能力。同时也应对担保人的资信、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如果涉及抵***质***押物的还必须分析其权属状况、市场价值、变现能力等,并就具体信贷条件进行初步洽谈。信贷员根据调查内容撰写书面报告,提出调查结论和信贷意见。   3、风险评价   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人员将调查结论和初步贷款意见提交审批部门,由审批部门对贷前调查报告及贷款资料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价,设定定量或定性的指标和标准,对借款人情况、还款来源、担保情况等进行审查,全面评价风险因素。风险评价隶属于贷款决策过程,是贷款全流程管理中的关键环节之一。   4、贷款审批   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按照“审贷分离、分级审批”的原则对信贷资金的投向、金额、期限、利率等贷款内容和条件进行最终决策,逐级签署审批意见。   5、合同签订   合同签订强调协议承诺原则。借款申请经审查批准后,银行业金融机构与借款人应共同签订书面借款合同,作为明确借贷双方权利和义务的法律档案。其基本内容应包括金额、期限、利率、借款种类、用途、支付、还款保障及风险处置等要素和有关细节。对于保证担保贷款,银行业金融机构还需与担保人签订书面担保合同;对于抵***质***押担保贷款,银行业金融机构还须签订抵***质***押担保合同,并办理登记等相关法律手续。   6、贷款发放   贷款人应设立独立的责任部门或岗位,负责贷款发放稽核。贷款人在发放贷款前应确认借款人满足合同约定的提款条件,并按照合同约定的方式对贷款资金的支付实施管理与控制,监督贷款资金按约定用途使用。   7、贷款支付   贷款人应设立独立的责任部门或岗位,负责贷款支付稽核和支付操作。采用贷款人受托支付的,贷款人应稽核交易资料是否符合合同约定条件。在稽核通过后,将贷款资金通过借款人账户支付给借款人交易物件。采用借款人支付方式的,贷款人应要求借款人定期汇总报告贷款资金支付情况,并通过账户分析、凭证查验、现场调查等方式核查贷款支付是否符合约定用途。   8、贷后管理   贷后管理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贷款发放后对合同执行情况及借款人经营管理情况进行检查或监控的信贷管理行为。其主要内容包括监督借款人的贷款使用情况、跟踪掌握企业财务状况及其清偿能力、检查贷款抵***质***押品和担保权益的完整性三个方面。其主要目的是督促借款人按合同约定用途合理使用贷款,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措施纠正、处理有问题贷款,并对贷款调查、审查与审批工作进行资讯反馈,及时调整与借款人合作的策略与内容。   9、贷款回收与处置   贷款回收与处置直接关系到银行业金融机构预期收益的实现和信贷资金的安全,贷款到期按合同约定足额归还本息,是借款人履行借款合同、维护信用关系当事人各方权益的基本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提前提示借款人到期还本付息;对贷款需要展期的,贷款人应审慎评估展期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科学确定展期期限,加强展期后管理;对于确因借款人暂时经营困难不能按期还款的,贷款人可与借款人协商贷款重组;对于不良贷款,贷款人要按照有关规定和方式,予以核销或保全处置。此外,一般还要进行信贷档案管理。贷款结消后,该笔信贷业务即已完成,贷款人应及时将贷款的全部资料归档保管,并移交专职保管员对档案资料的安全、完整和保密性负责。   

企业怎样建立科学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

对于我国企业来说,信用管理还是一个空白。许多企业因为帐款被拖欠以及风险管理责任不清的问题而伤透脑筋,究竟怎样在企业内部迅速建立一套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是这些企业面临的一个重大管理问题。下面是在一次总经理信用管理高级研修班上,部分学员与谢旭教授的精彩讨论,我们选择其中的一部分刊登出来,相信对于企业管理者会有所启发。   究竟谁对企业的赊销行为负责?企业陷入信用风险管理误区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忽视了信用决策权力的合理运用和控制。事实上,赊销既是一种商品买卖行为,又是一种借贷行为,在赊销业务中,企业内部必须有人真正对于借贷资本(应收帐款)向总经理或董事会负责。   事实证明,企业将信用决策权力简单地交给销售或财务的做法弊大于利,应当建立专门的信用管理职能,兼顾信用营销和风险控制的双重管理目标,使企业信用资源的使用按照利润最大化的原则进行管理。   其次,要解决业务部门的职责合理分工问题。   信用风险产生于销售与回款业务流程中的许多环节,各业务职能部门应各负其责。信用风险是一个综合性的风险,它与其他风险密切相关,如信息风险、市场风险、客户风险、管理决策风险、财务风险等,因此,只有各相关职能部门分工明确、合理,才能达到有效的风险预测和控制目的。   第三,应注重信用风险的控制方式问题。   单纯地依靠业务部门的内部管理或单纯的外部控制都不能很好地满足信用管理的要求,应采取内部管理与外部控制相结合的方式。内部管理应以信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为主,外部控制应以建立授信制度为主。   第四,应改进信用风险管理的绩效考核方法。   企业发生风险损失,究竟由谁来承担责任?这需要在合理分工明确的基础上,制定具体的考核指标,以达到激励和惩罚的目的。单靠销售业绩提成的激励制度(以回款额指标为主)或风险抵押金制度(以坏帐损失指标为主)都不可能很好地达到信用风险管理的目的。   关于实施信用风险管理的成熟方案总经理B:   最近几年,我们在帮助企业建立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方案中,除了从内部控制的角度突出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之外,还采用流程化管理方法开发了3个方面规范的业务管理方案,取得了非常理想的管理效果。   1.实行规范的客户资信管理客户既是企业财富的最大来源,也是风险的最大来源。因此,加强对客户资源的科学、规范管理,对于改进企业的信用管理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发现,有的企业占有的客户信息不真实、不全面,造成过高的信用风险和决策失误。有的企业对客户资源没有真正形成集中统一管理,而是垄断在个别业务员手里,造成了管理上十分被动的局面。   我们在实践中,对客户的信息、风险、价值及分类等业务进行了全面规范化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概括来说,建立客户资信管理应从如下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建立有效的客户信息搜集渠道和管理方式。获得真实、全面的客户信息并进行集中统一管理是企业掌握客户资源、减少决策失误的先决条件。尤其是对客户信用信息进行专业化的管理,将大大地提高企业经营决策的水平。   第二、实行专业化的客户资信评估。客观地了解和评价客户的资信能力和风险是企业有效地进行客户开发、营销策略制订和销售业务决策的保障。企业通过采用成熟的客户评估模型,可以对客户的交易价值、偿付能力、信用风险作出全面的分析判断。   2.实行合理的销售风险控制措施销售系统是企业经营管理中最为复杂、风险性最高的领域之一。在信用销售比重日益增大的情况下,实行规范的销售风险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实行销售风险管理应从如下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实行内部授信管理制度。企业在订单业务管理流程中,必须对任何给予客户的信用优惠进行管理和控制。其中,对给予客户的信用限额应按照科学的业务流程进行评审和发放。   第二、注重信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信用政策是企业开展信用销售业务的基本管理措施,应当从政策的目标、制订原则、方法等方面进行科学的设计。一个合适的信用政策将有效地支持企业营销策略的实施和风险控制方案的执行。   第一、应注重货款回收工作职责分工的合理性。货款回收是一项直接关系企业利益且部门交叉较多的工作,必须从部门的管理目标、主要职能、专业性及效率等多种角度考虑其职责分工及业绩考核。同时、由信用管理部门实行对整个货款回收过程的监控机制也被实践证明是一种改进货款回收工作的有效方法。   第二、应将货款回收管理的重点前移。企业如果忽视应收帐款的预算管理和对货款到期日的控制,只是在回款额的考核上做文章,不仅难以较快地提高货款回收的效率,而且还可能花费数倍于正常管理的成本,造成更大的损失。因此,我们帮助企业建立以帐龄管理为核心的货款回收业务流程管理体系,并将管理重点移至货款到期日之前。

信贷资产风险管理的措施有哪些,信贷资产风险管理的

国培机构的小额贷款实用工作指南·高效风控 中提到对小额信贷的风险进行管理,是对形成小额信贷风险的诸多因素及其发生的可能性和造成的损害进行分析,预测,控制的贷款管理活动,以达到有效低风险,保证自从安全的目的。为达到这一目的,小额信贷机构要建立起完备的信贷资产风险管理体系。1.建立起有效的贷款风险防范系统贷款要坚持放得出,收的回,效益好,不欠息的原则。贷款风险度=贷款方式系数*企业信用等级系数贷款资产风险度=贷款风险度*贷款形态系数2.建立起抵御贷款风险的处理系统贷款风险处理系统包括转嫁系统,风险分散系统和风险补偿系统3.建立起权责分明的贷款保障系统(1)贷款资产管理要制度化。(2)健全信贷资产管理规章制度。
 首页 上一页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下一页  尾页